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信息科技类 > 微电子论文 > 正文

国家形象构建中传播机制的共谋与碎片化认知

来源:UC论文网2016-01-03 15:44

摘要:

摘 要 :在中国构建国家形象时,媒体是一个重要的手段,但利用好媒体来达到构建国家形象的目的时,运用正确的传播机制是关键的,同时,由于人类的认知具有碎片化的特征,所以

摘 要:在中国构建国家形象时,媒体是一个重要的手段,但利用好媒体来达到构建国家形象的目的时,运用正确的传播机制是关键的,同时,由于人类的认知具有碎片化的特征,所以,在当下的媒体环境下,碎片化的认知过程极容易与传播机制产生共谋并在公共外交当中发生作用,中国在进行公共外交的过程当中使应当认识到这一现象,并且利用这一现象来有效地构建中国的国家形象。

关键词:碎片化认知; 传播机制; 中国国家形象
 

  碎片化是描述当下传播语境主要特征的一个说法,认为当下的信息传播语境是片面化的,人们所接收的信息往往只是整个信息的一部分而不是信息的全部,这样就导致人们在信息接收的过程中容易缺乏理性的思考。事实上,人们在认识这个世界的过程当中往往是从对于某一具体事物的认识开始的,并且通过这一具体的事物来理解这一事物所代表的整体。这样的认知过程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在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当中由于人们所接受到的信息往往并不一定是事实的全部,那么,人们对于整体的认识就有可能出现偏差。
  在新媒体不断发展壮大的时代,传播的力量也在随之壮大,在信息环境下,人们对于事件的了解往往来自于媒介,因此,传播便成为了受众与信息之间的桥梁,如果有人想要通过传播来放大或者缩小事件也是极其容易的。也就是说,在当下的媒介环境下,想要利用传播机制来使某件事情获得广泛的关注是十分方便且廉价的。因此,如果人的碎片化的认知过程与传播机制,尤其是碎片化的传播机制共谋的时候,人类的对事实的认识就可能出现偏差了。这一点在我国构建国家形象上尤其需要注意。
  当下,很多国家都在鼓吹“中国威胁论”,一些发达国家对于中国的发展抱有不友好的态度,而在西方媒体当中,中国人也是常常成为不文明的代言人,事实上,中国远远没有实力威胁世界安全,这说明,中国目前的国家形象构建存在着问题,要改变这种情况,理解碎片化认知和传播机制或许是可行之法。
  先从一个例子来看一下碎片化认知过程和传播机制是如何共谋而损害中国国家形象的。发生于08年的西藏“3·14”事件和09年的新疆“7·5”事件曾引起了不少关注。在这两起事件当中,藏独和疆独分子被西方媒体所同情,而中国政府的维护当地居民安全的行为却被不明所以的西方社会谴责。事件发生后我国没有及时发布有关事件的信息,在西藏事件当中组织外国记者进藏采访,便使整个事件处于一种不明真相的状态当中,而西方国家又迫切想要知道事件的真相,于是只能寻求其他已有的信息,或者向藏独分子寻求信息,这种传播机制使得整个西方媒体舆论开始偏向这些真正损害当地人民利益的人,反而对中国的维护社会安全行为进行强烈的批评,对于西方的普通大众来说,其对事件的了解都是来自于媒体,受到媒体报道偏向的引导而声援骚乱分子,并且通过这两起事件认为中国政府对于少数民族的人民实行压制政策,这就使得原本两起藏独、疆独分子无端闹事的事件被拔高到了中国民族问题上,使的整个西方从对于事件本身的关注上转移到对于中国民族问题的批评上,于是,单纯的新闻事件就有了更深层的含义——中国实行民族压制,这种思想与西方国家所倡导的民族政策恰恰相反,于是,简单的骚乱事件被扩大到政策问题,于是就变成了损害中国国家形象的一个事件。
  另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谷歌推出中国事件,在媒体传播机制的作用下,改时间由一个市场行为扩大到了制度问题,又在碎片化的认知作用下让这一事件深化成了“中国不自由”的国际形象。藏独、疆独事件和谷歌退出中国事件其实都是外国民众对于中国认识的一个方面,他们都是认识的碎片,并没有形成整体,而当多个这样的事件发生后,这些碎片便会产生共鸣,逐渐在人脑中产生一种整体化的认知。中国的整体的国家形象就是在这些负面的、碎片化的认知产生共鸣后遭到破坏的。
  从上面的例子分析当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碎片化认知过程与传播机制共谋对国家形象影响的过程。首先,新闻事件发生,媒体对事件进行报道,将信息传递给广大的受众,在受众当中形成广泛的影响。其次,这则事件可以被受众所理解,并且能够被放大到国家的高度。最后,人们的这些零零散散的认知在对事件的理解中不断积累并最终产生共鸣,从而让人产生对整个国家的认识并形成一种态度,如此便对国家形象产生影响。
  了解了碎片化认知与传播机制共谋在构建国家形象过程中的运作程序,我们便可以利用则以程序来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建设。当下我国构建国家形象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传播的内容常常过于宏观,中国的文化有5000年,宏观的展现自然是得心应手,但是这样做难以让非华人深入了解中国及其文化,反倒不如从中国文化当中选取一个小的角度进行深入传播,以碎片化认知为基础,在配合传播机制的“光晕效应”,这样的方式可能会更加有效。这一点中我们应当向美国学习,美国国家形象的建立并不是向世界发表任何宣言或者表明任何理想,而是通过一个小的窗口来展现自身,从而提升美国的国家形象,比如美国大片中的各种情节就是在展现和宣传美国的不同侧面,而这些碎片式侧面经过融合就形成了美国自由、民主、开放的国家形象。
  虽然大多数人对于碎片化认知与传播机制的共谋在建设中国国家形象上的作用还没有具体的认识或者了解到,但也已经有意无意地进行了一定程度运用,可是尚需改进。如中国国家宣传片在纽约时代广场的亮相其实就是希望通过个体让世界认识中国,宣传片选取了40位中国人来展示中国主要就是希望在外国民众的内心展示中国人的想象和气质,让他们对中国人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但是,这则宣传片的不足之处在于只有人物的展示而没有一个具体的情节设置,这让外国观众在看宣传片时只看到一些陌生的面孔,却不能对这些人做深入的了解,更不用说对整个中国形成一个形象的了解了。
  增强国家影响力和提升国家形象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碎片化认知过程和传播机制的共谋是作用在这些构建手段背后的一种内外结合的运行机制,所谓内外结合就是指这种运行机制既有个人内在的原因也有外在的作用力,其中内在的原因就是人们在认识事物时的碎片化倾向以及经年积累,这些碎片在人的意识当中所产生的共鸣,而外在作用力就是媒体传播机制,媒体如何报道事件以及怎样报道事件对于人们认识事件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就是说报道方式的不同会影响到人们对事件的认识,同一件事不同的报道方式可能会让人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认识,而如果在信息传播的环节就出现了偏差,那么对于之后人们的认知在收集碎片和碎片共鸣上都会有影响,也就是说,在碎片化认知和传播机制的共谋过程中,传播机制是基础,而碎片化认知是在传播产生之后发生的,因此,这二者的共谋是依照一个时间顺序产生的,并不是突变的。
  总而言之,在构建中国国家形象当中,碎片化认知和传播机制的共谋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运行机制,它能够为构建国家形象提供帮助,因此,我们应当认识到它的存在,并且利用它来制定有效的公共外交策略。
  
  
  参考文献
  [1] 《浅析美国公共外交的要义》.吴洋.《科技信息》.2011年第8期
  [2] 《社会“名人”在公共外交中的角色分析》.刁潍.《经济视角》2011年第6期
  [3] 《公共外交刍议》.张九桓.《亚非纵横》2011年第2期
  [4] 《公共外交、媒体与战争》.任琳.《学理论》。2011年第16期
  [5] 《公共外交视野下的国际新闻报道理念》.钟新.《新闻与写作》2011年第3期
  [6] 《公共外交离不开国际传播》.王文.《对外传播》2011年第2期
  [7] 《新媒体时代的公共外交》.胡泳.《现代传播》2011年第9期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