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高等教育论文 > 正文

浅谈基础教育发展与课程改革的关系

来源:UC论文网2015-11-02 20:44

摘要: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契机的同时,也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课程改革的实施,使教师的角色的到重新确立,也赋予了教师角色新的特点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契机的同时,也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课程改革的实施,使教师的角色的到重新确立,也赋予了教师角色新的特点,教师专业内容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也有所改变。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改革;教师角色;专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5-0018-1.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立足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契机的同时,也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课程改革的实施,使教师的角色的到重新确立,也赋予了教师角色新的特点,教师专业内容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也有所改变。
  课程改革为教师发展提供了契机,表现在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实践舞台,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与课程共同成长。首先,课程改革促使教师角色的拓展,使教师接受了新的教育观念,提升了教育教学能力,激活了教师对专业发展的愿望。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最大变化是角色变化。传统意义的教学角色强调教师的权威地位和知识的传授,而在新课程中,教师须放弃对学生学习内容的绝对权威和垄断,从知识权威拓展为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传递者拓展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作为研究者本身就是一种道德化的教师形象。其次,课程改革推动教师知能结构的发展。课程改革是一次“教育角色”的急剧转型,因此原来的教师专业结构需要接受新课程的挑战。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可分为本体性知识、支持性知识、实践性知识。课程改革对教师知识结构的挑战,从根本上说是对教师实践知识的的特殊要求。因为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发挥作用,面临实际问题考验的是实践性知识,教师的本体性知识等都需要通过实践性知识发挥作用。
  课程改革使教师与课程改革共同成长,我认为有以下几点表现:首先,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动力。课程改革打破了教师已经习惯的常规教育的教学模式,给教师造成了渴望了解新知识达的强烈动机;同时,课程改革以新的课程理念整合原有的课程教学,倡导新的课程形态以及新的教学方式,从外部给教师提出了专业发展要求,使教师面临新的挑战,这推动着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各种专业发展的活动,从而提升自身专业形象和素质。其次,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方向。课程改革要对原有的课程与教学进行根本性的变革,这样,教师原有的教学观念和技能就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再次,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途径。教师专业发展的常规途径是在职进修,教师一般不存在很大的外部压力和内部需求。因此,教师没有相应的积极性。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却是一些非常规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这些途径是学校为了自身发展和教师个人的需求而采取的一些应对改革的措施。
  课程改革也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新课程给教师专业发展带来的新挑战是多方面的,其核心是要求教师确立课程意识,从传统的教材教法走向课程,更新知识观、教学观和学生观,把课程改革的过程当做一次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的过程,其实把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动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因此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重新认识课程,增强课程意识,认识到自己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应该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课程改革还要求教师重新审视知识,重新看待学生,重新发现学生。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强调关注学生,关注主体性的学生,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倡导让学生积极主动、有意义的学习,这实质上基于一种新的学生观,要求教师从新的视角来重新发现学生。
  教师专业发展对课程改革的意义也是十分重大的,因为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参与者,是课程改革的研究者。这次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积极参与,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课程参与,即一种局部被动的课程实施,而是教师全程主动、合作地介入到新课程改革中的课程开发、课程决策、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一系列活动,它意味着教师要带着对课程的理解与体验来体会课程的生成和运动过程。正是这种教师积极参与下的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参与分享课程设计、选择、评价的权利,使教师既分享权益,也感受重担,更让教师敢于负责,成为富有创意的问题解决者。教师在实践中遇到问题不是交给外在研究者,而是通过他们在现实环境中所进行的自主反思性探索,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实践活动与研究一体化,实现自己的革新行动,这就是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真正意义。
  教师角色是指教师在社会大舞台上由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的行为模式。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角色作为一种定量的行为规范体系,是由教师特定的社会职责、职业理念及行为范式等方面构成的。教师角色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创造性特征。创造性是教师角色的本质特征表现,这是因为:教育课程是一种每刻都充满着探索发现与创造活动都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工作要充满创造性。二是指导性特征。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学习选择,同时给予有效指导,保证这种选择的科学性。三是研究性特征。教师要实现“师范”与“学术”都得到发展,就只有有效的研究才能更好地保证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四是权威性特征。教师的权威具有感召力、统治力,是教师实现角色人物的必要条件。教师的角色权威性包括强制性权威和自然性权威。教师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权威的指导、影响作用。五是交往性特征。健康交往是教师角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这就要求教师愿意并善于和自己的学生、周围的热接触、对话与交流,掌握与人交往上的技能技巧,更好地把握教育教学艺术。
  教师的基本角色有:教员的角色、领导者角色、学生朋友角色、心理保健者角色、学生为人的榜样。教员角色是教师所表现出来的首要的、最突出的角色。教师的地位、年龄、知识、经验和所拥有的权利都决定了教师在学生集体中负有领导者的责任。教师的领导是为了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而有效地进行。教师的朋友是一个热情、同情的人所承担的角色,是师生间带有感情色彩的一种交往形式。教师还应承担起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和疏导工作。教师作为学生为人的榜样,不仅在学校教育情境中要严格要求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更应注意自己的行为修养。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拓展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师身份。从教师关系的维度看教师角色的拓展主要管理者拓展为组织者、由传授者拓展为参与者、由控制者拓展为帮助者、由主导者拓展为帮助者、由仲裁者拓展为促进者。从教师与课程关系的角度看教师角色的拓展主要有:由实施者拓展为开发者、由执行者拓展为决策者、由被评价者拓展为评价者。因此,教师角色拓展也对教师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完善教师的智能结构,使之成为职业型的专家教师;二是完善教师的人格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三是强化终生学习的意识,成为学生学习的“活水源”;四是注重人文关怀,回归教师的本质。
  正是因为新课程改革既给现代教师带来了契机,也给教师带来了挑战,所以,教师应更新观念,提高自身修养,促进自我专业的发展。唯有如此,才能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新课程对教师素养的要求有:更新教育观念、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拓宽知识结构,形成完备的知识素养、发展教育教学能力,形成科学素养。因此,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专业成长内容也应该有所改变。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应该具备与新课程精通的专业信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理性支点。教师的专业知识,从其功能出发可分为: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一般文化知识。教师的专业技能包括: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交往能力、课程开发与创新能力、自我反思与教育研究的能力。教师专业道德有包括诚实正直、善良宽容、严格公正。
  总之,我个人认为,课程改革能让教师发挥才干,让他们为适应新课程和新的教学方法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也能锻炼他们工作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董建稳,肖自明编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导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
  [2]石鸥编著.新世纪拒斥这样的教学论[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
  【作者简介】赵晓丽: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专业2010级,研究方向:学科教学。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