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教育管理论文 > 正文

简论民办高校实习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对策与现状

来源:UC论文网2016-01-02 18:49

摘要:

摘 要 :本文简要介绍了实习生流动党员的含义、特点及其管理意义,主要以民办院校实习生党员为研究对象,对实习生流动党员的管理进行研究,通过对实习生流动党员的管理现状中存

摘 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实习生流动党员的含义、特点及其管理意义,主要以民办院校实习生党员为研究对象,对实习生流动党员的管理进行研究,通过对实习生流动党员的管理现状中存在的困难,浅探新时期民办院校对实习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民办高校;实习生党员;管理对策
 

  随着民办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党员数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实习生党员队伍不断壮大,与此同时高校实习生党员的流动也日趋频繁。如何加强实习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使他们能够在实习流动期间能够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是当前民办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一个新课题。

  一、实习生流动党员基本概述

  (一)实习生流动党员的定义

  2006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中明确阐述流动党员的定义,即流动党员是指由于就业或居住地变化等原因,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加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活动的党员[1]。流动党员会定期缴纳党费、定点参加组织生活,无须转移党员组织关系。实习生党员是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校安排的基础理论及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后离校并进入企事业单位对专业操作技能进行学习的学生党员,是大学生党员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实习生流动党员是在完成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以实习为目的而离校后继续将党员组织关系暂时保留在学校且较长时间内游离于组织无法正常参加组织生活的学生党员,是流动党员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实习生流动党员的特点

  1、主体特定性

  实习生流动党员是流动党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完成理论课程学习后离校实习的高校学生党员组成的,可见,高等院校实习生党员是实习生流动党员的主体构成。这是实习生流动党员的最基本的特点。

  2、思想薄弱性

  在校期间,由于刚发展的大学生党员入党时间短、接受党的教育较少,以及党组织在思想方面的教育不够到位,并未进行实习前期的大集训,以致大部分流动中的实习生党员组织观念不强,党员意识薄弱,不够重视自己的党员身份。

  3、流动性与分散性

  分散性主要体现在大部分实习生党员都是自己寻找实习单位,出现实习地不够集中较为分散的特点;部分实习生党员走上实习岗位后由于其他种种原因而频繁更换工作地,甚至出现跨地区流动现象,流动到各个地区,这体现出实习生党员的流动性,又体现了实习生流动党员的分散性。

  4、预备党员比例大

  在没有其他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发展学生党员从学生申请入党到学校培养基本成熟的过程中一般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对于三年制民办院校的学生而言,刚发展成预备党员就要进入实习阶段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大,因而,预备党员占实习生流动党员中的比例较大。

  5、发展速度快

  近年来随着民办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源的不断扩招,学生党员数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实习生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实习生流动党员的发展速度快,流动频率加大,而且继续呈现出发展上升的趋势。

  (三)对实习生流动党员管理的意义

  对实习生流动党员的管理,对实习生流动党员而言,有利于提高其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的意识、有利于提高其思想素质与业务素质、有利于培养其自觉履行党员义务及接受党组织监督的习惯、有利于他们在实习期间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而对党组织而言,则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有利于提高党建工作效率、有利于监督实习生流动党员履行党员义务的情况、有利于党员队伍先进性与纯洁性的建设、有利于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及战斗力[2]。

  二、实习生流动党员的管理现状

  近年来,民办高校实习生流动党员呈现出流动率不断上升,流动地区分布范围较广,数量逐年递增的趋势。随着这种趋势的发展,出现部分实习生流动党员较长时间内无法参加组织生活甚至长期不与组织联系,导致党的思想政治理论以及保持党员先进性的教育面临严峻挑战,大大增加了对实习生流动党员的管理难度。

  (一)部分实习生流动党员组织观念淡薄,其去向情况难以掌握

  部分实习生流动党员受外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经常变换实习单位,甚至跨地区流动,这样导致离校前留下的联系方式及去向信息频繁变更。由于刚发展成为党的一员其组织观念不强,党员意识淡薄,离校实习后不主动保持与党组织的联系,不及时将变更信息告知党组织,导致党组织无法随时与他们取得联系,无法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因此,很难全面准确地掌握他们的去向。

  (二)受外界因素的制约,组织生活难以集中开展

  实习生党员离校后进入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操作技能学习,根据不同企业不同工种,对上班时间的安排也不同。另外,从实习生流动党员的流动性与分散性的特点可以看出实习生党员的实习单位较为分散,地区分布较广,导致实习生流动党员较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加组织生活。

  (三)实习生流动党员履行义务监督难,支部后期培养考察难

  实习生流动党员较长时间内游离于党组织之外,不及时主动向党组织汇报自身在外的工作、学习及思想等情况,使党组织无法全面掌握实习生流动党员在外的各方面表现情况,无法有效监督他们在外履行党员义务情况,导致支部后期培养考察时出现被考察者资料不全、情况不明等现象。

  (四)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党组织重视度不够高

  目前,各党组织针对实习生流动党员的管理都制定了相应的制度,但都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还不够完善,以致部分党组织缺乏对实习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对实习生流动党员的管理并未全面的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出现“什么时候想起,什么时候再管”的现象,表现出轻视或忽视的倾向。

  三、实习生流动党员管理的对策

  面对实习生流动党员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与存在的问题,民办高校党组织应根据实习生流动党员的特点及其实际情况提高对其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加强实习前期的教育工作,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努力将实习生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

  (一)加强针对引导,强化实习前的思想教育

  开展实习前的教育活动,针对党章、入党誓词等党的重要理论进行重温学习,增强他们的组织观念及党性意识,使他们时刻铭记党员义务及其责任。教育期间,不断强化他们在实习期间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以及自觉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与监督的意识,并对他们在实习期间的日常行为提出基本要求,要求他们在提高自身思想素质及业务素质的同时,不忘与党组织保持联系,定期向党组织汇报实习期间的工作、学习及思想等情况,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提高认识,建立健全实习生流动党员管理制度

  党组织应加强对实习生流动党员管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建立健全实习生流动党员的管理体制,根据实习生流动党员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管理办法、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如组织生活制度、思想汇报制度、培养考察制度等一切对实习生流动党员的管理具有促进作用的制度,加大深入管理力度,对在流动中的表现优秀的实习生党员,进行校内通告表扬,以此向在校学生党员树立榜样。

  (三)创新管理方法,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党组织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实习生流动党员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可以通过构建党员管理信息系统来登记所有党员的信息,也可以通过建立网上党支部[3],进行网络远程教育,真正做到实习生党员离校不离组织。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不仅可以解决组织活动难开展的问题,而且又使党组织能够全面了解实习生流动党员在外的基本情况,对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及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亦具有重要意义[3]。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6,06:(2).

  [2] 周 烁.实习生党员教育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高校党建,2010,07:31-32.

  [3] 张海娟,张建华.高职院校实习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12:50-51.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