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经济管理论文 > 经济危机论文 > 正文

资本逻辑主导下的经济危机发生的必然性分析

来源:UC论文网2015-10-30 10:22

摘要: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以一种破坏J险的方式强制恢复社会生产平衡,以便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社会再生产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以一种破坏J险的方式强制恢复社会生产平衡,以便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社会再生产的重新启动创造条件。经济危机使身陷危机中的人们生活困苦,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经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因病”,在不根本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各种旨在摆脱经济危机的努力,只能暂时缓和经济危机,却必将使经济危机以另一种形态并且以更大的规模和破坏性再次降临。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以及危机带来的主权债务危机等次生危机只不过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当代表现形式而己。马克思所揭示的社会生产的自然规律以及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依然有着强大的透视力、分析力和预见力,是我们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形态变异和发展趋势的重要分析工具,也是我们把脉经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方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的强大理论武器。

  一、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自然规律及其实现形式

  马克思指出,无论什么时代,无论生产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始终是生产的自然规律,无法抗据“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如何理解这一自然规律?简单地说,就是生产的规模和结构归根到底要与社会的需求规模和结构相一致。具体说来,社会需要的种类决定了社会生产的部门类别,社会需要的总量决定了在既定生产力水平下投入的社会劳动总量,社会需要的结构变迁决定了产业结构变迁的基本方向和社会生产发展的总体方向。那么,在不同的社会形式下,社会生产的这一自然规律是如何实现的呢?

  在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社会生产自然规律所要求的这种条件天然地保持着。自然经济的特点,如自足、少交换、简单再生产以及产品的使用价值是社会生产的中心等,决定了社会生产完全保持在社会生产自然规律所要求的界限以内,而不会发生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危机。在一个血缘共同体里,需要的生产数量和种类是非常清楚的,需要的满足主要不是通过交换来实现,而生产也朴素地同这些需求保持着高度的一致,人们怎么需要就怎么生产。因此,按比例安排社会劳动的规律自发地起着作用。这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我国广大农村的家庭中也自然地保持着,比如一年里生产多少粮食?如何安排各类粮食的种植比例?种多少菜以及分别种些什么菜?每家每户都是非常清楚的。这种自然经济状态中,生产方式是自足的,即使有交换,也是少量的、辅助的,而且只是在满足消费之外有剩余的情况下才发生,因而“交换是有限的,市场是狭小的,生产方式是稳定的,地方和外界是隔绝的,地方内部是统一的,农村中有马尔克,城市中有行会”。因此,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规律自发地起着作用,即使有轻度的失衡,也不会影响社会再生产的重复进行。

  但在商品经济中情况就变了。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活动方式,与自然经济相比,这种经济活动方式有这样几个主要特点:为社会而生产、交换、扩大再生产以及产品的价值成为社会生产的中心等,这些特点决定了商品经济条件下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自然规律起作用的方式要发生变化。具体来说,在以交换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主要不是为满足自己的直接需要而生产,而是为社会需要生产,然后通过销售自己的产品再换回自己所需要的产品。这种情况下,生产者失去了对所生产产品的控制。一方面,产品是否符合社会需要,完全是盲目的,另一方面,社会需要多少量,有没有别人也生产同样的产品,或生产多少等,也都是盲目的,生产者只能根据自己的预测判断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但最终能不能被社会接受,无法判断,只能在生产出来后等社会去选择,命运掌握在社会手里。

  “当生产者不再直接消费自己的产品,而是通过交换把它转让出去的时候,他们就失去了对自己的产品的支配权力。他们己不再知道产品的结局如何,于是产品有那么一天被用来反对生产者、剥削和压迫生产者的可能性便产生了。因此,不论哪一个社会,只要它不消灭单个人之间的交换,它便不能长久保持对它自己的生产的支配,不能长久保持对自己生产过程的社会效果的控制。

#p#分页标题#e#

  在这种情况下,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规律如何实现呢?马克思指出,“在社会劳动的联系体现为个人劳动产品的私人交换的社会制度下,这种按比例分配劳动借以实现的形式,正是这些产品的交换价值。也就是通过市场交换以价格的形式表现出来和得到最终实现。因此,社会再生产能否进行下去,取决于己经生产出来的商品能否顺利交换出去,也就是商品价值的实现问题成为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而个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一小部分的实现方式又取决于社会秩序本身分派给每个人的劳动的关系。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再生产要顺利进行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其一,从社会财富的实物形式上看,生产的供给与社会的需求必须一致,包括量和结构;其二,从社会财富的价值形式看,必须保证财富的社会形式即货币财富的分配状况与各社会成员的需求基本一致。总体来说,不仅要使社会生产的结构与整个社会成员的自然和历史形成的需要相一致,还要确保社会整体的购买力配置与之也大体一致。但是,在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生产的盲目性,个人劳动能否顺利地转化为社会劳动以及在什么程度上转化为社会劳动等,都是无法确定的,这实际上己经包含着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因为“商品爱货币,但是‘真爱情的道路决不是平坦的”。“每个以商品生产为基础的社会都有一个特点:这里的生产者丧失了对他们自己的社会关系的控制。……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占统治地位。但是,商品生产同任何其他生产形式一样,有其特殊的、固有的、和它分不开的规律;这些规律不顾无政府状态、在无政府状态中、通过无政府状态而为自己开辟道路。这些规律在社会联系的唯一继续存在的形式即交换中表现出来,并且作为竞争的强制规律对各个生产者发生作用。……这些规律是在不经过生产者并且同生产者对立的情况下,作为他们的生产形式的盲目起作用的自然规律而为自己开辟道路。产品支配着生产者。

  马克思把商品交换过程即商品价值的实现过程称为“惊险的一跃”,一旦“跃”不过去,跌坏的决不是商品,而是商品的所有者,因为这关系到商品所有者的再生产能否继续进行下去。一旦社会生产和需求严重失衡以及财富的占有状况严重两极分化,那么整个社会的再生产就会出现困难,形成经济危机。当然,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社会里,虽然有商品经济,但都不是主体地位,而且不存在导致社会生产和需求严重失衡和财富分配两极分化的社会条件,因而这种危机的发生还只具有可能性,基本不具备现实性。

  二、古典经济学与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首先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占绝对主体的经济,而且只要存在自给自足的生产形式,资本会尽可能快地按照自己的面目把它们“格式化”,资本主义社会因此表现为一个巨大的商品堆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特点还在于它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剩余价值生产为目的,表现为生产的无限扩张趋势和资本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贪欲。资本主义与商品经济的结合,不仅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巨大发展,而且导致社会生产与社会需求的严重失衡和社会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从而使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还只具备爆发可能性的经济危机具备了爆发的现实性和必然性。

  具体说来,首先,资本逻辑下,社会生产与社会需求之间必然出现经常的结构性错位。商品经济下,对财富的一般社会形式的追逐本身就包含着生产出来的产品与人们的社会消费结构不一致的可能,虽然价格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的需求结构,但由于存在时滞效应以及信息不对称和信息失真等问题,这种反映只能是近似的。而在资本逻辑控制下,追逐价值增值成为生产的唯一目的,价格的变动成为生产变动的唯一指标,完全不顾社会需求的自然需要结构,从而使社会生产和供给结构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结构经常错位,必然导致一部分产品过剩,而另一部分产品不足,不仅导致产品的价值实现困难,也使社会的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还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其次,资本逻辑还造成了社会生产与社会有效需求之间巨大的总量差距,从而导致商品严重相对过剩,经济危机爆发。有效需求不是社会的自然需求,是指有购买力的社会需求,有效需求的总量决定着社会产品得以实现的最大可能界限,因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是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牵线人”,没有货币的“牵线搭桥”,需求就是无法满足的无效需求,而供给也将是无法实现的无效供给。资本主义生产的全部核心就在于获取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成为资本运动的唯一目的,而剩余价值是通过提高对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占有来实现的,为此,资本采取了“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等各种提高对劳动者的剥削的方法,结果是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两极积累,一方面是整个社会财富和资本家财富的积累,另一方面却是广大劳动者贫困的积累,进而造成社会生产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商品的价值实现成了问题,社会再生产从而必然陷入危机“大工业的巨大扩张力-气体的膨胀力同它相比简直是儿戏-现在在我们面前表现为不顾任何反作用力在质量上和数量上进行扩张的需要。这种反作用力是由大工业产品的消费、销路、市场形成的。但是,市场向广度和深度扩张的能力首先是受完全不同的、力量弱得多的规律支配的。市场的扩张赶不上生产的扩张。

  冲突成为不可避免的了。

#p#分页标题#e#

  第三,资本逻辑下,社会生产可持续进行的一般条件也必然遭到破坏,一旦这些条件不能持续提供,资本主义生产也很快陷入危机。对剩余价值的贪欲决定着它必须突破一切自然界限和社会界限,无限度地向外占有和扩张,对自然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掠夺以及对劳动者无酬劳动的最大限度占有成为资本的基本生存法则,也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典型特点。

  但自然界是有界限的,所能提供的资源是有限度的,一旦资源被消耗殆尽或再生产条件被破坏,则直接引起经济危机。例如,作为现代社会生产最重要的资源之一的石油,己经成为世界经济最敏感的经济要素,其价格的变动经常成为一个国家经济陷入困境的直接原因。又如社会生产所需要的重要外部条件-环境,也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一旦引发巨大的环境灾难,则可能使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或陷入危机。

  总之,经济危机是商品价值实现的危机,而导致这一危机的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在资本逻辑作用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而且由于经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必然周期性爆蕊“因为它在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炸毁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决,所以它就成为周期性的了”,“自从1825年第一次普遍危机爆发以来,整个工商业世界,一切文明民族及其野蛮程度不同的附属地中的生产和交换,差不多每隔10年就要出轨一次。这种周期性在19世纪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典型表现,但是,进入20世纪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似乎不明显了,这是因为什么呢?

  或者说,资本主义早期危机的周期性特点又是因为什么呢?

  实际上,资本主义早期经济危机的周期性与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首先,因为经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必然导致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即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社会的两极分化如影随形,因此,除非摧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否则经济危机必然再次爆发。其次,经济危机的周期性与资本主义早期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有关。指导资本主义早期经济活动的理论是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在亚当·斯密所创立的古典经济学的影响下,早期资本主义奉行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政策。古典经济学有一种关于自由的信念,亚当.斯密认为,经济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客观上导致社会总体福利的帕累托最优,因此,最好的国家就是对市场不加任何干预,只需安心地做好“守夜人”工作。市场不仅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而且能够自动创造自己的需求,从而不存在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萨伊定律认为,供给能自动创造自己的需求,因此,也不存在需求不足的问题。对此,恩格斯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指出,‘经济学家用他绝妙的供求理论向你们证明‘生产永远不会过多’,而实践却用商业危机来回答,这种危机就像彗星一样定期再现,在我们这里现在是平均每五年到七年发生一次。……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个只有通过周期性的革命才能为自己开辟道路的规律呢?这是一个以当事人的无意识活动为基础的自然规律。在不干预政策下,资本追逐价值增值的驱动力及其产生的扩张社会财富的巨大作用,必然导致社会的两极分化和社会产品的大量积压,供给和有购买力的需求之间被划下一道巨大的鸿沟,“多血性危机”(傅立叶)便爆发。经济危机是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自然规律强制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形式,它以破坏性方式使社会生产与社会需求重新相适应。但是,在不干预政策下,当经济危机发生以后,“交易停顿,市场盈溢,产品大量积压,银根奇紧,信用停止,工厂停工……直到最后,大批积压的商品以或多或少压低了的价格卖出,生产和交换又逐渐恢复运转。步伐逐渐加快,慢步转成快步,工业快步变成跑步,跑步又转成工业、商业、信用和投机事业的真正障碍赛马中的狂奔,最后,经过几次拼命的跳跃重新陷入崩溃的深渊。如此反复不己。

#p#分页标题#e#

  最后,早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还与资本和实体经济的紧密结合相关。在20世纪70年代,资本发现可以通过资本证券化形成的虚拟经济来实现自己的逐利目标之前,资本主要还是通过实体经济来进行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积累,所以早期的经济危机是实实在在的社会生产的危机,经济危机也就随社会的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周期性变化及其对社会生产的强制性要求而周期性出现。虽然资本主义早就有股票证券市场,但是那时还缺乏像今天这样通过虚拟经济来进行“剥夺性积累”(大卫·哈维)的现实条件。因此,在资本主要通过实体经济来进行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积累的资本主义早期,经济危机就随市场供给和需求矛盾的周期性解决而周期性发生,形成阶段清晰经济周期模型(哈伯勒)。

  三、凯恩斯主义与经济“滞胀”困境

  在社会生产的盲目无政府状态和社会财富的两极分化为主要特点的资本主义生产下,社会生产所要求的基本条件即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被破坏,最终只能通过经济危机来强制使生产和消费重新恢复平衡。但是很快,资本主义生产又会在新的条件下盲目扩张,生产与社会的需求再度失衡,不得不再次通过经济危机使生产所需要的平衡条件重新创造出来,如此以来,不加干预的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必然需要通过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来为发展创造条件。破坏成为发展的必要条件,这就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悖论。

  “在马克思看来,危机是粗暴地解决资本主义经济中整个一系列矛盾的方法。它们重新恢复了平衡;但其有效性是暂时的。危机是一种激烈办法用以建立生产上极不稳定的协调。竞争的通常过程力求在生产个别领域以及生产的各个领域建立起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平衡。它们旨在树立马克思在一个地方称之为‘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然而由于这些过程包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的上升、利润率的下降以及一切其他相互矛盾的后果,平衡的建立创造了增加扰乱平衡的条件。

  经济危机中,一方面是社会产品大量得不到价值实现,从而使资本得不到利润,生产陷入停顿,另一方面是社会大众因失业而只能维持最简单的生存需求,因而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都陷入困境。那么,怎么让陷入困境的社会生产重新启动呢?资本家需要的是有利的投资机会,社会大众需要得到获取收入的就业机会,但在经济危机中这两个条件靠市场本身都无法提供,除非等到经济危机结束,通过经济危机本身的破坏性来强制使生产和需求之间重新恢复平衡。因此,如果要想尽快摆脱经济危机,这就需要一种市场之外的力量来提供这些条件,而这个外部力量只能是政府。

  在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指导下,早期资本主义严守不干预政策,也可能因为经济危机的破坏性不大,对资本家而言损失是可以承受的,是获取更大利润的必要“成本”,因而基本上国家不对经济危机进行调控,而是坐等市场通过破坏性危机来恢复经济的平衡。但是随着经济危机的破坏性程度越来越大,以致资本主义除非作出必要的变革,否则不仅资产阶级的眼前利益受到打击,而且危机直接危及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也就是危及资产阶级的统治基础。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的总体代表开始抛弃传统的不干预政策,而采取试图摆脱危机的政策措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危机重挫了资本家的利益,使得他们不得不寻找摆脱危机的办法。凯恩斯主义认为,危机的根源在于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是因为在社会生产的总货币供给流量中只有一部分投入需求(消费和投资)而进入再生产过程,其余的则由于边际消费递减规律、边际效率递减规律以及流动性偏好等原因被储存起来而退出再生产过程。

#p#分页标题#e#

  为此,凯恩斯提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办法,那就是政府通过扩大财政支出的方式来向社会注入资金,并以此带动社会的资金投入,加上金融系统的货币创造功能,形成巨大的“乘数效应”。这些被创造出来的流动性,一方面通过投资转化为生产消费直接形成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转化为民众的消费基金而间接转化为对消费品的需求,以此弥补“有效需求”不足,启动经济的发展,起到的是“输血”和“心脏起搏器”的作用。这正是“罗斯福新政”

  能够使美国迅速摆脱经济大危机的原因所在。

  “罗斯福新政”的巨大效应使得西方其他国家纷纷效仿,从而掀起西方国有化浪潮并使国家干预成为常态。但是,凯恩斯主义并没有抓住经济危机的真正根源,资本主义的有效需求不足并不是根源于货币的边际递减规律或流动性偏好,而是根源于资本逻辑下广大劳动者购买力的严重不ha“群众的消费不足,他们的消费仅仅限于维持生活和延续后代所必需的东西,这并不是什么新的现象。自从有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以来,这种现象就存在着。……如果说消费不足是数千年来的经常的历史现象,而由生产过剩所引起的、爆发于危机中的普遍的商品滞销,只是最近50年来才变得明显……群众的消费不足,是一切建立在剥削基础上的社会形式、因而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形式的一个必然条件;但是,只有资本主义的生产形式才使群众的消费不足达到危机的地步。

  同时,持续的政府公共投资必然会带来财政赤字,增加了社会的税收负担,抑制了社会的投资动力,产生对私人资本的“挤出效应”,同时社会税收负担的加重又会提高了社会的生产成本“挤出效应”的存在又抑制了社会的供给,加上过多的货币投放,从而使得物价上涨。这样过度的财政政策的使用最终形成了20世纪70年代那种失业率高居不下、物价上涨、经济增长乏力并存的“滞胀”困境,最终,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扩张政策陷入了不扩张不行、扩张也不行的两难困境。

  四、新自由主义与金融危机

  凯恩斯主义并没有抓住产生有效需求不足问题的真正根源,其政策也不可能是彻底的解决之道,有效需求不足的生成机制即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度依然存在,在需求压力被财政政策短期缓解之后,资本的财富扩张逻辑和价值增值逻辑被激活放大,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一方面是不断扩大的社会供给,另一方面却是与这种供给的增长越来越小的社会需求。最终,一方面,积累起来的大量资本因为缺乏足够的市场而显得“过剩”,表现为流动性不足,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又缺乏而使得生产停滞萎缩和失业率居高不下。这样一来,一方面是大量的处于体眠状态的“过剩”资本,另一方面是大量“过剩”人口,生产的两大基本要素被人为地分离开而无法实现结合,结果就出现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局面。因此,摆脱“滞胀”困境的关键是为资本创造投资机会,为劳动者创造劳动机会,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但是,作为资本的货币只有在有足够的利润吸引下才会确保被利用,否则资本就作为“过剩”资本而陷入体眠状态,而在经济危机中,实体经济由于产品实现困难而显得无利可图,难以吸引过剩资本进入而呈现严重“缺血”,因此,需要在实体经济之外,寻找或者创造这样的机会,也就是能够使社会大量的体眠资本苏醒进而亢奋起来的机会,以便使过剩资本流动起来,并进而带动实体经济,使陷入危机的整个社会经济重新走上发展的轨道。那么这样的机会在哪里呢?新自由主义者开出了这样的“药方”,那就是通过资产证券化、金融创新来发展虚拟经济,以此恢复闲置资本和经济体系的活力。

  所谓“资产证券化”,就是把缺乏流动性的能够长期营利的资产打包分割成一份份证券向市场发行,吸引社会大众掏钱购买证券而获得流动性资金,再通过名目繁多的“金融创新”,最终形成对社会闲散资本具有强大吸附力并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的虚拟经济体系。这种金融创新对调动社会闲置资本的活力、支持有良好发展前途的科技创新企业的创业和发展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因而有效帮助资本主义摆脱了20世纪70年代的“滞涨”困境,开启了资本主义新一轮经济增长,有力支撑和促进了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但是,这些名目繁多、纵横交错的金融创新产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资金债务网。这张网是以对未来预期收益的共同分割为基础的,实体经济的稳定增长是这张网的安全性基础,如果实体经济不能如期提供相应的利益保障,或者在金融创新过程中,出于私利考虑而制造虚假信息而掩盖实体经济的真实情况,那么这些信息就会通过证券价格的变动迅速传递到整个虚拟经济体系,形成系统效应和放大效应,发端于虚拟经济并最终严重影响实体经济的金融危机便容易形成。而实际上,在资本逐利本性驱使下,由于缺乏必要的约束,加上高昂的社会监督成本,这种以资产证券化为特征的金融创新便逐步远离初衷而演变为向市场的“圈钱”

#p#分页标题#e#

  运动。被包装起来的各类金融资产很多并没有前景广阔的高回报项目为基础,“圈钱”运动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如何包装。社会大众由于巨大的信息不对称而难以辨认,只能跟风购买,形成强大的市场购买力,这些并没有高额回报为基础的、实际上包含巨大风险的“有毒”资产,形成巨大的“有毒”资产链条和金融泡沫,一旦实体经济难以支撑这些金融资产各个环节的投资回报,链条便会断裂,资产泡沫就会被戳破,在“多米诺骨牌效应”下,形成席卷全社会的金融风暴,并借国际金融体系蔓延至全球,形成全球金融风暴。

  五、应对之策

  可见,在资本逻辑主导下,无论是政府手段还是市场手段,都不过是暂时缓解或者向外转嫁危机,而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不断变异的经济危机形态是笼罩在资本主义之上无法抹去的“梦魔”。

  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无论转化为股份公司和托拉斯,还是转化为国家财产,都没有消除生产力的资本属性。……现代国家也只是资产阶级社会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般外部条件使之不受工人和个别资本家的侵犯而建立的组织。现代国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资本家的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生产力归国家所有不是冲突的解决,但是它包含着解决冲突的形式上的手段,解决冲突的线索。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基因”病。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再次被资本主义的实践所证实。只要资本主义还能创造新的扩张空间或还有转嫁危机的可能,它一定还会继续这么做下去,因而资本主义制度一定还会继续存在,但它必将以形式不同的更大经济危机相伴随。

  马克思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J险和根源,同时也指出了解决问题的根本方向。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竭力发展生产力,好象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资产阶级社会的症结正是在于,对生产自始就不存在有意识的社会调节。这种解决只能是在事实上承认现代生产力的社会本性,因而也就是使生产、占有和交换的方式同生产资料的社会性相适应。而要实现这一点,只有由社会公开地和直接地占有己经发展到除了适于社会管理之外不适于任何其他管理的生产力。现在,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社会性反过来反对生产者本身,周期性地突破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并且只是作为盲目起作用的自然规律强制性地和破坏性地为自己开辟道路,而随着社会占有生产力,这种社会性就将为生产者完全自觉地运用,并且从造成混乱和周期性崩溃的原因变为生产本身最有力的杠杆。

  马克思的这些论述十分清楚地指出了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和彻底消除经济危机的根本方向。但是生产力的现实状况决定了在我国现阶段乃至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资本将依然要发挥它的历史进步作用,即创造消除它自身的物质基础-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资本不仅在我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依然有它的生存基础,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过程,都是资本力量自我扩张的具体表现。如何同资本主义国家打交道,不仅是以前,而且在未来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p#分页标题#e#

  当前,对我们来说,不仅要防止我国的整个国民经济被资本逻辑绑架,而且需要防范国际垄断资本制造和转嫁经济危机,因此,构筑经济发展的安全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需要。关键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确保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出现两极分化;另一个是确保社会生产宏观上的计划性,着力解决市场的盲目性问题。具体来说:

  第一,增强经济发展的计划性。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弊端不在于计划本身,而在于计划的方法,在于计划超越了它能有效起作用的领域。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是社会生产的基本要求,计划手段的作用也只能是以此为努力的方向。因此,如何改进计划方法,认真研究计划发挥有效作用的条件,而不是抛弃计划,这才是我们今后深化改革需要努力的方向,而且,市场经济越发展,对经济活动的宏观指导就显得越重要,并不像某些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必须彻底地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如果真是那样,必然会导致永无体止的经济危机。

  第二,发展社会公共事业,调节社会收入差距,增加社会的有效需求。承认并利用资本动力的一个弊端就是必然导致收入差距的拉大,而收入差距拉大的直接后果就是严重抑制整个社会的购买力,这就是我国内需难以有效启动的重要原因。因此,改变收入分配的状况,就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条件,也是有效发挥资本的历史进步作用的重要外部条件。为此,必须充分发挥国家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发展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民生和有效的扶贫工作,来遏止社会收入拉大的趋势,增加社会的有效需求。这也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有效体现。

  第三,加强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并有效发挥其主导作用。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不仅是现代社会化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也是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加强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并有效发挥其主导作用,依然是我们深化改革、科学发展的核心问题。

  第四,谨慎发展虚拟经济,严厉打击各种资本投机,构筑经济发展的社会安全网与国际安全网。虚拟经济的积极作用必须体现在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流动性上,投机泛滥正是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是资本价值增值逻辑的疯狂发作。近年来发生在我国房地产领域的投机也是房地产泡沫生成的重要原因。为此,必须严厉打击各种纯粹的资本投机活动,构筑经济发展的社会安全网和国际安全网。

  参考文献:

  [l]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80.
  [2]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46.
  [3]资本论(第1 ])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29
  [4]马克思思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4.
  [5]埃里克·罗尔经济思想史[M]陆元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79.
  [6]柳泽民,王玉量化宽松政策与经济泥潭困境田现代经济探讨,2012, (12) :23.
  [7]资本论(第3 ]>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48.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