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医学论文 > 医学检验论文 > 正文

教学医学检验专业生物化学的方法

来源:UC论文网2015-12-04 18:28

摘要:

1突出检验专业特点,搞好生物化学教学 磷酸戊糖途径是糖分解代谢方式之一,此处就只需要讲解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由此引出蚕豆病的发病原因,是因为该途径的限速酶6-磷

1突出检验专业特点,搞好生物化学教学

磷酸戊糖途径是糖分解代谢方式之一,此处就只需要讲解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由此引出“蚕豆病”的发病原因,是因为该途径的限速酶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引起,有关该部分的其他内容则可以略讲。这样的目的就是从检验专业的特点出发,注重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教学,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探索疾病的病因,从而能更准确诊断疾病,学习疾病的防治方法。

2贴近生活,联系临床,精选授课内容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要适当取舍和改编,突出检验专业的需求。生物化学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营养物质的代谢、基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物质和器官的正常代谢4部分。教师要考虑生物化学教学基础性的特点,不过分强调概念的严谨,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要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热点介绍生物化学知识和方法,精心选择授课内容。例如蛋白质的元素组成主要是含氮量较恒定,可通过测定生物样品的含氮量推算出蛋白质的含量。结合社会热点“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向食品中添加含氮量很高的三聚氰胺就会提高食品的蛋白质含量,使劣质食品通过检验机构的检测。在生物化学的各个章节中均有不少与临床相关的内容,如在生物氧化章节,可学习一氧化碳(CO)、氰化物中毒机制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临床症状的原因;脂类代谢章节,可介绍临床常见的血浆脂蛋白代谢异常疾病和酮症血症的发病机制;肝胆生化可了解铅中毒、高胆红素血症、黄疸的诊断和鉴别等。通过学习,学生对生物化学与本专业、与临床、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理解的更加深入,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

3加强基本实验操作,提高科学素养

实验是生物化学教学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基本操作的规范化。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3.1对药品试剂用量较随意

部分学生认为多加一滴、少加一滴试剂对实验结果影响不大,使用时较为随意,缺乏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这样既不能达到较好的实验效果,又是对药品试剂的浪费。

3.2仪器使用不规范

在药品试剂的制备、储存、取用、洗涤仪器的一系列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操作错误,均会影响整个实验结果。而避免错误出现的先决条件是正确使用实验仪器。例如吸量管的使用,若吸量管不干燥,应预先用所要吸取的溶液将吸量管润洗2次或3次,以确保所吸取溶液的浓度不变,这是大多数学生容易忽视的。

3.3操作步骤混乱

有许多生物化学实验操作步骤多,需要数支试剂管,如测定管、标准管、空白管等进行对比,每支试剂管的配制对各种试剂的量、添加顺序、放置时间、环境温度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如在酶作用的专一性实验中常出现先沸水浴后放置恒温水浴箱,或是先加班氏试剂再放置恒温水浴箱的错误。出现一系列不规范操作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严谨性不强。因而在实验教学中实验前要明确实验目的,搞清实验内容,熟悉操作步骤,了解实验仪器和试剂;实验中老师要进行示范性操作,指导学生合理分组实验,各成员是合作关系,也是监督关系,对一些基本操作要反复练习,不断纠错;实验后要及时总结,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培养对科学实验的责任感,提高科学素养。

4注重常规教学,调整教学策略

限于中职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依赖性较大、对知识理解性较浅的特点,需要教师在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方法上下工夫。例如许多教材将生物氧化章节编排在糖代谢之后,而糖代谢里有许多关于呼吸链和三磷腺苷(ATP)生成方式的内容,造成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情况。所以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授课顺序、授课时间。每个章节结束时对所讲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如糖代谢可对反应条件、ATP的生成方式、数量、关键酶、生理意义等知识点进行整理,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同时抓住学生在学习、记忆时偏重模仿的心理特点,指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脂类代谢、蛋白质代谢的知识点,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根据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风格,选择适合于自己、适合于中职学生认知方式的教学工具和教学媒体;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不要过分追求高端的、深奥的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学习身边的生物化学,解决周围的实际问题。

总之,生物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教师如何教好、学生怎样学好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