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法学法律类 > 民法论文 > 正文

全民法治观念的培育

来源:UC论文网2016-06-13 09:25

摘要: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耍涉险滩、啃硬甘 头,必须以法治为社会最大公约数,以法治凝聚全面深化改革的共识,培育全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要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要涉险滩啃硬骨头,必须以法治方式凝聚改革共识,突破利益集团的藩篱,然而对于有着悠久人治传统的我国社会,全民法治观念的培育必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全民法治观念是全面落实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做出的正确决策,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改革共识的高度凝聚需要培育和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和“深4区”,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就业环境资源收入分配城乡统筹,不少领域牵涉的利益格局十'分复燊,牵一发而动全身,迫切需要从体制机制方面寻求解决途径,加强制度的顶层设计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同时也是调节社会关系和利益格局的重要方式改革共识的高度凝聚改革风险的合理分担,全面深化革的有序推进要求以治作为最大公约数国内外的历史经验也反复证明,改革越深入,越需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以法治来引领改革方向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保障全面深化改革成果。
 
   2.社会利益诉求的合理表达需要培育和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阶层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群众诉求的内容日趋多元多样,利益表达诉求的方式曰趋活跃,解决诉求的期待日趋强烈,法治是实现诉求的最佳路径,实践也一再证明,在利益^样观念多元的今天,法治是保障社会各阶层公民利益实现的基础,法治手段是最优选择拓宽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需要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的轨道。
  
  3.社会矛盾的有效化解需要培育和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社会进入转型期各种利益冲突不断社会矛盾呈现多发易发聚合叠加*综复杂的态势各-政府对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能无视更不能压制要畅通渠道协商沟通给民众合理衾达诉求如机会,推进‘层次多领、域的依法f台理,发挥法治在社会建设中的引领和保障作用,需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
  
  二、当前全民法治观念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特别是经过近30年的普法教育,我国全民法治观念有了显著提高,但由于历史及现实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全民法治观念现状仍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法治理念法治精神的普遍缺失:
 
   1.部分党员干部迷恋“权钱名”,带头违法,不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向题,存在重政策轻法律,重批示轻法律,重关系轻法律,重结果轻程序,不依法办事,知法犯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等滥用行政权司法权的现象,对法治精神构成极大破坏。
  
  2.部分群众“信访不信法信官不信法信闹不信法”;遇事鉍熟人走关系等现象较'为普遍;尊法敬法”意识淡薄,钻法律¥子虚假诉讼恶意诉讼层出不穷;一些地方“工闹”“医闹”“拆迁闹剧”等情况比较严重等等这些问题和现象之所以存在,甚至成为顽疾,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全社会法治意识不强,法治观念还没有真正树立。
  
  应当看到,当前部分干部群众法治观念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历史文化方面的原因我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历史,人治思想根深蒂固:人治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重礼轻法,甚至耻法惧法,人治思想根深蒂固,对权力充满敬畏,传统“人情社会”对“法治社会”的挤压,使很多人信仰人际关系而非法律,“法不责众”心态严重,法律底线屡屡被突破;二是现实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当前法制宣传牵头部门多相互协调少,节日宣传多^效机制少,传统方式多创新措施少,出去宣传多请进宣传少,重形式轻实效的局面没有改变对会建设#治化缺乏有效的渠道,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客观造成了“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后果,不同程度削弱了法律的权威。
  
  三、培育全民法治观念的有效途径
 
   “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良的内心里”。培养全民会的法治信仰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多方面协调系统推进。
  
  1.创新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社会法治认知水平-法治观念是法治的重要基础法律只有被认同被信仰为内化在人们思想中熔铸到人们头脑中的强大观念,人们才会自觉自愿地遵守法律,把依法办事当成自己的生活习惯因此,必须强化法治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是深化法治宣传内容除了基本法律知&的宣传普及外,还要培养社会成员掌i法律的本质及规律基本原则和理论法律的实施等知识,提高全社会对法治的信心。二是突出重点领域充分发挥家庭和学校的作用,把法治观念教育融入家风家教及学生的日常生活中;m法治精神融入企业文化和乡村文明建设中法治观念的教育纳入各级党委及政府部门学习计划中三是充分利用各种宣传载体除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优势外,更加注重利用微信微博微电影客户端等新媒体新技术开展普法活动,把新媒体建成法治宣传教育的重要平台,抓好舆论传播的导向作;做好理论阐释的引领工作,强化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正面引导;挖掘历史文化的深层底蕴,以历史文化寓意法制宣传。
  
  2.健全法制运行有效机制,满足全社会对公平正义的内在需求当前,法治已经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求,加强法治业已成为全民共识,完善法治运行机制是强化民法治观念的重要保障首先,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必须牢卓抓住立法质量这个关键,提高立法的科学性民主性,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增强全民对法律的理解支持遵守和执行。其次,完善执法司法体制机制建设“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增强执法司人员“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意识,完善行政执法与司法联动机制,避免法律成为“稻草人”和“纸老虎”,做到“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充分发挥法律乃治国利器的作用再次,建立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整合公共法律服务资源拓展公共法律服务领域,提高公共法律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快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国情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3.营造崇尚法治的社会氛围,育全社会良好的法治情感#法治精神营造依法办事的法治氛围,是法治观念培育的外部条件必须注重工作和生活环境中依法办事法治氛围对全民法治观念的影响和教育j吏全社会在耳濡目染中对法治产生亲切感,增强依法办事的信念,第一,发挥党和政府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关键抓手,提#人民对法治的信心,形成筌社会的共同感受和认知,锤炼成为全民法治精神第二,以法治凝聚共识发挥法治观念对社会成员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广大民众关注司法改革追求司法公正,在不断的关注和争论中,使“法治”深入人第三,积极鼓励每个公民参与到法治建设的过程中让¥治理念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法律的价值诉录为大众所认可所遵循,整个社会才会形成坚不可摧的主流价值。
  
  4.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培育全社会法治道德底蕴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人们内心的法律,国家和社^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决定》指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忧秀传统文&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这既是法治建设的重要要求也k法治发展的基本方向(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乂法治思维法治理念和法治方略,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实践中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用法律权威增强人们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2)以忧秀传统文化理念增强法治道德底蕴当代法治思应该带有人性的温度与厚度,它应该是人们心中自然而然想起的公序良俗,它应该是人们自觉敬畏且不能逾越的法律底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k扬公序良俗,以敬畏意识打造知法守法的社会氛围,以诚信意识强化守责护法的法治思维,以修身为本意识提升法治主体道德素养(3)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规范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约'束和鈿止不文明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
  
  在全社会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观念是一个系统工程执政党依法执政依法治国,政府依法行政,广大人民群自觉遵守法律,把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围,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当全社会都把法治当成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法治中就会形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培育法治精神涵养法治文化培育全民法治观念已经成为衡量法治文明的新标准和推动法治进程的新动力。
 
作者简介:李进莲(1980-),女,山东聊城人,讲师,从事法理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