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数学教育类 > 高中数学论文 > 正文

高中数学课堂中的“阶梯教学”分析

来源:UC论文网2016-01-05 17:20

摘要:

摘 要 :阶梯教学是在班级授课制下,教师在教授同一教学内容时,依一个班级优、中、差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以相应的三个层次的教学深度和广度进行施教的一种教学手段

摘 要:“阶梯教学”是在班级授课制下,教师在教授同一教学内容时,依一个班级优、中、差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以相应的三个层次的教学深度和广度进行施教的一种教学手段。高中数学的“阶梯性教学”方法,即是一种教学的创新,也是对学生学习的促进,教与学相得益彰。只有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起到效果明显的成效,这样的方法不妨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推广试行。

关键词:高中数学;阶梯教学;目标
 

  “阶梯教学”是在班级授课制下,教师在教授同一教学内容时,依一个班级优、中、差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以相应的三个层次的教学深度和广度进行施教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性,最大限度地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前预习、课堂提问、课堂练习、布置作业、课外辅导和达标检测等方面加以区别对待,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提高。

  一、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数学课堂“阶梯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分层教学目标,掌握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个性差异,分清学生层次(如A层为“优等生”、B层为“中等生”、C层为“学困生”),做到心中有人,从而因材施教。要以“立足全体,抓两头带中间”的原则,合理制订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教学目标,可分五个层次:①识记,②领会,③简单应用,④简单综合应用,⑤较复杂综合应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C层学生达到①——③;B层学生达到①——④;A层学生达到①——⑤。

  二、教学内容的层次性

  “阶梯教学”的每一堂课,要利用知识迁移规律,恰到好处地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出与其密切联系的新知识,这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因此,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精神、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设置悬念,对不同的知识内容、类型采取不同的复习引入。当新知识引出后,应及时出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并对目标做适当说明或解释,以引起学生注意。

  三、课前预习的层次性

  由于高中生阅读理解能力、学习目的性、自觉性不断提高,教师应不断学习掌握“大纲”、“新课标”和“考试说明”的精神,根据己定的教学目标,向学生明确提出各层次的预习要求,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看书预习方法,提高预习效果。

  如让高一学生预习时,可要求C层学生主动复习旧知识,基本看懂预习内容,尝试完成相应的练习题,不懂时主动求教于别的学生,或作个记号带着问题听课;B层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会仿效定理、公式、例题的推演自行论证,并据此完成练习题,受阻时,能自觉复习旧知识来解决问题;A层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主动推导定理、公式,先行独立解答例题和完成相应的习题,力求从理论和方法上消化预习内容。

  四、课堂提问的层次性

  课堂提问要筛选不同的内容,做到分层次提问。对C层学生,在课堂上尽量让他们回答较为基本或较浅的问题,不论回答的对或错,都应鼓励他们思维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对A层学生,让他们回答较难、较深的问题,有时对他们故意施加压力,训练其能力。

  五、课堂练习的层次性

  课堂练习时,教师要精选内容,设置分层练习题,考虑分层指导时间。题目应具有弹性、可攀性。通过课堂练习使A、B、C三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课堂练习题的设计,要注意层次性,即设计出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其中基本要求一致,习题技巧分三个层次,分别与三个层次学生的水平相适应。

  六、布置作业的层次性

  课后布置作业是数学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选择作业题时,要适当扩大习题跨度。分层次布置的作业,可分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等几种,必做题和选做题结合。必做题是每位学生都应完成的基础题,选作题只要求A层学生或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布置课后作业切勿一刀切,否则会使C层学生吃不消,导致抄袭作业;A层学生吃不饱,挫伤积极性。为此,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的放矢地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作业量与难易程度要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承受能力相适应。

  七、课外辅导的层次性

  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仅靠课堂“阶梯教学”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做好“提优辅差促中”工作。

  总之,高中数学的“阶梯性教学”方法,即是一种教学的创新,也是对学生学习的促进,教与学相得益彰。只有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起到效果明显的成效,这样的方法不妨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推广试行。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