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信息科技类 > 应用电子技术论文 > 正文

分析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

来源:UC论文网2017-01-13 10:50

摘要:

分析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 一、国内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现状 目前我国许多工科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培养了许多具有一定电子专业技术知识,掌

分析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
 
一、国内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现状
 
目前我国许多工科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培养了许多具有一定电子专业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电子技术专业技能的人才,但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的课程普遍具有通用性、理论性较强的特点,虽然针对高职教育的需要,刻意增加实践教学的环节,但仍与现代电子企业具体岗位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造成一方面企业缺乏大量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却是许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究其原因,除了师资、教材、毕业生就业期望等因素外,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目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案仍然比较传统。多数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准确的微观定位。学生在校学习电子技术专业的理论与岗位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不太匹配,专业技能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受到各种实践教学条件的限制,也未取得应有的效果。
 
专业课程体系中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联系不够紧密。课程基本还是沿袭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的三段式课程模式,技能训练有的放在专业课学习之后的最后一个学期集中进行,有的安排在课堂之余到学校实验实训室或者企业走马观花,不能或不能很好地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目的、指导思想和依据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成立时间不长,但从成立之初就恰逢高职院校高速发展的时期,一开始就融入如火如荼的高职教育改革大潮之中。五年来,先后实施了“两年制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专业、教学综合改革”和“2+1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等多项改革,但从人才培养水平的高要求和企业对高职人才岗位群能力需求来看,仍感改革的目标不突出,措施不到位,成果不显著,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探索。为此我们需要瞄准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根本目标,结合本地区与本专业的实际,深入企业调研,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作进一步的改革。
 
本次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电子技术行业人才需求为基本依据,面向电子电器类企业产品质量检测岗位群,以提高学生的岗位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宗旨,倡导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和建立多样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通过综合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社会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
 
原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是,按照“2.5+0.5”教学模式(校外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0.5年)制订,虽然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对专业的课程内容体系作了较为深入的改革,优化、整合了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并没有进行各方面情况的深入分析,尤其对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时间、形式和可能取得的效果等问题考虑不够全面,造成教学计划在执行时,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训练不足,学生的技能水平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为此,此次改革方案的课程体系应有相应的解决方法,应该进一步增加学生参加生产实践活动的时间,设置一些和岗位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并在真实的企业生产实践环境中进行。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分依附理论教学模式的状况,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加大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采取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根据上述文件精神,使我们明确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指导思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之路,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由此带动专业调整与建 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深化课程改革,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打破传统课程体系,实施课程重组,建立适应工学结合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动态结合。
 
三、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方案
 
1.根据电子信息类企业产品质量检测岗位群职业技能需求和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合理确定高职应用电子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业方向,业务范围和培养目标
 
电子电器类企业中存在着产品设计开发、产品生产、产品质量管理等多个岗位群。而从对企业调研的情况分析来看,从学生就业的心理期望与可能性来看,适合高职生的应当是产品质量检测岗位群(属于质量管理范畴)。因为,本科生到了企业,多愿意去产品开发设计部门,即使安排其在质量管理部门,工作也不安心;高职生一般是不能进产品设计与开发部门的,而质量管理也是技术工作,能够满足高职生的就业心理期望。另外,企业中从事质量检测工作的员工占企业全体员工人数的比例一般在8%左右,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这一岗位群的岗位数是可观的。为此,我们确定了本专业人才的主要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面向电子电器制造行业,从事仓检、过程检验、产品检验及产品质量管理与维修等岗位工作的高技能人才。[3]可适应的工作岗位有以下几类。
 
(1)电子电器产品制造企业及相关企业的质量检验人员。
 
(2)企业检验中心、质检科(室)、计量科等工作岗位的工作人员。
 
(3)产品质量管理人员、产品与设备维修人员、供销人员、强制认证和质量体系认证的联络人员、工艺部门及产品开发部门的配合人员。
 
2.以岗位技术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建立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根据本专业毕业生的从业方向、业务范围和培养目标,借鉴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理论,在广泛征求主要由生产一线专家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意见的基础上,以岗位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充分考虑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就业方向的拓展,合理确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具体操作时,首先分析毕业生完成岗位群工作所需要的各项能力,整理出毕业生能力结构表,再根据能力结构和再发展的需要,合理确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同时根据企业对毕业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综合确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具体内容如下。
 
(1)知识结构:电子专业基础知识、岗位工作必备知识、专业拓展需要知识。
 
(2)能力结构:电子专业基本技能、岗位工作必备技能。
 
(3)素质结构:思想品德素质、职业素质。
 
3.根据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规定必须的职业资格证书,科学制定培养方案
 
(1)课程体系。新的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总的分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体系,按课程是否选修属性分为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按课程功能属性分为若干模块,有素质教育、专业基础、检验岗位能力、质量专业人员资格、技师基础与专业拓展、企业岗位适应能力等。在证书课程方面充分注意其与现有课程体系的相融性,没有独立设置。如必考“家用电子产品维修高级工”的证书课程由“电器维修实习'“电视机原理与维修'“数字视听设备”三门课程组成;选考“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内审员证书”和“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助理质量工程师)证书”的证书课程由“质量检验基础'“质量管理与认证”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三门课程加上相关的考证培训课程组成。
 
(2)课程体系模块。课程体系模块组成如下:素质教育模块、英语与计算机应用模块、专业基础平台模块、电子专业技能模块、质量检测技能模块、技师与专业拓展模块。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实践教学中生产性实践教学的比例。教学总学时为2616,其中实践教学课程学时为1380,占50.5%;生产性实践教学时数为1050,占实践教学学时的76%。这样的学时比例安排,大大提高了实践教学,尤其是生产性实践教学的时间比例,为培养学生的生产岗位技能提供了时间保障。
 
四、改革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
 
(1)根据电子电器类企业对高职应用电子专业质量检测人才的需要,遵循高职教育特点而确立的应用电子专业毕业生的主要从业方向、工作范围和培养目标,具有明显的职业方向和岗位针对性,而且还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性,做到了“一专多能”,拓宽了学生的就业范围,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2)根据培养学生岗位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对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及其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化,开发新的课程——“电器产品强制认证”(省级精品课)、“质量检验基础”和“质量管理与认证”,将证书课程融入教学计划中。
 
(3)强调实践教学体系和理论教学体系同等重要,并突出实践教学体系的相对完整性和独立性,围绕产品质量检测岗位应用能力培养主线,紧密联系,相互渗透,共同完成专业知识传授与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任务,强调技能训练,并按实验实践教学、专业技术实践教学、生产性实践教学等各自的特点来组织教学。将“家电维修高级工”纳入教学计划,将技能考核与职业资格考核相结合,强调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在教学时间安排上,在“2+1”基础上,按“2+0.25+0.25+0.5”进行安排。即把第四、第五学期分为上、下两部分,每部分约9周实践,其中一部分根据企业实际,安排“企业岗位适应能力课程”,以实现真正的“工学交替”。第6学期为“毕业综合实践”时间,学生在企业顶岗或就业,完成毕业综合实践的选题。
 
作者:张正(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基础电子技术、产品质量检测。广东广州510515)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