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素质教育论文 > 正文

国内高职素质教育研究综述

来源:UC论文网2016-06-28 15:19

摘要:

在高职教育中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各界的共识,国内相关高职素质教育的研究非常丰富。文章对素质、素质教育及高职素质教育、高职职业素质教育、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及素质教育课

  国务院于2014年5月2日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我国的教育体系结构做了重新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对职业教育的培养层次进行了细化引导。决定在第四部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提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的要求。中央对高职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一以贯之的,如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就指出:“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关干制订高职高专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也指出要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应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中关于素质教育的阐述更加具体:“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高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现就目前国内相关高职素质教育研究的文献加以归纳总结并进行综述,意在探讨相关研究的重点领域和发展趋势
 
  1.素质、素质教育及高职素质教育
 
  素质一词原本是生理学的术语,指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点(diathesis),又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quality),还可以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思想与行为的具体表现(accomplishment)。田建国认为,人的素质首先可以分为两个最基本的要素:身与心,即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或者称为生理素质和精神素质。前者可再分为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两方面,后者亦可再分为品德和才智两大端。其中,品德包括社会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才智包括知识、智能等类别。
 
  素质教育原本是上世纪80年代国内教育界针对基础教育中过度的应试教育现象而提出的,而后教育界将素质教育的内涵扩展至教育者确保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发展的显性或隐性的教育内容。袁振国将素质教育解释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生理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和社会素质教育。社会素质教育又可分为:政治素质教育、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业务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劳动技术素质教育。杨理连以有机系统的方式解释高职素质教育,认为高职素质教育体系要素应包括思想品德子系统、文化修养子系统、职业技能子系统以及身心健康子系统。卢小平借用国外“通用能力”来比较并罗列出高职素质教育的要素内涵,包括道德与责任、思维方法、沟通与合作、管理方法、心理与生理、职业素养六个部分。
 
  2.对高职职业素质教育的研究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人员具有的与从事具体职业相关的、对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内在品质和能力,其本质属性是职业性[5]。国内相关研究主要着眼于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过程中,如何对高职生的职业素质进行多方面的培养和提高。研究存在多个角度。
 
  2.1从“产学结合”、“企业文化反哺高职教育”的角度来对职业素质教育进行研究
 
  “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开发”等理念已经深人人心,在专业课程设计和开发不断借鉴、模拟、移植企业工作要素的今天,研究者们也意图通过对企业文化进行研究和移植,以期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可以同步成长。李永萍、吕玲和董自红构想,以企业文化为抓手,构建职业素质教育大平台,即教学生怎样做职业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职业素质教育小方向,即教学生怎样做职业事,进而形成高职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基本框架[6];赵癸萍从高职文化素质与企业文化在本质共同性、目标相似性、作用互动性的契合点基础上,在高职教育中植人企业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以达到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高素质人才的目的?;王艳的以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了企业文化、产业集群文化与职业素质教育的关系,并提出产业集群文化融人高职职业素质教育的途径。
 
  2.2从宏观或微观的操作层面来界定对高职职业素质教育的要求
 
  宏观上,对职业人素质和与对社会人素质的要求是相辅相成的;微观上,高职职业素质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的操作方法,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职业要求而发生各种变化。吴千里则指出,提倡爱社会、爱国家、爱自己、爱他人,主张将个人命运与集体利益相和谐,坚持对真善美的守护和对科学理性、创新创造的尊崇的大爱精神,不仅是实现高职学生综合职业素质提升的前提与基础,也是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而厉青、张丽云和姚岚提出了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和心理素质等在内的“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概念,并将上述教育内容规划到从人学教育到顶岗实习的各个教学项目中。
 
  2.3对开展职业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进行探讨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是学校体制、教学设计、教师水平、实施方式等各方面协同运作才能产生更好效果的过程。官玉杰提出四点建议,即:职业素质教育纳人教学计划,职业素质教育渗透于专业课程中,职业素质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把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肖啸空则提出另外四点建议,即:正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确立恰当的人才质量标准;完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考试制度。戚文革和曾宪文也进行了三点探讨:一是加强“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培育,二是以人为本的课程改革,三是以职业素质教育为导向的课堂文化管理创新。
 
  3.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
 
  研究者普遍认为高职层次的人文素质教育可以陶冶学生情感、提升其精神境界,特别是树立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对人生、对自然的高度责任感,同时人文素质也是活跃思维、发挥潜力,特别在开拓原创性思维上的主要源泉。在此共识基础上,研究多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3.1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研究
 
  陈云龙认为,高职院校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本身带有应急性和明显的社会功利性,不同程度患有“文化贫血”。为此,明确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要求,是不断深化高职教学改革的成功法宝。聂国山和于人澎则认为高职教育功利主义的办学理念,导致学生素质培养不全面。包括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知识视野狭窄,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精神空虚,过强的共性制约,致使学生的个性难以发展。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必要途径。
 
  3.2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问题的研究
 
  詹先明和徐德明指出,目前大多的高职院校以应用类专业为主,校园文化积淀不厚,对人文素质教育还缺乏应有的认识,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还没有形成氛围,学生的人文素质还普遍偏低。许多高职院校师生对高职教育目标认识还不深刻,对如何突出高职特色,树立学生职业信念及培养综合职业素质方面不够重视,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的实际成效。白余和陈波则更直接地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原因归结为五个方面,:领导重视不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的人文素养欠佳,人文素质教育考评机制缺失,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缺少职业特点。研究者们对问题的认识比较统一集中,现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路、措施、方法、手段、模式、条件和环境,与培养学生把握做人和为人的判断力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为本的理念和格局尚未形成,目前仍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境地,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3.3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现存问题产生原因的研宅
 
  这方面的研究中沈会超的总结非常精辟,他认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存在脆弱性、复杂性和紧迫性是由高职院校“四个为主”的特点决定的,所谓“四个为主"包括:专业和学科设置上以应用技术为主,教师和学生构成上以学工科的人为主,课程安排以工科类课程为主,毕业生就业岗位一般以技术应用岗位为主。王佩则从学校“对素质教育内涵把握不到位、忽视素质教育培养”、教师“教书不育人、在岗不敬业”、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有偏差、缺乏自律意识”三个角度分析了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原因。研究者们认为高职人文素质的问题产生的症结主要是教学观念守旧、师资素质不全面、课程体系不系统、教学效果不够显性等[19]。
 
  3.4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的研究
 
  人文素质教育必须落实于可行的路径。课程建设是教育实施的主要渠道,它的建设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与效能。杨桂苓和周叶芹提出“四维一体”的把人文素质教育融人专业实践能力的实施路径,即:以课程综合实践为载体的训练、以假期实习为载体的训练、以顶岗实习为载体的训练、以毕业生助教为载体的训练。尤建国将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以课程体系、能力体系和目标体系进行分类,并指出应设计人文学科的基本知识课程,并同时进行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教育和文艺与心理健康教育,还应该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氛围。教师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导者,其素质和教学能力直接关系着人文素质教育的成效,学高为师,德正为范,身教重于言教。所以谭属春和黄炳华指出教师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升教学能力,革新教学内容和手段,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自觉意。邹宏秋则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办学者必须要创新思维,改变高职教育是技术教育,科技教育与技术教育两张皮的传统观念,努力尝试把二者结合起来,在科技教育中渗透进人文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4.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4.1以全省课程改革为途径的江苏省高职素质课程建设
 
  江苏省自2005年以来在全国率先启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探索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努力实现“德育课程、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渗透式、技术实践知识与技术理论知识的整合式、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嵌人式、中职课程与高职课程的衔接式”的课改目标。在有利于课改实施的大环境下,江苏省高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成果也比较丰硕。
 
  徐胤莉和石燕萍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改革模式为蓝本,提出理工类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教育目标突出职业性和岗位针对性”、“课程内容突出能力培养和精神熏陶”、“课程形式突出‘大课堂’理念和全程性”。邓光和曹雨平以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阐述了思想政治理论类课程、基础文化与人文类课程、体育健康与心理类课程、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类课程“四元一体”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及其实践所带来的成效[26]。李亚民和陈向平则介绍了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本着“能力为本,素质为魂”的人才培养方向,围绕观念更新、队伍建设、构建体系、教学改革、教育研究五个方面展开的素质教育实践模式。
 
  4.2全国其他地区高职院校相关经验
 
  全国其他地区高职院校也都有各自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经验。张翠玲、张连绪介绍了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在素质教育实践中结合制度体制、课程建设、就业指导、社团活动、学生竞赛等各方面内容构建素质教育体系的经验;姜强介绍了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素质四大模块紧密结合,层层推进的“素质教育模块体系构建”模式;闵建杰介绍的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建筑技术学院公共课改革探索,根据专业及社会用人的实际需要设计和开设课程,用目标清晰的项目课程代替原来目标模糊、形式单一的学科课程。学生则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职业发展的需要与规定的学分数量,选修公共素质教育课程。
 
  4.3微观课程中的素质教育模块或因素融入教学的研究
 
  除上述以学校、校内部门、专业为单位进行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外,还有数量众多的文献是探讨如何在一门课中嵌人素质教育模块,或渗透素质教育因素的。这些课程几乎包括所有的公共课和专业课,研究者根据课程的不同特点,在课程教学中或就某一素质加以强化,或就多种素质进行融合。杨焱认为,在音乐欣赏课中,应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生活环境,适当增加一些格调高雅、艺术性强的流行音乐、爵士音乐和新古典跨界音乐方面内容,可以使课程更有亲和力,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增加与作品相关的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的内容,相对于技术分析,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也更符合人文素养教育的目的意义;姬燕培和王恺探讨素质教育在高职化学检验课程教学中的渗透的教学方法改革。她们以具体的检测项目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检测项目,在学习过程中使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问题意识”、团结协作意识都得到了培养和锻炼;李红探讨如何有效实施高职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提出“挖掘教材内涵,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和“培养意志品质,突出职业道德教育”的素质教育目标,并通过加强外语交际功能,创设外语应用环境,创设多层级教学模式来优化课堂教学,达到素质教育及培养的目的。
 
  5.结语
 
  现有文献中关于高职素质教育的内涵、意义、问题、实践的研究,为高职素质教育的实施厘清了思路,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借鉴,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素质教育的内涵理解各不相同。研究者从不同的层面各取所需地阐述素质教育的内涵,虽然以“职业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综合素质教育”等为主题进行研究的文章林林总总,但关于素质教育的内涵总是各执一词,难见公认的解读;
 
  (2)对素质教育的研究多停留在分析现状和提出对策的层面,可操作性不强。现有研究大多从权威文件和社会诉求出发,阐述高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分析现状的问题,并较为笼统地提出对策。这些对策或相关教师个体在教学中的教学手段和教育意识,或涉及到整个学校各个层面的联动配合,看起来都很正确,但如果按照这些建议操作起来或难定执行标准,或难协调配合,使操作建议最终落空;
 
  (3)目前研究成果大多从学校、教师、企业等方面的视角出发,对学生是否能够接受研究中素质教育的方式,学生个体认为自身应该提高的素质如何得以实现等方面关注较少。
 
  (4)对在公共课基础课(或通识课)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偏少。目前涉及到基础课中的素质教育实施的研究,大多或以微观的具体课程作为研究对象,或将素质教育要求作为教师授课应考虑到的教学元素进行讲授或渗透,缺少以高职基础课为整体平台进行素质教育实施的相关研究。
 
  在目前高职素质教育研究概念内涵莫衷一是,操作实践各自探索的阶段,应倡导专业课的专业群建设中的素质教育模块嵌入实践研究,公共基础课以素质教育为平台的“素质课程群”建设研究,以及以多维度定量定性分析学生、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对素质教育效果的反馈,以验证高职素质教育各种方法和手段的信度和效度。
 
                                                                                                          胡光明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外语与公共教育学院)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