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外语文学类 > 语言文化 > 正文

大学英语语言文化类选修课

来源:UC论文网2016-05-30 16:47

摘要:

大学英语语言丈化类选修课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但其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題使其并未达到预期目标, 因此,大学英语语言文化类选修课应该致力于构建全面合理的课程设置,编

  200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要充分体现个性化’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既要照顾起点较低的学生,又要给基础较好的学生有发展的空间,既要保证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专业的发展要求”。在改进现行大学英语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多样化的大学英语选修课是推进大学英语改革的重要途径。而其中的语言文化类选修课改变了以往语言与文化脱节的传统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感知文化,在文化学习中运用语言。但由于其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完善。
  
  ―、设置大学英语语言文化类选修课的重要性
  
  (一)大学英语选修课的设置符合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客观要求,是大学英语必修课的有益补充
  
  美国心理学家Kelly曾指出,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文化背景都不尽相同,因此,每个人的心理构建都是独一无二的,而学习者的任何学习都要以_身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对新知识进行吸收接纳,这就造成八体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存在明显差异。随着我国高校招大学生人学时的英语水平千差万别,一套教材、一门课#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更谈不上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教学,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实施也就势在必行。目前,大部分高校都针对本校学生的不同需求开设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英语选修课。学生可以从自身的特征、兴趣和需求出发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这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还可以丰富大学英语教育的内容。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英语选修课程不仅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对传统教学模式也是一个突破,其将培养语言技能的学习融人相关领域的知识学习,满足社会对各类英语人才的需求。从宏观来看,目前的大学英语选修课程主要包括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门用途类,不同类型的选修课使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得到相应的英语能力锻炼,促进听、说、读、写、译等语言综合技能的提高。事实证明,大学英语选修课符合个性化教学的需要,是一种有效的语言学习模式,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次有益探索。
  
  (二)语言文化类选修课的设置符合当今社会对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求
  
  语言和文化紧密相连,两者无法割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所以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还要传授文化知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在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的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由于我国长期以来英语教学主要强调语言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交际能力的培养,这导致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知识了解不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较弱。同时,一些英语水平高的学生已不满足于现有的英语必修课程,他们希望自己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得到全面提高,比如,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素养等,语言文化类选修课可以为这部分学生提供一个了解目标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平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成为英语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设置大学英语语言文化类选修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熟悉不同国家的风俗文化,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语言学习不再是唯一目的,让学生在文化熏陶中使语言表达能力也随之得到提高,帮助学生从文化的视角去重新审视语言,在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也为语言学习扫除障碍。
  
  二、大学英语语言文化类选修课的问题及对策
  
  (一)课程设置应全面合理
  
  课程设置是指学校选定的课程的设立和安排,主要规定课程类型和课程门类及其在各年级的安排顺序和学时分配,并简要规定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合理的课程设置不仅包括各门课程之间的结构合理,还包括课程内容安排能够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以及时代发展的要求与前沿。课程设置问题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没有科学的课程设置,就不会有科学的教学,更谈不上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同时,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不断完善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备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能力的学生。目前的大学英语的必修课大多侧重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后续选修课程体系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需要选择相应的课程,所以选修课的课程设置显得尤为重要。不同的课程类型应该形成互补,在提高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也提高学生英语交际和应用能力以及_生的文化素养。学生对语言技能层面的兴趣属于语言学习的表层动机,只有当学生有了通过英语学习来增加文化知识这一深层学习动力的时候,学生学习英语的持续性才会更长,主动性才会更强,效果才会更加明显。
  
  从微观来看,各大高校开设的大学英语语言文化类选修课主要包括影视赏析、希腊罗马神话、英美概况。从课程设置上来看明显偏重于西方文化的导人,缺乏中国文化的介绍。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目标语文化与本族语文化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如果只是侧重于西方文化的介绍,缺少本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必将造成母语文化的失语现象,无法实现交际双方的有效交流沟通。也有一些高校意识到母语文化在大学英语语言文化类选修课中的重要性,进而开设了中国文化英语,但是学生选修的人数却较少,远远低于英美概况类选修课的人数。这一现象说明大家在跨文化交际中普遍对母语文化有所忽视,认为英语学习仅仅是指西方文化的学习。事实上,语言只是一个交际的工具,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才会賦予它真正的含义,任何一种跨文化交流都不可能是单向的,只有文化导人、没有文化输出的交际必定是失败的。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必须要注重课程设置的全面性,同一类型的课程不能片面重复,要做到多种类型的互补才能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只有教师转变意识,在英语教学中强调母语文化的重要性,才能帮助学生更加关注“中国文化”英语的学习。而且在选课过程中,一部分学生选修课程的标准是难度低,追求课程的轻松环境,这样即使是优化的课程设置,由于学生选课的盲目性,也会造成选课的失败。所以学生在选课时需要必要的选课指导,帮助学生了解每门课程设置的意义,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才能达到个性化学习的目的。
  
  (二)教材编写应具有本校特色
  
  教材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高质量的教材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本好的教材是上好语言文化类选修课的关键,对教师、学生以及整个教学过程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大学英语语言文化类选修课教材的出版是各家出版社都可以进人的领域,但此类教材目前的出版状况尚不成熟,急需大量开发。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为例,其作为外语类教材的知名出版社,近几年出版的可供选修课使用的教材也不过十几种,远远无法满足选修课程的需要。由于以往大学英语教学的关注点都在基础必修课上,对大学英语语言文化类选修课重视不够,造成大多数高校都无固定的选修课系列教材。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不购买正式出版的优秀选修课教材,各高校应该鼓励任课教师编写适合本校学生水平的教材、辅导材料以及课外读物。对于很多高校而言,英语选修课程还处于初步探索的起步阶段,而教材的编写与出版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很多教师选择使用了英语专业的选修课教材。相对于英语专业选修课教材,非英语专业教材应该语言难度更低,知识覆盖面更广,突出趣味性与实用性,高校应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英语水平,自编特色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自己教学的需求最有发言权,这是很多长期脱离教学实践的职业化教材编写者所不具备的,他们编写的教材有时无法满足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实际需要,所以选修课教师有义务也有能力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编写符合本校学生需求的特色教材显然更具现实意义。在教材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考虑教材的使用对象,立足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适合于他们的大学英语语言文化类选修课教材,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语言学习的自信心。
  
  狭义的教材仅仅是指课本,而广义的教材可涵盖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技能,增长知识的材料。所以,我们的视野应该从单纯的纸质书本延伸到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实现课本、光盘和网络教程的相互补充和支持,开展大学英语立体化教材的建设。无论是广义的教材开发,还是狭义的教材编写都不能靠一己之力,教师应形成团队,实现教师间资源共享,共策共力,集思广益,不断地丰富完善教学资源库。教师队伍的合理构建、教师之间真诚的合作交流分享是编写优秀教材的前提条件之一。一本教材并不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教师还应多向学生推荐相关的参考文献,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学生有更多选择,选择适合自己的、自己喜欢的,更好地提升兴趣。为了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对比中西文化异同以及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语言文化类选修课教材编写不仅要选取典型的信息样本作为阅读文章,还要设置针对性强的习题来考查学生的学习程度,尤其是开放性试题,小组合作试题,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模式应灵活多样
  
  选修大学英语语言文化类课程的学生更加关注课程所负载的文化内容,而非语言基础知识。所以讲授文化类选修课的教师应该以语言技能为基础、以文化内容为主导、以目的语国家社会文化和母语文化为主题的方式开展教学。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避免满堂灌的授课方法,单向的知识传递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教师要充当好导航者的作用。同时,大学英语教师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校园网络的资源优势。多媒体课件可以提供更加直观生动的教学信息,使讲授的文化知识立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如果做成网上视频还可以节约课堂上的有限时间。
  
  在大多数高校,学习选修课的学生都通过四级,有一定的语言基础,不需过多集中语言点讲解。教师可以针对语言文化类课程特点,设置不同专题,为了鼓励学生更好地参与进来,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每次专题讲解可以采取任务型教学法的授课模式。实施任务型教学法首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任务,即学习目标,而学生课下查找资料完成任务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自我学习的过程,最终学生提交的任务成果则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此种模式适合小班授课,每组3~5人,做10~20分钟的PPT演示,如果班级人数过多,就无法实现所有小组均有机会展现学习成果。以英国社会与文化为例,可以以主题为线索进行教学,每次布置一个主题,如政党、体育、教育、节日等,布置任务时先要明确每个主题的教学目标,然后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行分配任务,包括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制作以及演示PPT。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尽量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导人主题,对主题框架进行略讲后,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主题框架内的相关话题进行讲解。这种任务型教学法的好处:一是教师和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解读主题,集思广益,实现资源共享;二是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演示结束后,教师要对小组的演示做点评和建议,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此外,由于选修课学时少,内容多,所以大学英语语言文化类选修课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教学,教师应向学生多推荐与主題相关的参考书籍、影视信息,引导学生课后进行延伸学习。
  
  众所周知,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被认为是语言学习中与听说读写并齐的第五维,这足以显示大学英语语言文化类选修课的重要性。在大学英语语言文化类选修课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广泛涉猎西方文化的同时,也要深入地感知并传播母语文化的精髓,所以提高文化素养,培养批判性思维是关键,在面对目标语文化与母语文化时,只有具有批判性思维,才能博采众长。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认知模式,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在进行大学英语语言文化类课程讲授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中西文化对比,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培养一定的文化分析方法,逐步建立起自己个性化的学习策略,在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建立其稳定的批判性思维体系。
  
  (四)课程考评应客观公正
  
  课程考评指的是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后对学习者学习效果的检测和评估。一门课程最简单的考核方法就是一张试卷,这也是目前课程考核的常用手段,但是一张试卷不能代表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这种单一的课程考核手段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管,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只注重学习结果不重视学习过程。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斯克里文曾提出课程评价的两个方法,即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我国过去一直采用终结性评价,造成应试教育的恶果。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改革的不仅是学习内容、教学手段,还应包括课程考核体系,因为一个客观公正的考核体系就像一个指挥棒,指引学生正确地对待学习。我们应该两种方法相结合,形成互补。在考核方法中加人形成性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强调合作学习,以此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一个客观公正的课程考核体系应该既包括以评价学习者学习效果的终结性考核,也包括重视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考核。
  
  在形成性考核的过程中,应避免分数完全来自于教师,只是教师一人观点,就会有失偏颇,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更客观公正。及时客观公正的点评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学习者还可以及时发现自身的问题并及时补救,有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而教师在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也能及时地发现教学问题,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形成性考评会增大教师的工作量,应该借助计算机辅助系统完成,借鉴目前基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开发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帮助教师掌握记录学生的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以及作业完成情况。
  
   葛向宇、王华民2(1.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2.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