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医学论文 > 中国医学论文 > 正文

针刺疗法在五官科各病证中的应用

来源:UC论文网2015-11-04 14:45

摘要:

笔者运用经络辨证,以针刺疗法应用于五官科各病证中,疗效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笔者选了我院1999~2004年6例门诊病人。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5~47岁。分别应用针刺疗法治疗

笔者运用经络辨证,以针刺疗法应用于五官科各病证中,疗效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笔者选了我院1999~2004年6例门诊病人。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5~47岁。分别应用针刺疗法治疗鼻渊、咽喉肿痛、耳鸣、目赤肿痛、痄腮和齿痛。

1. 1 鼻渊(鼻窦炎) 患者陈××,女性, 47岁,于2004年3月就诊,症见时流黄腥鼻涕,气味腥臭,并有头额疼痛,不辨香臭等症反复发作,近半月来加重,苔薄黄,脉滑微数,此系胆热上升,壅于鼻窍则发为鼻渊。取穴:迎香,合谷,太冲,上星,针用泻法。方法:每天针一次,一个星期为一疗程,患者针刺一个疗程后,鼻流黄浊涕已减少,腥臭不明显,头额痛已消失,再针刺一疗程后,诸症已减,嗅觉恢复。

1. 2 咽喉肿痛(急性咽喉炎) 患者朱××,男性, 12岁,于2001年9月就诊。症见咽喉呈轻度红肿疼痛,伴有寒热,时作痛,咳嗽口渴,舌质红,苔微黄,脉浮数。此证系外感风热,上拢喉道。取穴:合谷,陷谷,关冲,针刺用泻法。方法:一天针刺二次,连续2~3 d。患者针刺一次后,疼痛大减,二次后寒热已除,第二天针刺二次后咽喉肿痛已消失。

1. 3 耳鸣(神经性耳鸣) 患者张××,男性, 51岁,于2003年11月就诊症见右耳蝉鸣,听力减退已半年余,左耳亦随之有蝉鸣,听力减退2月余,伴腰酸膝软,眩晕等症,脉细弱尺甚,舌质淡,苔薄白。此系肾虚耳鸣,固肾开窍于耳所致。取穴:肾俞,三阴交,听会,中渚[1]。方法:一天针一次,一个星期为一个疗程,患者针刺两个疗程后,两耳蝉鸣已减少,后续针刺2个疗程而痊愈。

1. 4 目赤肿痛(结膜炎) 患者程××,女性, 21岁,于2005年12月7日就诊症见目赤肿痛,畏光,流泪,眼涩难开,伴有头痛发热等症状两天,舌尖红,黄薄黄,脉弦数,此系肝胆火旺所致。取穴:合谷,行间,晴阴,太阳,风池。方法:一天针刺2次,可针刺3d,患者针刺一次后,畏光流泪好转,第二次针刺后,目赤肿痛好转,一共针刺3 d而痊愈。

1. 5 痄腮(腮腺炎) 患者后××,女性, 5岁,于1999年5月28日就诊。症见头痛发热一天,继之左侧的腮部红肿痛,咀嚼困难,苔黄腻,脉滑数。此证系由湿热郁结,宿食滞留所致。取穴:颊车,外关,关冲,翳风,翳风下三分(均取患侧),合谷(取健侧)。用毫针刺回泻法,关冲点刺出血。方法:一天针刺一次,连续3 d。患孩针刺一次后,头痛发热好转,腮部红肿痛亦减轻,三次后痊愈。

1. 6 齿痛(牙周炎) 患者方××,男性, 31岁,于2001年8月7日就诊。患者因嗜酒、辛辣等食物后牙齿剧痛,伴有口臭干渴,便秘,随之痛而肿起,齿龈红肿,苔黄厚,脉浮数,此证乃阳明火邪为患。取穴:合谷,颊车,内庭,人中,承浆。方法:针刺一次,即痛减,当天针刺2次而痊愈。

 

2 结果

针刺疗法治疗五官科6例病证(鼻渊,咽喉肿痛,耳鸣,目赤肿痛,痄腮,齿痛)。6例病人的症状消失,并痊愈出院。

 

3 讨论

3. 1 针刺疗法治疗鼻渊 《素问·气厥论篇)中记载:“胆移热于脑,则辛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内经》中还有记载:“肺气通于鼻,及肺主皮毛”。外邪经皮、毛、口、鼻侵入,首先犯肺,肺气不利,则鼻窍不通,久之痰热互结于鼻窍中酿脓,出现鼻渊。本法以清热宣窍(肺)为主,合谷迎香以疏导手阳明经气,手阳明经脉循经上挟鼻孔,兼清肺热。足厥阴之脉循喉咙后上入颃颡之窍(内鼻部),故取肝经原穴太冲以清泄肝胆之热,上星乃督脉穴循行鼻部,诸穴相配,共凑清热宣窍之功效。

3. 2 针刺疗法治疗咽喉肿痛 本证属实热证应以清泄邪热,消炎定痛,点刺少商放穴以清泻肺热,利肺系以治本证主穴;合谷,陷谷疏泄等手足阳明经郁热,配少阳井穴关冲,点刺放穴,以清上中焦之热,为肺胃同治之法,诸穴相配,有消炎定痛功效。

3. 3 针刺疗法治疗耳鸣 肾开窍于耳,肾气于虚,不能滋养,故两耳蝉鸣,肾俞穴是补肾虚主穴,三阴交可调补三阴经气,听会,为足少阳胆经,局部取穴,有通窍止鸣作用。中渚为手少阳三焦经为远端取穴,故有补肾充耳,通窍止鸣效果。

3. 4 针刺疗法治疗目赤肿痛 结膜炎由肝火郁结,燥热伤阴所致。本法主在清泄风热,消肿定痛。肝开窍于目,目眶又为阳明,太阳,少阳经布循所在,故取合谷疏调阳阴经气,以泄风热,行间清热降(肝)火,晴阴为太阳,阳明之会,故能宣泄患者之郁热,太阳点刺出血亦能清火泄热,风池主在疏泄少阳经风热,消肿定痛。

3. 5 针刺疗法治疗痄腮 流行性腮腺炎是以发热,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特征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属中医温病范畴,又名痄腮、时行腮肿、蛤蟆瘟。该病因外感风温邪毒,从口鼻而入,夹痰化火,遏阻少阳、阳明经脉,郁而不散,失于疏泄,结于腮部所致[2]。本方重在清泄少阳经之郁热,翳风为手,足少阳之会,能宣散局部气血壅滞,合谷,颊车泄热解毒,手阳明经上循面颊,为循经和局部取穴相结合,外关为手三阳之络,关冲为手少阳之井,二穴相配能清泄少阳经之郁热,翳风下三分为治痄腮之经验效穴。

3. 6 针刺疗法治疗齿痛 本法重在清泻腑(阳明)热,消炎止痛,手足阳明之脉入齿中,故取合谷清手阳明之热,颊车,内庭泄足阳明腑热,上牙痛加人中,下牙痛加承浆乃齿痛之局部取穴,以加强局部经络的疏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程燕,赵荣祥,朱祥成.针灸治疗神经性耳鸣的临床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32(2): 135-136.

[2] 王麦绒,张鹏天.针药结合治疗流行性腮腺炎38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 2007, 29(4): 313.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