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医学论文 > 中国医学论文 > 正文

《黄帝内径》的唯物论

来源:UC论文网2015-11-04 14:15

摘要: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典籍,距今二千年左右。在那个时代,它以鲜明的唯物主义观点,为医学奠定了正确的思想基础,使祖国医学从神权迷信思想的束缚下解放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典籍,距今二千年左右。在那个时代,它以鲜明的唯物主义观点,为医学奠定了正确的思想基础,使祖国医学从神权迷信思想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在反复实践中,沿着医学科学的道路向前发展。兹略举数例,论述如下:

1世界的本源   

唯物主义者首先必须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内经》以物质性的“气”来说明天地间万物的存在与变化,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源。
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素问·灵兰秘典论》:“恍惚之数生于毫壑,毫赘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这里的“气”是指不断运动着的细微物质。体积极小,甚至小到肉眼看不见,但它们是具有一定质量,占据一定空间,客观存在的物质。当它们积累到一定数量的时候,便成为可见可量的有形之物。宇宙间有数不清的有形之物,尽管形象千差万别,而都是由“气”所构成的,气的运动体现了物的变化。《内径》认为“气”运动的主要形式是“升降出入”。
在对宇宙的认识方面,《素问二阴阳应象大论》说:“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阳化气,阴成形……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这是作者对宇宙天地形成的假设。他们想象在天地未分的浑沌世界里,充满着物质的“气”,在气的运动中,轻清的阳气上升,累积而成天;重浊的阴气下降,凝聚而成地。《阴阳应象大论>说:“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原文指出云与雨的成因是由于天气与地气的交流变化。尽管这些认识是笼统的,但其观点与“上帝创造世界”的说法是针锋相对的。
在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方面,《内经》同样以“气”作为物质基础。如《灵枢·本神》:“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素问·生气通天论》:  “夫精者身之本也”。明确人体胚胎是父母阴阳两精结合而成的。“精”是“气”之纯者,故精与气常并称,是构成机体的基本物质。人体之“气”同样有升降出入的运动。一方面“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咽”,“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以与外界进行“出入”的交流。一方面体内的脏腑之气,经络之气,营卫之气……等。“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通过“升降”运动进行新陈代谢。人体之气如此不断地升降出入、运动、更新、调节,达到“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即保持机体内部的动态平衡,和对外的协调适应,这便是正常的生理状态。反之便是病理。所以《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灵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从基本原理讲,无非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失常。此外,《内经>把那些肉眼看不见的致病因素称为“邪气”  “毒气”“病气”“淫气”“害气”“疟气”以及“风气”“寒气”“湿气”“热气”“暑气”“燥气”……等,所有这些,都是以世界物质性的观点为指导的。

2 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关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内经》的回答同样是唯物主义的。如《灵枢·本神》云:“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如果用现代语译意则是:担负接受和认识外部事物的任务是心(此处指脑)的功能;心对感受的事物产生初步的印象叫做意;印象不断储存、积累、加深,形成概念或经验叫做志;从已经树立的概念和经验出发,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可能性作分析研究叫做思;在对本事物认 识的基础工作由近到远,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推理和联系叫做虑;通过以上一系列思维活动而对事物作出比较正确的判断和处理叫做智。
基于这种认识论,在对疾病的诊断方面,《内经》强调四诊合参。如:《素问·五脏生成篇》:“夫脉之大小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色脉,可以万全”。《素问·三部九候》:“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内经》这些观点,也具体体现在心理情绪等精神活动与生理病理相互关系的    医学理论中。举例如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灵枢·本神》:“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原文指出情绪来自内脏的生理活动,内脏有病可以出现情绪异常。这一理论指导中医临床对思想抑郁,善怒易悲,惊悸狂躁,失眠健忘等精神症状的治疗,主要通过平肝阳,疏肝气,清心火,宁心神,交心肾,补心脾,益肾精……等调整内脏阴阳而取得疗效。
另一方面,《内经》又非常重视精神对生理活动的反作用。如《灵枢·本藏》:  “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强调了人的志意精神对机体的生理调节和抗病机能有垂要的作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怒伤肝”  “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指出了过度的精神情绪也可以影响内脏生理活动及全身气机,导致疾病。
《素问·经脉别论》:凡人之惊恐患劳动静,皆为变也……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认为精神因素不仅可以导致疾病,而人的勇怯等精神状态对疾病的发生与否,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能起决定性的作用。
《素问·汤液醒瞪论》:“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神不使也”“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原文突出了精神庄治疗效应及疾病预后方面的重要作用。
基于以上认识,《内经》在治疗方面十分重视对病人精神方面的调摄。如《素问·五脏别论》:“凡治病必察其上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素问·宝命全形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灵抠·官能》:用诫之要,无忘其神。《素问·针解篇》:“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指出了在疗治中必须重视病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必要的诱导、说服,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调动病人的积极因素,确实是取得和提高疗效的一个重要方面。

3 关于“神明”

有人说《内经》里还有“神明”、“魂魄”等唯心迷信的内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嘴内经》里“神明”“魂魄”的概念与有神者把论神魂魄描写成神秘化,人格化超自然的幻象是截然不同的。
 “神明”的概念: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故治病必求于本。”这里的“神明”解释为自然界万物变化的力量与主宰。它的“府第”就在于事物本身,存在于事物内部对立着的阴阳两方面。既不在天上,也不是超自然的。
内经中“魂魄”的概念:《灵抠·本神》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但这里所讲的“魂”并非唯心论者所宣扬的鬼话。正如《灵抠·天年》说:“何者为神?……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又说:“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可见内经里的“神”“魂魄”都属于人体生理的范畴,它只能存在于活体之中。
《内经》反对鬼神迷信的思想是非常鲜明的。如《素问·五脏别论》: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强调了迷信鬼神与医学科学是冰炭不相容的驳不可知论
人的知究竟有没有尽头?对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回答.不可知论者否认人们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内经》的观点恰恰与此相反。
如《素问·五运行大论》:“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嗜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对于天体大地日月星辰的情况,的确是遥远难测的。但《内经》作者却认为“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从可知论观点出发,通过实践,观测.探索,获得了不少天文学方面的资料,《内经》中有很多记载和论述。
在对人类疾病是否可知可治的问题上.亦持同样观点。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拨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一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在《内经》那个时代,医生治病以针刺为主,药物方剂的应用还在初期阶段。但作者认为疾病是可以认识,可以治疗的:不治之症是不存在的。有些疾病所以治不好,主要因为人们还没有很好地认识它,还没有找到制伏它的有效办法,从而引导人们积极地反复实践,不断摸索,深入研究。他完全相信人们一定可以最终发现正确有效的解决办法。
以上分析说明,《内经》书中的唯物主义思想是丰富的。历代医家在《内经》唯物观点指导下,通过不断实践,取得成就,这一也是祖国医学发展提高的重要丛础。与此同时,丰富的医学科学实践又为哲学研究提供了论证的资料,使之不断捉高。这又是哲学工作者所应予重视的。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