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高等教育论文 > 正文

研究移动互联网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影响

来源:UC论文网2016-01-02 20:47

摘要:

摘 要 :互联网的出现已经改变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当前,移动互联网将互联网带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必须适应这种快速的改变。移动互联网将推

摘 要:互联网的出现已经改变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当前,移动互联网将互联网带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必须适应这种快速的改变。移动互联网将推动高等教育在已有基础上,创造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互联网思维真正的渗透到人才培养与体制建设的工作中。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一、互联网的发展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1994年4月中国教育科研网(NCFC)与美国NCFnet网络的连接,标志着中国互联网真正的出现。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的互联网已经完全的融入整个社会生活。在高等教育领域,互联网已经为传统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带来的巨大的变革。

  1.新技术对传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新挑战。大学校园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地区知识和学习的中心。传统人才的培养,完全由“言传身教”来实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也紧紧围绕在学生的在校学习,教师的课堂授课开展。但互联网的应用与渗透,模糊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地域、空间、甚至时间边界。各种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知识的传播已不必局限于大学的课堂与校园。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已经处在于没有物理边界的网络上,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挑战。

  2.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冲击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远程教育曾经是高等教育的一个辅助手段,函授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种方式,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但是始终处于边缘的位置。世界范围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MOOC)的爆发,改变了传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容。国内以北大清华为代表的高等院校在2013年,也开展了大规模的MOOC行动。这种MOOC教学模式通过提供大量免费的名校名师的授课,冲击着传统高等教育课堂教学的内容,甚至对原有互联网网络教学的单向的视频授课形式也产生了更新,创造一种全新的、互动的学习体验,进一步弱化了高等教育中课堂教育、面授教育的作用与功能。

  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截至2014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为85.8%。移动互联网正在进一步重塑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

  1.移动互联网进一步弱化传统人才培养的模式。相对于传统互联网罗对于计算机硬件设备的依赖,移动互联网体现出便携性、个人性,位置性及终端性等特征。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进一步降低了高等教育学习和人才培养的教学硬件要求,手机、平板电脑等小型化,可随身携带设备,将高等教育的课堂教育的集中授课,互联网学习中心学习模式,如高等学校校的机房或网络中心的学习,变成了不限制地点,不限制时间的新学习模式。

  2.移动互联网改变了大学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角色定位。移动互联网络提供了高质量流式视频,实现了即时信息收集与反馈。现代大学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角色被重新定位。一方面,在市场的推动下,新的教育机构通过提供更快捷、规模化的移动互联网教学服务,为学生设置“量身打造”的学习内容,取代了一部分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功能。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的推送与内容模块选择功能,模糊了传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学科设置,产生更多了跨学科、非标准化的学习。传统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方向,学习程度等方面控制力已经弱化。

  三、利用移动互联网改革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1.利用移动互联网,培养跨界人才。移动互联网的个性化学习,模块化内容及随时的在线学习,为高等教育的教学开展跨界教育提供了基础。传统教育中,基于课堂教学的分专业学习,使得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个性化学习很难实现,有限的教师和教学资源很难同时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利用移动互联网,在专业教师开展基础专业学习授课的同时,结合其他教学机构或者单位的模块化,专业的在线学习,培养跨界人才。例如,我国目前的研究生专业学位建设,一个巨大挑战就是课堂教学与产业实践的脱节。利用移动互联网,就能实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时开展实践教学,甚至双导师同时授课。这将促进高等教育与产业界相互渗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改善传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式。移动互联网的随身性和位置性,甚至实名性的特征,可以有效的改善传统教育的某些环节,提高人才培养效率。传统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课堂知识讲授,课后作业和练习,教师与学生的课后交流,课堂秩序和学生管理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移动互联网所体现的互动性,空间与时间的无界性,提高了传统人才培养方式的效率。例如,通过移动互联网的定位功能,可以快速分析学生的出勤,其实时互动性及时可以反馈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并根据结果调整教学内容、方向。

  四、结语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不能将移动互联网仅作为一种工具。移动互联网思维必须渗透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从而实现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高质量,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吴吉义,李文娟,移动互联网研究综述[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5(1).

  [2]Janna Q.Anderson,Jan L.Boyles,Lee Rainie,等.互联网对高等教育未来的影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