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初等教育论文 > 正文

关于初等教育师范生师德教育特殊性分析

来源:UC论文网2016-06-21 09:57

摘要:

作为基础教育的特殊对象,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处在一个重要而特殊的阶段,这个阶段是为高一级的学校教育做铺垫和准备,是小学生完善价值观的重要环节。

  小学生可塑性极强,是非辨别能力有限,小学教师任何言行都可能影响他们的成长。在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社会对小学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有别于其他阶段教师的更高希望和要求。如何才能培养出一个合格的小学教师,让小学教师职前培养成为教育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近年来,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移交高校,针对初等教育师范生的培养体制和理论研究都相对缺乏。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小学教师,师德教育是根基。初等教育师范生是未来小学教师的希望,其本身就具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对初等教育师范生实施师德教育的特殊性。我们需要认清这种特殊性,才能更好的针对这一特殊群体做出有效的师德教育培养,让这群未来的小学教师形成良好的师德观。
 
  一、更加注重基础教育角色树立
 
  教师是教育的执行者,是任何先进的技术、媒体、手段无法替代的。其传道、授业、解惑功能在教育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我国的教育系统中,作为基础教育地位的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根基。小学教育阶段的基础没有打好,高一级的教育效果会大受影响。所以,小学教师的基础性作用凸显。如何才能让从高校走出去的初等教育师范生承载起国家基础教育事业的重任,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想让这些未来的小学教师符合社会的需要,首先要让他们热爱小学教师职业,要让他们对小学教育重要性有强烈的认同感。这是做好一名小学教师的基础。高校需要从师德教育人手,更加注重对初等教育师范生的基础教育角色培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学教师岗位,完成角色定位。
 
  (一)“家长代理人”角色树立
 
  小学生是一个未成年人群体,其身心发展都处于不成熟阶段。他们的言行、心理都需要老师更多地关注和引导。这一点大大有别于其他教育阶段。所以在许多小学生和家长的眼里,小学教师就好像另一个“父母”,是小学生离开家庭,走进学校面对的另一个社会权威。这个社会权肩负着“教师”和“家长”双重身份,也有着两者的双重权力。这种“家长代理人”角色,使得小学教师承载了部分“家庭式责任”,需要他们付出更多的耐心。由此,高校对初等教育师范生师德教育,必须融人“家长代理人”角色意识的引导,让师范生认识到“家长代理人”角色在小学教育阶段的特殊性和必要性,自觉在家长和教师的不同身份中寻找契合。这种意识的培养,可以让初等教育师范生更快适应小学教师的岗位,更好适应小学的基础教育教学环境,用更合理的角色面对小学生,提高基础教育教学效果。
 
  (二)“知识的趣味讲传者”角色树立
 
  小学生正处在特殊的身心成长阶段,其不成熟的思想和价值观,让他们对课堂上教师知识教授的内容、方式选择性接受。如何才能让这些学生喜欢课堂,热爱学习,恐怕是每一位小学教师需要思考的。“学者未必良师”,有学识并不一定能做好知识的讲传。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更加需要了解小学生的兴趣、需求、心理状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元素、多趣味性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不再是单一的灌输,而是一种学生和教师互动双向的过程[1]。由此,高校针对初等教育师范生还需要增加“一专多能”,及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多种特长能力的培养。
 
  (三)“心理老师”的角色树立“如果一个教师忽视了心理的临床工作,他就收不到应收到的教育效果,而且在关键时期和最困难的问题上不能有效地教育学生,他将忽视某些最基本的教育目的。”
 
  小学生作为未成年人,其价值观尚未形成,心理防线脆弱,周围的环境和社会舆论,很容易对其产生影响。这需要小学教师在心理、性格等方面对每一个小学生充分了解,并在关键时刻对他们做出正确的引导。这就要求高校对初等教育师范生的师德教育上,注重对儿童心理学的教育教学,让师范生树立“心理老师”的角色,充分认识到自己作为小学教师,关注小学生心理状态的重要性,保证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更加注重小学教师职业情感教育
 
  教师职业情感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稳定性的态度体验。积极的教师职业情感,能让教师在教育事业中体验到自豪、满足,能让教师激发、感染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情绪,能让教师从心底对教师职业充满热爱,对学生充满关爱。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小学教育及小学教师的期望越来越高,而对小学教师职业的认同度却没有跟上脚步。如今,小学教师心理压力、工作压力双重超负,而小学教师的个体发展受限,使得职业倦怠、自我认同低等情况极为普遍。再加上小学教师的社会职业认同远不及中学、高校教师,也让小学教师价值取向偏离。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高校更应该加强对初等教育师范生积极的职业情感教育,让他们认识基础教育本身重要地位和意义,激发他们对基础教育的使命感,树立从事基础教育的坚定信念。
 
  (一)敬业感教育
 
  敬业感是奋斗终生的责任感、使命感。高校需要在初等教育师范生对基础教育意义和价值充分认识的前提下,激发他们对基础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让初等教育师范生真正明白小学教育的意义。从事小学教育事业不仅是为谋生,更不是职业跳板,而是一种责任。这项事业更需要严谨、踏实、耐心,更需要教育者去理想化、去随意性。让初等教育师范生树立积极的敬业感,才能让这群未来的小学教育者从心里体会到基础教育的崇高,愿意为基础教育事业奋斗终身。
 
  (二)爱生感教育
 
  爱是是人与1、人与物之间的强烈情感。教育,从根本上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基础教育领域,这种以爱为基础的教育更为重要。小学生身份的特殊性,小学教育工作的复杂性,没有爱作为职业情感核心,小学教师的教育无从谈起。爱学生,才能让学生有安全感;爱学生,才能成就学生;爱学生,才能让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愉快而轻松的氛围。这一切,都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小学教师用爱去关心学生、感受学生,才能让处于价值观不成熟阶段的小学生健康成长。所以,高校应该重视对初等教育师范生爱生感教育。
 
  (三)责任感教育
 
  小学教师需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以学生为本,用自己的高尚道德感染学生,用自己渊博的学识为学生授业、解惑。为人师表,对学生公平公正,一视同仁。小学生自控力差,自觉性差,对事物和是非的分辨能力有限,这需要小学教师对学生倾注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这些关系和帮助可能很多时候都不仅仅限于在课堂教学中,这也给小学教师赋予了更高的责任感要求。所以,高校需要加强对初等教育师范生基础教育责任感的树立,帮助他们形成责任感意识,在以后的教育事业中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四)自尊感教育
 
  自尊感是一种自我的欣赏和肯定,是在对自身价值的充分认可上产生的。是否拥有良好的自尊感,是初等教育师范生能否保持优秀品质的内在驱动力。试想,如果一个初等教育师范生对自己未来将从事的职业都不认同,何谈学习的动力和工作的热情?小学教师不是一份可以给自己带来丰厚收益的职业,至少现阶段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与社会对小学教师的高期望值无法匹配。所以,高校在初等教育师范生师德教育中,自尊感教育尤其重要。理解基础教育的伟大与不可替代,让师范生自尊自信,为今后从事小学教育事业打好心理基础。
 
  三、更加注重行为标准教育
 
  小学生缺乏成熟的生理和心理,尚未建立健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个重要而又特殊的阶段,模仿是小学生主要的学习形式。在家庭中,小学生对家长有特殊的信任,在学校,这种特殊信任落到小学教师肩上。他们会在学习生活中留意老师的言行举动,将老师视为模仿楷模。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仪表言行,都对小学生们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甚至会对他们产生深远影响。所以,高校对初等教育师范生师德教育要强调“身教重于言教”,严格师范生的行为规范,提高师范生自身的教师素养。
 
  初等教育师范生是未来小学教师的希望,笔者希望通过对初等教育师范生师德教育特殊性的分析,更好地构建有效的师德教育培养机制,为未来的小学教师形成良好师德观打下坚实基础。
 
                                                                                                                    康慧
                                                                                                          (重庆师范大学)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