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其它门类 > 军事理论论文 > 正文

在山西敌后游击战争的形成与发展探析

来源:UC论文网2016-01-15 19:51

摘要: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牵制和抗击了半数以上的日军和几乎全部的伪军,真正撑起了抗日战争的半壁江山。山西是全国抗战爆发后敌后游击战争的诞生地和兴起地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牵制和抗击了半数以上的日军和几乎全部的伪军,真正撑起了抗日战争的半壁江山。山西是全国抗战爆发后敌后游击战争的诞生地和兴起地,在这块民族抗战的热土上,充分验证了游击战争的巨大战略作用,初步奠定了其在抗战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敌后游击战争之所以首先在山西取得成功,并为尔后将之由山西推向华北以至全国更广阔的敌后地区奠定了重要的战略基础,除毛泽东、党中央和八路军总部的正确决策、部署和强力推动,以及山西卓越的地理优势外,还在于当时山西形成了华北乃至全国所独有的抗战特殊局面,开创了首个全省性的敌后抗日战略根据地,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战略率先得到贯彻和实践,八路军自身和抗日地方游击武装、人民自卫武装最先在我省得到迅猛发展,党的军事战略转变也在三晋大地上成功实现,而所有这些都充分显示了山西在抗日战争史上重要而特殊的战略作用、战略地位和突出贡献。

  一、敌后游击战争率先在山西打响并蓬勃兴起

  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是毛泽东在抗战全面爆发前后一贯力争和强力推动、中央政治局在洛川会议上确定的人民军队的作战原则,是党在抗战时期的军事战略方针。全面抗战期间,中共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独当一面,抗击了半数以上的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真正撑起了抗日战争的半壁江山,与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相互战略配合,对夺取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发挥了巨大的战略作用。

  抗战全面爆发后的敌后游击战争最早诞生、最初发端、最先兴起于山西,其战略作用、战略地位也最先在山西得到充分验证和初步奠定。1937 年 9 月八路军入晋后,即首战平型关,取得中国军队抗战全面爆发以后抗击日军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党实行游击战争战略以后打胜的第一个游击战。抗战时期,八路军和地方游击队所进行的游击战,既有单个游击武装小型、分散和随机性的游击战斗,也有多个游击武装集中统一、有计划的联合作战的游击战役。需要指出的是,平型关大捷开始前,虽然党中央和八路军总部与阎锡山商定的是第一一五师以运动战配合晋绥军的平型关会战,但事实上,平型关战斗与此后进行的被称为"典型的游击战"的神头岭、响堂铺等战斗一样,也是"典型的游击战".平型关大捷之后,八路军三师主力接着全力以赴配合国民党第二战区发起的忻口会战。在战役进行期间的近一个月时间内,八路军各部先后在北同蒲路、正太路翼侧和晋西北、晋东北、察南、冀西等敌后地区相继取得雁门关、阳明堡、长生口、七亘村(两次)、黄崖底、广阳、户封等一系列游击战的胜利,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赢得了国民党参战官兵的高度赞誉。

  太原失守后,在华北国民党的正规战争基本结束,共产党的游击战争进入主导地位。而当时,党内、军内对游击战争的重要性认识并不一致,并在较长时间内存在严重的争议甚至对立。毛泽东在迅速部署山西敌后根据地的创建工作的同时,为此不厌其烦地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他强调:"坚持山西游击战争的方针,是中央已定下的方针,谁也不应该对此方针发生动摇。""要告诉全党,今后没有别的工作,唯一的就是游击战争。"此后到 1938 年春夏,八路军各部在山西四区创建根据地的过程中,先后进一步取得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午城井沟和多次反日军对根据地多路围攻等更广泛的游击战的胜利,使敌后游击战争在山西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真正打出了游击战的声威。毛泽东对这一时期山西游击战争发挥的巨大作用充满了信心,予以了高度肯定,指出:"在山西,我已三面包围了同蒲路(路之东西两侧及南端),四面包围了太原城","我之包围好似如来佛的手掌,它将化成一座横亘宇宙的五行山","把法西斯侵略主义者,最后压倒在山底下,永世不得翻身".

  山西敌后游击战争的迅猛开展和卓越表现,不仅给了侵华日军以沉重打击,彻底粉碎了其不可战胜的神话,基本消除了党内、军内对游击战的怀疑、动摇,有效影响了国民党对敌后游击战的不屑看法,充分验证和初步奠定了游击战争在抗战中的重大战略作用与战略地位;而且敌后游击战争在山西敌后战场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战果和重大成功,为党和八路军下一步将之推向全华北和更广阔的全国其他地区,牵制、抗击和歼灭敌人的更多有生力量,撑起抗日战争的半壁江山,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同时,人民军队通过与自己空前强大的民族敌人血与火的正面胜利交锋,更经受了严酷的战争考验和锻炼,切实增强了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这无疑是敌后游击战争继山西之后在华北乃至全国更广大地区逐步形成燎原之势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山西敌后战场做出的一个重要贡献,其重大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二、山西抗战在华北乃至全国特殊局面的开创,为敌后游击战争战略的实施奠定了政治基础

  我们知道,早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中国共产党就与晋绥当局基本形成了抗日统一战线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不仅是我党开始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最早的成功实践,对于此后山西迅速成为华北抗日救亡的中心,为党在政治、军事、经济包括人力、物力等各方面广泛集聚抗日力量,为抗战全面爆发后八路军能够迅速开赴山西抗日前线,与晋绥当局实行密切合作,创造抗战特殊局面奠定了重要的政治条件,使八路军东进抗日有了可靠的立脚地;更为重要的是由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通过信函或面晤协商等方式,与阎锡山较为顺利地就八路军在山西的活动地区、作战原则、指挥关系、兵员补充、后勤保障、发动群众、组织游击队、创建战动总会、独立自主地开展山地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根据地等达成了协议。从阎锡山当局来说,随着日军迅速向山西分路进逼,特别是其侵华战火燃进山西之后,晋绥军一败再败,节节溃退,使山西战局势如累卵,省城太原也面临不保。

  在此情况下,阎锡山更是渴望共产党、八路军能够加速与之协力抗击日军,挽救山西危局。这就为双方这一时期在政治、军事上更为密切的合作奠定了切实的基础。随之,双方先是通过共同成立统一战线组织战动总会显示了政治上的成功合作,接着通过协同发起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以及整个太原保卫战,展现了两军在军事上的成功合作,从而一起携手开创了在华北乃至全国所独有的团结抗战的特殊局面。

  山西抗战特殊局面形成的原因和意义,正如毛泽东当时所指出的:"这根本的是因为有红军,其次是阎锡山与我们结合起来。由于这两个力量的结合,将造成数百万人民的游击战争".这一特殊局面的开创,显然也为随之而来的党和八路军下一步开始全面创建以山西为中心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政治条件。

  三、山西作为华北乃至全国首个全省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首先在山西蓬勃兴起创造了回旋空间和战略依托

  敌后根据地与敌后游击战争彼此是互为依存、互为支持的关系。没有根据地的创建,游击战争的开展就没有战略依托,没有回旋的空间,就难以持久坚持;同样,没有游击战争的广泛而有力的开展,则敌后根据地既不可能成功开辟,更难以巩固。党和八路军之所以能够在山西敌后首先发起和广泛开展大规模的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正是与此同时在山西四面开创了使自己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巩固的战略立脚地、回旋地和支撑点。

  1937 年 11 月 8 日太原失守后,国民党"在山西各军大溃",多数短期不能再战;阎锡山率晋绥军残部大都退往晋西南、晋西北,全省沦陷或即将沦陷地区各级政权基本瘫痪,散兵游勇溃散各地,汉奸政权纷纷建立,社会秩序极为混乱。在这种华北广大地区几近全部沦丧、全国片面抗战再难继续、全面抗战尚未到来的青黄不接的严重危机时期,将山西创建为巩固的抗日根据地和今后兴起与支撑华北乃至更广大地区全面抗战的战略支点,以山西敌后游击战争的广泛开展推动华北以至整个敌后游击战争的普遍开展和党的军事战略的转变,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因此,随着太原的失守,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立即对八路军各师重新部署,明确提出这时"红军任务在于发挥进一步独立自主原则,坚持华北游击战争,同日寇力争山西全省的大多数乡村,使之化为游击根据地".据此,八路军总部迅速具体部署第一一五师聂荣臻部、第一二○师、第一二九师、第一一五师主力在山西实施战略展开,相继分兵挺进以晋东北为中心的晋察冀、以晋东南为中心的晋冀豫和晋西北、晋西南地区,开始集中全力全方位地展开根据地的创建工作。在山西各地党组织以及牺盟会、动委会、群众抗日团体和新军的有力配合下,八路军各部先后组成若干游击支队,一面在敌后与日军展开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一面在因日军进攻而致蒋阎军政力量不能履行抗战职能的广大县区放手发动群众,大力恢复发展党组织,广泛组织地方游击队,猛烈扩大抗日武装,着力改造旧政权和建立抗日新政权。到 1938 年春夏之际,经过仅仅几个月血与火的艰辛努力,山西四面各抗日根据地即基本形成。

  山西是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创建的第一个全省性的抗日根据地,是毛泽东和党中央当初提出并实施"经营山西"战略,及早布局、精心运筹、成功实践的结果,是发动和发展敌后游击战争、坚持长期抗战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一步,也是在这一战略大格局中布下的最关键的一个"活眼".它的创建,从局部来说,首先使党和八路军在山西全省发动和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有了可靠的立足地和坚固的居守阵地,更是山西抗战能够持久坚持的一个主要原因;从战略全局来说,使山西在整个抗战期间始终成为保卫陕甘宁边区、保卫党中央所在地延安的牢靠屏障,始终成为党中央联系华北、华中、华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枢纽和交通要道,始终是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的转战和驻节之地,一直是华北敌后抗战的指挥中枢;尤其是最终成为实现八路军发动和坚持华北乃至全国更广大地区敌后游击战争这一党中央最初设计与布局的战略目标的力量发展壮大之地、开拓前进实行战略展开之地、发展巩固坚持持久抗战的战略支点和战略依托。可以说,在整个敌后抗战史上,特别是在抗战初期,山西在党创建的各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其总体上体现的战略价值和发挥的战略作用,无出其右者。

  四、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战略最早在山西得到贯彻和实践,为敌后游击战争的勃兴创造了根本条件

  敌后游击战争是人民群众的战争,人民战争是决定胜敌的关键因素。没有民众的支持和兵民的密切配合,一切形式的抗战都难以持久。山西敌后游击战争的蓬勃兴起并随之在华北以至更广大地区持久地发挥其重大的战略作用,国民党正面战场在华北及其他地区迅速瓦解并难以坚持,都充分证明了这个道理。

  "没有民众的军队准打败仗,没有民众的战场只能放弃。"《大公报》随军记者张高峰当时在其所写的一篇《有问题的战场》的战地报道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败退的原因。

  全国抗战一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坚决主张实行全体人民参加战争、支援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的路线,反对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的片面抗战路线。认为只有实行这样的路线,才能引导中国的抗战取得最后胜利。

  山西是全国最早贯彻和实践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战略的省区。还在抗战全面爆发前的 1937年初,党与山西当局建立特殊形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时起,中共山西党的公开系统就与中共山西工委密切配合,通过牺盟会等阎锡山的官办团体,脚踏实地地发动和组织群众,大力发展牺盟组织和牺盟会员,积极培训抗日骨干,着力恢复发展党的组织,重视在阎军和各国民兵军官教导团中壮大党的力量,从而吸引了本省以及全国 20 多个省成千上万的爱国青年汇集太原,使山西的抗日救亡运动率先在全国蓬勃开展起来,并一时成为华北抗日救亡的中心。这是以后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战略能够在山西得到最早贯彻和实践的一个重要基础。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山西很快形成国共两党两军团结抗战的特殊局面,这为党在山西发动、组织和武装群众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在此间实行的局部展开中,八路军总部和各师均先期派出地方工作团、队,分赴晋西北、晋东北和晋西南、晋东南部分地区,与当地党组织以及牺盟会、动委会等一起,加紧发动、组织群众,使这些地方各界爱国民众的抗日热情日趋高涨,抗日团体和抗日武装开始渐次建立。

  太原沦陷之后,在全国处于"片面抗战已无力支持,全面抗战还没有到来"的严峻形势下,毛泽东对山西全面抗战的兴起期于厚望,明确提出八路军在山西要大力发动群众,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力争使全省大多数乡村化为游击根据地等系列任务,"用以影响全国"",实现全面抗战之新局面".为此,八路军三师主力将大部分兵力在此后一个时期内化整为零,立即在山西四区实行全方位的战略展开,同各地党组织、抗日政权、统一战线机构、党掌握的抗日官办团体等协力同心,创造性地运用与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宣传形式和政治、经济措施,展开更广泛、深入的动员、组织、训练和武装民众工作。民族觉悟和抗日积极性不断提高的山西各界爱国群众积极参加各种抗日组织和抗日工作,踊跃参军,直赴战场,配合八路军和地方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勇敢反抗日军的侵略,使全省群众性的抗日运动和抗日斗争如风起浪涌蓬勃开展起来,人民抗日团体和抗日武装似雨后春笋快速成长起来,也因此,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战略伴随着山西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成功开辟和游击战争的胜利开展,首先在山西得到切实的贯彻和良好的实践。

  "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动员、组织和武装起来的民众,是人民军队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和靠山,军队和民众的紧密结合,是战胜强敌的根本条件。山西敌后抗日根据地之所以最早建立,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之所以最先广泛而胜利地开展,正是源于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思想的卓有成效的贯彻与实践,源于人民群众的深入动员、广泛组织和他们的大力支持与配合。毛泽东 1938 年 2 月在接受合众社记者的采访时就曾明确指出:八路军现在晋察冀、晋冀豫、晋西北、晋西南四区进行的广大的游击战并取得很多大小的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地区拥有数千万坚决抗日的民众,他们"都与军队密切结合者",而军队也"都与地方人民有密切的联系".他据此满怀信心地强调,我们"只要到处采取这种办法,敌人是无法灭亡中国的。这是将来举行反攻收复失地的有力基础之一".叶剑英在论及此前山西的战局时也指出:"敌人既占领太原,本来可以乘胜直扑风陵渡,截断陇海交通,可是山西战局已发生严重的变化了。这个变化最显着的事实,便是山西民众运动的勃兴和游击战争在敌人后方的发展,与正规军作战有机地结合,使敌人感觉到继续深入的困难".这更早地说明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战略在山西贯彻与实践的显着效果,这个效果就是山西敌后广大人民群众对抗日游击战争的巨大支持。

  五、八路军自身和地方抗日游击武装、人民自卫武装首先在山西得到迅猛发展,为敌后游击战争的坚持和延扩提供了最早的力量支撑无论是创建抗日根据地,还是发动敌后游击战争,其中一个重要条件和前提,是必须有不断壮大的、能够担当和完成抗日战略任务的武装力量。

  入晋之初,八路军开赴前线的三个师总共只有3.2 万人,且武器装备极为低劣落后;党领导下的地方抗日游击武装和人民自卫武装基本尚未开始发动与组织。因此,毛泽东、党中央在部署八路军三师主力分兵挺进山西四区、开始实行战略展开伊始,就高度重视八路军自身和地方各级抗日武装的发展壮大,反复强调要"发挥独立自主精神","放手发动人民","收编溃军,购买枪支,筹集军饷,实行自给,扩大部队",并要求以"组织民众武装为第一义".据此,八路军各部在开辟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先后派出大批工作团、队,与山西各级党组织、牺盟会、动委会、抗日群众团体和新军紧密配合,展开深入细致的宣传动员工作,很快在全省掀起了群众性的参加八路军、组织游击队和自卫队的迅猛浪潮。"工人、农民、青年知识分子争先恐后地参加抗日武装,每一个城镇和乡村都出现了'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动人事迹",这种情景是当时山西的真实写照。

  而成成中学师生整体参加和组成抗日游击队,五台山 400 多僧众成立抗日自卫队、60 人参加抗日正规军,则深度体现了山西各行各界人民炽热的爱国情怀。到 1938 年初短短几个月时间,八路军 3 个师主力就扩大到近 10 万人。与此同时,各地抗日地方武装和人民武装也得到了猛烈发展,全省各县几乎都成立了少则一二百人,多则逾千人的抗日游击队。其中晋西北,仅战动总会系统,至1938 年 3 月,就组建起基干游击队 25 支 2.1 万余人,县、区地方游击队 1.2 万余人,乡村自卫队 6.5 万余人。这些地方武装和人民武装,既是当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保乡卫土的基干力量,又是八路军主力部队的主要兵源和后备力量。"八路军的故乡,子弟兵的摇篮",曾任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副主席的戎子和的这句话,生动准确地反映了当时山西包括冀西、豫北地区人民踊跃参军抗日的真实情况,以及山西在八路军发展壮大初期的重要作用。八路军各部抗战初期在山西的迅速壮大和山西地方武装、人民武装的大量发展,是当时以山西为中心的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得以很快形成、敌后游击战争能够在山西广泛开展,并进而向整个华北及更广大地区延扩并长期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因。

  六、党的军事战略转变成功在山西实现,为敌后游击战争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基本保证要贯彻党在抗战时期的军事战略方针,真正实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战略,首先就必须实现党的军事战略的转变,即"必须把过去的正规军和运动战,转变为游击军(说的是分散使用,不是说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和游击战,才能同敌情和任务相符合".也就是说转变八路军改编之前 10 年红军时期的作战方式和兵力使用方式,变国内正规战争为抗日游击战争,变集中作战的正规军为分散作战的游击军。毛泽东从抗战全面爆发特别是洛川会议之后,就着力推动党的军事战略方针的确定、贯彻和党的军事战略的转变,认为"这一转变关系于整个抗日战争的坚持、发展和胜利,关系于中国共产党的前途非常之大".

  从入晋参战之初,在毛泽东、党中央的强力推动和总部的具体部署下,八路军各师主力即开始在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所进行的一系列游击战中,有计划、有意识地改变作战方式和用兵方式,积极主动地适应新敌情、新任务,逐步向游击战和游击军转变。太原失守后,随着正面战场的溃败和游击战争进入主导地位,八路军各部在各自实施战略展开的晋察冀、晋冀豫、晋西北、晋西南地区,坚决、全面、自觉地贯彻党的军事战略方针,分遣大部分兵力组成若干游击支队和更多的工作团、队,一面放手发动群众,组织和壮大抗日武装,全力创建抗日根据地,一面或相机分散、或适当集中,机动灵活、独立自主地广泛开展对敌游击战争,真正使过去的正规军转变成了游击军,运动战转变成了游击战。尤其是 1937 年冬到 1938 年春夏各根据地在粉碎日军集中重兵发动的多次多路围攻中,更是集中与分散灵活运用,主力和游击支队、地方武装密切配合,进一步显示了党的军事战略的成功转变。

  第三五九旅旅长王震后来在回忆 1938 年春晋西北根据地军民的反敌五路围攻时,就明确指出:这次反围攻作战的胜利,标志着"一二○师由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运动战向抗日游击战争的胜利转变".党的军事战略转变在山西的成功实现,是随后敌后游击战争在华北以至全国更广阔的地区胜利开展与延扩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