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经济管理论文 > 管理学论文 > 正文

管理学基础理论的哲学构建

来源:UC论文网2016-05-31 16:16

摘要:

管理学基础理论从“状态”这一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出发,将事物的运动归于到秩序与混乱是世 界存在基本状态”的哲学视界,为管理现象在“有序与无序”的现象本质间,从原理上找

  0.引言
  
  目前我国管理学理论基本上是由西方引进的,其在理论上并无一个统一的研究对象,也不能对“管理是什么?”这类基础性问题作出理论的回答。本文针对这种状况,进行了理论探讨。
  
  1.初论管理学理论统一的“研究对象”
  
  管理学基础理论从现象学的立场出发,通过对“视界”的把握,在论证“管理需求”充分、必要条件之动因,是现象形成状态的基础上,引出了“状态”这一具有规律性、有着管理学逻辑起点意义的概念。进而阐述出现象、状态、现象本质间的逻辑关系,填补了海德格尔提出的“存在与存在者”这对哲学概念的基本内涵;并从实践中观察到“秩序与混乱”现象所具有的普遍性特征、在管理活动中的一般性意义、遵循辩证法最一般的发展规律,从而在哲学的意义上作出秩序与混乱是世界存在的基本状态”的判断。
  
  于是,当我们面对管理活动,就有了存在论意义上对现象之“存在者”内涵的理解;而由管理需求目的性启动的管理活动,因“动”产生了某种“状态”的特征,便让我们察觉到状态下的“秩序与混乱”,在规律意义上所表现出来的“存在”内涵;并从相互转化的意义上论证了秩序与混乱在管理活动中具有如下特点:
  
  (1)管理事物无例外地都包含在管理的基本状态 秩序与混乱之中;
  
  (2) 在一定的条件下,秩序与混乱状态间具有相互转化的趋势;
  
  (3) 秩序与混乱从转化的意义上,存在有相互转化的“贯通”性环节;
  
  (4) 这个贯通性环节部位,将因其与秩序与混乱状态间的逻辑关联,而具有一般性意义。
  
  于是我们得到秩序与混乱间的贾通性定义:在同一性条件下,秩序与混乱间存在着相互包含、直接同一、互相转化的贯通性关系。这种对现象认识的逻辑性途径,为确立秩序与混乱成为管理学理论统一的研究对象,奠定了哲学的基础。
  
  2.再论管理学理论统一的“研究对象”
  
  2.1管理学内涵发掘的基础及结论
  
  耗散理论管理学内涵的发掘,建立在有序与无序是其理论永恒主题的基础上。
  
  辩证法对秩序与混乱现象的论证结果,与耗散结构永恒主题有序与无序适用范围的广泛性,再次论证了有关存在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秩序与混乱是世界存在的基本状态。
  
  2.1.1世界存在基本状态遵循的总规律
  
  这个结论,基于有序与无序间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在理论上遵循:
  
  有序+无序=1 (1)的总规律。这一总规律旨在表明:①在一个系统中,有序只是相对无序而言,无序亦是相对有序而存在;②根据同一性原则,在系统内有序与无序的总量为1。所以,这两者在系统中的表现,总会保持着有序成份多一些时,无序就会少一点;或者有序成份少一点时,无序成份又会多一些的辩证关系^这个结论,既是对我们前期研究成果的一个归纳;也是今后对现象进行观察时,所必须把握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尺度,其对管理学理论的构建,将有着非同一般的重大意义。
  
  2.2管理在自然规律意义上须遒循的约束条件
  
  远离平衡态的耗散结构理论,从规律的属性层面,揭示出自然行为由混沌到有序时,必须遵循的先天性约束条件,这就是在远离平衡态下必须具有的:①开放;②能量、物质交换;③非线性特征。
  
  而作为追求远离平衡态下耗散结构的管理活动,与自然行为的共同点就在于:其在发展中形成的基本状态就是秩序与混乱(这种基本状态经论证,具有服务于“目的”的功能)。
  
  那么,从自然规律的客观意义上,管理活动在从混沌到有序的发展过程中,亦将具有遵从耗散结构理论约束条件的基本要求。
  
  2.2.1自然规律约束条件下的管理学内涵
  
  这种要求从管理的实践活动中亦不难得到论证。由这个基本的逻辑,帮助我们推理出“约束条件”在管理学意义上具有如下内涵:
  
  (1) 管理学的“开放”意义,就在于能为“有序”环境的形成创造条件,即在与外界能量、物质的交换中,获取遏制“无序”能量,让生存环境在有序中发展。
  
  (2) 能量、物质交换的管理学原理。
  
  “能量交换”即是经博弈产生的主导能量对有序与无序抉择后,决定管理实体状态发展方向的一个过程;其遵循“有序+无序=1”的总规律。
  
  “物质交换”则是通过生产“信息产品”,来实现管理目的的过程;其通过能量交换所确定的管理方向(开放、封闭、孤立)而对信息产品的生产施以影响;并由信息所具有的交流、共享功能,促成管理目的在物质交换中得以实现。
  
  能量、物质交换,是管理活动中的持续过程,其间能量对“有序与无序”的博弈,亦将长期存在,并因博弈背景的存在,而使管理实体具有向孤立、封闭、开放系统发展和转移的规律性特征。其包含有4个逻辑发展层次:①管理实体将进行能量的博弈(对实体主导地位的争夺);②博弈的结果——主导能量的产生,决定着管理在“有序+无序=1”总规律的支配下,向孤立、封闭、开放方向发展或转移的趋势(能量交换);③发展趋势将对“信息产品”生产需求产生影响;④信息产品的生产需求,决定着实体(或系统)对外交流和共享的程度(物质交换)。
  
  (3)非线性的管理活动特征。
  
  非线性管理活动特征,体现在人的“复杂与不确定性”上。这种特征与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域的结合,将形成非线性机制:各管理要素间产生互为相干的效应和协调动作。
  
  2.2.2论证贯通、涨落概念在管理意义上的同一性推出如下概念的内涵:
  
  (1) 贯通、涨落的管理学内涵:经论证,二者在管理学的意义上是同一概念;而我们所熟识的贯通转化规律,就是涨落的机制。
  
  (2) 系统规律性的发展趋势:在秩序与混乱是世界存在基本状态的前提下,就体现在其基本状态间的相互转化上。
  
  耗散结构关注受到约束的现象在转化之中的涨落行为。从而在自然规律的意义上,为管理活动确立的约束条件、权力驱动管理活动的能量等内涵提供了建立或借鉴的依据。在深人的研究中,辩证法“贯通”、与耗散结构“涨落”原理在理论上的“对接”,解构了管理活动内在的发生机制:在辩证法“同一”性和开放“远离平衡态”条件下,受到“约束条件”限制的管理活动,因其“贯通”关系事实上的存在,在能量、物质交换中,可能“涨落”为有序的耗散结构。
  
  3.管理学基础理论的哲学构建
  
  3.1 建构管理原理、本质,及一般管理方法
  
  由统一“研究对象”提供的理论视界,整理、归纳出:
  
  (1)管理原理。基于秩序与混乱是世界存在的基本状态,在同一性和开放、远离平衡态条件下,管理活动由有序能量主导,将遵循由混乱向秩序发展的贯通原理。它适用于人类活动的一切范围。
  
  (2)管理本质。管理本质就是建立开放的、为管理目的服务的秩序。
  
  (3) —般管理方法。在管理原理指导下,围绕管理实体,从中寻得有“信息控制”特征的环节,在保持与外界能量、物质交换的同时,促使其按贯通原理涨落为有序的耗散结构;并由信息流引导,配置管理资源,将相互关联环节沟通成开放的、为管理目的服务的秩序(管理资源指与管理工作相关联的人力、物力、财力、文化等资源)。
  
  这些重要概念的建构,填补了管理学理论长期以来无管理原理、管理本质,以及一般管理方法的尴尬,帮助人们实现了对事物间相干机制及其规律性的认识。
  
  3.2 秩序与制度间关系的探讨
  
  对秩序与制度较为深入的逻辑论证,揭示出两者间相依存关系存在的基础,结合对其现实意义的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 秩序是一个连续、严谨、有序的逻辑过程,具有时空、目的及转化性的意义,是先于制度发生的基础性存在;
  
  (2) 制度存在的真正意义,即表现为对秩序的维持或维护,是对秩序某个局部范围内规范、准则的具体表达;
  
  (3) 同一主题制度的集合性、条理化形态,逻辑地体现在服务于管理目的整体性的秩序之中;
  
  (4) 同一主题下的“制度与秩序”,存在着局部与整体间的辩证关系。
  
  进一步则可推出制度与秩序的定义如下:
  
  制度是一种限制或遵循性条款。某一主题制度的集合,反映的即是服务于某种目的下的秩序;其中任何一项制度,表达出的即是秩序在某个局部范围内的规范、准则。
  
  而秩序亦可定义为:
  
  秩序是事物现象基于某种目的,发生的有序性集合。其有序性将借助制度的限制、遵循性条款得以维持或维护,具有服务于目的的功能。
  
  这些结论,可作为我们对制度在秩序意义上的崭新认识;亦可作为判断管理环境中秩序与混乱状态存在的依据:①对违反制度形成的状态,我们即可视其为混乱;反之,则为秩序;②管理环境中制度的缺失,是秩序难以存续或不完整的理由。
  
  管理学基础理论在构建中,通过其基本概念间逻辑关系的演绎,向我们展示了其运作的基本轨迹,显示出了其实践性的意义:①理论从管理现象的基本状态“混乱与秩序”出发,通过“状态视界”去观察、审视管理现象,从而能在事物的运作规律上,把握住管理的现象本质;②以辩证法、耗散结构理论的规律、法则为基本原则,从微观上去甄别、处理纷繁复杂的管理现象,其所关注的将是管理现象在远离平衡态下,通过“贯通”原理“涨落”为耗散结构的管理过程。由这个基础构建成的管理原理、管理本质和一般管理方法,均表现出管理学基础理论规律性的一面,具有一般性意义。
  
  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一般管理方法辩证地抓住了管理现象与生倶来的诸如贯通点、有序与无序、信息、目的、管理需求等元素一般性特征,构建成一般管理方法的核心概念——信息控制特征环节。结合耗散理论从自然规律方面对管理理论贡献的约束条件,使其在实践中具有了可操作性意义。实施起来,既具有规律层面的方向可遵循;又能被自然规律对管理活动的约束条件所限定,使理论、方法具有了与现实复杂管理环境相吻合、可操作的普适性意义。
  
  4.简论管理学规律、文化之理论关系
  
  4.1 管理行为的制约因素
  
  对管理行为的分析研究中,不难发现管理行为一般受两个方面因素的制约:
  
  (1) 受规律的影响:人的行为在结果上,将无可奈何地趋向于秩序或混乱状态;
  
  (2) 受环境文化氛围影响:人的行为在取向上,将表现为对现象本质有序或无序的抉择。因此,人的行为将是基于规律和环境文化条件影响下的结果。
  
  4.1.1将管理理论界分为规律和文化二大范畴
  
  由此可推知,管理活动亦将受到管理规律和管理文化的影响。
  
  所谓的管理规律,即是事物运作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由开放条件所确定的向有序发展的方向;而管理文化则是围绕这个方向,向人们的秩序行为提供价值依据的管理理念。
  
  在这个逻辑基础上,管理理论具备了将其理论界分为管理规律和管理文化两大范畴的条件。
  
  4.1.2对规律、文化内涵的解析
  
  辩证法认为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简言之,“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
  
  文化却是一个仍令学界深感迷惑的概念,当我们从文化发展“径向”的意义上,对人行为、思想意识进行梳理,始发现人的精神范畴决定了文化由来的途径,藉此研究,我们得到文化的定义如下:
  
  文化是人类行为价值导向理念的集合,是基于文化因子被遗传、复制、传递、更新的基础,由思想意识升华而成;具有情境意义上开放、封闭、孤立的属性。
  
  这一定义使文化的源起及人与文化间的关系得到了客观的反映。
  
  由此可知,文化在本质上表现出的就是人类行为的价值导向理念,各种文化价值在环境中对人产生的影响,将导致人类产生不同的行为方向。
  
  4.1.3人性、人之趋利性、人之善恶、及人与文化的关联
  
  接下来的研究使我们知道,所谓的人性其实就表现在人之趋利性上;而对人之趋利性的研究,使我们得到如下定义:
  
  人的行为将因利而动。“利”在哲学上表现为公利或私利两个范畴,“利”是驱动人行为的唯一源泉。
  
  于是人性便在我们的研究中亦渐趋明晰起来:
  
  人之趋利性,表现出人在利益面前本能的趋向性,具有恒常的意义;而人之善、恶,则是人趋利性受到环境文化影响,发生的短暂价值取向行为。
  
  所以,人的趋利性,本质上反映出人的行为在文化意义上的一种价值取向。这种对利在获取上所具有的本能,具有恒常的意义,亦即表现出人与生倶来的一种本性;而其本能的取向选择,却是一种短暂的行为价值取向。因此,人性,就其内涵而言,本质上就反映在其文化性上。
  
  4.1.4世界存在基本状态与人性行为状态的同一
  
  而从事物发展的基本逻辑上,进一步论证了人之善、恶行为,其形态上体现出的就是管理的基本状态:秩序与混乱。
  
  这就把人性行为的状态结果与世界存在的基本状态,从有序与无序的本质层面联系在了一起。
  
  4.1.5论证规律、文化的哲学范畴及文化通过能量介入管理的事实
  
  在进一步的分析、研究中,论证了:①规律是物质的范畴,文化则是精神的领域;而当问题被聚焦到“规律与人、文化与人”的理论原点进行分析时,即可认识到:管理规律和管理文化间,的确存在着一种本质性的联系;而这种本质性联系,由我们研究的视角看上去,最终都落实到了——人;②文化通过能量这个途径与管理发生关联,并具体体现在能量对有序与无序抉择的行为取向之中。文化通过能量与管理发生关联的事实,为人的文化性与实践的结合,从理论上找到了认识和理解的基础。
  
  这就使得事物运动的规律性与人性的规律性,在管理规律与文化的范畴内得到了统一。
  
  4.2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界定
  
  能量、物质的交换,使世界存在基本状态秩序与混乱,且向开放、封闭、孤立的环境属性发展,并使环境具有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内涵:基于秩序与混乱是世界存在的基本状态,封闭的环境属性,对事物发展方向给予了不确定性的影响(基于其环境下有序与无序兼而有之的行为方式);而开放、孤立的环境属性,则能对事物提供确定性的发展方向(开放属性环境能提供有序的确定性方向;孤立属性环境却使无序成为了确定性的发展方向),但二者确定性的方向恰好相反。
  
  4.3 试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研究表明:世界上人与物、物与物、人与人这三种基本关系,最终都将反映在人与人的根本关系之中。因此,在人类社会这个范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即是这三种关系的总和。基于对文化与环境间关系通融性的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会派生出如下基本面: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立,是一个在利益基础(趋利性)上建立的过程:其通过能量、物质交换予以实现;②能量、物质交换发展出3种环境属性:开放环境、封闭环境、孤立环境;③环境属性将衍生出3种人格关系:开放环境易形成独立性人格、封闭环境下易形成依附性人格、孤立环境下则易形成被奴役性人格。环境形成的人格特征,将以“易形成”的人格为主,兼有其他人格的存在;④环境属性下的立场倾向。环境属性具有赋予人立场的倾向,这是环境属性中最重要的功能之一⑤立场与属性之间的关系。环境的属性是可变动的,因此,人的立场亦会随之而变化;由此,可推出环境属性与人之价值立场间的关系:环境(文化)属性,具有赋予人立场的功能,这为属性(开放、封闭、孤立)的价值观内涵所决定;人的立场倾向,即是其所处环境文化氛围影响下形成的结果。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内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尽管复杂,却无一不是在能量、物质交换条件下,由人之趋利性通过环境属性的建构、人格特征的形成,以及属性立场的持有这一逻辑线索演变而来: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基于利益发展出来的关系,其将随环境属性的变化而改变,并秉陚有环境属性下诸如人格或立场的特征。⑦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把握。人之趋利性是恒常不变的;而环境属性、人格特征及属性立场,则都是可变的。所以,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关键在于把握好不变条件(人之趋利性),分析出可变条件(环境属性、人格特征、属性立场)的变化方向,方能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出较为客观的判断。
  
  4.4 真正的哲学视野一定要超越于环境属性之上
  
  环境属性能够赋予人立场的特征,使我们意识到现实环境往往会因其这一“赋予”,而给人们在认识上带来某种片面性(基于立场)。因此我们觉悟到:既然属性主导下的立场,会给人们的认识带有片面性,那么哲学的认识,就一定会是超越于属性之上的认识,亦即他要跳出属性的桎梏,将眼光关注在世界存在基本状态的宏大视野上。
  
  4.5 我国传统文化封闭属性的内涵
  
  纵观我国整个的文化史,不难发现,其在本质上就是君子、小人的博弈史;而这种既无胜负、充满纠结的博弈,便构成了其文化封闭的传统。若我们能远离环境属性赋予的立场,去分析一下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就能洞悉到阻滞我国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原因,仍在于其封闭文化对价值观发生影响,继而影响到人们对事物判断的价值立场。
  
  事实上,这种属性赋予的立场,正是令我国社会发展最不易被突破的瓶颈。例如,自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对我国传统文化发生质疑开始(对封闭属性有所觉悟),到文革期间对儒家学说的全面否定(觉察到我国问题的根源出在文化),到现在孔子学院又在世界各地林立的事实,仅这一百多年来的反反复复,就足以说明这些文化现象对人们非同一般的迷惑。从根源上说,人们的这种迷惑,就在于其无法脱离属性陚予的立场,而始终站在传统的立场来解释传统,因而便出现了一会儿君子的正义骧然,呼唤着对其的推崇;一会儿小人丑恶的嘴脸的龌龊,又令人不忍卒看,却不能从本质上,认识到其封闭属性赋予人们的立场,决定了其在价值观上的不确定性。而人们行为在价值取向上的不确定性,正是带来诸多社会问题的根本所在。这就是我国社会百多年来(仅就五四以来这段时间而言)矛盾心理的原因,人们始终陷人在君子、小人封闭的世界中而不得自拔。因此,脱离封闭,走向开放才能结束这种纠结。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知道我国的问题本质上仍是一个文化的问题。
  
  因此,这一基于环境属性赋予立场的逻辑所产生的觉悟,终令我们的哲学观在认识层面,站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5.管理学基础理论的实践意义及学科贡献
  
  5.1 普利高津对开放、封闭、孤立系统的分类及定义
  
  开放系统:与外界自由地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封闭系统:与外界有能量交换(但没有_交换);孤立系统:与外界既没有物质交换又没有能量交换。
  
  5.2 对开放、封闭、孤立系统确定性特征的论证
  
  开放系统具有朝有序方向发展的确定性特征。封闭系统却拥有同时容纳有序与无序行为的不确定性特点。而孤立系统,则表现出强势无序行为下所决定的确定性方向。
  
  通过进一步的分析,论证了能量、物质交换条件下,开放(有序)、封闭(有序与无序兼而有之)、孤立(无序)属性在管理学的内涵上,同时具有环境(行为手段)的意义。
  
  5.3 推出管理的属性分析公式
  
  我们曾经将有序与无序基于世界存在基本状态的辩证关系,宏观地总结归纳为
  
  有序+无序=1 (1)
  
  这无疑为耗散理论的视野,扩展出了全新的视界(不再仅仅专注于熵的一方面)。
  
  依据普利高津有关“系统熵”之间关系的表达式:dS=deS+diS (2)可得到熵: S=J^S亦可推出:有序= (3)
  
  基于上述分析讨论,不难看出:世界存在基本状态秩序与混乱在能量、物质交换中,由“有序+无序=1”的总规律支配,令事物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环境属性的影响。这是由秩序与混乱基本状态,在能量、物质交换中将趋向于开放、封闭、孤立方向发展的规律性所决定的事实。所以:
  
  当我们由:有序+无序=1
  
  推出:有序=1—无序=i-ps=1-S并将“有序”定义为管理的属性品质因子则公式即可表达为:(9+S=1 (4)
  
  继而可推出:0=1—S (5)
  
  与此同时,当将管理的目标基数(亦即管理目的实现信息值)定义为P,将i?定义为管理的计划信息值,则可得到下面的公式:
  
  P=颁(6)
  
  P反映的是管理目的实现的信息值;1?则是管理需求下管理的计划信息值。P可以由“管理一般方法”中的“信息控制”环节获取;J?则可取值于管理的计划信息值(预算)。于是可推出:
  
  6=P/R(7)
  
  例如,由管理需求的预算,我们得知某单位将购置1000台电脑;实施后,由信息控制环节可得知:实际到位电脑为950台,那么由公式(7),即可得到:
  
  汐=950/1000=0.95这个数值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95%的电脑是有序配置的,其余的5%却是无序配置。
  
  因此4既反映出了计划执行的效率值,同时也表明了环境属性的品质。因此,结合“有序+无序=1”自然状态下的总规律,我们可以得到能量交换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环境属性品质变化范围如下:
  
  当没==1一S>0.5时,系统趋向于开放(当无序=0时,为标准的开放系统)
  
  当没=1—S<0.5时,系统趋向于孤立(当有序=0时,为标准的孤立系统)
  
  一般情况下,0+5=1,系统趋于封闭(当e=s=0.5时,则为标准的封闭系统)
  
  公式(7)对环境属性的判断,是环境重要性经多次论证后,从量化意义上得到的一个较为具体的结论,这为把握环境提供了一个极有实践意义的尺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在管理的三要素(环境、手段、管理目的)中,最重要的是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其与文化间所具有的通融性,亦即环境与文化在属性上是直接关联的;而环境与文化这种关联关系,将直接影响到人的行为趋向;也就是说环境的变化,即意味着文化的改变,亦即意味着对人的行为手段带来了变化的内涵。而人行为手段的变化内涵,现在能通过公式(7)便得到了反映,其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因此,通述公式(7)从量化的意义上对环境属性的品质给予把握,对管理而言,也就意味着管理诸因素中最为重要的问题,现在有了理论解决的条件基础。
  
  5.4 开放、封闭、孤立厉性环境与行使手段的关系及管理学的常态环境的界定
  
  而从“确定或不确定性”意义上,我们亦推断出:“开放”、“孤立”环境表现出确定性的特征,是建立在其手段行使的可明确性上;而“封闭”系统具有的不确定性,则表现在其环境允许有序与无序手段并存的现实;进一步的观察分析又得出结论:封闭环境有序与无序兼而有之行为手段的一般性特点,从本质上反映出管理学意义上常态环境的特征。
  
  经论证,管理活动在发展中将会遵循如下规律:
  
  (1) 管理活动具有不确定性向确定性方向发展的内在需求;
  
  (2) 管理活动向确定性方向发展的前提,是基于其封闭常态环境下的不确定性,即其面临有两个方向的选择:①由封闭向开放;②由封闭向孤立
  
  5.4.1解构人类社会始终受循环周期律支配的现实
  
  在这一分析基础上,当常态的封闭不确定性环境,与开放或孤立确定性的环境系统,在“管理活动具有不确定性向确定性方向发展的内在需求”规律性作用下,将分别组合成循环意义上的社会(或单位)运作体系,即组合成由开放型(封闭与开放系统组合),与孤立型(封闭与孤立系统组合)的循环周期律,这就从理论上解构了人类社会(单位)的发展,始终受这两种“周期律”支配的现实。
  
  这便像颇为着名的毛泽东与黄炎培先生所谈及的“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周期律现象[9],首次从探讨的意义上得到了正面的理论回应:这是一由封闭与孤立系统组合形成的(孤立型)周期率支配的现象。研究表明,但凡贪腐、小煤窑、包括金融海啸等等案例现象,无一不是在这种周期率支配下所产生的结果。
  
  而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办法,则在于从环境系统组合的意义上,以“封闭与开放”的循环式组合,取代“封闭与孤立”的组合循环,从而形成开放的社会(单位)格局,方能有效避免上述孤立型周期律支配下问题现象的发生。
  
  6.结语
  
  总之,这是一个从定性层面,把人类生存需求下的管理行为与自然力主导下的自然行为,通过世界存在基本状态秩序与混乱联系到一起的管理学基础理论。其中暗合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其从逻辑的意义上把复杂管理现象,概约到一个简明、循自然规律运行的秩序与混乱状态,并最终还原于“无序与有序”的现象本质,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的基本原理框架之中。所以,这是一个符合人性基本规律,受到自然规律、复杂性科学理论支持,并与管理现实相吻合、具有实践性意义的管理学基础理论。
 
   谭人中(广州铁路集团公司信息技术所长沙分所,湖南长沙4lO001)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