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经济管理论文 > 金融论文 > 正文

金融对商业银行冲击及趋势

来源:UC论文网2015-11-11 15:47

摘要:

【摘要】 在当前第三方支付业务蓬勃发展,特别是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理财产品规模迅速扩大及互联网企业的贷款业务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背景下,通过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

  【摘要】在当前第三方支付业务蓬勃发展,特别是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理财产品规模迅速扩大及互联网企业的贷款业务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背景下,通过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认为相对于传统银行,互联网金融具有用户群庞大、交易成本较低、支付方便快捷及数据资源海量的优势,在存款业务、贷款业务及银行基金代销业务等领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可以预测,在金融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状况下,商业银行将会受到整体和结构性的冲击,商业银行必须通过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建立更广泛的合作来降低风险。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冲击;商业银行

  一、序言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使用人数激增。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互联网用户数量已达6.18亿。与此同时,依托互联网产生的互联网金融也得以迅速发展。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短短一年间,支付宝、财付通、快钱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平台迅速崛起,由支付宝衍生出的余额宝凭借其高于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优势,半年内使其规模从2亿扩大到1853亿,并占据了6%的基金市场;而阿里小贷、人人贷、宜信等互联网融资平台正在为商业银行所忽视的小微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着数以亿计的贷款服务。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正一步步冲击着商业银行的业务。

  在未来,完善了监管机制的互联网金融若能加快发展,将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大冲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银行业的经营模式和运行格局。因此,了解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各自的特点及目前的发展态势,对于商业银行及时提出合理对策以应对冲击是十分必要的。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现状分析

  随着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互联网金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展起来,新型机构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第三方支付业务蓬勃发展

  2010-2012年,短短两年间,第三方支付业务的交易规模从3.2万亿元增长到超过10.9万亿元。目前,250多个第三方支付牌照已被发放,其中,得到牌照的除了150多家预付卡公司外,其余97家公司均以互联网支付业务为主(表1)。

  注:2013e表示2013年交易额规模预测数,2014e等下同。

  如图1所示,根据艾瑞咨询的统计及预测,近几年我国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保持增长并呈现加速发展态势。以2013年为例,第三方支付核心企业中,银联商务占据了39.8%的市场份额,支付宝与财付通各自占据了为21.2%与7.7%的市场份额。虽然目前第三方支付市场中银商仍占最大份额,但互联网金融企业在电子商务、IT技术和业务创新方面的优势已经逐步显现。

  事实上,互联网金融的支付功能正在逐渐深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2013年8月19日,支付宝官方微博公布了全国首批可实现支付宝缴纳学费的高校名单,涵盖了北京、上海、杭州、重庆等城市的29所高校。2013年8月13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的2013年中国互联网大会上,电子金融业务的转型、互联网金融以小博大等话题成为与会嘉宾讨论的热点。可见,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金融行业的影响日益深远。

  2、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理财产品规模迅速扩大

  2013年6月13日,阿里巴巴集团支付宝上线“余额宝”类存款业务。截至2013年8月11日,阿里巴巴余额宝募集资金总额已达250亿元;累计用户数为700万左右,超过去年国内所有基金新增客户数量的总和(表2)。图2显示了从2013年6月30日到2014年1月15日,其规模增长迅速。

  3、互联网企业的贷款业务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目前,互联网金融的融资类业务主要有三种模式:P2P(Peer to Peer)借贷、供应链金融与众筹融资。P2P贷款正处于行业整合期,可能即将进入泡沫化时期,而众筹融资和供应链金融则分别处于萌芽期和期望膨胀期,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对这三种模式进行的分析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分析可知,随着规模的日益扩大,以三种模式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贷款业务发展迅猛。

  三、相对于传统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在蓬勃发展的背后,互联网金融有着作为推动因素的、相对于传统商业银行的几个主要优势:

  1、用户群庞大

  2014年第一季度我国网购用户数量已超过3.1亿,且网络购物正从PC端不断向移动端渗透,预计未来几年中国移动购物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2、交易成本较低

  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由于服务免费,免除了通过柜台结算和通过银行网络支付的手续费,为小额交易用户带来了便利;除此之外,第三方支付的大量小额电子交易形成规模效应,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

  同时,在电商在线代销金融产品这一方面,主要优势在于网络渠道带来的低成本、一站式服务以及便捷支付。由于在金融产品代销手续费分成方面银行有较强谈判能力,所以部分金融机构今后可能转而与电商合作以谋取更多利润。

  3、支付方便快捷

  第三方支付节约了营业网点客户往返和排队的时间,避免了寻找链接验证登录网银的麻烦。快捷支付的诞生使得无卡支付跨终端、跨系统和跨浏览器的优势进一步体现。借助支付宝等网络平台进行支付,消费者有了更加便利的购物体验。

  4、数据资源海量

  由于原始资本积累不足、资金需求 “短、频、急”、抗风险能力较弱,中小企业难以从银行融资。而互联网电商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在运营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资源,其交易记录及消费评价等信息也构成了重要的信用记录。同时,大数据技术的利用,使其进一步构建起互联网信用评价体系和信用数据库,这有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的障碍,根据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以甄选放贷对象。

  当然,互联网金融目前也有不太成熟的方面,比如有限的发展规模,以及在支付体系中犹低的地位,等等。由于互联网金融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小微企业,而这些企业注册资本金普遍偏低且多为10亿以内,因此互联网金融的可放贷资金规模远远落后于商业银行。相对于长期以来积淀了雄厚实力的传统银行而言,互联网金融较缺乏渠道控制、风险管理等方面资源和经验。同时,无法替代银行成为信用货币发行主体这一现实,导致互联网金融难以动摇清算支付体系中传统银行主要参与者的地位。

  四、商业银行面临来自于互联网金融的三大业务冲击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具体体现在对其以下三大业务的冲击:

  1、存款业务

  相关文献资料表明,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的业务额增量主要源于流失的银行存款。如果银行存款总额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甚至存款总量减少,可以印证银行存款业务遭受到这一冲击。鉴于冲击规模的准确数字难以获得,本文将尝试对用比较分析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根据中国银行的统计数据,近年来全国性大型银行人民币存款及变动情况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的存款总额处于平稳增长态势,由2012年10月的496061.61亿元增长到2014年10月的582433.03亿元,总增幅达到86371.42亿元。但是,数据变动不明显无法有效反映冲击效果,货币供应量持续增长等导致存款显著增加等不应当被人为忽略的客观因素也依然存在,因此仅由上述数据变动情况不足以得出“商业银行存款业务受到互联网金融巨大冲击”的结论。

  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业务规模的快速扩张,从另一角度体现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资料显示, 截至2014年6月30日,余额宝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全球第四大货币基金,业务规模达5741.60亿元,其用户数也在第二季度突破1亿关口。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能够吸纳投资者的资金并按期给予回报,这与传统银行业的活期存款业务相似。在此基础上,相比于银行,互联网金融产品还具有高收益率、低投资门槛等诸多获利优势,加之快速扩张,使得银行的活期存款业务更易受其冲击,银行方面也因此备感压力。

  2、贷款业务

  互联网平台的便利性极大地降低了以互联网为依托的贷款业务的边际成本。以阿里小贷为例,单笔贷款的发放成本可以低至2元,远低于银行的20元。因此,互联网金融相对于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有着巨大的成本优势,必然会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带来冲击。尽管如此,由于当前互联网金融的贷款业务多集中于单笔贷款额低于100万元的小微企业贷款,因此其规模尚不足以对商业银行以大型客户为主的贷款业务构成严重威胁,相反还可能成为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贷款领域的有益补充。

  3、银行基金代销业务

  基金代销业务虽然给银行带来了一定的赎回风险,但也使得银行增加了客户来源,拓宽了业务范围,有助于改善银行的经营结构和增长方式。然而,2012年2月23日,证监会公布了首批第三方基金销售牌照,由此给商业银行基金代销业务带来的冲击是显著的。根据上市银行报表,2012年上半年,农业银行实现代理销售基金收入3.37亿元,而相比于2011年上半年实现的代理基金业务收入6.62亿元,同比下滑50%;2012上半年,招商银行实现代理基金业务收入5.42亿元,与2011上半年6.65亿相比,同比下滑18.5%。随后的2013年10月31日,淘宝网成为首家为基金销售机构提供服务、开展基金销售业务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在“长尾效应”的显著影响下,基于大数据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技术支持,商业银行的基金代销业务将面临更大的冲击。

  五、未来商业银行受到的冲击及相关对策建议简述

  随着互联网金融交易量的增长和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未来商业银行受到的冲击仍将持续。银行作为传统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的发展使其拥有雄厚的资金积累、优质的人力资源、庞大的客户基础,并且在风险控制、投资管理、大数据平台等重要技术领域有着较为丰富和领先的经验,加之由于我国尚未实现信用信息联网公开共享,互联网信息与数据的真实性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因此即使互联网金融发展势头强劲,短期内银行仍然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应对互联网金融对其存款业务、贷款业务、支付业务构成的冲击。但伴随着互联网金融企业第三方基金销售牌照的取得,支付业务向线下的逐步延伸,大额支付领域的逐渐扩展和资金沉淀规模的显著扩大,长期来看,互联网金融企业凭借其较低的交易成本、方便快捷的支付方式、日渐庞大的用户群和海量的数据资源,将逐渐分流商业银行的业务并与之形成竞争,其潜在威胁不容小觑。与此同时,在金融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状况下,商业银行受到的冲击将会越来越大,主要表现为对银行整体的冲击和对银行主要业务的结构性冲击。

  1、整体性冲击

  在互联网金融的竞争中,互联网企业占据主动,商业银行相对被动,而且在某些领域互联网企业还有进一步扩展的空间。伴随着跨界收编、跨界合作等多种竞争手段的不断出现,未来互联网平台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与此同时,银行的同业竞争可能将是互联网金融行业竞争的主要形态。eBay 与平安银行的联姻,慧聪网与民生银行的合作,恰恰从侧面反映出银行系平台的竞争已不可避免。

  未来互联网企业进攻的主要路径,将包括银行牌照、虚拟(实物)信用卡、谋取风险定价技术、获得征信体系支持等,一方面,这有利于互联网金融和银行之间进行公平竞争,也有利于对二者共同实施监管,但另一方面,如果准许互联网企业发行实物信用卡、借记卡,意味着银行坚守的线下支付市场也将被突破,使得资金更多地运转于互联网金融企业之间而非银行,这无疑是对商业银行的致命冲击。

  目前,互联网企业虽然尚未掌握金融核心技术――巨额资金的风险控制和金融投资,但其凌厉的后续竞争也确实值得银行警惕。以P2P平台为例,其信贷规模仍处于较低水平阶段,对其风险定价的专业性和风险及成本管理的考验还未到来,但其专注于企业和个人的小额贷款,将放款人和借款人需求直接结合,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借贷模式并使其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传统商业银行的信贷模式。虽然当前主流银行在P2P平台冲击下消亡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放眼未来商业银行仍然有被取代的趋势。

  2、结构性冲击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结构性冲击主要分别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存款业务

  虽然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会使资金最终回流商业银行,但一定程度上也会对银行存款业务直接或间接地造成挤占。

  ①直接挤占:挤占存款总额,最终将加快我国利率的市场化进程。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理财产品,用高利率吸引着众多以投资为目的的定期存款客户。余额宝的收益率在5%~6%左右,将近20倍于0.35%的银行活期存款利率,也远高于银行3.75%的一年期储蓄存款利率。巨大的利率使余额宝能够在短期内直接挤占商业银行的存款总额,在长期内则使中国实际利率的市场化进程加快,推高银行的融资成本,银行业暴利时代或将终结。

  ②间接挤占:第三方支付平台未来将分流商业银行存款。虽然第三方支付平台上的资金最终将会以各种形式流回商业银行,但其延迟支付的功能会使结算资金沉淀在支付平台上,从而对商业银行的存款形成分流。以支付宝为例,2012年支付宝日交易额超过45亿元,周沉淀资金高达300亿,足以与中等规模城市银行的资金沉淀量媲美。随着淘宝、天猫等网上交易平台用户规模和交易数额的逐步扩大,其资金沉淀规模将越来越大。

  (2)贷款业务

  互联网融资业务能够在短期内与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维持互补关系,但从长期来看,互联网融资将可能改变信贷模式,从而对商业银行贷款造成直接冲击。

  ①在短期内,互联网金融放贷规模较小。以阿里金融为例,阿里金融通过旗下两家小额贷款公司,在阿里巴巴B2B、天猫、淘宝等平台提供订单贷款和信用贷款服务,贷款额度一般不超过100万元。而商业银行由于主要服务于大型企业,贷款额度常为上千万元。因此,短期内银行贷款业务的主导地位难被撼动。

  ②而从长期来看,互联网金融通过P2P借贷(如陆金所、人人贷、宜信)、供应链金融(如阿里小贷、京保贝)和众筹融资(如点名时间、追梦网)等平台进行融资,利用几乎只有互联网能够提供的大数据技术对注册客户进行信用分析,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短、小、频、急”的特点设计产品及融资流程。更重要的是,突破了传统“重担保”风控手段限制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借助网络论坛或电子商务平台强调众人参与,从而分散风险并有效监控资金流,将不良贷款率控制在较低的范围内。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我国健全了互联网金融监管法律法规后,互联网金融将更可能大幅冲击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

  (3)支付业务

  支付业务作为中间业务的主体,是银行增加利润的重要渠道,为商业银行带来了丰厚的手续费收入,但其网点分布广、信用度高等优势,正在被互联网金融所取代。

  ①从目前来看,互联网金融的第三方支付业务仅仅带来了备付金账户沉淀资金的利息收入以及支付产生的手续费收入,两项收入的总额相对于银行来说或许仍只是九牛一毛,因此互联网支付业务对于占有支付结算渠道主要地位的商业银行尚不能构成较大威胁。

  ②但从长远看,互联网金融从其客户的转账、交易、还款等活动中能够获得极具价值的数据信息,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使其对客户的消费偏好进行系统而详细的了解。如果相关的网络交易平台能通过友好的商品推荐、健康的广告形式对这类信息加以有效利用,其价值将不可估量。

  3、商业银行的对策

  目前,部分商业银行已开始了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产品合作,2011年之前阿里小贷与建行长达两年的合作,以及近期中信银行推出的二维码无卡支付工具,都体现出商业银行为应对互联网金融这一新浪潮所做出的积极努力。然而,商业银行还未对互联网的优势引起足够重视。例如,在利用互联网所能提供的大数据以降低借贷风险方面,传统银行业与互联网金融业的合作并不充分,银行贷款、理财业务的门槛仍然很高,因此小微企业和个人只能转身投奔互联网金融。面对冲击,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强化与互联网金融的合作,通过收购或自建第三方支付平台,来降低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成本,同时也应针对风险制定相应措施。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