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核心期刊 > 社会科学I > 刑法 > 正文

宽容与平衡:关于刑法现代化的思考 ——《死囚上路》观后感

来源:UC论文网2016-05-16 16:03

摘要:

影片《死囚上路》是一部具有极具艺术感染力的道德伦理电影, 其所探讨的生与死、善与恶等话题不仅深刻表现死刑犯临刑前的心理状 态,更给予当今社会刑法制度一种警醒。

  任何学科不论与人性离得多远,它们总是会通过一些途径回归人性。所以,科学与人性往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由于传统、习俗等影响,不同民族的人们对人性本质的理解及其关注立场不尽相同,并影响着其对刑法功能理的不同理解。然而,对于现代社会的刑罚制度,尽管个体不同,但最终回归相同的应该是当中蕴含的人性宽容。
  
  从《死因上路》中,我们可以感受得到,相较于中国而言,西方国家对于生死,更为超然洒脱,固然因其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而它延绵千年的宗教信仰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有数据显示,在英国,仅信奉基督教新教的英格兰教会成员就约占英成人的60%;在美国,新教教徒约有7200万,而罗马天主教教会也有5000万教徒。宗教对于生死的解释,不脱离现实生活而超脱生死,使信徒找到心理寄托并释然。而这种超然,也正是建立在所谓上帝对人性的一种宽容之上的。
  
  本片原名“DeadManWalking”,这是美国狱瞀的一句俚语,当死囚走出牢房要被执行死刑的时候,狱警就会说这句话,表示死囚将走上最后一段人生旅程。这短短一程,不仅仅是阴阳两界的叹息桥,走过去即将归于另一个世界的现实,也是对人性的否定。
  
  从影片的前半段,马修拒不认罪的态度来看,要想让马修同情死者亲属,是难上加难的事。毕竟在他看来,死者家属唯一愿望就是让他快点死,给之前他犯下的错抵命。所以光靠一味的责骂无济于事。痛苦也有庄严,内心再不堪的人内心也仍存在尊严。盲目的仇恨和表面的怜悯都不能让马修认罪和恢复人性。于是,海伦并没有露出嫌弃之状,而是循循善诱,与马修建立信任,通过“爱”的信念让马修认罪,认识到错误所在。
  
  由此可见,无论是利他还是利己,皆为人之常情,并且为社会所必要。如若缺乏,社会便会沦为无情社会。只要这两种冲动没有超出社会所能容忍的限度,就应当为法律尤其是拥有最严厉法律制裁手段的刑法所宽容。因此,对人性持有一定程度上的宽容是现代社会刑罚所需要具备的伦理精神。
  
  二、利益平衡:刑罚现代化的考量标准
  
  法律的目的就在于确保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更好的将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相结合,从而建立起社会和个人的伙伴关系。由此看来,根据利益平衡的原则,刑法现代化伦理品格的重塑是其必定经由之路。
  
  最开始的时候,影片中马修一直拒不认罪。他之所以不认罪,最直接的理由是他认为自己没有受到公正对待。“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他看来,在这个国家的司法制度中,死闪都是穷人。相比之下,有钱的同伙聘请了律师,最终不费吹灰之力便使陪审团相信罪责全应由马修承担,并将其判为终身监禁的罪责。
  
  但是,其中最根本的拒不认罪的理由就是他用一种偏见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一切。作为极端的种族主义者,当海伦和他初次见面,他就大声抱怨自己之所以不满,只是因为自己即将躺在那些黑人曾经躺过的行刑台之上。若是进一步深究下去是什么使他怀有及其深的种族偏见,自觉地将黑人排除在社会之外的原因,马修在回答修女的提问中便有提到自己看不惯大多数黑人的偷懒,好逸恶劳的恶劣品行,可是他又承认自己佩服马丁•路德•金,认为他是位真正的英雄,为民族解放,人民主权做了一辈子的斗争。由此可见,他的歧视理由看来并不充分。其内心实则存在着善与恶之间的矛盾,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发生冲突。
  
  乍一看,整部电影似乎是想就死刑的正当与赉提供一个宗教的论辩。然而,如果离开法律制度的审判,一切拯救也就不可能发生——毕竟拯救是需要建立在实政治法律制度的条件上。因此,法律的拯救作用在影片中实际是以一种隐喻恰当的方式来说明法律独特的重要性的。
  
  三、结语
  
  在我被马修临刑时的觉悟所感动的同时,明白了法律与良知都是拯救自我的途径,如何将二者的效用发挥到最大值,是现代刑罚的思考。此外,在我们这片传统报应观念积淀深厚的土地,如何给予死刑犯多一分的尊严,就需要社会数十年乃至数百年的进步。
  
  正如海伦修女引用耶稣所说“即使罪大恶极的人也有其存在价值(Everypersonismorethantheirworstact)”,倘若我们能够在法定限度内,给死刑犯充裕的缓释时间,对其情绪予以更多的人性疏导,即使不能像影片中那样让其感化和顿悟,但对于受刑者及其家属、对行刑者和观刑者,都可或多或少卸下一些心灵重担了。
 
任睿(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初阳学院)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