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教育管理论文 > 正文

晏阳初与陶行知的农村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比较

来源:UC论文网2015-11-03 18:29

摘要: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 硕士论文范文 经济发展变化很大,现代化程度也提高了,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是,要看到我国经济发展中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硕士论文范文经济发展变化很大,现代化程度也提高了,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是,要看到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泡沫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作为经济发展基础的农业发展不理想造成的。虽然这几十年来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在我国西北、西南的农村中出现了很多令人担忧的状况—青壮年劳动力严重不足,老龄化问题凸显,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突出……,农村的发展令人担忧,而这主要是农民文化素质低、农村教育发展滞后造成的。新农村的建设以及农村现代化的实现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农民,没有懂科学、懂技术的高素质农民,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以及整个国家经济的稳定快速的发展。

    2.研究意义
      (1)现实意义:
   晏阳初和陶行知的农村教育思想对现在的农村教育发展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轰轰烈烈的乡村教育运动在我国的教育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在理论和实践上,晏阳初和陶行知都是其中最有影响力和最有成就的代表性人物。他们的乡村教育思想,对当时改革乡村教育、建设现代的新型乡村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其思想及实践对当代的乡村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陶行知认为应当从农村现实生活出发,在动手动脑中让学生获得对促进农村、农业发展有价值的学问,造就可以改造乡村生活的国民。陶行知把乡村教育放到乡村改造、乡村建设的整体中去,使它变成促进乡村发展的助推器,从而建成乡村社会发展和农村教育一体化的新模式,这对于目前乡村教育改革具有很大的导向作用。
    晏阳初进行的定县实验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大教育方式以及四种教育来治疗当时农村中存在的愚、贫、弱、私四大弊病,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具体表现在:提高了定县农民的素质(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合作意识的提高、国家意识的增强、);提高了定县农民的农业生产水平(作物改良、园艺工作、畜禽改良、农具改良和科学用肥、经济方面);建立了定县的卫生保健制度;推进了定县机构改革。现在的农村与当时的农村相比,虽然各方面的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是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愚、贫、弱、私四大弊病。研究晏阳初的农村教育思想对医治现在农村中存在的四大弊病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农村教育问题是关系中国现代化能否实现的重大问题,研究晏阳初和陶行知的农村课程思想对解决当前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意义重大。
    在中国,超过半数人口生活在农村,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农村是社会的根基,社会改造须从农村开始,而农村改造须从农村教育的发展开始。任何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农村教育都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农村人口众多,他们受教育的程度决定着一个国家教育的整体水平。
    然而,目前,农村的教育水平十分低下,所暴露种种情况令人担忧。农村的文盲率占全国文盲率的百分之八十。如果按照联合国最新的文盲界定标准,那么农村的文盲率,将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近期以来,就业率的持续低迷,使得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又重新在农村抬头,农村的文盲率又呈上升趋势。这些现象凸显了我国农村教育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而我们都知道课程问题是教育问题的核心。所以研究农村课程对解决当前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意义重大。
    (2)理论意义:
   填补教育史上的研究空白。
    晏阳初和陶行知都是著名的教育家,关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的研究有很多,主要集中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方面以及乡村教育理论方面,有专门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文章、专著,也有专门研究晏阳初的教育思想的文章、专著,还有晏阳初和其他教育家的思想进行对比的文章。然而,把晏阳初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进行比较的文章不多见,把晏阳初与陶行知的农村教育课程设计实施思想进行比较的文章几乎没有。
   有助于开阔研究思路,加深对课程问题的认识。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课程设计的好坏,课程设计的合适与否直接决定着教育的预期效果,所以对于课程的研究至关重要。当前关于课程的文章、论著可谓汗牛充栋,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课程,阐述课程,然而把晏阳初和陶行知的农村教育课程思想进行对比研究的文章则几乎没有,因此本文的研究可以开阔其他研究者的研究思路,加深对课程问题的认识。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两种研究方法:比较法和文献法。
    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某类现象进行比较研究,得出其普遍规律和特殊本质,从而得出与实际情况相吻合的办法。比较的三个不可缺少的条件有:一是双边性或多边性。就是说两个事物(一对一)或者两个以上(多对一)即必须存在两种以上事物才能进行比较。二是差异性和矛盾性,即这些事物必须有不同的特性。三是可比性。就是说比较的的对象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具有某些本质上的而不是表面上的共性,或者说进行比较研究的对象必须是同种、同类的。如果不是同一范畴、同一标准、同一类事物和现象,则不能进行比较。晏阳初和陶行知生活在同一时代,都是著名的教育家,都领导了乡村教育实验,晏阳初在1929年开始了著名的定县实验,由于抗口战争的爆发,定县实验被迫停止。陶行知于1927年开展了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所以可以用比较法对二者的农村课程思想进行比较。
    文献法是本文采用的另外一种方法。文献法是指搜集、鉴别、整理教育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教育的科学认识的方法。文献资料凝聚了人类的聪明才智,是知识海洋中的颗颗明珠。对晏阳初和陶行知相关的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专著进行研究,对新农村建设、农村教育、课程改革方面的论文、专著进行研究。本文的研究建立在对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的积极挖掘、充分吸收上。力求通过本人的努力使该方面的研究有一个新的进展。
    
(三)文献综述

    1.关于晏阳初的农村教育思想的研究状况
    晏阳初的教育思想来源于他亲身进行的教育实验和实践。1918年,晏阳初曾在法国普蓝(Bonlogue)设立的战地服务中心,为当地的华工做写作信及翻译工作时,发现被法国人蹂踊并被视为“苦力”的华工并不笨,“只是由于贫穷和缺乏读书机会而不识字”,他们蕴藏着无穷的脑力。为了开发这些华工的脑力,晏阳初举办了华工识字班,进行了华工识字运动,期间创办了《华工周报》。1920年8月,晏阳初回国后积极参加陶行知、蔡元培等倡导的教育改革运动,宣传平民教育,进行城市平民识字运动。1922年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成立,晏阳初认为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并且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所以平民教育运动的重点在农村。1929年晏阳初举家迁往定县实验区,进行了历时10年的“定县实验”。定县实验的宗旨是“除文盲,作新民”,手段是四大教育即文艺、生计、卫生、公民教育,目标是“提高大多数农民的智识力、生产力、强健力与团结力,造就一代‘新民”,
    由于抗口战争的爆发,定县实验被迫停止。1940年晏阳初建立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任院长。1950年晏阳初在美国定居后继续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即国际平民教育运动。1952年他在东南亚一些国家推行平民教育,并在菲律宾建立了“国际乡村改造学院”。对晏阳初的农村教育思想的研究有很多,但是对于他的农村教育课程思想还没有专门的著作,也没有找到晏阳初农村教育课程方面的论文。然而晏阳初的农村教育课程思想是他的农村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此介绍一下晏阳初的农村教育思想的研究情况。
    研究晏阳初农村教育思想的论文主要有:张学博、尹娟《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之比较挤兑新农村教育的启示》(职业教育研究,2007年第12期),迟家西《晏阳初与陶行知乡村平民教育时间和思想之比较》(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9月第3期),张西方《晏阳初乡村教育改造思想与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周逸先((晏阳初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方法论初探》(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年5月第14卷第3期),张黎、余志君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实践》(职教论坛,2005年1月),王雷《关注农村社会教育一近代乡村教育试验活动的回顾与启示》(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11月第25卷第6期),许瑞泉《黄炎培农村改进理论与晏阳初乡村教育思想之比较》(科技信息,2006年第7期),陈白玉《借鉴发扬晏阳初教育思想,为教育改革发展服务》(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王小丁《两种模式的比较一裴斯泰洛齐的贫民教育与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30卷)。

    2.有关陶行知的课程思想的研究
    陶行知亲自创办的有影响的学校主要有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山海工学团(1932年在上海大场的孟家木桥建立)、育才学校(1939年7月在重庆北暗建立),在其生命的最后一年还创立了一所新型大学一一社会大学(1946年1月在重庆成立),这是陶行知创办的最后一所学校。
   
(四)研究内容
    本文采用比较的方法,研究晏阳初和陶行知的农村教育课程思想,找出二者农村教育课程思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更透彻地理解两人的农村教育课程思想,为解决现在我国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为新农村的建设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早口实现提供借鉴
    本文主要从晏阳初和陶行知的农村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晏阳初和陶行知农村教育课程思想的理论渊源、晏阳初和陶行知农村教育课程设计比较、晏阳初和陶行知农村教育课程实施比较、晏阳初和陶行知农村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晏阳初与陶行知农村教育课程思想对当前农村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六个方面展开论述。
    
(五)预期达到的水平(创新点)
    本文的创新之处:
    研究视角创新:从比较的角度,研究晏阳初和陶行知的农村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状况。
    研究内容创新:本文采用比较的方法,研究晏阳初和陶行知的农村教育课程思想,找出二者农村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他们农村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特点,从而更透彻地理解两人的农村教育课程思想,为解决现在我国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为新农村的建设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早口实现提供借鉴。
    
(六)存在的问题及拟采取的解决措施
  当前虽然在晏阳初和陶行知的研究方面,国内许多专家学者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专门关于晏阳初和陶行知的农村教育课程方面进行比较的文章,还很少有人涉及。这就给本文的写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首先是关于晏阳初和陶行知的农村教育课程方面的文献数量比较少,而在著作方面更是缺乏相应的研究,这就给自己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其次,学校图书馆现在存书方面,关于晏阳初和陶行知农村教育课程方面的图书较少。所以针对以上问题,我会充分利用好现在的网络资源特别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百度、Google等相关搜索引擎,收集最新的关于晏阳初和陶行知农村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方面的资料;通过利用自己己有图书和购买等途径吸收国内外关于这方面的最新成果,从而来推动本文的写作。

一、晏阳初和陶行知农村教育..................... 16-20
    (一)晏阳初农村教育理.....................-17
    (二)陶行知农村教育理........................17-20
二、晏阳初和陶行知的农村教育课程思...................... 20-23
    (一)陶行知农村教育课程思想的理论...........................20-21
    (二)晏阳初农村教育课程思想的理论渊源—........................-23
三、晏阳初与陶行知的农村教................... 23-32
    (一)课程计划比较................. 23-31
    (二)教材编制比较........................ 31-32

四、晏阳初与陶行知的农村...................... 32-36
    (一)课程实施的方........................ 32-33
    (二)课程实施的影响因.................. 33-34
    (三)课程实施效果的.................... 34-35
    (四)课程实施的主.....................35-36
    (五)课程实施的策.............................. 36
五、晏阳初与陶行知农村教育课程..................... .... 37
   (二)不同点........................... 37-38
六、晏阳初与陶行知农村教育课程思..................... 38-40
..............................................................

结语
 晏阳初的乡村教育理论强调乡村教育的内容要为乡村的建设服务,乡村教育内容要满足农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所以基于此,当前在设置农村教育课程时也要考虑到农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但是现在己存在的农村教育课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忽视了城乡差别、地域差别,不能适合农村的实际需要。目前己存在的农村教育课程是为应试做准备的,不能满足农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然而考入高校并离开农村的农村学生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农村学生还是要返回农村,过农村生活。所以这些学生回到农村后不能立即适应农村的生活,造成了劳动力的浪费。因此农村教育课程在设置时就要考虑到农村的实际,建立满足新农村建设需要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刘建英.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研究[D]. 湖南农业大学 2010
[2] 江云凤.  裴斯泰洛齐与陶行知教育思想和实践及比较[D]. 福建师范大学 2011
[3] 孙越.  陶行知学校管理思想与实践及其当代启示[D]. 陕西师范大学 2012
[4] 李丽.  晏阳初中国特色乡村平民教育思想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10
[5] 朱海粟.  陶行知生活课程思想与实践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6] 陈敏.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的当代启示[D]. 广西师范大学 2003
[7] 刘春生.  晏阳初教育思想对新时期农村教育发展的启示[D]. 河北师范大学 2012
[8] 徐利颖.  晏阳初平民思想及其实践的当代意义[D]. 东北师范大学 2008
[9] 屈博.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研究群体分析[D]. 华东师范大学 2012
[10] 唐献玲.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06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