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正文

企业组织的经济学与管理学演变  

来源:UC论文网2019-05-14 11:49

摘要:

  【摘要】以企业组织为载体从经济学与管理学视角分析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演变历程。并认为企业组织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过程,而经济学视角的企业组织更强调生产力功能,管理学视角的企业组织更强调生产关系功能.两者的结合共同构筑了企业组织的历史演变。  【关键词】企业组织;生产力;生产关系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09)1...

  【摘要】以企业组织为载体从经济学与管理学视角分析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演变历程。并认为企业组织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过程,而经济学视角的企业组织更强调生产力功能,管理学视角的企业组织更强调生产关系功能.两者的结合共同构筑了企业组织的历史演变。


  【关键词】企业组织;生产力;生产关系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09)10-0047-04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序言中深刻地阐述了生产力变迁与生产关系变迁之间的历史辩证关系,并相信生产力提供了社会组织变迁的更为动态的力量。其中,生产力是指人们与用来生产物质资料的自然对象与自然力的关系,通常被认为是生产过程中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所表明的是某一社会的人们控制与征服自然的能力,是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是生产方式的另一个方面。同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又是紧密相联、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并在对立的统一中发展变化的,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为此,本文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观念运用于企业组织,发现企业组织的发展也经历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演变。


  一、经济学视角的企业组织


  (一)古典、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


  从威廉・配第以来,大部分学者从分工入手,分析了手工工场这种企业组织形式,但配第的分析没有涉及企业组织内部的问题。直到亚当・斯密才从劳动分工的角度间接涉及到了企业组织的起源和规模的扩大问题,把企业视为一个分工协调的生产组织。而新古典经济学通过社会分工等同于生产组织内部分工将生产组织抽象为社会分工条件下交换经济中的一个点。在理性人假设、稳定性偏好和信息完全等假设下,认定厂商的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就是社会资源配置的最大化。这样,企业组织就简化为一个生产者、一个生产函数。在这个理论框架体系和分析框架下,所研究的仅仅是最大化利益下的纯技术性关系。所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完全取决于企业外部的技术和市场条件,至于企业面对的社会分工状况和内部的生产过程及组织结构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当中是无关紧要的,企业应该是一个价格协调的生产组织。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古典、新古典经济学关于企业组织的研究主要是研究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即企业的生产力功能。当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古典、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都还算不上是企业理论,因为生产活动是多样而复杂的,企业组织不仅仅具有生产功能,还有交换、分配和消费功能。企业组织要有效地对稀缺资源进行配置,就需要对企业的各种活动进行协调。因此,任何一个企业在完成生产功能的同时又必须完成协调功能。所以对企业组织的研究仅仅限于对人与物关系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研究人与人的关系。


  (二)契约理论的观点


  科斯(1937)认为:“企业的显著标志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威廉姆森(1985)认为,企业组织的建立是为了弥补个人在外界事物不确定性、复杂性时的理性的不足以及企业是在资产高度专用性情况下能够节约“治理”成本的一种组织形式。张五常(1983)指出,企业的本质是一系列合约的集合,企业和市场的不同,仅仅是合约内容和形式的不同。阿尔钦和德姆塞茨(1972)从企业基于团队生产假说把企业组织看作是一组契约关系的组合,而非有机的整体。委托代理理论认为,企业组织是在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控制权分离的情况下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围绕风险分配所作的一种契约安排。张维迎(1999)认为,委托代理理论主要陈述了两个基本的观点:一是在任何满足代理人参与约束及激励相容约束条件下而使委托人的预期效用最大化的激励机制或契约中,代理人必须承担部分风险;二是如果代理^是个风险中性者,可通过代理人承担的结果。


  无论是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还是委托代理理论,或者统称它们为契约理论,都指出企业是一组合约的联结,都是从生产关系来解释企业的问题,着重强调企业内部交易及节约交易费用相对于企业外部行为活动的重要意义,主要关注了企业内部的各种规制,但它忽视了企业最基本的生产功能。它对企业组织的研究只是对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但是,如迪屈奇(1999)所指出的:“交易费用经济学把企业的本质归结为组织交易的契约形式,从而仅仅从交换关系和交易成本出发讨论企业存在和企业行为,它忽视了企业最基本的属性――生产属性。事实上,市场不可能替代或产生企业”。因此,企业组织的生产和(或)销售活动乃是它的主要特征。


  (三)不完全契约理论的观点


  不完全契约理论认识到,由于某种程度的有限理性或者交易费用,使得现实中的契约是不完全的。不完全契约理论的代表Grossman和Hart(1986)认为,企业是联合拥有的物质资产的集合。企业是由它所拥有或控制的资产所组成,企业中非人力资产的所有权就是权力的来源并且能直接或间接地控制人力资产,那么拥有非人力资产所有权的股东就能够控制企业,只有非人力资产的存在才能维护企业的稳定性。而Rajah和Zingales(1998)则认为,权力不仅仅来自物质资产所有权,企业并不能够完全由非人力资产规定,特别是在那些人力资本已经成为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关键要素的新型企业中。他们认为,企业可以被看作一个专用性投资的扭结或相互专用化的资产和人员的一个集合,因此,企业的经济本质是“一个难以被市场复制的专用性投资的网络”,而且是“围绕关键性资源而生成的专用性投资的网络”。他们认为,企业是关键性资源的集合,但企业的关键资源并不一定是物质资源,所以所有权并不是唯一的权力来源。接近和使用资产、思想和人等关键资源的能力和权力也是一种权力来源,它比物质资产更加使代理人状态依赖于专用性投资,而产权一方面在供给上较稀缺,另一方面还会对代理人的投资激励产生负面效应。


  GHM模型关心的仅仅是物质资产的所有者,它强调了物质资产的所有权对投资激励的决定性作用,指出了组织中权力的来源。而RZ理论强调了权力的人力资本来源。从中可以看出,GHM模型又重新把企业组织理论研究的视角从科斯开始的仅局限于人与人的关系拖回到人与物的关系上面来,强调了物质资产的重要性。而RZ理论沿着GHM模型的理论贡献,进一步发展了这个理论,认为物质资产的确重要,但通道同样是权力的来源。企业组织需要双方的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企业组织研究的对象应该包括人与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应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研究。


  (四)演化经济学的观点


  演化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在借鉴生物进化论的遗传一变异一自然选择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了惯例一搜索一选择环境的分析逻辑并强调由企业行为模式和市场结果在时间推移中共同决定的动态过程。演化经济学把企业看做一个认知与学习的组织,它主要是从企业内部的知识生产、传播和利用以及个体与组织的学习过程来解释企业异质性、持续竞争优势和多样化等问题。演化经济学主要关注企业的生产功能,并认为企业的生产、管理、营销和研发等是由惯例支配的。企业在某一时点上所具有的能力取决于该企业的惯例,这些惯例存在于企业组织的有机体中,既不能还原为个人的技巧或能力,也不能在企业的各个部门之间分割。在企业惯例背后的知识中,存在着企业特有的组织知识或智力资本,这些知识不受企业成员流动的影响。因而有惯例的效率决定了企业的运营效率:能适应环境的企业惯例倾向于提升企业的能力和推动企业的成长;反之,则会降低企业的赢利能力,减少企业的成长机会。演化经济学进一步认为,企业惯例所依据的知识是隐性的,因此,由隐性知识决定的企业惯例很难在企业之间传递或复制。企业惯例不仅涉及到个人的特殊技巧,还包括个性化人际互动模式以及组织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合作关系。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演化经济学的企业理论事实上是强调企业复杂系统对变动的技术经济环境的适应性,强调企业内部生产要素之间不同于市场的耦合方式所突显的经济新质而带来的经济效率来源,即强调企业的生产属性,也就是演化经济学把研究的重点主要放在对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上,即体现为生产力方面的研究。


  二、管理学视角的企业组织


  (一)古典企业组织的观点


  从远古一直到欧洲宗教改革。在印度和远东地区还要再晚一些,在这许多个世纪里,经济方式主要是农业经济,社会经济的主要单位是家庭,生产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这种生产行为主要取决于家庭成员的需要,其生产规模中,没有层级结构、社会联系,构不成企业生产。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分工协作的产生,一些家族式的手工业作坊和从事贸易活动的商业企业开始出现。市场需要的进一步扩大,手工业作坊逐渐达不到这种规模,这个时候拥有大量资本的包买商人,渐渐地开始自己出资扩大家庭手工作坊的规模,并逐渐使其成为自己的附庸,进而完全控制家庭手工作坊。由于古典企业通常经营单一的产品系列,在一个地区内经营,进行一些本地化的生产。因此,首先,古典企业组织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小,结构简单;其次,古典企业一般包含两个层级,企业管理者是最高决策层级,他们直接管理企业的最低决策层级;第三,古典企业组织内部,是资本与劳动的联合,且资本雇佣劳动;第四,古典企业组织一般是家族的事情,管理者通常兼有资本所有者的身份。为此,古典企业组织的资本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是合一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在古典企业组织里面,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是物质资本资源。


  总的来说,在古典企业组织中,物质资本资源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而人力资源以及知识资本资源没有得到体现,这当然不是说它们在这个阶段根本不存在,仅仅是它们对企业组织的绩效还没有得以真正体现。古典企业组织把物质资源放在了首位,把组织内部看成是资本与劳动的联合,也就是说古典企业组织把研究的重点主要放在对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研究上,即企业组织的生产力研究上。


  (二)现代企业组织的观点


  18世纪下半叶,西方国家爆发了工业革命,世界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制造业开始在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工厂体系开始取代手工业作坊。工厂主把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集中在一起,共同进行产品的生产。随着工厂规模的扩大,分工协作亦逐渐复杂,生产方式也较前发生了变化。这种工厂体系建立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在工厂体系的开始阶段,管理者仍然由业主担任。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和管理复杂性的增加,业主从生产者行列中退出,只从事企业的决策和日常管理工作,再之后业主放弃对事务性工作的直接管理,在企业内部出现了专门从事某一方面管理的专职基层和职能部门管理人员。此时企业出现多个管理层次,所有权和经营权开始分离,但是企业的出资者仍然控制着企业的重大事项决策。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企业面临的生存环境再次发生变化,市场和企业规模不断膨胀,在决策和经营管理过程中,出资者越来越感到自身能力的不足;管理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需要专职的管理人员等,公司制企业便应运而生。公司制企业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使企业组织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单个或者少数出资者直接经营管理企业的模式转变为通过授权和委托代理形成的相互制衡式法人治理结构,企业由一批专门从事企业经营管理的支薪经理进行运营。这样,物质资本提供者的一方,拥有管理企业的人力资本,其他的合伙人可以依靠他来管理这个企业。而共享收益。随着企业组织规模的扩大,企业组织对于这种决策能力的依赖越来越严重,进而拥有这种人力资本资源的合伙人逐渐在企业组织中掌握绝对的控制权。另一方面,在现代,市场扩展和技术进步使得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变得更加便宜,更有利可图。然而,单个企业家和企业必须集中大量资本才能利用新的机会,而所有者对债务的无限责任是企业组织获得大量资本的障碍。无限责任之所以威胁到新机会的利用,是因为它使得吸引私人资源的完全契约的成本过于高昂。同时更重要的是,它使得产权无法分解,即所有权必须与经营权高度合一。企业产权制度,只能表现为一种所有权制度。这一点严格限制了企业整个制度的革新。为此,一个新的概念终于应用而生:有限责任。有限责任制的形成,使得产权分解成为可能,使股份制的实施成为可能,从而解决了企业组织内部资金不足的问题。这是因为实行有限责任制使得一般资金所有者愿意为企业提供资金,并成为企业的股东。股东拥有其投入企业的资产的所有权,即股份所有权,但是股东不再持有企业所有权,即企业的净合作剩余控制权。有限责任制产生,导致社会资本注入企业成为可能,这种转变使得原本缺乏的资金,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因此,当物质资本所有者缺乏这种能力的时候,物质资本所有者要求一种产权的分解与分离,企业的高、中级决策者都不再兼有物质资产所有者的身份,而凭借自身的人力资本资源,成为专门的管理人员。因此,现代企业组织中,人力资本资源成为最重要的资源。这样,各个层级的经理人员凭借自己的人力资本资源,取得企业组织的部分剩余控制权。


  可以看出,相较于古典企业组织,现代企业组织的产权形成共同分享的特点,但是仅仅是专职经理人员之间的分享。在这种情况下,物质资本资源只有让位于人力资本资源。也就是说现代企业组织主要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研究企业的生产关系功能。


  (三)当代企业组织的观点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企业组织的核心要素,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由于企业内部组织知识离散分布性和组织不可分性或过程性决定了组织知识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隐蔽性。因此,我们几乎不可能将组织知识从企业组织中间分离或者转移。这样组织知识的所有者是劳动者全体,是一种组织共同所有权。正如彼得・德鲁克所强调的:“在新的经济体系内,知识并不是和人才、资本、土地相并列的社会生产资源之一,而是唯一有意义的资源,其独特之处,正在于知识是资源的本身,而非仅是资源的一种。”特殊的资源呼唤特殊的管理方式,知识管理由此应运而生。知识管理就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知识管理理论将企业看作知识一体化的制度。企业生产要投入设备、土地、人力,但最重要、最能决定产品价值的是知识。但知识是由个人所掌握的,并且不同的个人专注于某些特定领域,知识的专业性决定了生产活动需要拥有不同类型知识的各类专家的共同协作和努力,组成按“团队生产”的组织形式。企业要顺利维持生产,就需创建并维护一种让不同知识背景的员工集中使用各种专业知识,即一种知识交流、转移和共享的环境以创造产品价值。这是企业存在的理由。企业知识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的异质性来源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知识积累和知识水平的不同。由于各个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吸纳具有不同知识背景和不同性格的员工,这些员工的交流时间和交流方式不同,将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的多少和有效程度不同,企业的知识积累数量和方向不同,导致企业使用和配置资源的方式不同,于是生产成本与利润也不同。


  知识管理理论是注重将知识而不是技术本身或物质产品作为资产进行管理。将知识作为资产就意味着将有知识的人即知识工作者作为资产,而对知识工作者来说,其个人、知识和工作三者是合而为一的,知识既存在于知识工作者头脑中,又体现在具体工作中。也就是说企业组织需要组织内部全体知识工作者的参与,以协调企业组织的人与物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即企业组织研究的对象应该包括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的研究。


  三、结论


  通过以上的理论回顾和述评,我们得到了这样的结论:企业作为一个组织,兼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功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体。并且生产力更是企业的基本特征。企业内部包括人与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企业组织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关系。从经济学视角的企业组织来看,古典、新古典经济学主要从研究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出发,而从科斯以后的企业理论主要研究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后来的不完全契约理论认为有关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相互交易的合约才是企业形成的基础,再后来的演化经济学主要研究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即从生产力―生产关系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一生产力的演变过程。从管理学视角的企业组织来看,古典企业组织理论主要研究了人与物的关系,而现代企业组织理论主要研究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后来的当代企业组织理论主要研究了人与物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即从生产力一生产关系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演变过程。因此,笔者认为,虽然经济学与管理的学科精神是一致的,都是以资源的经济效率和节约为研究宗旨,但从上面的经济学视角的企业组织演变来看,经济学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企业组织更多关注生产力功能。经济学也研究了生产关系功能,但对企业组织的研究不能只注重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关注企业的生产关系功能而忽视了企业的生产力功能。企业组织的本质特征决定首先要生产,然后才能解决企业内的生产关系问题。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不研究人和物之间的关系,就达不到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有效结合,人力资本也就无从将自身的价值附载于有形的产品上。因而从演变逻辑看最终还是对企业组织的生产功能的回归,这是经济学研究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管理学视角的企业组织演变来看,管理学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企业组织更多关注于生产关系功能,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还是因为对人和人关系协调实施的结果就是生产力功能的发挥。所以企业组织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并且,对生产力研究的根本目的还是通过对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来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实现生产关系的功能。因而从演变逻辑看最终还是对企业组织作为人的属性的回归,这是管理学研究的本质特征决定的。由此,经济学视野与管理学视野的结合共同构筑了企业组织的历史发展演变。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