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安全教育论文 > 正文

浅谈高校安全事故的动因及安全教育对策

来源:UC论文网2016-01-08 20:13

摘要: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使高校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从学校目前的情况看,客观上许多学校以院校合并、异地征地等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使高校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从学校目前的情况看,客观上许多学校以院校合并、异地征地等形式扩大办学空间打破了以往独门独院的办学格局。[1]社会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催生了诸多不稳定因素,潜藏着引发校园安全稳定事件的可能性。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安全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安全问题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2]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安全文化氛围,提升大学生危机应对能力,不仅是保证高校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大学生人身财产安全,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基本前提。

  一、高校安全事故的动因分析

  2014 年 8 月 28 日凌晨,江苏吴江 19 岁女大学生高秋曦失联半个月后确认遭抢劫被杀害;2014 年 8 月9 日,20 岁的女大学生高渝在重庆“搭错车”不幸遇害;2014 年 8 月 21 日,22 岁的女大学生小金在济南被黑车司机绑架、囚禁 4 天,并惨遭殴打、性虐……近期不断爆出的女大学生被侵害案,加上此前的复旦投毒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学生被刺身亡案、南昌航空大学腐尸案以及高校频繁出现的所谓“学生坠楼”事件、溺水事件或宿舍各类失火事件让公众不得不将视野重新聚焦在了大学生的安全教育问题上。

  (一)高校安全事故的内在原因

  1.大学生安全知识普遍匮乏从总体上说,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安全知识包括国家安全、网络安全、交通安全、防火安全、防抢防盗防骗、心理健康等。 复旦投毒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学生被刺身亡案等他害事件,以及大学生遭受的一些意外事故,无不凸显着当前部分大学生缺乏对安全知识的认知,缺乏对生存或生活状态发生异变时的及时排解能力,以至于在安全问题出现时,大学生难以及时有效地进行中止、制止甚至自救。

  2.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相对薄弱从一系列女大学生失踪遇害案件可以看到,多数失踪女生都是因为搭黑车、走黑路、独处独行而遇险,可见大学生对生活环境和社会安全态势的整体把握十分有限。 调查发现,当前有过半数大学生对于如何正确规避火灾、预防溺水、防震减震等风险问题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对于如何辨析网络信息真伪,应对困难挫折,疏导心理矛盾,避免不必要的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多数大学生都普遍存在困惑和不解。

  3.大学生应急处置能力比较滞后当前,我国已经进入风险社会,高校同样身处风险之中。 然而,许多大学生在面对风险事故发生时头脑一片空白,惊慌失措。对外无法及时准确的传达自身所处环境和遇险信息,对内无法科学有效的开展自救或救援措施。当下尤其需要关注的是一些大学生在面对学习、工作、生活以及人际关系和家庭社会长期积累的各种问题时,由于无法排解心中烦闷,及时解决心理困扰,一任情绪发展而导致的安全事件,这类事件的发生数量在近年来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足见大学生在应急处置能力方面的极大缺失。

  (二)高校安全事故的外在原因

  1.家庭、社会、学校对学生的系统安全教育意识薄弱应当承认,当前高校安全问题不仅有来自高校自身的因素,而且还有来自社会、家庭等多种综合原因。譬如,社会矛盾或社会问题的袭扰,家庭成长环境或不良家教方式的影响,等等。 这些问题都会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重大的影响,极易干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埋下安全隐患。 众所周知,如今的大学生在学校长期接受的是书本理论知识,他们从小就被封闭在各级各类学校,家庭社会学校对于一个学生的评价标准也多出于他的学习成绩高低,对于学生安全知识储备的关注度明显不足,这是导致大学生无法正确预防和处置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2.安全教育体系缺失,应急机制亟需完善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长期教育的结果。毋庸置疑,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离不开现实社会的影响,但大学生的知识汲取却与社会实践相互脱节。 当代大学生尽情享受社会进步带来的丰富物质文化,而对高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变化下产生的危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各种因素和副产品,包括老一辈熟知的水、火、电、自然现象等可能产生的安全隐患知之甚少。 尽管一些学校和社区对安全知识及安全技能进行了宣传教育,然而受制于教育的频度和深度及教育者自身的知识技能限度,许多安全教育只是走走过场、点到为止,有的甚至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未能建立起系统的安全教育长效机制。

  3.高校整体安全意识不足,重视不够由于高校仍然属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传播的“象牙塔”,其主要任务就是致力于教学科研与科学知识的学习,安全文化教育很难纳入日常的教学范围,更无法以学分要求来倒逼安全教育的开展。 长此以往,大学生安全教育最终沦为想到的时候说一说,没想到的时候放一放。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大学生在预防和应对安全事件时也只能凭感觉、想当然。 一旦事故或事件发生时就手忙脚乱,犹如沙塔般瞬间坍塌。

  二、大学生应具备的主要安全要素

  (一)大学生应具备的安全意识

  安全意识,就是危险、威胁、事故等客观因素在人们脑子里的反映,即人们对于避免危险,消除威胁,防止事故在脑子里形成的思维和认识。[3]作为一名大学生,掌握了较多的自然科学知识,可以列入知识分子行列,无论思想及行为习惯都应该有较高的水准,其主要体现在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安定的公民意识应该强于一般的公民。与此同时,大学生应该学会洞察和辨别社会现象及自身活动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具备较强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应变能力。有了较丰富的科学知识储备,应该更具有面对挫折的健康心理意识,在艰难困苦中保持乐观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大学生应具备的安全知识

  大学生具备必要的安全知识,可以增强突发事件的前瞻性和预判性,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大学生应具备的安全知识主要包括相关的安全法律常识、校纪校规、应急处置技能、心理健康知识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应该懂得国家利益至上,积极维护国家、社会及校园的稳定。 同时还需在日常生活中,对所接触的各种事物要尽可能掌握它们的安全属性,正确使用各种器物。 要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 在遇到挫折及心理障碍时,要懂得自我调适或者寻求家人朋友的开释,必要时要学会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三)大学生应具备的安全技能

  大学生应具备的安全技能包括:一是常见的安全防范能力,主要是防水、防火、防盗、防骗、防抢劫、防侵害、防自然灾害事故等常规安全防范能力;二是应急能力,主要是学生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保持清醒的头脑,科学应对,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就做出正确的处置;三是自救能力,主要是学生在危急情况下能帮助自己和他人脱离危险的能力。 尤其是在面对一些自然灾害时,需要他们能充分利用身边的器物和正确使用相应的工具脱离险境。

  三、大学生安全教育及其防范的提升路径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指高校为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维护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而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4]

  (一)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宣传,树立科学、有效、自觉的安全防范意识

  实践证明,教育是防范安全事故发生,减少危害程度的最优成本方案。 要加强大学生日常安全教育,利用会议、报刊、宣传栏、图文并茂的小册子等各种媒介,分门别类对各种形式的安全问题进行警示教育。 要经常性的、常态化的开展安全文化教育,弥补过去安全文化教育的空白,提高安全文化意识,在关键的时间节点上包括国家的、网络信息的安全要及时有效的予以提醒。 要加强校园安全隐患排查,规范教学科研以及娱乐活动场所的使用,所有教学用品,活动器械工具使用放置科学、规范。 要精心制作校园各楼层结构示意图,标明逃生通道并保证畅通,要醒目标明各种有毒有害及危险场所,增强安全文化标示的宣传使用,积极开展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养成教育和应急技能的专门培训,有效提高安全系数。

  (二)加大校园安全投入,整合优化安全资源

  校园安全是校园稳定的基础,也是维护校园正常教学秩序乃至社会安全稳定的根本保证。 必须警醒师生保持应有的安全意识,整合、优化安全资源,促进校园的安全稳定。

  1.发挥高校专业教师及辅导员的教育主导作用,开设相关安全课堂大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阶段,思想意识容易受社会不良现象干扰,产生困惑,引起认识上的偏差。 特别是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随意发帖、转帖及发声都有可能给大学生带来安全隐患,抑或产生心理问题,为人身安全埋下隐患。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校老师一定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作用,发挥思想教育课程、心理教育课程的优势,突出这些专业老师的引领作用。 要重视高校辅导员的作用,结合教学工作,适时有机的进行思想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的渗入到大学生的头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于指导日常行为习惯,从根本上解决思想问题,防止不必要的心理问题产生。

  2.开设积极向上的团学活动,传授生存技能,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高校是有思想、有文化的人文环境。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调动大学生社团的积极性,开展向上、向善的各类活动,规避无教育意义内容的、低俗、庸俗的作秀,有的放矢地开展相应的社团活动,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引导大学生树立较高的思想品味,充实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排解大学生的心结烦恼。可以说,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是高校的特色,借助社团活动的有力平台,把生存技能的传授与之有机的结合,必定能提高大学生的安全素质,有利于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有利于校园的安全稳定。同时,要积极倡导青年志愿活动。 青年志愿活动是引导青年学生走近社会,感知自身价值存在的极好方式。通过青年志愿活动,可以让学生接触社会,感知社会,认识社会,增强自身的思想素质。在志愿服务中,会与大量的志愿服务者交流,共享志愿服务带来的辛苦与快乐,在奉献爱心的过程中,纯洁自身美好的心灵。最难能可贵的是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存在,自觉的把自己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从而逐步解决愤世、厌世、轻生等诸如此类的心理问题,为大学生的人生安全增加一份筹码。

  3.定期与相关部门配合,开展安全演练活动,增加安全知识及自救技能学校要将安全教育活动与学校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开展。例如,大一新生入学时,可依托军训开展消防演练、逃生演练、地震、火灾急救演练、防盗防骗课堂等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技能。高校保卫部门要经常性的在宿舍区或教学区开展安全宣传和安全检查。可以制作相关安全视频或安全海报,下发到各个学院,由各个学院组织观看。 通过各种不同的活动,让大学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等方式,切实地学到或看到安全知识及安全技能,并加以实践运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三)加快安全队伍人才建设,完善安全评估学习机制

  校园安全的维护不能仅仅靠高校个别成员,而是需要全校师生,甚至是社会人士的共同努力。 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建立一支校园安全人才队伍, 这支队伍不仅要掌握预防安全问题及应急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管理及领导能力。 譬如,高校的安全教育师资可以通过招募一批具有相应专业或能力的教师,形成一支专门队伍,在各个学院定期开展讲座,传授相应的安全知识。 高校可通过各种培训方式,邀请校外的安全、教育、心理等专家等进校为高校教师进行安全培训,确保高校教师在教育及教学过程能将相应知识传递给学生。 高校可鼓励高校教师积极进行安全教育研究,掌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规律,探索进行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使安全教育方式更加为学生所接受。 当然,高校也可聘用一些国安、公安、消防等系统的专家,充实高校的安全教育教师队伍,借助这些专家所接触的安全实力,以他们的个人经历及经验为依托,生动地为教师和学生传授安全知识。

  参考文献:

  [1] 周立新,王丽芳。论高校校园安全问题及对策[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 (3):65-70.
  [2] 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成明,编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3] 梁卫玲。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3): 33-34.
  [4] 宋鹄,周德贵。大学生安全教育探索[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1): 100-102.
  [5] 邓国林。论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122-124.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