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数学教育类 > 高中数学论文 > 正文

探讨高中数学教学中课堂引入的几点体会

来源:UC论文网2016-01-12 21:04

摘要: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课堂引入是课堂教学中的开始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前奏,课堂问题引入的好坏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成功。许多名师在评课的过程中都会说到这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课堂引入是课堂教学中的开始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前奏,课堂问题引入的好坏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成功。许多名师在评课的过程中都会说到这堂课引入的好坏,说明课堂问题引入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能否很快地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并使其处于积极的听课状态,是上好一堂课的首要问题,这就需要在新课引入上下大工夫。本文根据数学素质教育的要求,对高中数学课堂引入写一点体会。

  一、以旧拓新、温故知新是课堂引入最常见的一种方法

  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通过复习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导入新课,有利于用知识的联系来启发学生思维,促进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讲"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时,先复习初中的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让学生找出局限性,很自然地引出新课,然后由特殊到一般地介绍由单位圆与角终边交点的坐标到终边上任意一点的坐标来定义三角函数。

  二、寓"情"引入,"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在数学教学中也莫不如此"情"要求我们上课要有"激情",如果课堂始终一个声调那就成了学生睡觉的催眠曲。如果教师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导语来教学,可以很快把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意境中去,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为接下来的教学作更好的铺垫。"情"也要求教师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课堂气氛不要过于严肃。教师站在讲台上,一个亲切的眼神,一句关心的询问就会架起一座信任与理解的桥梁,给这堂课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乐中求知。这样以"情"促学,以"情"促教,我们的教学就不至于那么死板,实施了有效的数学教学。

  三、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式引入,要让数学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喜欢的参与活动,问题情

  境的创设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更能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需要。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某个结论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研究的方式,参与到探索、发现,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会自己取得成功的快感,并且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讲"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情境1讲述古代印度国王赏麦的故事,情境2"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其强烈的求知欲。讲映射的概念时,通过掌握学情感觉学生理解比较困难,我们可以打个比方让学生去理解,映射就是"有规矩地找对象".规矩:"不找不行,多找不行",也就是说集合A中的元素不能剩余必须通过对应关系在集合B中找到唯一的元素与之对应。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激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学生在快乐中牢固地理解了映射的概念,触发学生情感,开发学生智力,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材。

  四、数学源于现实,从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知识,提出猜想,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想、推理等活动中,逐步形成创新意识。讲"正余弦定理"时,可以说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平面图形,我们从小就开始研究,会求它的面积、周长,会证明三角形全等、相似还有三角形的分类,勾股定理等似乎我们可以骄傲地认为我们已经深刻地认识了这个小小的图形,这种自大是很危险的!在这个简单的图形中还藏着无尽的宝藏,今天我们就再一次踏上惊险、刺激的寻宝之旅,引导学生用导学案以合作小组形式用向量法、坐标法、外接圆法分锐角、钝角、直角去探求正弦定理的证明。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分析思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本人认为新课导入尽量用课本上的引例或者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引入,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探究。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用心思、用较高的专业知识广阔的相关领域的知识才能成功地引导学生入境受情。教师只有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准确地分析学情,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手段并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总结,才能真正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让学生动手参与到课堂上。实现数学教学思想的核心观点,"学数学就是做数学",即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过程。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的精彩描述。课堂上有效的设置互动情景,有控制地再现数学思维过程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最高最终目标。学习了正态分布曲线就可以划定每年高考的一本、二本分数线。学习了抽样就可以进行产品的检验。对于相同的教学内容,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引入设计。问题引入要不拘一格,因课而异、因人而异但需要具备以下条件:紧扣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难点,渗透学习主题,促使学生自觉学习,激活学生的兴趣,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他们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的过程,达到新课标要求。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