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外语文学类 > 语言文化 > 正文

模因幽默与高校外语课堂

来源:UC论文网2015-11-13 16:34

摘要:

一、元功能理论概述 元功能理论又叫纯理功能,它不仅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论文网经验丰富 还作为理论的依据指导并佐证其他活跃在语言学领域的理论思想,其

  一、元功能理论概述

  元功能理论又叫纯理功能,它不仅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论文网经验丰富还作为理论的依据指导并佐证其他活跃在语言学领域的理论思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多模态。元功能理论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了语言的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是语言对于客观世界中事物发生与发展的真实反映;人际功能是指语言所具有的建立、维系、发展人际关系的功能;语篇功能是语言通过描述内容构成语篇,再传递信息的功能。这三个方面既是元功能理论的核心又成为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的对立,确切地说它们是功能语法的主要内容。因此,元功能理论作为一种成熟的理论模式己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言问题的研究中。语言具有实用性,它是人类得以进化到今天的重要工具。人们一直在疑问语言只是用来描述、表达和交流的工具吗?我本人更愿意采取一种不同的功能体系,让语言的功能研究朝向语言本身。这一目的正是为了解释语言系统的本质特性。由此可见,韩礼德元功能的思想来源于他的语言观—语言是有意义的社会符号系统。通过语言,我们反映了一个真实的客观社会;通过语言,我们实现了在社会中与人的交往;通过语言,我们完成了自我的发展。于是我们又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即如何通过语言的功能来实现客观真实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语言作为社会符号系统中的一个媒介,面对这一使命,必须借助多模态。由于多模态也属于社会符号系统,因此,它也适用韩礼德的元功能理论。

  二、多模态与模因幽默翻译理论

  (一)多模态

  多模态理论是依据社会符号学和系统功能学等理论的科研成果,在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上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根据多模态理论,不仅语言这一社会符号可以传达意义、表达思想,其他非语言符号(如图片、音乐等)也是意义表达的媒介。它们或独立生成意义或与语言符号相结合丰富所要表达的思想。多模态突破了单纯用语言表达意义的传统,赋予符号系统更为丰富的表达媒介。Barthes认为,图像与文字的说明是相关联的,因为图像本身的意义飘忽不定,所以必须借助文字说明才能确定。尽管如此非语言符号的内部也是一个连贯的有机整体,因此,它们也适用韩礼德的元功能理论,即可以分别从概念功能、人际意义功能和语篇功能等三个层面分析非语言符号的语义关系。我们不仅可以在语言系统里看到信息的交流与呈现,还可以看到图片、声音、动作等非语言符号系统在信息交流中发挥的作用,它们的加入使得话语意义的表达与理解更加全面、精准。多模态理论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将语言和其他相关联的意义资源结合起来。多模态让语言文化内部成员的交流变得更加生动,同时它也方便了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信息交流。对于多模态话语的分析既可以推动我们对语言学的研究,同时也可以加深对符号学的认识。

  (二)模因幽默翻译理论

  在元功能理论与多模态理论的丰满下,翻译不再只停留于原文内容的再现。民族意识的复苏更是让原文负荷了无数的文化符号,有的文化符号又被装点了幽默的色彩。在翻译时,译者既要忠实表达原语言和文化的信息,又要考虑目标语群体的审美情趣、期待视野和接受能力。因此,文化符号翻译的标准应是信息相符、功能一致。然而,翻译中不可避免地遇到语言、文化的差异,因此,很难在语言、文化信息和功能特征上同时对等。翻译中必然涉及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和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又必然会引出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处理源语文本中特有的语言形式、习惯和文化传统,即文化符号。翻译并不是一个纯语言的行为,它深深根植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之中。翻译等值就是原出语与目标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费米尔指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转换,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行为,即翻译是“跨文化的行为”。这种行为既适用于文化相近的语言,也适用于文化并不相近的语言。

  在语言模因幽默翻译的探索过程中,笔者就依托了上述理论核心提出了通过互换和混用汉、中国论文网学科全面英语码来实现从语言的模因到文化的复制。因为依据功能翻译理论,对于翻译中文化符号的处理无论是归化翻译法还是异化翻译法都存在它们各自的局限。而语言模因幽默中的文化符号在翻译中又是无法隐匿、无法回避的。在原文中模因的文化符号就是语言表达的幽默所在。由于文化的差异,原文的文化基因无法在译文中找到匹配,进而影响了幽默效果的传播。语言模因幽默是指在同一文化环境内,通过复制、传播某种事物而产生幽默效果的模因现象。对于这一模因现象的翻译可以同样借助元功能理论和多模态理论在跨文化的交流中对于原文的模因幽默加以复制、传播,即在译文中形成汉、英语码的互换和混用。

  三、传统高校外语课堂

  传统高校外语课堂基本上以教师一言堂为主要特色,主要原因在于师生之间交流时所用语言的南辕北辙。教师极力为学生营造英语语言环境,而学生又会在母语的负干扰下对教师所言充耳不闻,结果造成课堂资源的重大浪费。相比之下,个别英语教师的汉语教学似乎很讨巧: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满足了学生们对于母语听觉的依赖。两种语言形式的教学各有利弊。传统英语课堂教学的弊端在于它的“非此即彼”—教师或者将英文教学贯穿始终或者采取全中文的教学,结果导致接受英文教学的学生一路破荆斩棘最终留下个别单词记忆作为一堂课没有辛苦白学的奖赏。对于那些接受全中文教学的学生而言,实在是不好定义所学课程的名称,究竟是翻译课还是中文课,那就只能根据学生的课堂“消化”来定夺了。

  四、新高校外语课堂教学

  根据CBI ( Content Based Instruction)外语课程设置的最新理念,外语课堂的教学不能只是单纯的语音、语义和语法的教学。形式服从内容、语言辅佐文化是高校外语课堂教学全面改革的重点。新高校外语课堂教学为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首先,任何汉语形式的外语教学都是在违背新教学理念的初衷。如果试图通过汉语对外语的语言文化进行解释,那么不如直接阅读中文文献去了解外语所处的历史与文化。其次,全外语授课必须保证学生对于外语文化信息的深入了解。如果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只限于教师单方面的口语练习或者是教师对于文化现象的中文释译,那么外语文化的真正内容永远触不可及。在理论的初探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文化信息不做处理是理解掌握文化的最好处理方法。这就像是对文物的保护一样,保留文物的原有面貌就是对文物的最好保护。那么如何做到对源文化的保留与保护呢?随着多模态理论的深入发展,多符号的话语形式己不再是新鲜事物,单模态的语篇也越来越鲜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几乎一刻都离不开多模态语篇的视觉冲击。语篇的表达媒介既可以是单一的符号系统,也可以是多种模态的结合。它对于外语教学的启示就是目标语言不再是理解原出语言的唯一语言形式。两种语码混用是语言模因幽默翻译理论的核心。该理论在外语课堂教学的具体应用体现在母语与外语两种语码的混合。实践证明,这种语码混用的新教学形式有利于源文化的保留及对源文化的理解。具体的教学实践是让教师根据所教授的内容、教学的目标选择多种符号配合源语言的教学环境,指导学生身临语言其境,并透过多种感官的刺激去体验真实的原出语言环境。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源语言,更有助于他们掌握源文化。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