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初等教育论文 > 正文

探讨农村小班化教学中对话方式的转变

来源:UC论文网2015-12-14 21:49

摘要:

在生源日益减少的今天,尤其是乡村学校,按照以往的规模计算,一个班二、三十人不成问题,这无形中为小班化教学提供了形式上的支持。如果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不能实现

在生源日益减少的今天,尤其是乡村学校,按照以往的规模计算,一个班二、三十人不成问题,这无形中为小班化教学提供了形式上的支持。如果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不能实现教育最大效益的回报,孩子们仍然会出现三六九等,这无形中与面向全体学生相违背。
其实,许多有权有势的家长,通过各种途径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优质的学校,这也就出现了学校间生源的不平衡性,也严重阻碍了教育质的突破。城里学校学生特别多,他们疲于应付,只能采用大班化教学,纵然有充分的教育资源,有很强的研究气氛,可是,孩子数量大这是个事实,也是广大老师难以解决的坎。我们提倡小组合作,可一个班五六十个孩子,小组合作的效果也未必见佳。
奇怪的是,农村学校恰恰相反,他们的学生都比过去大幅度地减少,甚至出现一个年级也只有一百来人的局面。班级有二十几个学生,这不是问题。问题是学校大量的优秀教师外流,留下来的大多数是有了一定经验的老师,他们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多年,很难改变。这就造成了小班化教学名不副实。整个课堂没有学习气氛,老师也没有了教学激情,效果反而大不如前。
生源的集中流动反而因为教师理念的不同,出现了新的教育问题,阻碍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试想想,城里教师整日里抱怨学生多,自己的工作量大,乡村教师成天面对寥寥几个小毛孩,觉得讲课没有意思,这种情绪肯定不利于教与学相互协调发展。
成功永远属于善于思考的人,只要静下心来,面对实际情况仔细思考,总会有办法解决的。我认为大班化教学背景下的老师要充分发挥小助手的作用,自己要善于偷懒,这样的教学过程也会变得轻松。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做好家长方面的工作,以便得到理解和帮助。可惜的是,有些家长并不买账,他们可能骨子里就没有把教师放在眼里,动不动就说三道四,认为老师做得不对,学校管理不行,一个电话,把师生之间鸡毛蒜皮的事情进行直面曝光,可以说,教师是很苦恼的,他们也想教好孩子们,毕竟家长不允许。无奈的迎合世俗这是社会的悲哀,更是教育的悲哀。城里的教育,说白了是孩子和家长的问题。
在农村,这些问题就不是问题,孩子,每个班不到三十人,家长,家里更多的是爷爷奶奶,他们眼里还挺有老师的,至于孩子的父母亲,更多的是在外地打工,他们很少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只注重孩子的学习结果,这就为教师进一步进行改革提供有利的行动空间。这时候身在农村的年轻教师完全可以大胆进行课程改革,利用这个大好形势,发挥自己的专长,创造教育新的奇迹。
我很幸运身在广阔的乡村,这里的教育在外行人看来,几乎处于绝境。但是,只要用心,我们同样可以见证伟大的教育奇迹。
小班化教学,只要你的理念变了,纵然是二三流的孩子,你同样可以把他们变成一流的学生。这里有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师生对话方式的改变。巡视整座学校,我们不免有些遗憾,许多班级仍旧采用旧式的教学步骤,老师还在那儿问一些无效的问题。要么是问题太肤浅,学生可以不动脑子的回答是与不是、对与不对就行了。要么是问题模糊不清,学生还没有听懂,老师只能自导自演,完全失去了问题本身所具有的魅力。要么是少数几个孩子在跟老师解决一些无意识形成的问题,其他孩子是旁观者,这样的对话有些自私。难怪有些家长在拜托老师时,都会说,上课麻烦老师多提问。
我想,小班化教学改革,它应该在师生对话方式上进行彻底的革命。老师可以讲课,但讲的内容必须留有孩子思维的空间,就像一幅画,并不是整张纸都涂上颜料的画才是好画,只有适当的留白,欣赏者才会更加喜欢,才会激发人去认真的思考。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求广大教师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从而着急、郁闷乃至悲苦的时候,不去启示开导。一旦孩子们形成了疑问,这时候老师在进行科学的引导,整合成大的问题,引领全班孩子置身其中,这样的对话才会真正实现思维、回答、收获、展示于一体,挖掘孩子们的潜能,促进课堂真正的高效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