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教育管理论文 > 正文

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对策及其问题

来源:UC论文网2015-12-04 21:14

摘要: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对策 早在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发布结果显示:80.2%的被调查教师感觉压力大,近30%的被调查教师对工作不满意。中国第一份工作倦怠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对策
  早在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发布结果显示:80.2%的被调查教师感觉压力大,近30%的被调查教师对工作不满意。中国第一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教师在15个行业中位居第三,属高发人群。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如果我们把我们的健康信托给医学家,那么我们就要把我们的子女的道德和心智信托给教育者,把子女的灵魂,同时也把我们祖国的未来信托给他们。”教师职业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公益事业,其职业特征决定了教师是一个高度投入、奉献的职业。在长期的奉献过程中,教师的心理能量极有可能因消耗过多而出现职业倦怠。
  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改革不断的深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教师的精神压力加大,工作量不断加大,工作负荷普遍增加,职业倦怠现象愈发凸显出来。我们必须重视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并及早提出应对策略,帮助高校教师摆脱职业倦怠。
  二.高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因素
  职业倦怠(Burnout),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Freudenberge)首次提出的概念,他描述了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helping professions)的人们因工作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
  1. 职业因素 高校教师承担着培育英才、承担历史的重任,肩负着国家、民族对未来的希望,同时也承担着压力。而市场经济的运行,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社会公众高校对教师的角色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认为高校教师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引路人,是科学研究的生力军。我们的高校教师为了成功扮演这些社会角色,常常无意识地压抑和否定自我的正常欲求。因此,学校教育一旦出现失误或偏差,教师很可能首当其冲,成为被指责和怪罪的对象,强大的社会舆论导致教师承担了巨大的压力。
  从事高校教师这个职业,首先就要求其全身心的投入,需要兴趣作为其有利的支撑,必须从心里热爱这个职业。第二,教书育人工作是一种专业性极强的知识操作活动,不但需要坚强的意志,排除各种诱惑,甘于寂寞,而且需要通过系统的理智训练才得以形成的较强的理性思维能力。第三,作为高校教师,在学术上需要持续追求,不断突破。等等这些使高校教师长期以来都面临着不断更新知识、提升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等工作压力,面临着职称、科研、论文量化考核等职业竞争压力。
  2.工作负担 高校教师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不分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许多教师在紧张的工作之后明显感到体力不支,疲惫不堪。 由于近年来的扩招,班级学生的增多对教师课堂的组织教学及教学效率造成很大影响。同时,还要面对更新知识、评定职称、获得继续聘任晋升等压力。长此以往极易导致职业倦怠现象的发生。
  3. 个人因素 由于每个人的个性心理存在差异,市场经济的运行,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让人以更多自由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各种诱惑冲击着教师的精神世界,影响着正在一线的高校教师的心理,使其价值观和道德观发生变化。即使在同样的外界环境下,个体感受到得心理压力以及心理反应也会有所不同。由于高等教育体制和高校组织管理制度的某些不足,当工作或生活遇到一些微小的不尽人意之事时,有部分教师就常常感到无能为力而退避三舍,导致个人成就感降低并产生焦虑紧张和自卑的心理;而长期从事单调的教学工作,失去了工作激情和动力,对教学工作的价值和意义评价降低,严重的可能选择离开教学岗位,造成组织人才的流失。
  三.缓解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高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势必影响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地发展,使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受到限制。我们可以通过多方面努力,采用相应的对策,使高校教师更好地面对职业倦怠并从职业倦怠中走出来,摆脱职业倦怠的困扰。
  1.建立发展的高校教师评价机制 应构建宽松的环境以促进高校教师的发展,在评价方向上应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在实施过程中,为减少职业发展的盲目性,可根据教师工作的表现和意愿,确定教师个人发展需求和发展目标并为其提供培训和自我发展机会,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履行工作职责的能力。从而避免职业倦怠现象的过早出现,甚至不出现,顺利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
  2.建立高校教育支持系统 职业相对独立的工作状态,有时使教师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支持理解和帮助。尤其是对于初任教师,应实行“老带新”教师辅导制度,引导新教师顺利进入职业角色。根据费斯勒的教师生涯循环理论, 当教师处于引导阶段与生涯挫折阶段时, 较易陷入职业倦怠。因此, 学校主管部门可以采取免去新任教师非教学性工作和活动,为新任教师留出充足的备课时间,由有经验的老教师辅导、帮助新任教师等措施, 规避新教师职业倦怠或职业挫折感的发生。
  国内外的研究证实,来自同事的信息支持、实践支持、及情感支持能增强教师对工作的自主性,提高个人成就感和工作表现欲望。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和帮助建立教师之间形成合作的文化氛围、搭建平台、为教师提供一起工作和学习的机会,消除他们在专业探讨方面的孤独感、无助感。鼓励教师共同认识和解决问题、开发新的课程计划,进行课题研究;倡导形成良好的同事关系,使教师之间能够在知识和信息上充分交流、分享,在思想、信念、态度以及教学经验方面福相影响和促进,为教师个体发展和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最大限度地降低职业倦怠的发生几率。
  3.改革高校管理体制、营造良好的高校文化氛围 高校管理部门应实行开放民主的行政管理体制、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利与更大的自由度,并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使教师切实感受到来自校方的尊重和“主人翁”的地位,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动力,增强其责任感和归属感。
  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一些高校的模式,让处在职业生涯中期的高校教师每隔3-5年能够享受一次研究年,在这一年中不担任教学工作、专心科学研究。这既可缓解教师繁重的工作负担,也可是教师在此期间积极充电、更大效率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研究表明,任教大约15 年左右,教师由于知识老化,发生教学挫折感的可能性增大,工作满意度逐渐下降,在教学上常表现出无力感、倦怠感,针对这一状况,学校主管部门应尽可能多地组织处于这一阶段的教师参加校内或校外的进修学习和研讨会,使他们彼此交流教学经验与体会,获取学科最新知识。
  4.客观认识自我,学会自我调适 近年来,不断有报道正值盛誉的大学教授跳楼自杀;正值青春年华的大学教师因患癌症而早逝,确实让人扼腕叹息。作为高校教师个体,一方面应该要设立合理的期望值,主动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另一方面也要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清醒的认识,对可能出现的压力做好心理准备
这也需要教师经过自我观察了解自己的心理,掌握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尽量准确地对待周围环境中的人和事,有针对性地 对自己进行心理调适,并尽量保持积极的平衡,成为自身的主人。只有如此,当自己的现状与预期相差太大时就不至于产生理想的幻灭。
  高校教师要增强心理适应能力,首先要有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做到乐于从事自己的职业。以开放的态度来学习新的策略,以便应对将来可能应对压力。应该及时调整心态,积极主动地改变自己不良的人格特征,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学会适应。坚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只有健康的体魄才能经受住繁重的工作压力。
  三.结束语
  “……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生力军。……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地位,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形成更加浓厚的尊师重教社会风尚,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是对我国高校教师的要求和期望。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它对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教学效果、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都有着极其不利影响。由于其致因非常复杂,因此,解决好这一问题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既需要教师自身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进行自我调节,也需要学校管理层面的协调运作,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参考文献:
胡锦涛 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 2011.4(新浪网)
姚斌 论和谐社会视野中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
赵振红 论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其对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0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