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素质教育论文 > 正文

在朗读教学中语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来源:UC论文网2016-01-01 20:13

摘要:

摘 要 :朗读是语文教学遵循自身特殊性进行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我国古代母语教学的优良传统。本文通过分析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朗读教学的必要性和对策措施,倡

摘 要:朗读是语文教学遵循自身特殊性进行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我国古代母语教学的优良传统。本文通过分析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朗读教学的必要性和对策措施,倡导恢复朗读的重要位置,通过朗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和人文素质水平。

关键词:语文;朗读;教学;人文素质
 

朗读是一种语言艺术,即把视觉的文字语言艺术转化为听觉的语言艺术,通过有声语言形式再创造书面语言中的艺术形象,鲜明、准确、生动地反映思想内容,使听众得到更加清晰的信息与艺术享受。古人读书讲究"吟哦讽咏",十分重视朗读。据考证,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官就有诵诗活动。古人希望通过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在《训学斋规》中所写的"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1]的方法,来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的效果。可见,朗读是对具有模糊性、整体性、音乐性的汉语教学极其重要的方法。
但是,遗憾的是上个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人在推翻封建制度这座千疮百孔的大山时,把山上那棵生气盎然的朗读之树也一并掩盖掉了。而引入西方分析科学的思想来进行我们的母语教学,企图通过科学的精密的分析方法来达到学生理解课文,提高文学素养的效果。语文教学中朗读的环节往往被一略而过,课堂上只遗留空洞的逻辑分析,晦涩难懂的艺术手法探究,学生学习起来犹如囫囵吞枣难以消化。再次,没有声情并貌的朗读,学生的学习情绪难于被调动起来,缺少积极主动的学生参与,教师成为这台独角戏的主角与导演,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便成了一句空话。
一、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朗读教学重视不够。
首先,朗读不作为语文教学的手段,朗读在课堂教学时间远远不够,通常只是起承转合的过渡与衔接者。其次,缺乏学生朗读兴趣的激发,缺乏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的引导,缺乏系统的朗读训练,导致学生朗读水平每况愈下。
(二)缺乏专业朗读指导老师。
缺乏专业朗读指导老师,这是令人忧心忡忡的现状。目前中国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是师范毕业出来的教师,而很多师范大学根本没有开设语文朗诵这门课,即使开了也只是选修课,其课程的内容也与高职语文的课程内容不相关。再者,国家语文教育部门和出版部门对语文课文朗诵重视不够,电子音响出版社的出版物少之又少。由于老师不具备朗诵技能和知识,从而导致老师不去传教授和要求朗诵,更无法给予学生指导。
(三)朗读内容形式单调。
首先,朗读内容单一,朗读对象常常限于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享,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则经常不使用朗读手法。其次,朗读形式单调,缺乏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平时都是大合唱式齐读来过渡衔接,甚至只是为了以此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公开课上,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表演独角戏,而课堂的绝大多数的学生则处于被遗忘的角落,无法享受朗读的倾心投入带给他们的语文生活的快乐。朗读功效被异化了--朗读竟然蒙上媚俗的功利色彩。
二、加强朗读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措施
其实,朗读出现以上问题都是相互作用的,就是由于朗读教学重视不够,所以缺乏专业的朗读指导老师,自然语文教学中朗读内容形式单调,无法通过朗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现在,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做是的重视朗读教学,提高朗读指导能力,恢复它在语文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实现它的固有价值,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一)通过朗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我们语文课文大多数是中外经典作品。学生通过这样反复朗读,能更深刻地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同时朗读又是一个眼、脑、口、耳协同活动的过程,增加了传入大脑皮层的刺激途径,能大大强化了对课文的理解。这正如刘国正先生曾谈起自己在私塾的经历所说的"先生很少讲,但喜欢吟咏,吟到得意处音节铿锵,声震瓦屋。我也跟着吟咏,跟着铿锵。许多诗篇的妙是跟着铿锵体会到的。"[2]
例如,教学李白的《将进酒》前两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时,无须费力分析讲解,只要指导学生以掷地有声,逐渐高昂急促的语调朗读"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再以深惋悲叹,逐级缓慢的语调朗读"奔流到海不复回。朝如青丝暮成雪"。一急一缓、一快一慢中学生对诗人时光易逝的感伤及怀才不遇悲愤的理解自然喷涌而出。
如教学《雷雨》,如果我们靠老师讲解,会觉得其中许多人物性格特征令人印象模糊。而如果通过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通过鲁大海高亢激越、愤怒痛斥周朴园血淋淋的发家史,通过鲁侍萍痛苦而又无可奈何说"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则周朴园的老奸巨猾的、冷酷傲慢,鲁侍萍的愤恨、失望以及周朴园和鲁大海的矛盾冲突都能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
一篇课文通过学生反复朗读,以心灵和感官去接近作品。朗读者受其熏陶,与之产生强烈共鸣,不知不觉对文章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阅读能力的培养自然就水涨船高了。
(二)通过朗读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学生在反复朗读经典的文学作品时,直接地不断地受到作家优美且规范文笔的潜移默化,大脑皮层就会留下连贯的、系统的、符合语言条理性的痕迹的同时,也会把附加在文章上面的文学信息记录下来,这样"腹有诗书"自然"文自华"了。有时,朗读教学比单一的理论分析指导的"写作"训练有更直接、更明显的效果。教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一诗时,朗读"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将"击""翔"两字换成"飞""游",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在一换一读中,理解到"击"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雄鹰在天空中矫健勇猛的雄姿,"翔"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游鱼在水底自如轻快的神态,从而体会到作者谴词的精炼,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语感,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
同时,朗读可帮助字斟句酌,修改文章。鲁迅先生说:"在看和读之中,能够发现重复罗嗦的地方,把文字改精炼了;能够找出拗口,不通顺的地方,把语言改通顺,流畅了。"叶圣陶先生说:"读文章,写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光凭手写,还要用嘴念......自己写了东西也要念,遇到念不顺的地方,就是要修改的地方。"
(三)通过朗读教学,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水平
汉语语音具有音乐性,一连串的音节由于四声的变化而形成语音的强弱、抑扬、隐显、疾徐等,从而营造情感的节奏进而构成音乐美。通过朗读用极富音乐美的汉语铸就的经典范文,去感受文章那深邃的思想内涵、美好的憧憬、那感人肺腑的情操......对于学生是一种精神洗礼,陶冶着他们的性情,激荡着他们胸怀,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水平。比如,文天祥的《正气歌》,会知道如何有浩然正气;朗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会知道朋友情谊的深厚;朗读屈原的《离骚》,会知道爱国之情如此源源流长;朗读朱自清的《背影》,会知道父爱的伟大;朗读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会知道母爱的朴实与深沉...... 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仔细体会才能领悟作者浸透文中的真知灼见,而这些又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水平。而这,也正是朗读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
综上所述,语文的朗读教学是遵循自身的特殊性进行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它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自身的"读、写"水平与人文素养的极佳教学方法。我们教师应充分认识朗读的重要作用,认真学习朗读的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多角度、反复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使之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主要方法,让朗朗读书声重归课堂,再荡校园。这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是的大有益处的。我们期待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一天。
参考文献
[1]赵则玲.略论朗读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
[2]张伟荣.对朗读训练的新思考[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1,7.
[3]蔡娜.重视职业中专语文朗读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J].科教导刊,2012,6(中).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