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高等教育论文 > 正文

探究面向“90后”大学生的古代文学教学

来源:UC论文网2016-01-18 20:15

摘要: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多为90 后,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剧烈变迁,90 后大学生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高校中文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所涵盖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多为"90 后",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剧烈变迁,"90 后"大学生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高校中文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所涵盖的内容可谓丰富多彩,品类繁多。但是,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古代文学教学面临困境。本文从分析"90 后"大学生的特点入手,对古代文学教学提出可以付诸实践的一些改革思考,包括更新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等,以期进一步提高古代文学的教学质量。

  一、"90 后"大学生的特点

  明确"90 后"大学生的特点是我们进行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基础。结合一些研究者对"90 后"大学生群体的研究及笔者的亲身体会,现将"90 后"大学生的特点总结如下:

  1、获取信息多,有个性、较独立随着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来临,"90 后"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更多样化了。除了传统的书本,他们更多会借助电脑、网络与智能手机,因而他们获得的信息较以往的学生要多。当他们遇到了作业和问题,他们会选择寻求于网络,通常是"百度一下就知道了".在听课的过程中,他们中有些人可以用现代化的方式获取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知识。在课堂上,与传统学生的羞涩、胆怯相比较",90 后"大学生也显得更加活波、开朗、大胆。他们喜欢表现自我,他们易于接受新事物,对教师有更多的要求;他们希望通过古代文学课堂学习了解更多的信息,不愿接受死板枯燥的教学方式。

  2、务实功利,对古代文学学习投入的时间有限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紧张的压力下,"90 后"大学生普遍忧患意识较强,关注的问题更加实际,追求的目标更加功利。他们在大学期间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将来就业这一目的而服务。对"90 后"大学生而言,学习古代文学课程有文字障碍、语词理解障碍、古今语境障碍等,又不是那么实用,与他们追求的实际利益联系又不是很紧密,所以,"90 后"大学生对古代文学课程学习投入的时间不是增加了,而是减少了。

  二、高校古代文学教学现状
  
  古代文学课程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一直以来,这门课程的教学都是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与学生的课下阅读为主要方式进行的。而目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再适用于现有的教学对象,无法达到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业水平,不利于专业的长久发展。现实中,学生有文字障碍、语词理解障碍、古今语境障碍等。如何通过教学改革,让"90 后"大学生克服这一系列的障碍?如何提高课堂的效率?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这些都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去解决。

  三、基于"90 后"大学生特点的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结合 90 后大学生的特点以及古代文学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在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上需要注意古为今用、与时俱进,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参与性强的一些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和热情,积极合理的应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具体的关键点如下:

  1、在教学内容上,提倡从美的角度、人性的角度解读古代文学作品。

  教师在带领学生解读、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时,不仅要注意处理好字、词、句的疏理与作品的整体把握之间的关系,还要注重挖掘作品中蕴含的人性中永恒的普遍的东西,更多的从审美的层面去解读。让学生在精神和审美方面被吸引、被召唤,从而具备较好的文学和美学方面的素养。在讲到魏晋易代之际的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阮籍所处的魏晋易代时期险恶的政治环境,笔者引导:'大家想一想,如果你们是曹魏朝廷的大臣,如果你们中间出了一个杀人犯、或者是道德败坏者,你们会怎么对待他?'学生回答:

  "制裁他,鄙视他。"笔者引导:"如果这个人手中握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如果你靠拢他,他可以给你们带来很多利益,比如你们想要的好工作,你们想要的房子、车子和票子,如果你反对他,他亦可以轻易的让你从地球上消失。那么你们又会怎么对待他?"学生陷入了沉思和沉默中,只有个别学生低声说远离他,不理他。……于是笔者总结:"司马氏在魏晋易代之际就是一个可以叱咤风云的人物,同时对于曹魏政权来说,他们又是一个篡权者。面对司马氏,一方面阮籍同情曹魏政权,不愿意与司马氏合作,另一方面他又畏惧祸患,他的生活状态是整日'胸中怀汤火'和'终生履薄冰'的。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就是这种心态的隐约曲折的艺术表现。"接下来开始分析鉴赏阮籍他的一些代表作品,他内心的忧生、他的孤独、他的苦闷,还有他的五言诗的艺术特点"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等等。虽然作家和作品都是 1700 年前的如烟往事,但是理想、政治、道德、利益与个体之间的瓜葛却是直到今天也依然存在。所以古代文学教师要把 90 后大学生引入历史,让他们与古代诗人真切的"面对面"的亲密接触,让他们明白古代的文学家和他们留下来的作品的生命力之所在。古代文学教师不能再固守古代文学课本内容,应该力求多涉及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习俗,使学生能更多的了解古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

  此外,教师还应该适当联系当代的社会文化现象,阐释古代文学作品在当代的新意义,以此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开拓思维;不要照本宣科,循规蹈矩。在讲到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和郭主簿》时,笔者试图用语言还原公元 408 年的一个炎炎仲夏的午后场景。诗人午睡醒来,在堂屋前的一片浓荫中纳凉,有时候他会拿出他的无弦琴,在上面轻轻的拨弄;有时候他会手捧一本周公传或者山海经,与精卫鸟或者刑天共忧戚;有时候他品尝着自家新酿的醇酒,吃着自家菜园子里种出来的纯天然无污染的菜蔬,与志同道合的友人侃大山;有时候他看着膝下嬉戏玩耍的幼子,小孩子正咿咿呀呀学说话呢;有时候他只是发发呆,抬头看看天空无心以出岫的白云,发发思古之幽情……学生被引入了这样休闲的生活场景的遐想中,笔者问,你们喜欢这样的生活吗,他们有的回答喜欢,有的回答不喜欢,请他们说说理由。这样整个课堂的气氛就活跃起来了。文学作品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形象的向我们展示了古代文人的生活场景,古人的所思所想。这种还原式的讲解有意打破古今阻隔,就好像古人穿越到了当代,也好像今天的人穿越到了古代。通过这样的示范解读,让学生明白诗歌是活的,富有生命气息的,也是美的,令人向往和憧憬的。

  2、在教学方法上,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方法

  面对"90 后"大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怎样与学生交流沟通?是继续传统的教与管的对立吗?显然那只能激起"90 后"大学生的反感,让他们因为厌烦教师本人而厌烦古代文学这门课。那怎么做呢?教师应该本着平等、互助的教育理念,从课堂的管教者转变为学生人生道路的引导者。在教学方法上注意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方法来激"90 后"大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情。

  在分析鉴赏建安诗人曹操的《短歌行》时,笔者先让学生自己感悟作品,并且提出一个问题:"作为一个读者,找出这首诗中你最喜欢的句子,说出理由?"学生阅读完后,有的回答":我喜欢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因为这一句非常大气,很有霸气";有的回答:"我喜欢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因为这一句表现出诗人对事业的追求。"笔者评曰,曹操引用了周公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的典故,用以表明他不仅渴求贤才,而且贤才如果归附,他将会礼遇他们。而诗中用山和海的比喻表现了诗人一统天下的雄心。也有的学生回答:"我喜欢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因为这一句表现了诗人时光易逝的感伤"笔者评曰,这是一首宴会词,在宴会上一般大家都会开怀畅饮,心情比较轻松愉悦,但诗人由轻松愉悦的场景发出了人生短暂的慨叹。这种慨叹哀而不伤,蕴藏着深刻的生命意识,饱含着激越的情感。诗人用朝露比喻时光流逝之迅疾,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的思索。因为时光易逝,生命有限,所以人们会选择壮怀激烈,珍惜有生之年,及时努力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当然也会有人选择及时行乐。接下来继续提问:"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生命有限的无奈,今天的人也一样,同学们会选择怎样面对这种令人忧伤的无奈呢?"学生的回答可谓众说纷纭。通过这种提问和讨论的方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总之,古代文学作品的赏析以问题的形式出现,以探讨的方式展开,可以给个性独立的"90 后"大学生表达思想的舞台,更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3、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

  古代文学课程所涵盖的内容异常丰富多彩,学习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又会遇到文字障碍、语词理解障碍、古今语境障碍等。所以这门课程需要学习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后才会有所收获。而"90 后"大学生,务实功利,对古代文学学习投入的时间非常有限。面对这样的困窘,教师适当引入直观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克服阅读障碍,达到与古代文学作品真正亲密接触的效果。例如讲到建安诗人曹植时,笔者提前布置,让同学们搜集网络资料。在课堂上播放了同学找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一段视频。视频内容如下:在曹植的封地,诸侯王曹植正在和朋友们饮酒赋诗,曹丕的使者突然闯入要押解曹植到洛阳奔丧,使者非常的傲慢而无礼。曹植含着泪,边舞剑边吟唱起了自己刚写的新诗句"父母且不顾,何况子与妻?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接下来是曹植到洛阳以后,哥哥曹丕步步紧逼,眼看曹植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他凭着出众的诗赋才华,七步成诗,捡回了一条性命……这段视频直接将学生引入了诗歌情境中,让他们了解了为什么诗人曹植前后期的诗歌创作会发生那么大的变化?让学生对诗人曹植自父亲死后"名为王侯,实为囚徒"的处境印象深刻。
  
  进而对曹植"才高八斗"的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讲到杜甫《自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时,笔者也让学生找与此诗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学生找了很多不同时代"土豪们"的奢侈的生活场景图片和一些衣着褴褛、食不果腹的街头乞讨者的场景图片,在课堂上一起展示,他们看完就理解了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深切情感。在这个过程中,针对"90 后"大学生对计算机和网络的精通,教师还可以通过微信群等方式与学生进行课后的交流与资源共享,也可以引导学生辨别网络上良莠不齐的资料和数据,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利用网络来辅助自己的学习和研究。

  总之,"90 后"大学生有着鲜明的特点,他们多数追求个性、平等,有着务实的学习观和对网络的高依赖性。古代文学课程又是一门传统的、与时代相去甚远的课程。作为一名古代文学教师,不能单纯的崇古拟古,而是要以发展的眼光、现代的精神来观照古代作家、讲解古代作品;应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重视对"90 后"大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曾大兴。 古代文学教学创新与大学生能力建设[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