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安全教育论文 > 正文

分析高校安全教育的现状及新突破

来源:UC论文网2017-01-02 10:19

摘要:

分析高校安全教育的现状及新突破 高校安全教育是高校根据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和谐、学生成长成才的目的和要求,以一定的安全理念和安全知识,对全体大学生的品德、思想意识、认

分析高校安全教育的现状及新突破
 
高校安全教育是高校根据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和谐、学生成长成才的目的和要求,以一定的安全理念和安全知识,对全体大学生的品德、思想意识、认知与行为、身心健康等施以相应影响,使其获得与国家安全、生命安全等相关知识、信息、经验,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义务的一种有计划的规范性教育活动。安全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科技革命浪潮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以及长期的和平环境,已使当代大学生的风险和危机意识、安全意识淡薄、忧患意识淡化、应付突发危机性事件的心理准备不足、对社会潜在问题的认知和应对能力降低,不少高校安全教育长期以来缺乏必要的领导体制和总体规划,内容观点陈旧,教学方法、手段单一,致使高校安全教育理念严重滞后,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因此,重新审视新形势下高校安全教育的现状及所处的环境,转变高校安全教育理念,更新安全教育内容、探求新的路径便成为当务之急。
 
一、高校安全教育在教育理念上要有新意识
 
高校安全教育要转换陈旧的教育模式,首先必须更新教育者自身的观念,在教育理念上树立以下新意识:
 
1.阵地意识
 
多年来,高校安全教育在教育理念上缺乏阵地意识,认识高度不到位,是高校安全教育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的重要原因之一。表现在:对安全教育存在着困惑和模糊认识,对高校这一安全教育阵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把安全教育仅仅当作一般的宣传教育,而没有上升到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和为我国现代化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所必需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高度;有的则把安全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国防教育或形势政策教育,不去建树和更新相应的安全教育体系;在全球化浪潮面前,对大学生主权意识、民族情感和国家安全意识日趋淡化,心态上出现的躁动化和价值观念上的功利化倾向认识不足;近年来高等教育国际化,使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直面“信息霸权”挑战,“洋节”、“洋文化”在大学校园大行其道,民族文化观缺失,大学生面临多元价值选择,社会主义主流价值信仰面临考验和冲击。因此,高校安全教育要取得实效性,必须重树阵地意识。在安全教育理念上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正确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使高校全体师生深刻认识到,高校就是对青年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强大阵地;深刻认识改革开放新形势下高校安全教育的新特点,充分利用广播、校报、文化设施、校园网等宣传舆论阵地,使每个学生认识到,国家安全、社会安全、自身安全的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存亡、和平稳定的建设环境、社会和谐、自身成长成才的重要依托。
 
2.危机意识
 
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处于和平的环境之中,对诸如什么是“国家安全”等知识缺乏基本的认识;对有关安全的概念认识较片面甚至一无所知;部分大学生根本不清楚公民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应承担什么义务;他们对国家安全的认识只停留在国土安全、主权安全、国防安全等传统内容,并没有意识到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等方面的新内容。在法律知识普及的今天,大学生存在的认识上的盲区,自身对各种信息的判断力的贫乏,缺乏危机意识及政治素质中所显现出的不容乐观的状况,不能不令人堪忧。因此,高校安全教育必须审视当前高校面临着复杂严峻的安全教育形势,在安全教育的理念上居安思危。在日常的安全宣传与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对国家安全、经济、科技、文化、信息、环境、文化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予以关注和认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像人口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跨国犯罪、恐怖主义等对我国社会的潜在威胁,从更高的层次上意识到这些安全问题对人类、对国家、对自身利益的负面影响。使学生在危机中意识到自己所担负的安全责任与义务。
 
3.防范意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国家安全形势和高校内外安全出现了新的样态。“国家安全所处背景、影响因素和实现手段均发生了与以往不同的变化,国家安全正面临着许多新的变量。”高校学生由于缺乏系统有效的安全教育,普遍对安全形势出现的新变量、新样态以及危害安全的各种现象认识不足,大学生思想单纯,缺乏社会经验,高校自身在安全教育宣传上欠力度、研宄上缺深度、内容载体等方面少创新,致使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逐渐淡化,警惕性降低,自我保护意识欠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自防自救的能力差,多数大学生在事故发生时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和自我保护意识,面对伤害不知所措。致使高校科研成果失密事故、消防安全事故、交通事故等时有发生,给学校甚至国家、社会造成重大的损失。因此,高校在安全教育理念上应当重视面临的各种潜在的安全威胁,将对学生的安全能力培养,特别是青年学生的防范意识、自我保护能力的教育和培养摆在重要的位置上。
 
4.责任意识
 
多年来,高校的责任意识教育存在诸多不足。高校经过改革与发展,已由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管理方式呈现出校园与社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复杂格局,客观上也给高校的安全教育造成诸多不利因素。加上长期的和平环境使大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淡化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缺乏必要的保密意识,更有个别经不起金钱、美色等种种诱惑,不惜丧失国格人格,出卖国家情报,给国家安全和利益造成重大损失。宄其根源,就在于现今高校中不是每个师生都明白自己肩负的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和义务。因此,高校在安全教育理念上,高校师生员工需要通过增强政治敏锐性、提高责任意识来重新对安全教育的功能进行定位;把做好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当做自己责无旁贷的重要任务和职责,应更多地抓好爱国主义教育、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强化公民对国家、社会和民族的责任意识,培养其“国家归属感”公民责任感及法律意识、公德意识等。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国家与社会的安全与利益,是每一个公民的共同责任。它不仅关系到国家安宁、民族复兴,而且关系到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个人幸福以及人类的和谐进步。
 
二、高校安全教育在内容上要与时倶进
 
回顾我国高校安全教育模式,其教育的内容几乎是一成不变的,长期围绕着国家领土主权安全和利益、对敌斗争、军事威胁等“传统”的安全观开展教育活动。然而,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安全观在内容上已经历了从传统安全观到非传统的新的安全观的演变。所谓“非传统”的新安全观是相对于“传统”安全观而言的,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的,包括了一个由不同层次、多种安全要素构成的复杂的安全体系。这些安全要素包括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教育安全、环境安全、生态安全、跨国犯罪与安全、恐怖主义与安全、粮食能源短缺与安全、移民与安全、生命与安全等等。它具有与传统安全不同的特点。因而,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在内容上与时倶进,实现由传统安全观向非传统的新安全观的转换,更新安全教育内容,这是时代对高校安全教育提出的新课题、新要求。联系当前高校的实际,应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教育内容的重构:
 
1.生命安全教育
 
生命是一个古老而又沉重的话题,生命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要求。高校对生命的价值的探讨,历来有不同的认识,长期以来,生命安全教育在内容上大多侧重于道路交通、防火防盗等传统的观点,缺少时代进步的意义。因此,高校需要结合时代的特征,通过多种渠道与途径,对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的教育,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理念,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生命安全教育真正回归教育本质。
 
为使生命安全教育落到实处,西方思想家倡导的“敬畏生命”的人道主义思想,应当成为我们对待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原则。这就需要在生命安全教育中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结合学科教学、专题教育以及课外活动等,探索生命安全教育的形式,有机地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努力给青年学生诠释“关注安全、珍爱生命”的真谛,明确生命教育安全不仅只是教会学生珍爱生命,更要启发学生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告诉学生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学生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经常性结合现实案例组织“关注安全、珍爱生命”大讨论,让学生懂得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生命赋予我们每一个人的都是单程车票,我们要享受生命的欢乐与烦恼,必须善待人生,珍爱生命,树立对生命安全的自我保护意识,给生命一份从容,给生命一份赞美,感恩生命,感谢生活。同时,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宗旨,通过对高校学生生命安全的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积极推动高校生命安全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体系的构建。
 
2.信息安全教育
 
信息安全问题是随着信息战的崛起、信息疆域的筑立应运而生的一个崭新的话题。一般是指在信息采集、存储、处理、传播和利用过程中,信息本身的自由性、秘密性、完整性、共享性等都得到良好保护,以及信息处理过程赖以进行的相关系统、网络和软硬件设施免受破坏并处于良好的功能运行与保护状态。它涵盖经济、政治、科技、军事、思想文化及社会稳定等各个领域,涉及到个人权益、企业生存、金融风险防范、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各个方面。信息安全已经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个焦点。当前,我国信息安全立法层次低、信息安全科研和教育严重滞后。所以,应把大力加强高校信息安全教育,增强青年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当做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在大学生中进行必要的信息安全预警教育,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信息安全问题,“防患于未然”例如,在全体师生中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增强信息安全法制观念、开展净化网络环境、自觉抵制网上有害信息的侵蚀的正面宣传教育活动、引进防范网上失密、泄密、窃密等计算机违法犯罪活动带来的信息风险的新方法、新措施和技巧等。
 
3.环境安全教育
 
这是一种新型的非传统的安全教育,具有强烈的时代性。近年来,高校扩招使不少高校学生人数倍增,高校资源的有限性,使高校由过去的封闭型办学逐步变为开放型办学,高校管理方式社会化,办学形式多样化,使得校园环境日趋社会化、复杂化,客观上给高校的环境安全造成诸多不利因素和隐患。交通事故、消防、治安、刑事案件时有发生,这些安全问题的产生大多数与学生所处的周边环境以及我国公共环境安全教育严重落后,人们缺乏对环境灾害正确的认识有关。因此,强化大学生的环境安全教育是高校办学模式变化提出的新要求。这也是一种生存意识和生存观念的教育,是增强人们环境安全意识,协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帮助人们掌握、预防和解决环境安全问题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人们应付和处理各种环境灾害能力的教育。环境安全教育的内容应包括诸如生活环境和人的生命健康安全、生态环境安全、自然资源和能源安全、生物与食品安全、消防与财产安全、国家生存环境安全等基本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运用典型案例开展防控教育、自我保护教育和应急训练,主动预防环境灾害发生和威胁,使环境安全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和强烈的时代性。这也符合当前人们对自身健康、安全和环境质量的要求和关注。
 
4.文化安全教育
 
要充分认识在青年大学生中进行国家文化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必须站在国家的高度来分析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文化意识形态战略。美国学者约瑟夫·奈认为,依靠文化、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软权力”尤其是利用其中的文化传播之类的无形力量,“从观念上、感情上、心理上去影响别国人民,这是一种代价小而收获明显的软力量资源。这种无形的力量没有导弹驱逐舰护卫下的货轮那样气势汹汹,但是,它却能够散布在全球性的广阔空间,影响千百万人的思想感情,从而最终改变导弹和货轮的归属。”这就是美国力图通过意识形态的渗透与扩张瓦解中国人意志与价值观的战略图谋。
 
近几年,淡化文化与意识形态的观点在高校产生了负面影响,西方文化的渗透,无时无刻不对我国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诱导、催化、暗示和冲击的作用,“价值受到威胁”导致不少大学生文化上的自卑和对自己民族文化失去信心,这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对国民特别是青年大学生进行国家文化安全教育刻不容缓。必须通过文化安全意识教育、文化的民族性教育、国家文化安全的法制教育、中外文化的比较教育,让学生了解到,国家文化安全是一种无形力量资源,“是建立在价值观念、社会制度、行为准则基础上的同化力和规制力,是深层次的安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就是维护民族主流文化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扞卫国家文化主权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文化安全教育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思想文化阵地,既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民族、宗教之间的文化差异性,又能识别“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主义”的本质,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防止和抵制腐朽文化和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对青年学生的侵蚀。积极营造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良好氛围,使高校成为文化安全的示范区和辐射源。
 
5.国防安全教育
 
国防安全教育是国民的基本素质教育,树立国防观念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它不仅是社会基本道德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国家安全的心理堤防,国防观念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重要的道德准则。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正面临着国际格局的重大演变、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及各种复杂的内外环境和竞争对手。这无疑对我国国防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校要根据新时期的特点,重视现代国防教育,增强全民的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把国防常识、国防技能与国防义务教育,融入到高校安全教育课程之中;用危机感来警示国民对国家安全的重视,以增强国民的忧患意识,并将其转化为增强凝聚力的利器;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和规划目前高等学校中开展的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教育内容体系及实贱模式等。
 
三、高校安全教育在路径上要有新突破
 
针对高校安全教育工作普遍存在着重视“硬教育”而忽视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软教育”的状况,不断拓展高校安全教育领域、创新安全教育模式,探宄安全教育新思路,成为新时期高校教育体制中应当关注和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为此,除在安全教育中建立常规目标、完成既定安全教育内容外,还应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
 
1.健全安全教育领导体制
 
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必须置于党委的统一领导之下,积极研宄国家相关安全法律法规和政策,将安全教育列入维护高校稳定与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建立由党务、纪检监察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牵头开展专题调查研宄,探索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规律、特点;研宄改革开放新形式下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动向。领导机构在指导思想上要有长远的总体规划,着眼于全局,防患于未然。积极汇集宣传、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等合力,强化安全教育阵地和主渠道。这是不断拓宽教育途径,落实安全教育实施的关键。
 
2.点面结合,统筹安排
 
新形势下的安全教育需根据高校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开展活动,既要全面展开,又要有重点地进行,做到:“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安全教育所谓的“点”就是抓重点部门人员,如,涉外任务比较重的部门和人员、重点涉密人员、重点院系、重点区域、重点事项的安全教育;安全教育所谓的“面”就是全校师生的安全意识和知识的教育。经常性的开展全院性的安全法规宣传教育,通过典型案例普及国家安全法律知识,进行警示教育,防范教育,心理教育,生命教育;通过举办国家安全形势报告会等,上好新生到校的第一课,为今后开展高校安全教育打下基础;制定相应的安检防控体系,常抓不懈,不留死角;发挥课堂教学、计算机网络教育的优势,在校园网对师生员工进行安全知识的普及、宣传教育等。
 
3.搭建高校安全教育的预警系统
 
加强和维护高校安全,需要建立校园内外的安全预警机制,即在全校范围内建立一套检测高校各部门、各环节安全状况的系统,通过一些关键数据的及时采集和分析,掌握高校安全和周边安全状况,评估校园内外安全级别和潜在威胁,定期不定期就高校安全状况的相关指标,向有关部门或全体师生发布安全信息或安全警报。尽可能采取各种途径和措施,多管齐下,消除隐患,做到标本兼治。
 
4.实施“三全”教育
 
“三全”教育即全员、全面、全过程教育,力图全方位强化安全意识,即高校各部门要加强师生员工的安全知识培训,组织广大师生员工系统地学习、掌握安全知识,如计算机安全、网络安全、防火防爆、信息安全、系统安全、交通安全知识等,活化教育形式,做到安全知识学习与运用“四进”进课堂、进头脑、进寝室、进生活),营造出良好的安全氛围;要求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安全教育要始终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中,做到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在安全教育的对象、场所、内容上,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抓好重点对象、重点场所、节假日期间安全、学生外出实习、社会实贱和毕业生离校之前的安全教育。利用网络拓展国家安全教育的空间,通过军事训练和建立教育基地,构筑安全教育的平台,使高校学生安全教育逐步走向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5.加强制度建设,建立良好的安全教育管理机制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的要求,建立、完善、落实各种具体的安全责任制度,如《学校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寄宿生管理制度》、《财产登记制度》、《值班制度》、《巡逻制度》、《计算机网络管理制度》等,层层签订和贯彻落实安全责任书,把师生员工履行安全管理和教育责任的情况纳入年度考核评优内容,作为责任追宄的依据。从制度上确保高校各项活动的安全开展,从思想上促进大学生形成完善的守法心理结构,规范自己的行为,强化督导检查,达到建立长效的安全教育管理机制的目的。
 
作者:欧阳剑波(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635)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