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安全教育论文 > 正文

关于构建高校公共安全教育体系的对策

来源:UC论文网2017-01-02 10:25

摘要:

关于构建高校公共安全教育体系的对策 公共安全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知识体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抓好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构建高校公共安全

关于构建高校公共安全教育体系的对策
 
公共安全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知识体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抓好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构建高校公共安全教育体系,对于加强高校的日常管理,创造良好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环境,建立安全文明的校园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内涵
 
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健康、重大公私财物以及公共生产、生活的安全,它是一个内涵与外延都比较丰富的范畴。在法学上,将公共安全定义为“故意或者过失实施或者足以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私产的安全”。从公共安全管理理论分析,公共安全问题由自然因素、生态环境、公共卫生、经济、社会、技术、信息等多重侧面所组成。随着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其人、财、物高度集中,群体关系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形态,具有小型社会的特质,其安全也具有社会公共性。高校公共安全,即高校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公私财产的安全。高校公共安全教育,是指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以党和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维护校园安全、保证高校各项工作正常开展为目标,以提高公共安全责任和意识、培养公共安全知识和能力为主要教育内容,通过课堂教育和生活教育等多种途径,使在校大学生增强公共安全意识,全面系统地掌握公共安全知识,提高公共安全防护能力和素质,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和社会需要而进行的教育。
 
新形势下,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安全教育,重点是抓好《国家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保密教育,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责任意识和防范意识;二是人身财产安全防范教育,包括对大学生人身安全造成损害的原因,一般有自然灾害、意外事故、人为侵害和不法侵害等;三是网络安全教育,指维护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条例,网络安全防范意识的教育等;四是消防安全教育,指教给学生消防常识和自救逃生技能,自防自救的知识和能力等;五是交通安全教育,指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防范大学生交通事故的发生,确保交通安全;六是心理安全教育,即采用普遍教育和个别疏导相结合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人际关系和谐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健康人格教育、心理卫生知识教育、挫折应对教育以及心理疾病防治教育等内容。
 
二、我国高校公共安全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高校打破了传统的办学和管理模式,出现办学形式多样化、管理方式社会化、学生结构复杂化的趋势,校园与社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校园公共安全形势日趋复杂严峻,对高校安全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全球化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传统道德文化体系的冲击与挑战
 
随着全球化脚步的加快,西方文化对人们尤其是在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诱导、催化、暗示和冲击作用,导致不少大学生出现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动摇以及对本民族文化的自卑感,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失去信心,这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必须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文化安全意识教育、文化的民族性教育、国家文化安全的法制教育、中外文化的比较教育,让学生了解到,国家文化安全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和资源,是建立在价值观念、社会制度、行为准则基础上的同化力和规制力,是深层次的安全。文化安全教育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思想文化阵地,既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民族、宗教之间的文化差异,又能识别“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主义”的本质,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防止和抵制腐朽文化和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对青年学生的侵蚀。积极营造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良好氛围,使高校成为文化安全的示范区和辐射源。
 
(二)高校日常管理服务与广大学生要求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为顺应社会对大学生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的趋势,很多高校把工作重点放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等方面,而对大学生的公共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相对重视不够。随着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的全面启动,学校后勤管理部门逐渐与学校管理系统脱离,原来的高校后勤管理者转变为经营者,行政性服务转化为企业化运作,改革后的高校后勤集团在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上有了很大提高,但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给安全管理带来了隐忧。首先,大量的外来务工、经商人员涌人校园,给学校的治安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其次,高校后勤化改革是一个渐进摸索的过程,目前一些高校所提供的后勤服务仍存在收费偏高、服务水平差的问题,与广大学生的要求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后勤管理部门与学生之间的矛盾、摩擦、冲突乃至法律纠纷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
 
(三)个别地区高校存在的教学资源紧缺带来的危机
 
近年来,一些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的增大给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压力和挑战。由于学生人数大幅增加,学生宿舍、饭堂等基本生活设施和课室、实验室等学习设施难以保障,后勤服务系统的各项服务也出现了断层现象。由此导致学生对学校产生不满情绪,有的借学校管理上的问题进行发泄,容易引发不稳定事端。此外,有些高校新校区建在城乡结合部,周边环境复杂,给校园安全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再加上有些师生安全意识淡薄,自我防护能力不足,容易给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机。
 
(四)互联网的普及与大学生网络安全知识缺乏之间的矛盾
 
大学生几乎人人涉足网络,虽然他们有驾驭网络的技能,但对维护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条例却知之甚少,网络安全防范意识相对淡薄。互联网上信息良莠不齐、泥沙俱下。大学生在从网络上方便、快捷地获取各种信息的同时,如果不具备足够的是非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网络中的信息“垃圾”极易腐蚀大学生的思想和意志。据有关数据显示,网络中的无益信息竟占到了50%以上。由于得不到教师和家长的有力监管,许多学生都曾无意间浏览过不良内容,绝大多数青少年对浏览色情网站感到无所谓,说明他们普遍缺乏上网安全意识,也反映了针对学生的上网安全教育还相当薄弱。因此,加强对网络的监控管理,防止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传播错误思想和信息,控制和消除网络的不良影响是新时期高校公共安全教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三、构建高校公共安全教育体系的对策
 
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的稳定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高校管理者只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强高校公共安全教育与管理,构建健全的高校公共安全教育体系,才能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
 
(一)将课堂安全教育与课外安全训练相统一
 
安全教育应贯穿学生生活始终,将课堂安全教育与课外安全宣传和训练统一起来,大力开展包括学生校园行为模拟训练等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安全教育要按照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时代的原则,开展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安全知识宣传与教育活动,善于利用发生在学生中的案件、事故进行教育。要积极创建公共安全教育网站,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在开展高校公共安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娱体育活动,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校园氛围,增强学生相互关心与帮助的意识。新生人学教育是第一课,对学生印象深刻,相关部门要结合学校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进行讲解,这样容易取得显着效果。平时,则要根据不同季节、不同环境经常采用召开现场会、举办讲座、张贴宣传画、播放音像制品、树立宣传牌、开设模拟法庭等方式,以案说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也可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特点,经常举办安全知识竞赛、消防演练等活动,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危机发生时的具体情况,更加了解自己的分工和相互之间的配合,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安全防范技能。
 
(二)将师资队伍建设与安全设施建设相统一
 
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实施,首先要有一批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高校公共安全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全面的公共安全知识以及丰富的公共安全教育经验。我国公共安全教育工作刚刚起步,还缺乏公共安全教育专业人员。因此,高校必须下大力气培养一批公共安全教育专家,使他们既对本专业的知识有系统的掌握,又对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目前高校公共安全教育工作的任务很多落在高校的政工队伍身上,特别是承担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的辅导员老师以及学校安全保卫管理干部身上。因此,这支队伍应该积极学习公共安全基础知识,以及公共危机应急处理方法,发挥自己在公共安全教育工作中的优势,兼职承担高校公共安全教育工作,从而促成教育合力的形成。
 
同时,要大力加强校园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安全教育的直接目的是防止安全事件的发生,而保证安全事件的不发生或者少发生,最直接和有力的措施就是加强和落实安全基础设施的建设。高校要积极构筑以校园110指挥中心为枢纽,集人防、物防和技防于一体的校园治安防控体系,加强校园电视监控系统、防盗报警系统、消防烟感自动报警系统等技术防范系统建设,全面提高校园治安防范能力。
 
(三)将学校公共安全教育与社区参与配合相统一
 
社区治安日益成为社会公共安全体系工作的微观基础和主要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把社区治安作为社会公共安全体系的基础,并且在社区的公共安全管理工作中突出了政府与社区居民和当地社会组织的参与和合作。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社区公共安全服务,通过维护社区治安来维护高校的公共安全。在高校的公共安全教育工作中,要注意将学校教育与社区的参与配合统一起来,调动社区的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公共安全教育齐抓共管的局面。要将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纳人到整个社区安全工作体系之中,充分发挥社区机关、团体、家庭、学校、大众传媒等的积极作用,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宣传公共安全知识,提高大众的安全防范能力,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公共安全教育环境。
 
作者:冯小宁,陈木龙(华南理工大学学生工作处,广东广州510640)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