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教育理论论文 > 正文

音乐教育论文汇总范文

来源:UC论文网2017-11-16 22:47

摘要:

  第一篇:内蒙古民族幼儿园音乐教育现状及对策  一、内蒙古民族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现状  1.对音乐的重视程度不足  我国的传统教学理念根深蒂固,家长和教师为了保证孩子的学习成绩,通常会更加注重对学生的识...

  第一篇:内蒙古民族幼儿园音乐教育现状及对策


  一、内蒙古民族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现状

  1.对音乐的重视程度不足

  我国的传统教学理念根深蒂固,家长和教师为了保证孩子的学习成绩,通常会更加注重对学生的识字、算数等文化课内容进行教学,对于音乐这种偏向素质教育的课程重视程度偏低。这也就使得幼儿园教学中,音乐课程成为了辅助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课时较少,并且经常会出现被占用的现象,严重影响了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加上内蒙古大多数幼儿园的建设水平不足,音乐器材数量稀少,既难以让孩子进行相应的音乐练习,又难以让孩子进行音乐鉴赏,导致幼儿园音乐的教学效果较差。


  2.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足

  由于传统的幼儿园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文化课程的教学,虽然已经有素质教育的理念进行传播,但却没有贯彻和落实,导致了幼儿园教育中音乐课程的地位较低。这也就使得幼儿园中的音乐教师对于教学的积极性下降,音乐教育流于形式,没有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相应的革新,也就使得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教学效果差,没有进行深入的讲解和学习。


  3.多媒体教学模式建设不够完善

  内蒙古许多幼儿园的教学设施建设水平还不够完善,没有普及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由于内蒙古是一个多民族的聚集地,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文化,也具有不同的音乐形式,由于缺乏多媒体音乐教育,大多数幼儿园都只能够根据民族特色进行音乐教学。然而,这样虽然能够有效的保护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但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使得大量少数民族音乐正处于濒临消失的境地。这也就需要通过普及多媒体教学模式,来扩大内蒙古幼儿园音乐教育的资源和视野,从而让孩子接触到更多的音乐形式,实现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二、内蒙古民族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对策

  1.提高对于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的理念逐渐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占据了主流。由于音乐教学更加注重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学校方面应该更加重视音乐课程的意义,通过加强对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加强音乐相关器材的建设,对孩子进行美育培养,在观赏相关的艺术作品时,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陶冶孩子的情操,让孩子能够感受到美。另一方面,通过对音乐教学的重视,可以让孩子通过歌唱的方式,抒发内心的情感,从而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创造力是一个民族和国家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重要能力,通过音乐教学,可以推动孩子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我国的发展贡献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2.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于孩子而言,学习兴趣直接影响了其学习状态。孩子在学习一门课程之前,首先要对课程产生兴趣,只有让孩子有兴趣的课程才会让孩子乐于去学习,从而提升孩子的学习效果。而在幼儿园音乐教学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兴趣,可以通过在课前给孩子欣赏一些优秀的民族音乐的方式,让孩子在学习之前就能够得到美的体验,让孩子认识美,从而激发孩子对于美的渴求,提升孩子的学习兴趣。在孩子拥有学习兴趣后,就可以让孩子自主的在课余时间进行演唱,从而有效的提升孩子的歌唱水平。


  3.提升幼儿园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首先,政府要对幼儿园加大投资力度,通过为幼儿园提供音乐器材的方式,来给幼儿园音乐教育提供重要的基础。并且让孩子亲身接触并使用音乐器材,培养孩子对于音乐的兴趣。其次,要加强对于幼儿园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建设水平,通过为幼儿园提供数量足够的计算机,并铺设互联网,来让幼儿园加大与互联网的融合程度。在教学工作中,通过使用互联网中的音乐资源,既能够给孩子欣赏更多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又能够利用多媒体等教育形式,提升幼儿园的教育水平。


  三、结语

  在内蒙古民族幼儿园音乐教育上,仍然存在着对于音乐教育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导致教师普遍对音乐教育的积极性不足,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长期无法的到更新,并且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建设水平较低,无法通过互联网的形式,提升音乐的教学水平。因此,需要幼儿园提高对于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通过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提升幼儿园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来达到促进内蒙古幼儿园音乐教育水平不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荣.幼儿园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发展路径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32(03):114-117.

  [2]武英.传承与保护蒙古族音乐从小做起——内蒙古呼市蒙古族幼儿园音乐课堂的调查报告[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06):58-59.

  [3]常超,庞宇峰.让地方性音乐文化走进幼儿园——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为例[J].黄河之声,2016,(09):32-33.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幼儿园教育发展现状及其评价研究》+(FMB160618)


  作者简介:王开乐(1974.7-),女,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学士,中教高级,从事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研究。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39期


  第二篇:欣赏课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新编的《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中,对音乐的价值、理念都有了新的变化和阐述,其中很多内容都涉及到对音乐的欣赏聆听,可见音乐欣赏已成为音乐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而很多农村学校却一直忽视音乐欣赏的重要性,一味侧重于教唱,使学生在音乐欣赏领域屈于贫乏,也造成了音乐素质上的滞后,严重影响了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在当今素质教育大环境下对学生的要求,农村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普及和开展已经迫在眉睫。

  也许有的人会质疑,音乐欣赏课有什么好上的?对于这个问题,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了总结,归纳出农村小学音乐欣赏课的重要性。


  一、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到学生音乐素质的养成

  小学音乐欣赏是让学生通过聆听、感知音乐从而理解音乐,提高其感觉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它对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提高对音乐的审美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必须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转换自己的思想观念以及原有的教学模式,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音乐欣赏的环境、设施,将音乐欣赏放在一个制高点上,鼓励和引导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大胆用自己组织的语言,发表自己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并通过教师的引领,指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找到侧重点,并进一步对音乐常识性的知识进行补充强化,从而培养学生音乐素质的养成和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


  二、音乐欣赏是集感性与理性于一体的听觉艺术,直接影响到学生智力的开发和思维的缜密

  音乐欣赏,说白了更多的是听觉上的感觉、心灵上的感受。每一部音乐作品,无论大小,都能反映出作曲家的思想意识和所要表达的意境。因此,每一部音乐作品首先在创作上就是要供人们去聆听,一部好的音乐作品,往往在听的过程中就能影响到人们的情绪变化,更有甚者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情感态度,引发心灵的震撼和思想上的思考。因此,音乐欣赏是集感性与理性为一体的听觉艺术。


  对于孩子来说,音乐欣赏能直接影响到他们智力的开发和思维形成的缜密。音乐欣赏有着强大的功能性,对于孩子来说,喜欢音乐是每一个孩子的共性,可见音乐在每一个孩子心中所占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欣赏过程中,通过作品所渗透的点点滴滴,直接作用于孩子的感性认识,引发孩子思想共鸣的同时,也促进了孩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上升变化过程,从而促进了孩子智力和思维的发展。


  三、音乐欣赏能更多的提供孩子们想象的空间,直接影响到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孩子们的想象力是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他们的想象力好似插上翅膀的雄鹰,在自由飞翔的同时,又变幻莫测。在音乐欣赏过程当中,学生在揣摩作曲家意图的时候,往往会释放想象的能量,创造性的诠释音乐,在这个过程中,想象可以使瞬间得到的灵感得到创造性的发挥。因此,在当今素质教育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必须大胆的鼓励学生释放自己想象的能量,使他们在良好的心态、轻松的气氛和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放飞自己一个又一个想象的梦想,而这种想象会直接影响到孩子自身的健康发展,像一股清流,在想象的空间中洗涤污尘,抚慰心灵,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四、音乐欣赏能更好的为学生提供“动”的条件,直接影响到孩子自我创编、自主表演的欲望和信

  每一个孩子由于阅历的简短,使他们的知识面和联想都不如成年人丰富,但在音乐欣赏中,孩子对音乐情绪、情感的直接感受能力却很强,有的甚至会超越成年人,而且自我表现的欲望也很突出。我们经常在课堂上看到,有的学生常常会在欣赏音乐的时候,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手舞足蹈起来。因此,音乐欣赏课堂中要充分给学生“动”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动”起来,通过“动”中的自我创编、自主表演加深对音乐形象的联想,从而增强对音乐的表现力和对音乐表演的信心。这样,就使每一个学生在听觉、触觉等方面都得到动态享受,从而更加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创造性创编、表演的欲望。


  通过以上论述,可见音乐欣赏在学生健康发展中所起的重要性,音乐欣赏也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开发学生能力的重要一环。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和途径来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涵、意境。尤其是农村小学更应该认清音乐欣赏的重要性和音乐欣赏课在音乐教学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只有把握住这些,才能在今后的音乐教学中使学生真正享受更多音乐带来的乐趣,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创造力,从而为他们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更多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

  [2]《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

  [3][德]罗伯特·舒曼.《新音乐杂志》[M].人民音乐出版社.1978年


  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年9期

  作者:吕文凭


  第三篇:音乐教育观发展的展望


  一、新中国建立至21世纪前的音乐教育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学校教育中的音乐教育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随着1951年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关于:“普通中学的宗旨和培养目标是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积极的成员。”的提议以及苏联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在我国的传播,新中国音乐教育事业成功的起步由于这一阶段是新中国音乐教育的起步和探索阶段,因而音乐教育所面临的困难和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如这一时期音乐教育的发展水平极不平衡,音乐教师数量严重

  匮乏,尚没有组织编写出版系统、统一的教材、音乐教育内容过分突出政治因素等。


  由于历史原因,音乐教育的这种良好开局不久便遭到了严重的冲击和破坏。直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后,学校音乐教育随着教育事业的恢复、发展重新受到重视依据大纲并本着“一纲多本”精神,编写了供各级各类学校使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材;包括全国中小学生歌咏比赛在内的各级学生课外、校外艺术活动蓬勃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提上日程,培养并涌现出了一大批音乐教育的优秀教师;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工作也开始受到关注,世界著名的音乐教学法被介绍到国内。


  在近三十年中,学校音乐教育的理论建设,在我国是十分薄弱的环节。因为在这一段时间中,美育在学校教育中被边缘化,失去了应有地位。在这背景下,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基本上是一片空白。1978年后,在这空白上起步的我国音乐教育理论得到快速的发展,而之所以的提速十度对国外音乐教育理论精华和实践体系的学习借鉴吸收:从对上世纪中叶拖欠下来的以奥尔夫柯达伊等为代表的国外音乐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的学习补课,到上世纪末期对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雷默的音乐教育哲学,以及本世纪初以艾利奥特为代表的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等。


  二、21世纪音乐多样性的发展

  世纪之交后,随着随着全球一体化经济文化的交融、发展,欧洲中心论的观念越来越淡化而开始转向为对于全球音乐文化多样性的认识。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勞斯也曾说过:“每一个文化都是与其他文化交流以自养,但它应在交流中以某种抵抗。如果没有这种抵抗,那么很快它就不再有任何属于它自己的东西去交流。”只有承认并保护文化差异的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收、借鉴,并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发现和发展自己。


  如管建华老师于1999年发表的《世纪之交:欧洲音乐中心论在我国解构之始——认识论哲学基础音乐学的解构》较早的提出:重新认知欧洲音乐文化、建立平等的中国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文化交流对话的关系以及美国的多元音乐文化。几乎与此同时,谢嘉幸老师于2000年发表的《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较早的提出:多元音乐文化交流不仅仅是吸收有利于自身发展之丰富营养的文化需求,也是认识自我的需求。这与管建华先生提出的“套用欧洲音乐理论话语模式去诠释和截取本土音乐文化”的批判是不谋而合的。


  自此后,在全球音乐文化多样性的世界观下如何发展中国音乐文化与西方、世界音乐文化平等交流和如何认识中国自身音乐文化的学术探讨得到了深入的发展,如管建华老师从2000年后一系通过论述世界多元音乐文化发展而来的对世界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论述和对于多元音乐文化下的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化到2016年发表的《新轴心时代中国音乐文化史的定位》中对于中西方音乐观的比较,可见其在多元文化的视角下,重新构建世界音乐文化对于中国音乐文化的认知。又如谢嘉幸老师从2000年后对于中国当代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相关学术论文可见其对于构建中国音乐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如《我国当代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相关的语境的探析》《我国当代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目标、功能探析》《我国当代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操作策略的探讨》等。


  除了在学术论文当中,音乐教育观念越来越关注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外,中小学音乐课程设置中的内容上也越来越注重文化的多样性,如当下所用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必修书的《音乐鉴赏》,从其中单元可知其涵盖范围包括世界各洲民间音乐(除南极洲)以及对中国民歌从西北、中原、南国和独特的划分。


  然而也因为文化多样性教育观念的发展:我们通过世界文化的音乐,来了解世界丰富多采的文化,也通过本文化的音乐来认识自己。在这以发展中,对于世界音乐素材与中国传统音乐素材的比例、中国传统音乐素材与自即民族或自己区域音乐素材的比例、以及各素材适合以某种音乐课程的形式或适合多种课程的形式还在一个不断变化权衡的过程,然而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学时是有限的以及高等音乐教育中音乐师资的培养更多的还是运用欧洲音乐理论文化的标准。从而在音乐教育理论、音乐教育师资到普通音乐教育中,都迫切的需求在世界音乐文化多样性的背景下寻求自身的发展方式。


  三、21世纪音乐教育哲学的发展

  同样在世纪之交,特别是美国雷默的审美哲学、埃奥特的实践哲学被引进国内后,“音乐教育哲学”在中国音乐教育界开始受到较多关注,中国音乐教育哲学的发展开始超越实践层面,向理论纵深发展。而自教育部2001年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关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起争端也随之而起。


  从刘沛先生2004年发表的《音乐教育哲学观点的历史演进》对六种代表性的音乐教育哲学的简要分析以及提出多维度综合课程后,对于审美教育的批判和新的音乐教育哲学在国民教育中的呼唤随之而起:如,管建华先生2005年发表的《“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批评与音乐教育的文化哲学构建》开始对在国内对审美哲学进行批评并构建其建立于多元音乐文化中的音乐文化哲学;而杜亚雄先生更是认为课标自2001年对于否定“表演”为核心而改为“审美”不仅不符合音乐艺术的根本性质,不符合音乐教育多元化的要求,也不符合学生要求被审美的心理,且还有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倾向,应当加以改正——2011年发表的《国民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吗?》并且于2014发表文章《识谱应成为国民音乐教育的核心任务》指出现阶段识谱的重要性,希望我国中小学纠正不重视识谱教学的缺点,将识谱作为国民音乐教育的核心任务。


  在这种批评审美哲学和审美为核心的教育中,作为审美教育的拥护者也给予了有力的回击,如郭声健先生在2012年发表的《国民音乐教育不应该以审美为核心吗?——与杜亚雄先生商榷》指“审美”理解为“欣赏”的误区。王安国先生也于2012年发表《提炼“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对“音乐教育哲学”问题研讨的两点认识》提出了音乐教育哲学“转向”的“轨迹”不具有普遍性的存在,应该更多的考虑我国国情为出发点,遵循中华民族近代和当代思想文化演进的客观规律而不是照搬美国的所谓的规律。在关于审美哲学与实践哲学的相互批评中还有专家似乎直接就另起炉灶提出以音乐造为核心、以音乐表演为核心。


  正因为多种音乐教育哲学观点的存在,在这争执的近十年中,学校音乐教育理论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但,如果换一种角度来说,如果一种教育哲学所引领的国民课程核心在十年或者二十后被推翻,被认为是不可取的,这不仅仅是理论的错误,是否意味着十多年理论所引导的教学成果——近一代人的培养也是错误的呢?在这点上,是否更值得深思。音乐多样性的课程观念也是一样的,课程观念的发展确实促进着“音乐”这门科目的发展,但在这发展和学习中,其中有拥有的内容是不是真的为国民所喜,是不是真的为国民所接受终将是需要我们所考虑的,虽然这一使命的完成除了理论的支持外,更多的需要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参与。


  参考文献:

  [1]王安国.历史的跨越——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三十年[J].人民音乐,2009,(1).

  [2]河清.现代与后现代[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

  [3]王安国.提炼“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对“音乐教育哲学”问题研讨的两点认识[J].人民音乐,2012,(2).

  [4]吴跃华.从三本书窥改革开放以来音乐教育哲学的发展理路[J].中国音乐,2015,(1).

  [5]王耀华.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J].中国音乐教育,2007,(7).

  [6]崔学荣.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观——基础音乐教育实践的行动指南[J].中国音乐,2008,(2).


  作者简介:

  陈星昌(1990—),学历: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学

  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 2017年3期


  第四篇:谈小学音乐教育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


  因现代的教育只是片面的提高升学率从而导致音乐教育不怎么受学生和家长的重视。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音乐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制止学生形成道貌岸然还可以防止实则功利横行现象的出现。


  一、活泼外向的特征

  普罗科菲耶夫曾经说过“音乐歌颂人们的生活,引导人们走向光明的未来”很多学生都会比较容易生气,遇到和自己想法有差别的事情就比较烦躁,选择逃避,对于任何事情也非常敏感,心灵脆弱遭受不起打击。孩子永远是希望被家长认可的,所以当家长给予他们很大期望时他们自认为可以完全的做到。但是在这过程中他会遭遇很多挫折和坎坷,由于自尊心的作祟,他们都不愿正视自己的错误。若让孩子进行音乐教育,让音乐的每个节奏,每段旋律触及孩子的心灵,暂时忘掉所以的不愉悦。成功往往离不开失败,只有在经历失败后才能磨砺地我们变得更加坚强。不因错误的选择哭泣,不彷徨于未知的未来。当你静静的享受音乐给你带来的感受时,你就会慢慢的从小忧郁里脱离出来。


  二、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培养

  社会进步的条件就是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发散思维就是会用独特的角度去思考,然后把自己看到的消息和记忆中的消息相结合,从而涌出很多的新想法。用新的程序想出新的思维产品,这种思维活动就是创造性思维。中学生现在的思维状态是从思维活动逐渐转变为抽象思维的一个过渡状态。就正是提高思维水平的黄金阶段,音乐不仅仅是享受了歌曲还能让学生培养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当一首歌曲结束后,即使没有什么新的想法,但是也活动锻炼了大脑。例如,在学习《小动物唱歌》的最后环节,运用多媒体课件放映出大森林的一些画面,营造出一个与音乐相符的环境气氛,然后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爱好每人扮演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有很多同学喜欢扮演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小乌,起伏有致,如似鸟儿在树林中尽情地对答歌唱;有的同学扮演可爱的小猫;有的同学两手指竖起放在头顶,扮演可爱的小兔子;有的扮演小树在微风中随风摇摆等等,他们边演唱边自由地舞动,全身心地融入音乐情绪中。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又起到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作用。


  三、养成积极良好的生活态度

  音乐不仅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旋律和节奏还能放松学生的精神状态,现在教育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学校的课业负担也特别重。把学生压的不能喘息。尽管也提出了要减压,但是效果并不显著,因此,学生必须要自己想办法来缓解压力,空闲的时候听听音乐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让自己在音乐中忘记烦恼进入一个相对于放松的状态。


  比如,我在讲解《历史悠久的亚洲传统音乐》这一课时,播放了印度尼西亚的美丽景色录像片段和歌曲《星星索》,让学生充分体会了岛国印度尼西亚的美丽,美丽的海岛风光给人们带来的无限活力,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接着便进行了“强、弱”等音乐知识的教学渗透。把同学分成二组,在录像背景下演唱歌曲。伴唱组演唱的“星星索”是人们划船时伴随船桨起落的节奏哼唱,使音乐知识的学习不仅融入了情感,而且为音乐知识充实了丰富的情感,同时也加强了同学们合作意识,学生能轻易地去认识和理解音乐。


  四、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育人先育德,因此德行对于一个社会有用的人士是非常关键的。正处于发育期的小学生是及其不稳定的,好奇心、叛逆心极重,在很多事情面前都不能明确的辨别是非,所以很容易去做一些触犯道德触犯法律的事情。艺术的学习既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抚平学生在青春期的轻狂与躁动,因此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能得到相对的提高。对于纯书本的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可能性是非常渺小的。音乐的教育十分有益于培养良好德行,优雅的旋律和通俗易懂的歌词能让学生通过音乐到达另一个境界,让学生的心灵得到休憩。音乐的教育不仅仅能让学生过真实的生活还能使学生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音乐随时都在我们身边围绕,所谓的音乐教育不仅仅是老师教学生唱歌这样的简单,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喜欢音乐的美,领会音乐的美。在音乐中,我们听到的不是简单的歌曲,而是能领悟到生活真谛的歌曲。在音乐的长期熏陶陶冶下,学生就会变得积极乐观。对于事情都有主動去求知、探索的精神。在音乐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有享受音乐的权利,可以放下所有的一切、大胆的想象。


  参考文献:

  [1]王岚.谈中学音乐教育对学生身心发展影响[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2(02).

  [2]袁霜.发挥音乐教育特色培养学生民族情感[J].青年文学家,2009(20).

  [3]刘洋.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的初中音乐教育教学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第五篇:小学音乐教育与自然生活


  音乐是一种能够产生共鸣效果的声频,出自人类本体的最初生命运动,它伴随人类产生而产生,伴随人类起源而起源,伴随人类发展而发展。它不是人类身外之物,也不是人类最初的物质生产,而是一开始就是一种富有情感的感于外物存在的人类最初精神活动的产物。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音乐主要是为了让他们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感受到音乐这种独具特色的美。


  一、将音乐教育融入自然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人们的音乐教育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少人开始正视音乐教育,认识到音乐教育,對于学生的个人发展、情感陶冶以及艺术鉴赏等方面的能力培养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音乐教育也成为发展素质教育的一大亮点。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想要将音乐教育融入自然,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学会从多方面发掘学生的动力,尊重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从小处着手,从细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学习音乐的美妙之处。这样,学生的音乐视野才有可能得到拓展,他们才有可能在学习中学会探索音乐知识,使自己学习的音乐知识跳脱于课本知识,将音乐融入自然。


  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如何做,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音乐融入自然回归生活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音乐知识时,可以扩展音乐领域,多开展课外音乐活动。比如说,在学习《春天来了》这首歌时,教师就可以组织班上的学生去户外感受春天之美,看一看春天来了,大自然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这样的户外音乐活动,学生自己深入地感知了春天的变化,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在学习的时候对音乐的感触也就更深了。


  二、孔子说,要亲近自然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推举和赞扬这样一种教育方式:“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段话充满了一种审美享受。


  孔子的教育方式多种多样,不拘泥于课堂教学,而通过自由探讨,野外郊游来培养学生们的品质与德行、操守。这句话可以作为一个开放式音乐教育的先驱典范。由于被教育者年龄参差不齐,音乐教育应该充分发挥寓教于乐的精神,通过与大自然的接触,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活的亲切感,从而来完成音乐对孩子们的美育作用。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完全可以效仿古人的音乐教育方式,带上一架手风琴,几支长笛,和一群欢畅的学生,踏着欢快的步子,迎着温暖清新的春风,呼吸着纯净的空气,在山涧、在溪流旁、在旷野里随便找个空地。把课堂搬到大自然中,让孩子们在自然中学习、成长。


  三、从生活中体验音乐

  音乐不同于语言,不分国籍和种族,只要有一颗热爱音乐的心,任何事情都无法阻止音乐的发展和传递。在音乐课堂上的学习,只是学生学习和认识音乐的很小一部分,生活中只要用心感受就会发现处处都有音乐。音乐教师要想实现音乐教育的创新,就要学会发现生活中的音乐,学会引领学生从生活中寻找音乐,使音乐回归生活。


  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要想让音乐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就必须学会根据时代发展的变化,发展音乐教学。比如说,在小学三年级的音乐教材上有一首名为《爷爷为我打月饼》的歌,歌曲讲的是革命年代的祖孙之情,歌词描写的场景和表达的感情十分动人。但是,在今天,身处在和平年代的小学生,对歌曲中所描绘的感情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距离感,不能够准确地理解。教师在教学时,如果遇上这样的情况,就不能按照教材内容生搬硬套,而是要学会变通,在教学的时候学会联系生活实际,如可以在教学之前让班上的学生回忆一下平时自己的爷爷奶奶为自己做了哪些事情,通过这样的生活实际,将学生带入课堂教学中,使他们感受到歌词所要传达的情感,更加深刻地理解音乐、欣赏音乐。


  四、让学生走近自然

  相对于以前的填鸭式教育,现在的教育主要侧重于素质方面的教育,一个学生要全面发展自己各方面的才能才是一个合格的好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们品德、美育方面的教育。


  对音乐课程的教授也就不那么死板的局限于教室之中。要知道音乐是无处不在的,树叶沙沙响是在欢唱,河水叮叮咚咚地流淌也充满着音符,微风会细语,鸟儿时而啼鸣,自然中的每一处都可以培养孩子们的感知能力。所以孩子们也可以无处不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近自然,使一颗颗天真可爱的心灵飞向旷野,来到清澈的小溪旁、幽静的竹林中、丰收的稻田里……在汩汩的流水声、沙沙的树叶声和鸟语花香中品音乐、学音乐,孩子们定会无比欢畅。


  教授《我爱雪莲花》这首歌时,有句歌词是这样的“我叫吐依拉,生在天山下,从小爱爬山哟,采来雪莲花”。生活于自然环境中的孩子们必然会对生存的环境抱着亲切的感觉,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会加以运用。有个孩子就根据自己和家乡编唱出,“我叫刘海依,生在云山下,从小爱爬山哟,采来铃铛花。”这激发了孩子们的创造能力,能够活学活用,增强学生们的自豪感和团结精神。


  有些时候可能与儿歌相符的日常生活场景并不是那么好找,教师就可以采取多媒体幻灯片的方式,既能播放视频同时也抓住了孩子们的耳朵,在播放儿歌的同时,把日常生活的画面一一展现出来,比如《蜗牛与黄鹂鸟》这首小朋友们很喜欢的儿歌,就可以制作一幅幅蜗牛爬行的图片,黄鹂鸟高歌的图片,还有茂盛的藤蔓,这样就形象地展示了这首歌,也提起了孩子们的兴趣,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们的音乐学习。


  总之,音乐是一门艺术,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小学音乐教育融入自然,回归生活,是当前音乐教育改革的一种教学创新,可以启发小学生的想象力,使富有强烈求知欲的小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更好地探索音乐知识,在生活与音乐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从事小学音乐教育多年,下面笔者就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小学三年级的音乐教学内容详细地论述使小学音乐融入自然,回归生活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朱怡璇.唱会歌、唱好歌和会唱歌:浅谈对吴斌教授这一观点的思考与实践[J].中学教学参考,2013(18).

  [2]佟贺.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3]陈孝余.中小学音乐欣赏有效聆听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来源:读写算·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18期

  作者:周海燕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