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医学论文 > 中国医学论文 > 正文

佛医学跟中医学养生方式的对比

来源:UC论文网2015-11-04 14:24

摘要:

第一部分中医学与印度佛医学交流史一佛医学的起源与发展 (一)起源 1.前言: 佛医学是三千多年前释迎牟尼佛在印度证悟了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涅盘之道,之后开始教导大众如何去解脱身

第一部分中医学与印度佛医学交流史一佛医学的起源与发展

 

(一)起源

1.前言:
佛医学是三千多年前释迎牟尼佛在印度证悟了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涅盘之道,之后开始教导大众如何去解脱身与心的一切痛苦所传授下来的知识这些知识教导人们如何去达到最终的解脱菩提涅盘,如何去体会理解面对学习和解决在学修行与修证过程中身心所产生的问题与障碍所有这些有关身心的问题与障碍所产生的影响及其解决之道,都是佛医学所要讨论的课题但由于这些内容在传统上大多与佛教的哲学思想体系一起论述,单独立题研究者较少,因而佛医学这个名词的概念在学术界上的定义尚有不够详尽及完整之处而本篇论述在此希望提拱的是让学术界能够有机会更进一步去探究这个领域更深入的内涵,所以在概念与定义上提出若有与既有的知识体系尚未完全界定详尽之处这一部份就有待将来学术界在研究的过程当中再予以更详尽的论述与说明事实上本篇论在研究的过程之中,发现佛医学这部份知识体系的范围是非常的广泛,目前仅能以概要式及架构式的方式,来论述与说明其有关于养生这部份的知识领域

佛医学的意义:佛医学是从生命的本源来探讨对心理状态与生理状态造成苦的原因及其解决之道佛法的基本观念是万法唯心造,这里所指的心就是生的本源,也就是万法的根源,因此宇宙万有万象及万法的产生及变化皆受其影佛法认为,生命的本源其本体是清净与和谐的,所以只要透过修行的方法就能脱离心理及生理的痛苦,回归到原有的清净与和谐而这个心的存在也就生命的本源,是一切众生本具的,所有众生的存在都是艳对与平等的,因释迎牟佛就提出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并将这个道理做为修行的最高导原则因为人人皆有佛性,也就是拥有本具的清净心,所以只要能消去心中的妄想分别和执着,就能消除身体及精神上的苦,而回归到宇宙秩序原有的清净与和谐之中因此在这个原则之下,只要努力去实践,就能让我们的身心灵连到真正的清净与和谐,而这里所指的清净与和谐,就是成就圆满的佛果之后,所展现出来最圆满的佛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与究竟的清净之心(菩提涅盘

 

第二部分养生思想的比较一生命观的比较

 

(一)佛教的生命观

佛法的宗旨是从生命的本源来论述宇宙万法的一切现象,所以佛医学的生命观就是从生命本源来论述人的精神状态与身体状态与整个宇宙及自然界相互之间整体关系1.三世因果:佛教认为,人身的生命形式是难得的,所谓欲知过去因,当看现在果,欲知未来果,但观现在因,意思是今生的一切福报与业障是从过去生所累积的因而形成的,同样的今生所造的一切行为也会变成来生果报的因想要获得人身的生命形式,是要经过累世修持的福报才能获得,而且要懂得运用这个人身来藉假修真朝向离苦得乐的境界,在戒定慧的精进修持之下,灭除生死种子证得涅盘而获得真正的解脱但是佛教也认为,人的生命过程,必然要面对生老病死等种种的烦恼

它也象征着痛苦的源头,因为在四大与五蕴和成肉体后,就要不断的受到三毒的缠缚与八苦的煎熬,处在刹那不断变化的迁流中,开启了起伏不断的人生历程因此想要脱离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等等种种人生的烦恼,就要了解这些苦恼的根源及其发展与变化,才能进一步去学习到解决这些烦恼的正确方法佛教的生命观,不只是谈有形肉体的出生与死亡,还包含无形识神的存在,将人的生命分成四个阶段:生有本有死有中有等,有是指生命存有形式,所谓生有,是指受胎投生的最初一刹那的身心状态所谓本有,是指从出生到濒死的全部过程所谓死有,是指命终时刹那间的身心状态所谓中有或中阴,是指从死后到再生之的过渡识神生有是佛教特有的生命观念,指人的生命是始于父母受胎以及中阴入胎之时,认为生命是从胚胎受孕开始佛教有专门讲入胎的经典,如佛说胞胎经佛为阿难说处胎会等,讲述中阴入胎的因缘,以及胚胎在母亲腹中三十八周的成胎历程,佛教认为人的生命是从胚胎开始,是从父精一母血及宿世业缘轮回而成,来人间的目的要继续精进修行,证得无生灭的解脱境界

 

第一部分中医学与印度佛医学交流史.................. 2

一佛医学的起源与发展................................ 2

(一)起源.............................................. 2

(二)发展.................................................. 5

二中医学与佛医学的融贯合流............... 6

(一)中医学家对佛医学的融贯........................ 6

(二)佛医学家对中医学的融贯............................8

第二部分养生思想的比较......................9

一生命观的比较.......................................... 9

(一)佛教的生命观.......................................... 9

(二)中医的生命观.................................... 13

(三)宇宙全体的整体观................................... 14

二天人合一思想的比较............................ 15

(一)心净佛土净的自然观.................15

(二)天人合一的自然观.............................16

(三)自然观之异同....................................18

三医学伦理思想的比较................................18

(一)佛医学的医学伦理思想................ 18

(二)中医学的医学伦理思想...........................19

(三)普世价值的展现.....................................2

第三部分养生理论的比较...........................21

一理论建构的比较...................................21

(一)佛医学的养生理论.............................21

(二)中医学的养生理论..................................23

(三)体相用的整体观.................................26

 

结语

通过查阅大量有关佛教典籍佛医学文献以及中医养生学的文献典籍,对佛医学和中医学中有关养生思想理论和养生方式进行系统整理通过分析和比较研究,认为:

1.佛医学和中医学都蕴含着丰富的养生学思想内涵,两者在生命观整体观以及普世济人伦理价值观方面存在较多的相互借鉴之处其中,佛医学的生命观是从生命本源来论述人身心状态与整个宇宙及自然界相互之间整体关系,提出人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组成,四大不调,身体就会产生疾病;中医学认为,人体是由精气构成,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密切相关,自然界所发生的种种变化都会对人体的生命活动有所影响,所谓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有所变人有所应等均是在医学伦理方面,两者均体现出普世济人的价值观念其中,佛医学提出慈悲圆满的菩萨行,要广度有情自利利他,和谐有序,并特别强调身以药医,自以法医刀身体上心理上解除患者的病痛中医学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常重视医德的培养,强调医生要常怀谦卑恻隐之心,精究医术,潜心学习,不贪图名利努力成为为患者解除病痛的苍生大医正如孙思避所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侧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2.佛医学和中医学都具有较为系统的养生理论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佛医学和中医学都在养生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养生理论体系,以进一步指导养生实践两者之间有许多共同点,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其中,佛医学强调五福临门,并以此来指导养生的规范,认为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应是人生养生的目标,并要求人们以此为基础,指导日常生活实践包括具五缘诃五欲弃五盖调五事行五法等等中医养生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讨和研究中国传统调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及方法经过数千年来的实践,现已逐渐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实施养生保健的基木原则和方法,故称之为养生之道并认为依道而养者必得长寿养生之道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遵天应人养性调神谨和无味劳逸适度等

 

参考文献

1四十二章经第十二章中台山佛教基金会出版社

2诸病源候论6卷之二.风病诸侯下一恶风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3孙思邀备急千金要方大医习业第一中医古藉出版社

4佛说胞胎经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财团法人中台山佛教基金会出版社

5大般若经五蕴性空般若波罗密心经

6仁王经佛说仁王般若波罗密护国经观空品第二

7杂阿含经622卷第一章(6)(BArA)

8大乘五蕴论大乘五蕴论(5)第一卷CB户JA

9俱舍论分别界品第一CBATA

10道德经老子第四二章三民书局出版社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