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教育理论论文 > 正文

研究主体性教育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主体性培养路径

来源:UC论文网2016-01-01 20:19

摘要:

摘 要 :主体性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活动提出人本的观念,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视角。本文对主体性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契合进行探讨,考察目前高校创业教育中主体性生

摘 要:主体性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活动提出人本的观念,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视角。本文对主体性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契合进行探讨,考察目前高校创业教育中主体性生成机制的缺失,认为科学定位创业教育目标、实施差异化创业教育活动、建设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完善高校创业教育考核方案是创业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创业教育;主体性教育;差异化
 

 上个世纪末以来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中国高等教育从长期的"精英教育"步入到"大众化教育"的阶段。有资料显示,2002年高校扩招的大学生开始毕业,高校毕业生145万人,2003年212万人,2004年280万人,至2013年,多达690万人。近几年,每年都有数以百万的大学毕业生无法顺利毕业找到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的目标。中国高校在这种背景下开始了创业教育的实现路径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我们也看到创业教育理解的片面性、创业教育目标设置的功利性、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单一性、创业教育主体参与的被动性等诸多问题的存在,不禁要问:现行的创业教育还忽略了什么?树立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他们在创业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是笔者的回答。
  一、理论追溯:主体性教育与创业教育的高度契合。
  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创业教育的开展,唤醒和激发学生内在的创业热情和意识,使学生通过学习和锻炼,具备将创业意识转化为创业行动的能力,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创业者。
  学术界高度重视从主体性教育理论视角来研究教育问题,为构建创业教育体系提供了崭新而重要的视角。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的重要体现,教育的目的在于确认和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通过教育过程促进受教育者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创业教育和主体性教育的高度契合表现在四个方面。从根本上来说,创业教育具有主体性教育的特征,是一种重视人的主体性、以人为本、注重发展人的创造性的教育。从教育理念来看,创业教育的首要理念就是坚持主体性教育理念,即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重点、以成才为目标。从教育目标来看,创业教育的直接目标在于培养具有主体性的创新型人才。从教育过程来看,创业教育的过程与主体性教育的过程具有内在一致性,均把主体性作为教育的基础条件和目标指向[1]。因此,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如何树立主体教育思想,培育和发展大学生的主体性应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矛盾呈现:创业教育体系中的主体性缺失。
  主体性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活动提出人本的观念,主张尊重和确认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提高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促使其成为能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社会主体。但在现实的创业教育中,受教育者未能成为创业教育关注的核心,其主体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1. 教育目的功利化,教育对象狭窄化,教育过程同一化,映射了目前创业
教育未能关注学生整体,不能有效激发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一种新型模式,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和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就业难题的有效途径。创业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培养全体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潜能以造就未来的创业者。但部分高校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及追求创业教育的快效,将创业教育直接视为将少数学生培养为创业者的教育,忽略了对学生创业意识和潜在能力的培养,使部分学生认为,创业是极少数创业能力强的学生的舞台,与自己无关。态度决定行为,学生的错误认知直接影响学生接受和参与创业教育的积极性。
  2.高校创业教育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未顾及教育层次和学生差异,创业教育的针对性不够。不同类型的高校、高校中的各类专业、同一专业中的不同学生各有特点,决定了大学生创业的领域和层次、方式和方法应有差异。高校需努力探索富有自身特色的差异化创业教育模式,通过在教育目标、内容、方法、过程等方面全方位实施 "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创业素质的充分发展。
3.高校普遍缺乏创业教育模式下的专业师资。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教师
和学生在创业教育中都具有主客体双重性。教师是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目前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结构单一、缺乏系统培训,缺乏摸索创业教育特色开展的能力和热情。学生则认为教师没有创业经历,对教师的教学效果持怀疑态度,影响了创业教育的成效。
4.高校创业教育的教学考核不够规范和完善,不能有效调动和保障师生参
与创业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考核方案包括对学生创业课程学习效果的考核和对教师创业教学工作量的考核。目前高校对学生创业课程学习的考核做法不一,部分学校没有考评,凭学生自愿参与,有些院校适当给予点学分;对教师创业教育工作量和指导创新项目成绩的考核体系也处于不规范状态。
三、问题解决:大学生创业主体性的培养。
1.厘清创业教育的思路,科学定位创业教育目标,确立大学生在创业教育
中的主体地位。
  国内很多高校借鉴国外创业教育实践经验进行了艰难的探索,但国内高校学生不到1%的创业成功率使业界出现了质疑创业教育的声音。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强调,中国创业教育尚未成熟,特别在学生的培养目标中,还没有把创业精神作为一种学生在大学教育中应该获取的意识和行为特征[2]。高校要转变教育理念,实现创业教育观念上从"以就业带创业"、狭隘的创业者培养等观念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观念转变,确立系统并彰显实践性的课程体系,配备丰富的教师资源,建立成熟的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接受特色全面的创业教育提供完备的条件,引导和激励大学生参与创业知识探究和创业能力培养。
  2.合理配置,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层次特点,结合大学生个体差异,实施纵横交错的差异化创业教育活动,努力形成"千校千面"、"万生万面"的个性化创业教育模式,适合与满足不同个体的创业需求。
 横向上,构建含创业课程平台、创业竞赛训练平台和创业实践平台的层次
分明的创业教育支撑平台。创业课程平台是由管理和创业基础课程项目、创业精神培养课程项目以及创业实战课程项目构成的渐进式的课程平台,能满足不同年级和类型的学生掌握创业基本理论知识的需要。
  纵向上,紧密结合专业和实践,构建普及型-提高型-精英型-实战型四个层次的创业教育指导模式。普及型创业教育面向高校全体学生,致力于大学生素质发展和成长成才的需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激情和创业价值观,激发学生"想创业"。
3.加大高校创业教育师资建设,建立一支能教、愿教、乐教、擅教的创业
教育能手队伍,是实施创业教育的前提和保障。一是积极培养校内创业导师,这是实现创业教育任务的主力军,其素质直接影响高校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成效。高校可以聘用和培养理论实践兼具的教师,也可以对原有理论或实践单一化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使他们配合完成创业教育任务[3]。二是聘用社会创业成功人士、风险投资家、执业律师等人员,加以培养,建立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校外创业导师队伍,将创业过程诸多的缄默知识显性化,在大学校园大力弘扬"劳动为本、创业立身"的优良文化。三是适当引进创业教育人才。通过以上举措,高校建立起校内导师为主、校外导师为辅的专兼职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为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4.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标准,建立、规范和完善高校创业教育考核方案,采取多元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欲望。由于创业教育的复杂性,目前国内高校尚未建立起健全成熟的、可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高校应充分考虑创业教育基于隐性知识学习与行动的特征及以"干中学"为基本的指导方式,采用书面考评与实践考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规范与严格考核监督以确保考核结果的客观和公正[5]。
  四、结论
  创业教育既是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以创业促进就业,更好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实选择,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创业教育不仅是高校的工作,也是家庭、政府、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高校要把握主体教育的理念,落实师生主体性到位问题,社会各部门群策群力,共同营造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良好环境,才能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推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官仲章.高校主体性创新教育体系构建的研究[J].教育探索,2011,(5):18-20.
[2]胡旭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科学定位及对策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7,(12):20-22.
[3]贺俊英.高校大学生创业分类指导体系研究[J].江苏高教,2011,(5):132-133.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