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政治哲学类 > 社会主义论文 > 正文

信息社会主义的概念界定与若干理论澄清

来源:UC论文网2016-05-29 08:35

摘要:

信息社会主义是彰显信息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新形态,是以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本作为主要生产力,消灭 利用信息资本的剥削,消除信息财富的两极分化,推进电子政务的公开化、民主化

  信息社会主义的概念最早是由肖峰教授于
  
  2004 年在《从信息资本主义到信息社会主义》一文中提出的,在综合分析了信息资本主义的相关特征后,他认为“从理论和逻辑上看,信息社会主义无非是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本的社会主义运用,或社会主义的信息化(包括信息技术化和信息资本化)。资本的信息化、信息的资本化以及信息技术的社会化发挥着全球化的效应,当代社会形态无一不受其影响,在不同的制度平台上,最终形成与不同的上层建筑相结合的‘支术-经济-政治'土会形态。‘三化’发生在社会主义体制中就成为信息社会主义”。在2007年的《论信息社会主义》—文中,肖峰教授给出了更为明确的信息社会主义概念:信息社会主义是复合了新技术形态的社会主义,是直接表征了先进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它是社会信息化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全面实现,也是社会主义在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信息社会主义”的概念分析与界定
  
  从肖峰教授最终给出的信息社会主义概念解析,我们可以分析出信息社会主义具有如下特征:首先,信息社会主义属于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信息时代的社会主义,它是针对信息时代的资本主义即“信息资本主义”而提出的,因而其特征与本质必然是与社会主义相统一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带动的网络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把全世界的国家在不知不觉中都带入了信息时代,并使得世界上所有国家不论它处在何种社会形态都带有了信息化的痕迹,随之也产生了具有信息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信息社会主义。
  
  其次,信息社会主义是复合了最新信息技术的社会主义新形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对于社会形态的划分可以从生产关系角度划分,也可以从生产力角度来划分。从生产力角度划分又可以称为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按此视角我们可以把社会形态划分为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等具体形态,每个社会形态都是由各个时代的生产力所具有的不同技术特征决定的。而信息技术是现时代的新技术特征,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出信息技术与社会主义的当代结合可以形成“信息社会主义”这一新的技术社会形态。
  
  再次,信息社会主义体现了信息在社会主义体制下的生产力作用。理论界对于信息作为一种强大的生产力研究已经有了非常丰硕的成果,在此我们可以把信息生产力理解为以信息的生产、传播、使用为主体的全新的社会生产力形式,它的劳动主体是具有高知识含量和高文化素质的脑力劳动者,并以现代化的通信网络、通信技术以及先进的计算机软、硬件为主要劳动手段,把可无限再生的信息资源作为劳动对象,最后产出超过传统生产力许多倍的价值。信息生产力对于社会进步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力,因为与传统生产力显著不同的是它的劳动对象是可以无限再生的信息知识,价值的增长也是通过信息知识。信息生产力并不具有社会性质,社会主义可以使用信息生产力,资本主义也可以使用信息生产力,因此对于信息生产力的使用不会改变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而信息社会主义是信息在社会主义体制下的生产力作用的体现,其本质仍是社会主义。
  
  最后,信息社会主义是社会信息化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全面实现。信息时代的社会主义是信息社会主义的外部表现,而社会信息化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全面实现是信息社会主义的内部表现,以辩证法的视角看,只有当内外部表现在社会主义国家合二为一后才能真正称之为信息社会主义的实现。放眼世界,随着中国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中国将在五个社会主义国家中率先进入信息社会主义。到那时中国在全面实现信息化的基础上,也已经储备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人民生活富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和完善,同时也为将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创造条件。
  
  结合肖峰教授对“信息社会主义”的定义,以及上述概念的解析,本文把“信息社会主义”概念界定为:在信息时代,以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本作为主要生产力,消灭利用信息资本的剥削,消除信息财富的两极分化,推进电子政务的公开化、民主化,增强信息文化的大众化、素质化,倡导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
  
  二、对“信息社会主义”的若干理论澄清
  
  信息社会主义是一个较新的研究课题,还有很多与信息社会主义相关的理论问题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一)“信息社会主义”只是给“社会主义”贴了个“信息”标签?
  
  此问题的提出可能认为信息社会主义只不过是“社会主义”与“信息”的简单组合,没有什么深层次含意,“社会主义”完全没有必要贴上“信息”这个标签。
  
  信息社会主义显然不是“社会主义”与“信息”的简单组合,它的提出具有深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是信息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因为社会形态理论探索了人类社会由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又揭示了不同国家与民族发展的独特道路,它为进入信息时代的社会主义这一复合了技术形态与经济形态特征的社会形态——信息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支撑。此外,信息社会主义中的“信息”它并不代表信息本身,更不是给社会主义贴了一个“信息”标签,这里的“信息”不仅代表了作为现代化生产力的信息生产力,而且还代表了因信息资本、信息经济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而产生的新型生产关系,它已经远远超越了“社会主义”与“信息”的简单组合,而是一种复合技术社会形态与经济社会形态的又一社会形态。
  
  (二)是否可以在社会主义前面“贴标签”?
  
  此问题的提出可能认为在“社会主义”前面加上任何的名词都是多余的,都是不可以接受的,更有甚者可能认为在“社会主义”前面加上任何词都是不伦不类,最后这种组合什么也不是。
  
  从“社会主义”这一概念的提出至今,我们可以查到在“社会主义”前面加名词的很多种提法,其中还有一些权威的提法。本文并不想评判这些提法的对与错,只是想表示这些提法可以从多样化的视角丰富我们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在“社会主义”前面加名词是体现了不同时代特征和不同内含的“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它是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而言的,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创立的一种社会主义形态理论,正如马克思所说“科学社会主义’也只是为了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应时才使用”。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是因为它从客观事实出发,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产生和发展根源,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为社会主义的实现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称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民主社会主义,大概在19世纪40年代的西方首次提出,其思想主要继承了启蒙运动时期产生的民主主义思潮和原初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思潮。
  
  生态社会主义,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提出、在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深刻反思和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进行理性批判的基础上兴起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和政治力量。
  
  农业社会主义,是从列宁的“农民社会主义”这一提法引申过来的。毛泽东同志在1948年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针对当时解放区出现的绝对平均主义倾向,使用了“农业社会主义”这个概念。
  
  工业社会主义,它是工业时代的社会主义形态,认为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产力大发展可以解决社会贫困、失业和不平等,无产阶级是肩负历史使命的阶级,社会主义是替代资本主义的特殊社会形态。
  
  后工业社会主义,是继工业社会主义之后在国外兴起的一股社会主义思潮,它把新科技革命和社会主义的未来之间的关系作为理论主题,以宏观的时代视角探索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的未来和命运。
  
  (三)“信息社会主义”这一提法是否符合科学社会主义?
  
  这一问题可能认为“信息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一样是乌托邦;对“信息社会主义”是否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存在疑问。
  
  正如前面概念分析时指出的一样,“信息社会主义”属于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是信息时代的社会主义,是彰显信息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它的本质特征还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它的基本规律还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四)“信息社会主义”属于社会主义的哪一个阶段?
  
  这一问题主要基于当前社会主义的两阶段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社会主义高级阶段而提出的,对于此问题的解答将更有助于对“信息社会主义”这一提法的准确认识与把握。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信息社会主义”只是描述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特定阶段的一个称谓,它主要强调“处于何种生产力水平”的问题;其次需要强调指出“信息社会主义”不涉及社会初级、高级阶段的问题。正如概念分析时指出“信息社会主义”是因为由于信息化的影响,使得社会主义不论哪一种社会形态,都带上了信息化的痕迹,受这种痕迹的影响而产生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信息社会主义。
  
  (五)“信息社会主义”是否成立?是否有必要对它进行深入研究?
  
  这个问题与第三个问题类似,主要担心“信息社会主义”只是一家之言,没有多大学术价值,也没有深入研究的必要性。
  
  对于“信息社会主义”是否成立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方面,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上所有国家都打上了信息化的痕迹,因而产生了信息资本主义和信息社会主义的提法,这是对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形态的表述方式;另—方面,国内外目前对于“信息资本主义”的现状、特征和表现等问题已经有了较多的研究成果,虽然对于“信息社会主义”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很少,但它的提出还是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与认可,例如:《从信息资本主义到信息社会主义》一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论信息社会主义》一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5期转载。这些转载充分说明了对于“信息社会主义”研究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而且信息社会主义也有待更加全面、深入、具体的研究。
  
  (六)‘‘信息社会主义”与“信息社会”的区别?
  
  这两个词外观上非常相近,但显然不是一个意思,我们可以从概念上来对比两者的同异。
  
  “信息社会”是与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相对而言的_种技术社会形态,它是继工业社会之后,以信息科技广泛应用为核心的现代化社会,是以信息、知识为主导的知识经济社会。“信息社会主义”与“信息社会”的共同点是:它们都体现了信息时代的时代特征,都是一种技术社会形态表述。两者最大的不同点是:信息社会主义不仅体现了时代特征,而且还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政治特征,即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借助信息的强大生产力作用,消灭贫困,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两者划等号。
  
  三、结语
  
  经济全球化时代与信息多样化时代的到来,社会主义多样化已经是一种现实存在,信息社会主义研究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与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上分析,信息社会主义研究可以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理论引导;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随着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信息社会主义的社会形态将日渐显现,而对于社会主义在新阶段上的发展,需要发展的社会主义理论来指导。从现实分析,信息社会主义研究对构建和谐社会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今许多突发性事件的原因就在于政府与民众之间信息的不对称、不沟通,而信息社会主义建设特别强调要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大力推进政务的公开化、民主化,加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与信任,从而营造更加和谐的社会,所以要重视并且要加强信息社会主义的建设。
 
作者简介:张坤晶(1982-),男,湖北公安人,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信息社会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