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文学文化类 > 社会文化论文 > 正文

全球化中的中国文化观测

来源:UC论文网2015-11-26 20:04

摘要:

论文摘要: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促使了各国之间文化的融合。文化多元化是当代世界科技进步,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各国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文化这种软实力已经成为各

论文摘要: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促使了各国之间文化的融合。文化多元化是当代世界科技进步,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各国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文化这种“软实力”已经成为各国提高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的重要因素。
  论文关键词:文化多元化 文化安全
  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领域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使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大国,在国际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同时,世界在经过冷战、霸权主义之后,在21世纪的今天也形成了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当“我们赢了!”的欢呼声伴随着“申奥”成功响彻长空时,更加验证了“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这一事实。北京2008年奥运会主题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One world Onedream”更加深化了这一内涵。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加剧,文化多元化的呈现,除了关注经济发展外,文化这个“软实力”成为了另一种竞争的因素,它的重要性越来越有所提高。而且朝着两种趋势并存的方向发展,即:文化多元化—各国文化并存共同发展;保持并发扬本国文化成为国家间竞争的主要手段和方式。
  一、文化多元化
  文化具有多样性。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的民族文化。”其含义就是支持文化多样性。“我们主张维护世界的多样性”,“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小组认为,人类已经达到了多样化的极限,缺乏整合,实际上会任意把某种一致性强加于人,从而损害多样性。没有整合就没有最深远意义上的生长、进化和发展。统一性不是同一性,而是在多样性基础上的飞跃。正如日本宇野重昭教授所指出的,每种文化在保持自我的同时要面向全人类,使自己的特殊性更加普遍化。普遍化不能像西方列强所作的,以实力把自己的特殊性作为人类的普遍性,也不能强加于人,似乎承担什么天定使命。各种文化一定在解决人类共同课题中不断相互接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最后形成普遍性。各国都应确立追求普遍性的共同意识,抓住文化自我更新的机遇。文化的多样性,尽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受到过强势文化试图以自己为标准改造弱势文化的挑战,而且对弱势文化来说,这种挑战在当代来势迅猛的全球化大潮下显得更为严峻,但任何将自己的文化定于一尊的说法都与世界文化发展的大势相悖,必将受到抵制而无法发展。除非西方国家对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主体采取灭绝性的屠杀,否则只要那些受非西方文化熏陶的群体依然在社会上居于主导地位,他们必然会顽强的固定着自己从先辈那里接受过来的文化传统,并且使之在应对外部强势文化的挑战中获得复兴,在传统中融人现代化的理性选择。
  中国的文化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处于守势地位。从西洋节目与传统节目在青年人中的感召力的对比,到教育界对英语的重视远远超过对汉语教学的重视,从大学生们中文水平的严重退化到高等教育文史哲学科的萎缩,从充斥的外来影视节目到民间传统艺术的衰落,从个人主义的盛行到传统美德与礼仪的失落,从中式建筑,如胡同,四合院被西式楼房所代替,到西方学术话语在中国学术界的主宰地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外国文化被传播,人们有理由担心,如果不努力提倡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存和发扬,到我们终于在物质上实现了现代化的时候,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特殊印记的东西可能就已经所剩无几了。
  中国处于这种文化弱势地位与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第一:从政治角度看,中国由于长期处于内外冲击和急剧变化的过程中,在文化价值观的提倡上出现了相当的混乱,不仅影响国内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也损害了对外的说服力和吸引力。自从鸦片战争中西方用炮舰轰开中国的大门后,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形成了巨大的挑战。文化争议和救亡图存的斗争纽结在一起,使得中国人难以平心静气地思考文化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马克思主义的尊崇和与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的接近,为中国的文化认识涂上了新的底色。十年浩劫中“反对封资修”,文化大革命造成了极端的文化虚无主义和愚昧主义,贻害难以枯计,至今遗毒未消。改革开放后中国从计划体制转向市场体制,全面融人世界体系,世界上所有文化蜂拥而至,人们的认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如此短的历史时期内,文化潮流变化如此之多、之快,波及面如此之广,举世罕见,使得中国的文化出现了断层现象。尤其是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由于本国实力雄厚,出现了文化上的“强势”。第二:从意识形态看,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的主导意识形态,曲折成长且远未成熟的社会主义及其意识形态的生命力与仍不断爆发活力的资本主义及其意识形态的生命力相比,并不具优势。马克思是种外来文化,在中国文化的“根性”并未确立。而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原发性”,经历四百余年的锤炼已经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第三: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核心价值观与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在靠天吃饭的时代里,所遇到的变化是极少的,大家的行为都有成规成矩可循,人们创造的动机是发挥不起来的,这些实际的情况都培养了中国人保守的心性,不利于文化的创新和传播。其次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人们从骨子里有一种优越感,觉得我们的文化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祖宗传下的东西是辉煌灿烂的,这种天生的优越感使得人们抗拒文化的变革与创新,也很难接受世界上先进的文化。再者从文化创新的意识形态看,我国政治体制中的“苏联模式”并没有根本改变,这种执政模式下的文化活动完全依附于政治活动,因而文化难以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发展,意识形态与政权的相关性完全转变为依附性。这种依附性使得意识形态创新极富脆弱性,最终会导致意识形态创新的不稳定和不完整。

  中国处于这种文化弱势地位与中国文化传播力分不开的。首先,从意识形态传播力来看,当前中国的主导意识形态及思想舆论和文化上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国家政权来推动和保障的,主渠道,主旋律,主流媒体,党的喉舌等概念直视的反应了意识形态的传播情况。但随着经济的转轨,社会的转型,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思想观念呈现出空前的多元态势,信息来源与传播途径纷繁复杂,主流的传播力在今天大打折扣。其次,当今世界,随着网络全球化、普及化,平民化和智能化程度的提高,通过无界网络传播生存观念和生活信息,已成为现代各民族文化传播和交流的主要方式。与此高科技形态相反的是,我国大量传统文化精华由于信息传播技术的限制,被封存,被搁置的现象十分严重。再次,文化强势需要实力支撑,全球化增强了文化互动力,商品、娱乐、旅游都是传播文化的手段,更不用提各种媒体和文化产业,时时刻刻的传播着文化价值观。中国在价值观的继承、发展和传播上出现了混乱和断裂,是世界上十分少见的现象。
  中国要想在世界上发展强大,文化上的创新与改革是必不可少的。文化多样性没有提供判断和区分的标准,应当用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标准,判断哪些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精华,哪些是必需批判、抛弃的糟粕,判断的标准不是西方或是东方,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而是文化的先进性和落后性。

 

  世界上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改变的。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各民族、各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会要求发展其自身文化,因而经济全球化将会使文化更加走向多元化,有的学者将这个多元化结局归纳为几大文化区,即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欧美文化区,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区,以印度文化为中心的南亚文化区和以伊斯兰文化为中心的中东与北非文化区。
  二、文化本土化
  综上所述,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是指各国文化共同存在、发展。不会以某个国家的强加意志而受影响,但是在共存的这个“地球文化村”里,各国的文化影响力和传播力有强有弱,文化永远在竞争中演变,以往历史上,曾有许多支文化被淘汰。那么积极发展和传播本国的文化,由文化“弱势”变成文化中的“强势”,在“文化村”里能占到多大的席位,能产生多大的影响成为各国发展的焦点。文化的竞争同经济竞争一样,被提到了国家安全及战略层面上来。
  国家文化安全语境中“文化”是指与不同民族、国家和制度相对应的“个性文化”,这大体上可分为意识形态和民族文化两个层次。在这种国家文化利益的博弈中,决定国家安全状况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国际文化环境,二是国家文化实力,三是国家文化战略。上面已经提到了前两种因素。现今,国家文化战略已经成为提升国家实力的重要战略。西方国家越来越重视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对全球的无形影响和渗透,文化领域的扩张与反扩张、渗透与反渗透逐渐形成国际政治斗争的一个重要内容。

  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本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免受异质文化的渗透、控制、同化和侵犯,保持本民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民族性和独特性以及本国意识形态的自主性。特别值得强调的是,美国有一套完整的、专门针对中国并力图瓦解中国人民意志与价值观的战略图谋。仅从美中央情报局对华《十条戒令》的部分内容就可见一斑。该戒令提出美国要“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条。一定要毁掉他们强调的刻苦耐劳的精神。”(《十条戒令》第一条)“一定要用尽一切可能,做好传播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和新式的宗教传播。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决定,衣、住、行、娱乐和教育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十条戒令》第二条)“要利用所有的资源,甚至举手头足,一言一笑,来破坏他们的传统价值。我们要利用一切来毁灭他们的道德人心,摧毁他们的自尊自信的钥匙,就是尽量打击他们刻苦耐劳的精神(十条戒令第九条)。
  21世纪是各国“软实力”较量的时代,也就是以文化力量为中心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单凭经济和军事等“硬实力”拼斗,已经难以赢得各国尊重。独创的、传统的、与自然协调的人文力量将受到世界各国青睐。对任何国家来说,文化传统不仅对一国的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塑造出了与其它民族国家区别开来的最基本特征。琼斯认为,一国战略文化具有三层次:它的基本因素来源于地理,民族文化和历史变量;社会的经济特征;以及政治文化,这些变量的互动产生了一国的战略文化。
  日本内阁所属的知识产权战略本部,最近发表了一份《推进日本品牌战略》的研究报告,呼吁国民要大力向世界介绍日本的魅力,通过增强日本在世界的“软实力”来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日本借助动漫,游戏,生鱼片等在世界的影响力增强“软实力”。在由委内瑞拉,乌拉圭,古巴等拉美国家共同组建的南方电台的播出打破了美国的新闻垄断,使本地的思想得以推广。法语已经成为“国策”。近年来,由于英语的人侵,法语在世界上的阵地逐年丧失。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法国采取了国家干预的方式,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法语保卫战”。尽管法国经济增长乏力,财政捉襟见肘,但在推销法语方面却舍得花钱。
  中国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首先在汉语传播方面,随着首届世界汉语大会在北京的召开,目前海外约有100个国家的2500余所大学在教授中文,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3000万,汉语热正茬世界范围内持续升温。汉语离世界上的强势语言已不远。而且我国在世界上主要国家开设中国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在世界范围内推广汉语。韦政通教授曾经说过,一种文化,它的辐射弧线愈广愈远,它的辐射力愈强愈久,可以证明这支文化的品质愈高、潜力愈厚。中国文化在唐代,西方文化在近代,都是很好的例证。要想使中国的文化继续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而不倒,就要改革中国的文化,发展创新民族文化,科学应对时代变迁。整合中国的文化,使文化也具有现代化。中国国家文化整合传播是在应对文化冲突和文化霸权,展现真实自我和树立和平形象,加人国际组织和溶人国际社会,建构新的国际秩序等现实需要和历史使命的推动下展开的,而这些现实需要的满足和历史使命的实现则需要中国在国际社会建立积极的国际认同,形成国际影响,形成全球范围的“软实力”作为支撑。
  吸取西方文明的精华,增强自身凝聚力和抵抗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开放的,对于“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管理方式都要积极借鉴。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