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素质教育论文 > 正文

大学生激励政策看素质教育

来源:UC论文网2015-11-14 16:24

摘要:

激励政策作为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奋勇争先的手段,各个时期有着不同的标准。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制订出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激励政策并严加执行。素质教育才不只是空中楼阁,

  激励政策作为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奋勇争先的手段,各个时期有着不同的标准。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制订出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激励政策并严加执行。素质教育才不只是空中楼阁,教师才能沿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去实施教育职责,学生沿着素质教育的道路去学习和完善自我。
  一、素质教育的内容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其本质是人类素质的养成和创塑,通过教育可以使个体由自然人走向真正社会人。著名教育学家蔡元培认为:“教育是帮助受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教育的人养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1]。
  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在于促进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几个方面全面发展,它重视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均衡发展。
  三、大学生激励政策的制订要以素质教育为根本
  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有二十余年,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每个从事教学或管理的教育者心中,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近两年国家为激励优秀学生和帮助贫困学生而设立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在遴选受奖励和受资助的学生的过程中,许多高校都存在一些偏离素质教育本质的评价指标和做法,其给处于价值观完善期的青年大学生带来的负面效应不容小视。笔者认为在开展评价活动时,教育管理者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优化评价指标,做到与时俱进
  激励政策实施的目的在于激励后来者效仿,必须建立具有导向意义的激励政策。另外,激励是一种长效行为,必须保证激励政策的长效性和稳定性,要避免朝令夕改,否则会使学生失去目标。
  激励政策的长效性和稳定性并非意味着一成不变,社会在变、教育在变,为教育服务的激励政策理所应当也要变。比如: Pro/E软件认证广泛获得社会认可,对于这样一项重要的技能,如何来引导工科学生去掌握呢?另外,一所国家重点院校可能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而一所地方性院校可能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应用能力,因此激励系统的建立要紧密结合本校人才的培养特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就建立什么样的激励政策,不能千校一面。
  2.谨防避重就轻,紧抓教学本质
  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构建起知识能力结构,同时使其个性得到完善、身心健全发展,以便为民族为社会的发展发挥个人的力量。但就大众化的本科教育而言,它的培养的重点在哪里呢?又能把人培养到哪个层次呢?哈佛大学原校长博克说:“本科生的培养的目标是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基础知识,包括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的基础知识,从而使本科生形成基本能力、掌握科学方法和基本工具,养成基本态度”[2]。
  从这个角度来看,激励评价体系的制订固然要考虑学生的才艺、组织、管理等社会活动能力,但更应该凸显出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而在很多高等学校,由于在评价指标中过多的考虑了学生的活动能力,导致了学生从低年级起就有重技能而轻知识的思想,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采用应付的态度,而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各种校园活动中。教育管理者应该清醒的知道:大学生文体、艺术活动能给大学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但对于学生而言,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才是其踏上社会之后的安身立命之本。在激励政策制订中,要凸显出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引导他们踏踏实实的学习基础知识,免得学子们在充满活力的大学校园里迷了路,荒废了学业。
  3.区分公事私情,根除衙门作风
  学校是一个微缩型的社会,包括教育管理者和受教育者两类人,前者在学生评价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后者则在评价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一些善于交际的、听话的学生,与教育管理者沟通良好,于是在评价活动中总能得到眷顾;而一些特例独行、“表现较差”的学生,则常常会遭到不同程度的冷落,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表象上它是在激励学生要有良好的交际能力,是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却为激励政策能否公平执行埋下了隐患。
  教育管理者始终都要清楚的意识到:自己是所有学生的老师,而并非仅仅是你所喜欢的学生的老师,毕竟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激励评价活动的目的在于教育,不是选拔助手更不是选秀。另外,教育管理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也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学生来学校的目的是接受教育而非接受管理,这就是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但时至今日,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很多教育管理者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时依然采用硬性管理的方式,反映在评选活动中,教育管理者会不自觉的带有个人感情色彩,将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区分对待。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大于评选活动带来正面引导作用,它会让本来积极上进的学生失去进取心,让本来就比较消极的学生更加的消极,这对于学生树立社会认同感、成为一个和谐的社会人是不利的[4,5]。
  4.关注个性发展,做到公平公正
  素质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使受教育者人格健全发展,个体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得到充分的尊重。但受传统“重群体,轻个人”思想的影响,在教育过程中,个性发展问题很难得到重视。其原因在于,个性往往具有不着边际、不切实际或不合群的特质,而这些特质常常是传统管理思想抹杀的对象,体现在激励政策中,学生的个性发展问题得不到彰显,在这样的“激励”政策引导下,学校实际上是一所标准产品加工厂。
  从人类的发展视角来讲,是个性带来了创造性,继而引领社会向前发展,在教育过程中忽略个性的发展,无疑与社会持续发展背道而驰。难免有人会问:现代科技发展依靠的是群体力量,提倡个性发展似乎于理不通?其实,个性发展和群体合作本来就不矛盾,他们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个性发展强调要使个体的人格发展完善,具有独立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它凸出的是个体的独立和独特;而群体合作问题则是个体之间的交际和合作层面的问题,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遵循的是求同存异的法则。因此,在激励学生学习发展时,不能只着眼于群体的发展,还要充分认识到个体的差异性,尊重个性发展,唯有这样才算是真正公平公正的素质教育。
  四、结束语
  对于大学生激励政策而言,它施用的对象是个性、思想和观念处于完善阶段的大学生,评价活动的负面效应对学生的成长和今后的发展影响深远。对于教育管理者来说,应该做到谨言慎行,尤其是在素质教育刚刚被大家所认可的这个阶段,应该全面的考虑素质教育各个因素,引导学生把握重心、全面发展,并积极为他们营造一个自由、平等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文生,李玉红.素质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4:179~181.
[2]李硕豪.试论本科教育的基础性.高等教育研究,2009,7:66~70.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