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经济管理论文 > 管理学论文 > 正文

学校文化与学校管理

来源:UC论文网2019-05-14 09:02

摘要:

  众所周知,学校文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学校文化不同于校园文化,它包括:物质文化、校园文化、管理文化、课程文化和精神文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积淀的无形的一种氛围、一种精神。为此,为了实现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文化管理,必须提炼、继承、发扬、创新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文化,并将其延伸、拓展后播种在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心中,约束其行为,才能达到和实现学校教育的本质“文化育人...

  众所周知,学校文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学校文化不同于校园文化,它包括:物质文化、校园文化、管理文化、课程文化和精神文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积淀的无形的一种氛围、一种精神。为此,为了实现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文化管理,必须提炼、继承、发扬、创新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文化,并将其延伸、拓展后播种在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心中,约束其行为,才能达到和实现学校教育的本质“文化育人”的目标。


  学校发展一般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一个学校的管理主要依靠校长个人的观念、人格与魅力来管理学校;第二阶段:学校管理主要依靠一种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机制;第三阶段:学校管理主要依靠学校的精神文化。从而使学校的发展从个人崇拜走向制度,从制度走向信念。结合我校校情,为了向文化管理迈进,逐步实现管理的人文化,我觉得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制定合理的学校发展规划


  学校办学理念不仅要符合学校的实际,而且要与时俱进,同时要体现学校的文化内涵。必须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在提升中创新,既要体现学校历史文化的积淀,又要指明学校发展的方向和奋斗目标。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必须深入人心、引发共鸣、达成共识,从而指导全体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为此而努力奋斗,并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校的办学理念是:以“合格+特长+能力”为办学策略,以打造“绿色”学校为特色(绿色象征青春活力,代表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绿色象征生机盎然,代表教师、学生的发展和成长;绿色象征着关爱、和平,代表学校氛围的和谐快乐)。本着“以人为本,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面向全体,为学生的生存和发展夯实基础”的办学思路,努力培养“基础扎实、人格健全、素质全面、特长明显”的高中生。


  在学校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制定学校发展规划,通过具体的内容、目标、措施来实现学校发展的目标,来指导教师和学生为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但制定学校发展规划要注意三点:一是学校发展规划的方向性和目标性;二是学校发展规划的认同感和达成力;三是学校发展规划的客观性和措施性。


  二、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人文化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实施者,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与业务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学校教育教学成败的主要因素,所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功能有三:一是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二是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自身素质;三是激发或调动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创造性。而不应该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做成约束、限制教师的枷锁,更重要的是要有促进性和提升力。没有规范必须建立规范,有了高标准的规范就必须超越规范,即教师的敬业精神的增长和创造性、个性化的发展,只有做到超越规范才能增强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帮助教师度过“二次发展的高原区”,才能使教师们把教育教学工作当做自己的一项事业去做,而不是抱着一种应付、完成任务的态度来工作。


  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中之重。要实现教师管理的自主化和人文化,形成一种无形的、积极的、民主的管理,打造学校文化深厚的底蕴是我们必须选择和达到的目标。为此,我们首先要在领导团队中实现人文化管理,再以点带面,逐步影响全体教职工向高层次的境界发展,实现规范化向自主化、人文化的转变。


  三、实现德育的自主化


  在学校里,学生是主人,也是弱势群体,学生与成人相比在思想上、认识上有本质的区别。教师相对比较强势,教师要为学生服务,要关爱学生。学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而德育是学生教育的终极目标,因为道德上出色的孩子才是真正优秀。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习惯是一种重复性的态度,具有良好习惯的人,就有较高的素质和修养,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


  然而,目前在应试教育的阻碍下,我们大部分学校的德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有也只不过是片面的说教,只用制度来管理学生。我们这里讲的德育的自主化,是学生在学校良好的校风和学风的影响下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德育氛围,所以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确定学校德育理念


  把德育理念转化为学生每天的实际行动,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管理的一种文化,借以约束学生的行为,其效果远胜于章程和规定。使学生将学习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成长的必需。


  2.结合校情,找准学校德育的切入点


  建立学校德育的各项长效机制,并以德育工作方针的形式提出来,力求做到完善、细致。观察、分析本校学生在学习、生活、活动中的特点,确立学生德育培养的方向并制定相应的措施,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我校的德育方针是:“保洁、护绿、安静、自律、关爱、安全”十二字方针。


  3.坚持“重过程、轻说教、求实效”的指导思想


  大力开展学生社团,让所有有某项特长的学生自己组织成立社团,如体育、文学、音乐、美术、艺术等,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组织机构,有固定的活动时间、人物、地点,而且学校每年为他们提供一次汇演的平台,从而引导和发展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教育。另外,学校要根据德育理念,组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并形成规模,形成特色,寓教育于实践活动之中。


  4.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力求德育工作有新的突破


  德育要有长效机制,要创设活动,更需要创新。要善于发现问题,更要善于解决问题、改革创新,从而组织更有效的活动,去教育学生。同时必须解放思想,更新德育观念,在已有的文化氛围中不断提升。德育工作从细节、小事抓起,但不局限于就事论事,而是力求于细微处拓展德育的内涵。


  四、实现学校课程及培养目标的特色化


  培养目标是一个学校办学的宗旨,是根据学校所处的地域环境、人文精神、民族特点、学校的客观条件而制定的。不应该成为“千校一面”、“万人同语”,必须在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全方位的体现学校特色,确立特色打造品牌。学校文化的特色包括:文化内涵、精神积淀、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学校课程及培养目标的特色化,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弱我强、人少我多。


  学校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特色化,就是学校课程的特色化。为此,我们要在学校培养目标的指导下,统筹德育与教学活动,同时加上地方特色校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学校的产品不是学生而是课程,学校课程的合理的、科学的组合和实施,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关键,而不是简单、直接地使用教材。


  课程文化包括:课程组织文化——课程主体素养;环境文化——具备的条件;管理文化——课程实施的纽带。在重构学校课程时,要以教师和学生为课程主体,以学分制评价为纽带,以开放性、选择性、综合性为纲领,以学校培养目标为根本,组建学校课程。要敢于突破现有的教育大环境,切实以素质教育为理念,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


  总之,学校文化渗透于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学校文化建设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教育教学工作千头万绪,但作为学校教育的管理者要有远见卓识,要有拨云见日之功力,努力将学校管理工作逐步引到学校文化建设这一主线上来。有了文化就有了灵魂,而这种灵魂将引领学校的教师和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从而打造良好的校风,形成一所学校特有的深厚的文化氛围,最终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


  彭志宏:男,1971年生。内蒙古师范大学本科毕业,数学专业,中学高级教师。中共党员,曾任伊克昭盟第十届、鄂尔多斯市第一届政协委员,中共鄂托克旗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现任鄂托克旗高级中学校长。荣获“专家型校长”、鄂尔多斯市十佳校(园)长等荣誉。作者: 彭志宏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