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政治哲学类 > 民族主义论文 > 正文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话语转化探究

来源:UC论文网2016-06-25 16:34

摘要: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话语伴随着世界形势变化、国家发展和社会转型而出现一系列变化,表现在表达方式从虚无走向自信,表达场景从现实社会走向网络世界,表达情感从非理性走向理性。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泛指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种意识形态及其活动,其以民族认同为基础,以民族情感为纽带,探讨作为国家主人、社会的一分子在这一社会思潮影响下所做出的一系列行为以及行为之下给社会带来的各种影响。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泛起的最主要原因是全球化浪潮下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分化带来的不合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具有超越传统意识形态的意味,这倒不是人们有意识模糊社会制度方面的差异,而是与现代世界经济体系结构分化演变有关”。这是当代中国民族主义产生的深刻原因。如果把20世纪90年代初界定为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开始,那么其在中国已经走过25年的发展历程。在这过程中,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治理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民族主义思潮影响下的社会个人在这一变化中不断感悟并改变着对国家的认识,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者的话语也在激荡的世界潮流和国家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呈现出一系列转化。
 
  一、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话语转化特点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话语伴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的观念意识不断更新而呈现出一系列与当代中国社会相符合的特征,并随着国家与社会的发展而进行积极的转化。
 
  (一)表达方式从虚无走向自信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社会是一个特殊的社会,这个时期的中国民族意识主要是以虚无主义为特征的特殊方式进行表达的?,表现出对国家在经历“文革”之后自我否定的消极情绪。这主要归结于20世纪80年代对于刚经历过“文革”的人们在特殊年代中的失落和两难的社会心态。这一时期的民族主义话语呈现出虚无的、悲观的复杂情绪。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民族主义又重新走上了发展的道路,这一时期肯定性的民族意识不断被唤醒并逐渐壮大。
 
  应该说,20世纪90年代的民族主义在话语表达上还不够自信,这主要是由于国家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人们对于国家发展的渴望与需求日益迫切,同时对中国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还比较迷茫。这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内部整合的结果,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不断向前迈进,当代中国的国民心态不断成熟,民族自信心不断增强。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者看到了国家不断探索适应国情、适合国家发展的各项制度并取得了巨大成就,这在客观上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心。
 
  (二)表达场景从现实社会走向网络世界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在话语表达场景上,呈现出从现实社会向网络世界转化的特点。在互联网还未普及之前,话语表达场景的单一性使得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者只能在现实社会中表达自己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他们借助新闻媒体、书籍出版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20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者提供了表达话语的新平台。随着网络的发展,民族主义的话语表达场景也从现实社会逐渐转向网络世界,并逐渐壮大,形成一股“网络民族主义”旋风,当代民族主义话语在网络时代得到最充分的表达。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一大批网络民族主义者应运而生,借助网络平台发表自己的言论。网络传播的快捷性、及时性、互动性等特点使得民族主义者能够充分借助这一平台表达自己的见解与诉求。
 
  网络民族主义从其诞生起就饱受争议,一大批青年学生成为网络民族主义者的代言人,其在网络上发表的言论稍显幼稚偏激,甚至有时候会做出一些违反法治社会所应遵循原则的行为。但不可否认,网络民族主义已经成为信息社会下民族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成为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发展过程中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三)表达情感从非理性走向理性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以全球化体系中的国家利益问题、民族自身发展问题作为其关注焦点。在民族主义视野里,全球化是一个同质化的过程[3]。因此,在西方国家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背景下,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受到不公正待遇,一些西方国家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一些民族主义者在情感上往往呈现出非理性的倾向,发表一些过激的言论,甚至做出一些非理性行为。这些表明当代中国民族主义非理性的情感因子依然存在。应该看到,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走到今天,正努力用理性的思维、恰当的情感诉求和言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虽然出现一些不恰当的情绪宣泄和行为举动,但毕竟只是少数人的非理智情感的表达。应该说,当代民族主义者关注国家、关注社会的整体视角是积极正面的,更多人转向通过理性情感的表达,多维度、深层次剖析问题,采取一种温和的、务实的、理性的方式表达出因民族自尊受到伤害而不满的合理情绪W,这也是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日趋成熟的有力佐证。
 
  二、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话语转化的原因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其呈现出的话语转化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发展。它的出现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分析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话语转化缘由,既有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又有当代发达的网络技术作为支撑,再加上其自身理论的不断发展完善,三者共同推动当代中国民族主义不断走向成熟。
 
  (―)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需要依靠强大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保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变的情况下,不断进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有利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实现了中国经济的快速腾飞以及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更多的话语权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随之而来的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想搭乘中国经济腾飞的便车,实现其本国的发展。这些成就的取得提高了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者的话语自信。与此同时,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具有强大的政治整合与凝聚能力,能够整合一切促进民族团结、国家强大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利用有利时机,为当代民族主义者构筑一道自信、强大的心理防线,促进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及国际竞争力的增强。
 
  (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表达渠道日益多样化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全球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深刻改变着人们的交流方法和思维方式。反映到当代民族主义话语传播场景里,是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者将网络作为发表言论、阐述见解、表达情感的话语平台。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一批民族主义者逐渐聚集到网络世界里,他们借助网络平台积极发声,发表一系列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言论。2003年,“网络民族主义”这一概念第一次以报刊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恰逢这一时期“京沪高铁”大讨论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发酵,一些民族主义者借此机会在网络平台上积极发声。应该说,当代中国提供给民族主义者进行表达的渠道和平台日益增多,表达的自由度日益扩宽。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对当今国家发展和社会问题的关注与建言,还是在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上的畅所欲言,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者在话语场景、话语表达渠道上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三)理论引导逐渐科学化,国家发展日益受关注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从非理性的、过激的情绪反应到理性的、务实的、温和的渐变过程,其转化离不开科学理论的灌输与引导。这其中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消极影响的消解与匡正,也有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者对在全球化背景下不能再用软弱无力、缺乏深厚理论依据的话语来维护国家利益的深刻认识的转变。当代民族主义者正在用一种科学的、理性的声音引导社会群体从盲目走向清晰,从过激走向理性,并以一种不偏不倚的态度和眼光去看待国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问题。此外,作为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第二大经济体,2014年人均GDP达到7485美元,标志着中国进入上中等收人国家行列,中国的快速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受到人民的赞赏,受到世界的关注。虽然在发展进程中依然面临很多问题与挑战,但是人们用更加自信、长远的目光审视国家未来的发展道路,期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步步成为现实。
 
  三、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话语的未来走向
 
  以20世纪90年代为界限的当代中国民族主义,从一开始就是以分析、批判乃至启蒙的姿态出现,在一个新的历史语境中展开对中国的解读,寻找对新的历史变动的认识。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话语的未来走向,将伴随着中国的发展不断进行着自我革新,也将日益受到世界的关注。
 
  (―)由被动自卫向主动自强转变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是一种典型的“应激型”民族主义。由于在对外关系上的一系列摩擦和冲突而受到不公正对待,为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做出的被动自卫行为w。这种被动的自卫行为,一方面源于被西方国家为主导的不合理国际秩序及其强势话语权所压迫,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在世界体系的话语分量尚无法为其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提供足够的支撑和保障。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话语分量因为物质话语权和民族向心力的强大而日益增强。其话语是社会转型背景下中国在逐步走向现代化过程中自信心不断提升的表现,也是在全球化语境下对中国以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潮流中的强烈呼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总揽全局,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加强顶层设计,以坚定的决心和毅力破除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重重阻力,带领全体人民沿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行。这一系列表明,在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中国正以崭新、自信的姿态向国人、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取得的成就。
 
  (二)由防范危机向寻求机遇转变
 
  当今世界有2个最基本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是生存空间的问题,二是少数人决定多数人命运的问题w。在这个由少数国家、少数群体占据着大部分物质财富、大部分话语权的不平等的世界体系中,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成为美国和西方国家玩弄国际秩序的工具。在这种极不对等的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处处隐藏着“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危机。大国凭借其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在国际舞台上占据更多的话语权,弱小国家只能充当看客,甚至成为受害者。由防范危机向寻求机遇转变,表现在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者对于中国发展现状、发展道路、未来发展构想的积极回应,更多的是对于全球化背景下弓丨发的一系列问题的理性思考与见解。由于生产力不够发达而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作话语的支撑基础,再加上对世界政治经济规则的不熟悉,过去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经常受到不公平待遇,为了防范这种因为不公正待遇而遭受的巨大损失,往往要采取一些受迫性措施,但这只是一种迫于无奈之下的一时之举。面对着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对于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者而言,在批评全球化给中国带来消极影响的同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对如何防范全球化带来的负面作用提出自己的见解,而应该积极发声,呼吁在全球化进程中寻求机遇,主动出击,成为世界政治经济体系规则的参与者、制定者,在世界话语体系中更多地听到中国和平、正义的声音。
 
  (三)由情感宣泄向理论阐述转变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实现其价值功能最大化,需要在对民族主义理论的深入挖掘与阐发的基础上,让民族主义理论能够以较强的说服力和亲和力被普通大众所理解和接受,并从中引发一系列对国家发展和民族前途命运的理性思考。虽然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在话语表达的情感上逐步趋向理性化,但当一些国际重大事件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一些社会热点问题阻碍民众利益的获取时,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者通过不理智的情绪宣泄来表达诉求的情况时有发生。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话语表达需要规避纯粹的情感宣泄,拒绝“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视野,避免只从表面对事物进行品头论足的局限。相反,要探究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情感宣泄背后的理论逻辑脉络。特别是在当代中国社会,营造一种和谐的舆论氛围,对于当代民族主义者用理性的话语去引导人民大众合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诉求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面对着西方强势话语的不断人侵,未来的民族主义需要在抵制西方话语的同时,增强宣传话语理论的深度。简而言之,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者需要以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剖析民族主义背后深层次的内核因子及积极因素,构筑起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坚实的理论逻辑和心理防线,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
 
  (四)重视对网络民族主义话语的整合与引导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社区,其消极影响显而易见,一些非理性的、过激的、带有煽动性的言论经常见诸于网络。在网络世界充斥着各种主流意识形态、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声音和言论。这增加了促成网络民族主义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力量的难度和不确定性。相反,网络民族主义者声势浩大的活动,展示的不是真正的民间力量,而是民间的巨大情绪。这种情绪一旦不加以引导,将成为一股破坏社会稳定的消极力量。未来网络民族主义发展道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需要在辨别、整合各种复杂社会思潮对现实社会的影响下,用社会主流价值观进行有效的整合与引领,这是未来网络民族主义的发展趋向。对于当代网络民族主义者,需要使其能够以理性的言论在网络世界里积极发声进而形成积极的影响,促进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成为构建强大的民族自信心进而推动国家进步的巨大精神力量。
 
  总之,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走到今天,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只有规避其消极影响同时又孕育其积极因素,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发展才不会偏离方向。正如房宁所言,“我们思考的重点不是民族主义有无必要,而是被西方现代性笼罩的当代中国思想界能否根据自身的历史与现实创造出不同于西方的新型的民族主义话语”m。在此语境下,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话语要符合中国实际,不能依附于西方,甚至要脱离西方话语体系并建立一套更加适合全人类发展的话语体系,这是其发展的根本道路。
 
                                                                                                                    李辉容,叶飞霞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