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外语文学类 > 外语翻译论文 > 正文

通过功能对等看《在彼处(大使演讲录)》中傅莹的英文演讲

来源:UC论文网2016-01-11 21:36

摘要:

摘 要 :傅莹,中国著名的外交官,驻外经历丰富,以善于沟通著称。傅莹大使的演讲对塑造中国国际形象和软实力建设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本文通过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傅莹的《在

摘 要:傅莹,中国著名的外交官,驻外经历丰富,以善于沟通著称。傅莹大使的演讲对塑造中国国际形象和软实力建设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本文通过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傅莹的《在彼处(大使演讲录)》中的译本从词汇,句子,修辞层面进行分析,研究傅莹大使是如何使自己的演讲稿译文和原文达到最自然的对等,从而更好的使西方受众了解中国。以期为今后的英文演讲及外文宣传提供借鉴。

关键词:功能对等;词汇;句子;受众
 

  “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基于他的《圣经》翻译研究提出的。最初,他提出的是“动态对等”,即“与原语信息最切近而又自然地对等”(Nida,2001:91)。后奈达指出,“翻译的功能对等意在译文表达要完全自然,尽量使接受者与其自身文化语境中相关的行为方式相适应”(ibid:159)。由于中、外文化差异很大,译者要灵活运用“功能对等”,以利于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有效实现翻译目的。因而,翻译过程中文化意象的传递也极其重要。

  《在彼处(大使演讲录)》收选了傅莹任中国驻澳大利亚和英国大使期间的英文演讲。傅莹大使以细腻的语言和外国受众能够理解的方式,从受众熟悉的文化和事物说起,如细雨入土,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改革开放、和平发展的中国。本文试图从“功能对等”的理论对中文稿和英文演讲稿进行研究,从词汇,句子和修辞层面分析傅莹大使的翻译过程中如何达到功能对等,对外国受众产生影响。

  一、词汇层面

  翻译的最小单位在于词语,词语的理解与翻译也成为翻译实践的基础。英汉之间不是所有词都能找到相应的对等词,翻译者要充分利用各种翻译技巧,考虑文化语境的制约和受众的接受性。傅莹大使的演讲词中大量字词显示了其正式、简洁、优雅的风格,且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典故。

  例1 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

  In the Chinese ancient philosophy, “food is heaven for the people”.

  例2 中国有句成语叫“韬光养晦”,意思是不锋芒毕露,保持低姿态,这是中国人推崇的做人方式。

  There is a proverb in China called “Taoguangyanghui,” which means to stay away from the limelight and keep a low profile. This is an ideal way of being in the Chinese philosophy.

  在傅莹大使的演讲词中,她引用了许多汉语习语,这些习语是民族风格的提炼和精华,并生动精炼的描述了社会现象。例1中,“民以食为天”,傅莹用“heaven”这个词反映出食物与人的紧密关系,同时heaven这个词在西方宗教里被认为是上帝居住的地方,人们向往的极乐世界,充分考虑了西方受众的接受性,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是西方受众更了解中国人们。例2中“韬光养晦”傅莹大使采用音译的方式展现给受众然后以定语做出解释,这里和第二句是有区别的,因为她另有深意。“韬光养晦”这个词对西方受众并不陌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陷入冷战的是非争论之中,邓小平借用“韬光养晦”这句古语作为中国的外交思想。而一位美国学者把“韬光养晦” 翻译为 “biting the teeth and waiting till the time comes.”这样一来不难让人联想到“中国威胁论”。而傅莹大使的译文既简单清楚的表达了词意,又避免了由于交流不畅造成的不必要误会。

  二、句子层面

  句法对等强调句子的表意功能的对等。在形式和内容关系上,翻译要着眼于原文的精神和意义,而不是拘泥与原文的语言结构。奈达提出了"保存原作信息内容,必须改变形式"(Nida&Taber,2004:5)的论断,并强调:"语言之所以互不相同,主要因为它们具有互不相同的形式,因此翻译中要保存原作的内容,就必须改变表现形式"(Nida&Taber,2004:5)。

  例3 世界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并体验到了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和宽容大度。中国人民也通过举办奥运会更多地了解世界。

  The world saw a real China and the humanity and hospitality of the Chinese people, who, as the host of the Games, also got to know more about the world.

  例3中我们可以看到傅莹大使巧妙的在英文译文中把“humanity and hospitality”的顺序做了调换,因为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模式引发了不同的表达方式。把西方受众更关注的“humanity”放在前面,比较容易吸引受众,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为接下来的演讲内容做好铺垫。这样不仅体现了原文所表达的意思,且更好地展示了奈达的理论“翻译就是指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Nida,2001:91)同时例3中两个短句在英文中合成一个长“散”句,且长短不一,这使演讲稿读起来抑扬顿挫,长短停顿间更有一种音韵跳动的乐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成功举办奥运会的喜悦之情。在例3中,我们还不难看出,汉语短句被合译成长句。因为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所以,汉语的一个意群中数个短句可合译为一个英语长句,不能一味追求词句的等值,而要力求以受众为中心,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

  三、修辞对等

  按照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一篇好的译文应讲原作中的修辞特色忠实的反应出来。翻译修辞格式,译者要充分考虑到修辞格在英汉语言中的运用特点及表达习惯,一方面要力求再现原文的内涵和修辞效果,另一方面也要考虑译文的可接受性,使译文顺畅自然。在傅莹大使的演讲录中,运用的比喻和设问非常的多。

  例6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差距呢?为什么占世界三分之一的这两大群体间会产生如此对立的情绪?

  So,why has there been such a gap? Why are there such unfriendly feeling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eople who account for one third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例7这些都使我触摸到英国的文化精华,也是吸引众多中国游客纷至沓来的英国文化魅力。

  These are the quintessentially British cultural charm that serves as a magnet to me and to countless Chinese tourists.

  设问就是从正面或反面提出问题,自己做出回答或而不答。例6中,一连同时出现两个设问,译者采用直译把设问译出,符合原文节奏,使译文达到了原文的修辞效果。这样一来引起受众关注、思考,强调问题的重要性。例7中原文并无比喻,而译文却巧妙的出现比喻,把英国对自己和中国游客的吸引力比作“磁铁”,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英国的文化魅力。这里“磁铁”让人马上会联想到“磁铁”吸引的特性,与原文中“吸引”不谋而合,以另一种形式做到了对等,使译文更加顺畅生动。

  四、结语

  本文通过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从词汇层面,句法层面和修辞层面分析了《在彼处(大使演讲录)》中傅莹的英文演讲。在“功能对等”方面,傅莹大使尽可能的保留了原文的语言形式和内容,尤其在对待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翻译上更能体现中国文化特色,并采用符合西方审美和思维习惯的方式来修订自己的演讲英文稿,这样使受众更容易接受,从而更好的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充分考虑中英文化差异,不能生搬硬套词典里释义到译文中,要争取实现功能对等。以期为今后的英文演讲及外文宣传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Nida, Eugene.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on [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 Nida, Eugene &Taber, Chales 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傅莹:《在彼处(大使演讲录)》 [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4]谭载喜:《新版奈达论翻译》 [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