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教育管理论文 > 正文

浅谈忠诚、创新、贡献在教育管理中的关系

来源:UC论文网2016-05-11 09:23

摘要:

本文主要阐述忠诚、创新、贡献的内在联系,并分析塑造适合本校特色的人文精神应贯穿教育管理的整个 环节。以忠诚为主线,以创新为手段,以作贡献为目的教育理念,关键是抓住教

  大学以培养"人〃为天职,它关心"人的解放〃、"人的完善"、"人的发展"。大学之所以为大学,不仅在于它是一种客观物质的存在,更因为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这种大学精神最重要的内涵就是其人文精神。这种大学内在人文精神是支撑学校发展的软实力,它与硬件投入、建章立制等客观物质存在相辅相成,体现高校的精神气质,是高校立足必不可少的元素。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人,学校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环节是教师队伍,教师队伍要注入人文精神灵魂从而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建立在这种职业道德基础上的职业行为规范,就必须要了解忠诚、创新、贡献在教育管理中的关系。
  
  一、忠诚是教职工创新能力的前提忠诚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人文概念。
 
    传统的忠诚观包含许多优秀的思想原则:首先它弘扬高尚的情操,推崇为社会正义而献身;其次,它强调忠诚的合理性,主张忠诚双方道义上的平等;同时在世俗的忠诚观中,也赋予了忠诚者理性和自主选择的权利。
  
  (一)忠诚是激发教职员工创新能力的动力源泉在校园内部,倘若没有相互信任,缺乏共享的价值观念、专业知识以及共事合作准则,那么凝聚力就难以形成,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学校的竞争力
  
  也就不可能得到增强。对集体、事业高度忠诚的教员是培养出来的,而不是天生的。教职员工创新能力的发挥是整体和个体态度的结合,它能反映整个组织应用于个体工作的不同部分。忠诚度高,表明员工对学校的制度、激励、文化等相关要素比较满意,这时满意度就不断提高,大家的心理得到满足,从而激发教职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做出贡献的精神状态,创造性工作能力就会得到提升。
  
  (二)忠诚之于教育事业的重要内涵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体现了一种信仰,这是对教书育人工作的执着。教师不仅是一份职业选择、一种谋生手段,更代表着一项崇高的事业、一份理想的追求。无论是院长、书记,还是讲师、教授,只要选择了"老师〃这个光荣的称谓,就意味着选择了一份责任和担当,就必须倾注自己全部的知识、能力、智慧和情感,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
  
  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就是要融入自己的情感,也就是要充满对每位学生的热爱。教育的生命就在于爱心的传递、情感的投入。对于老师而言,每个学生都应该是自己学术生命的延续,都应该是心中的唯一,都需要去发现、去欣赏、去培养、去雕琢。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代表着一种品质,这是对高尚师德的坚守。当前,社会可能会浮躁、功利,但教育不能浮躁、功利,作为教育工作者更不能浮躁、功利。著名教育家启功先生有句名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每个老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道德楷模,更要成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引领者和带动者。
  
  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就意味着一份付出,这是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当老师,为学生付出是天职。教书育人的过程,不应当是去简单地应付、对付,而是需要不懈的追求、无悔的付出。只要愿意付出时间的代价、精力的投入,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事业追求;只要行胜于言、用汗水浇灌每颗希望的种子,就一定能教好每个学生。
  
  (三)提高忠诚度应多头并举
  
  首先要营造忠诚的教育文化。在教书育人事业中形成共享的忠诚价值观、信仰和行为准则。营造忠诚敬业的氛围,形成一种正气,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形成一种崭新的精神面貌。要通过规划学院和教职员工的共同愿景使教职员工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从而提高他们对事业的忠诚度。其次通过提高员工对本职工作的满意度来提升忠诚度。既然,已经决定投身教育,就一定要坚守自己的教育信念,实践自己的教育主张,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真正体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本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第三,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对教师的教学创新期望和行为进行反复强化;从分配制度和行为规范上最终保证员工知识创新能力的持续提高。第四,持续改善薪酬福利体系。首先要区分出不同岗位的相对价值。通过严格而科学的岗位评价,各岗位之间的相对价值得到公平体现,从而解决员工内部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的问题,通过定期的绩效考核,真正反映出员工的不同业绩,并将考核成绩与其工资收入相挂钩,使绩优者得到肯定和激励,绩差者受到鞭策、甚至被淘汰。第五,持续完善培训内容,帮助员工职业发展。员工需要培训和进修来学到新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学校的帮助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学校可根据教职员工个人发展要求,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第六,进行合理的绩效评估。绩效评估是对员工行为和结果的一种科学行为。科学、及时的绩效评估是对员工行为的一种认定,从而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这对于培育员工忠诚度,从而提升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创新是忠诚于事业的积极反馈
 
    创新是指人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而创新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由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创新能力具有综合独特性和结构优化性等特征。教师创新能力的发挥主要是由积极进取的心理来驱动,它与员工忠诚度有着重要的联系。
  
  (一)创新能力是衡量忠诚度的标尺教职员工的忠诚度是多维的,而且也是动态的,
  
  它的下降可能比它的形成还要快,但是创新能力是衡量员工忠诚度的一个重要尺度。教师创新能力的发挥更多地取决于忠诚度的高低。教职员工创新能力的发挥能够反映以下问题:一是学校能否给予大部分员工比较有吸引力的薪水和福利。二是学校是否能够注重员工能力的再提高,使大家自身有一定的发展,能得到不断的培训和学习机会。三是学校是否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能否按照制度去办事,是否建立公正客观的绩效评估系统,使教师感觉到凭自身努力工作能获得职业成就感。四是学校能否为教职员工提供一个宽松的适合工作的校园文化氛围。这四大方面的问题恰怡也就是员工忠诚度培育的重要基础条件。
  
  (二)创新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催化剂在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
  
  背景下,教育创新这一概念,在开展创新教育和教育教学的改革中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从词义上分析,教育创新具有教育改革的"破旧立新〃功能,相对于教育改革来说更加强调与时俱进的开拓和首创。意味着当今时代的教育创新应当在思想理论、实践体系、内在品质等方面都取得更大更深层次的突破与进展。
  
  开展创新教育,把创新性培养明确地提出来,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并要求在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加以培养提高,对传统教育具有巨大
  
  的冲击力和创造性。首先,创新教育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才、教育、教学、教师、学生以及学校的新理念,冲击了陈旧的人才观、教育观、教学观和师生观,会直接引发教育观念的创新;其次,创新教育特别强调为学生的怀疑、提问、发言、创新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倡导学术面前无权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将极大地冲击师道尊严的旧传统,开创教育民主化的新时代。第三,创新教育,包括创造教育,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已经在教育管理制度、课程编制与实施、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有效的理论和措施,这些凝聚着古今中外优秀经验的科研成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能够加速我国教育在相应方面的创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由于强调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创新性学习方式,从而对旧课程和旧的教育教学方法造成了巨大冲击的现实已经说明了这一道理。特别是关于学生创新性的评价与测量方面的改革,必将引起考试制度与内容的重大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创新教育的教育创新价值。
  
  (三)推进教育创新应以开展创新教育为突破口
 
    高职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从制度到方法,从中职教育到高职教育,从规模、质量到效益,方方面面都急需创新,怎样做才能事半功倍,并起到我们期待的创新效果呢?以创新教育为突破口,把实施创新教育当作努力的方向和重要内容就是现在进行教育创新的一条成功之路。第一,这是由时代特征决定的现代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当今时代,最有创造性者得胜利,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全世界各个国家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第二,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和"科教兴国〃基本国策的客观要求。我们虽然拥有无穷的创造潜能,但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培养,就不能变成现实。只有保证健康、给人幸福、助人成功、使人高尚、激励人不断创新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等几方面全面发展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兴国人才",才能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重大贡献。第三,这是创新性的本性决定的。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人的创新性与人的知识占有量和人的智力之间不存在正比例关系。决不是受的教育越多,创新性就越强,人的创新性需要特殊的关照和培育。如果所受的教育不当,受的教育越多,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反而会越低。那种只知苦干,拼时间、拼体力、不讲效益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过时了,现在的要求是不仅要肯干能干,还要会干,干正确的事情,以接受和守成为主要特点的我国传统教育必须改变。第四,创新素质培养为校长和教师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具体的目标和把手,能够使教师摆脱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不知从何处下手的尷尬局面,从而制定出学校和班级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案与措施。进行教育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工作重点,从重点处突破正是务本之举。可以说,抓住了创新教育就等于抓住了教育改革的牛鼻子。只有搞好创新教育,教育创新才具有时代的先进性。
  
  三、作出贡献是事业忠诚、教育创新的必然结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师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这意味着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已经不只是个人的意愿、个人的行为,而是全社会对教师的共同要求;同时也意味着这已经是教师群体的共同意志。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教师群体的职业向心力,也是一个光荣的教师的师德的核心。
  
  大部分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默默地耕耘、默默地奉献,为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有目共睹的。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教育领域应当是两层含义:一、在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格局中,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在教师队伍建设当中要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本,真正把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百年大计,教育为根本;教育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素质,师德最重要。这是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本的观念。二、而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学生是中心,一切教育教学工作要围绕学生的需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这就是"以人为本"的含义。以人为本实实在在影响教师的信念、心境、情感和态度,过去常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比喻教师,对于当代社会,这个比喻在理解上是否有新的内涵,教师是否应当是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当今时代,社会发展,科技进步,都有赖于全民教育的不断提高。而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这是时代与历史赋予教师的职责和使命。教师肩负着造就未来人才的重任,应该站在时代的前列,认清社会发展的方向。坚定自己政治立场,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教师辛勤地耕耘在人类教育园地,从事着决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世界之后代素质的培养工作,直接教育着民族后代,培养着社会主义的建设者,造就着社会主义的〃四有"公民。站在时代潮流的前面,奋力开拓,公而忘私,勇于献身,在社会主义教育改革中,加强师德修养,为未来培养人才起师范作用,做表率榜样。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具备师德是教师创造教育艺术的基础,而具备坚实的知识技能是教师创造教育艺术的源泉。
  
  作者简介:黄谨伶(1981.3—),女,汉族,湖南岳阳人,湖南民族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