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经济管理论文 > 经济危机论文 > 正文

经济危机的论文细节要点

来源:UC论文网2017-11-21 13:36

摘要:

 伴随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后,社会发展也有了很大成就,国民生产总值也在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改善。在金融行业也有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是在新形势下国际金融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一篇:探讨新形势下国际金融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伴随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后,社会发展也有了很大成就,国民生产总值也在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改善。在金融行业也有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是在新形势下国际金融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我国要抓紧找到适合本国发展、减少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影响方法,以此促使我国的经济及各行各业的发展都能够顺利进行,社会发展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以此人类社会做出更显著的贡献。


  一、金融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的不良影响

  (一)影响我国对外资的吸入

  金融经济危机的出现导致欧洲与美国的银行的保险业务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和重创,很多大型的公司也因此倒闭,这些国家连带把自己的投资项目进行了回收,对贷款项目也进行了相对的减少,并且提升了对外的投资的标准以及出台限制各种企业的投资,由此导致我国对外资金吸入受到影响,并且使海外投资受到很大的阻碍


  (二)对我国金融机构的冲击

  金融风暴所带来的影响对我国形成的冲击不会太严重。主要原因是我国的金融系统与世界还没有完全接轨,货币也没有实现自由兑换,所以说金融危机对我国还没有造成直接性的冲击,而我国金融机构对于美国次货产品的购买量不是不多,所以对我国的金融机构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并不是很大。但是,新形势下深入的金融危机,也使得我国经济必须直面国际、国内带来的各种挑战和压力,虽然我国金融机构行业受到的打击没有像美国那样直接,但是在全球经济逐渐一体化深入的如今,我国也将面临着空前绝后的挑战和考验。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

  (一)给我国企业向世界发展创造了机会

  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得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很多大型的企业都直面倒闭破产的威胁,企业的价值也大大降低,由此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向世界发展创造了绝好的机会。就2008年来看,我国的企业便对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500家企业实行了并购或者投资。这样不仅提升了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使得企业成本降低,生产效率提高,也使得我国企业可以更好的树立形象。


  (二)有助于我国产品结构和产品可以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在我国企业生产中,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重,与此同时,在市场竞争中,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科技含量比较少、利润也比较低,由此导致欧美地区的发达国家对我国的进口量逐渐减少,对市场的需求也减少,导致我国的许多出口险产业的订单量减少显著,销量也在下滑、迫使企业停止生产。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开始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和方向,改变企业原本的思路,开始重视企业含有的科技水平和技术,迅速调整企业的生产结构。使企业在转型中再次获得市场,或者逐渐获得更大的市场竞争力。所以在整体上观察,金融危机的出现也有助于我国企业加快升级转型的脚步。


  三、应对新形势下国际金融经济危机带给我国影响的措施

  (一)提高警惕、增强对风险的控制管理

  就目前来看,我国已经对新形势下国际经济危机对我国产生的影响采取了多种防范的措施,但是也不能对金融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所掉以轻心,反而更应该加大防范措施,提升对金融危机的预防。与此同时,政府还要对金融业加强监管力,增强对风险的控制管理,要不断建立健全合理的法人治理体系,创建有效及时的预警机制和风险评判措施,增强对风险的抵御能力,以此降低企业的总体风险。


  (二)将产业进行审计,扩大企业内需

  在新形势金融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欧美国家的的市场在紧缩,经济也处在低迷状态,我国的出口型企业由此受到了较为严重的打击,所以,我们国家要在企业中积极引进外资,全力支持和鼓励企业进行转型和升级,并且在危机中把握机遇,不断增强企业产品的科技水平与产品质量,变动企业的出口结构,大力鼓舞我国企业开辟全新的市场,使企业走向多元化的发展道路,提高我国企业的综合力和国际竞争力。另外,我国还要积极制定出与企业相符合的战略和措施,借助提高政府公共收支、减免税收、提升医改进程以及增强社保水平、增加就业机会等等措施来促进国民的消费水平,尽量减少国际经济经融危机对我国产生的影响。


  四、结语

  总而言之,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导致世界经济在短期内很难有较为明显的恢复,由此进行漫长的国际金融积极危机调整对我国也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使我国的对外经济拉动型增长模式面临严酷的挑战。所以,我国政府要主动引导金融企业向“出口型”企业转变,对国际金融进行不断的学习和经验总结。实行企业的并购和收购,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另外,我国政府部门也要积极参与国际的事物中,凭借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学会主动为自己的国家争取主动权,以此掌握更多的国际发言权,提升我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侯娜.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对策分析[D].山东经济学院,2010.

  [2]何勇.金融危机对中国国际经济地位的影响[D].外交学院,2010.

  [3]郭旭红.略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J].改革与开放,2009(11).


  来源:大众理财顾问 2016年1期

  作者:李超 崔靖



  第二篇:经济危机下航运公司如何做好船员管理


  0引言

  海运是国际贸易最主要的运输方式,为国民经济安全运行保驾护航。据统计,全球有150多万名的船员,正是他们的努力工作,才能够使全球近70亿的人口过上丰富多彩的生活。我们每天的衣、食、住、行、用等习以为常的基本生活用品,都依赖于海上贸易,这凝聚了所有船员的心血和汗水!


  近年来,我国海运事业与航运企业的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随着国际航运市场的持续低迷,船员管理领域,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与困难,有些问题甚至已经影响到了航运企业的发展与船员队伍的稳定。


  1船员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1船员职业吸引力正在逐步下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物价和陆地收入水平的提高,需求不断升级,择业观也发生了变化,船员职业的优势渐渐丧失,职业吸引力下降,船员自身的职业荣誉感明显降低,社会地位的认知度下降,职业生涯通道狭窄。并且船岸收入差持续缩小,客观造成了船员“放弃船员职业”的情况屡见不鲜,船员队伍的稳定性受到动摇。据调查,某航运企业2015年年解除合同的49名船员中,有41名船员表示不再从事船上工作,仅有7名船员(主要是大副、大管轮)因市场薪酬吸引作用,继续从事船上工作。


  1.2船员准入门槛被不断提高

  目前,国内对船员群体还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对船员职业的特殊性没有充分的认知。比如,航海类毕业生首先须通过要求苛刻的三副、三管轮考试,才能上船。许多学生因无法通过“入门考试”而过早地结束了船员生涯。据估计,每年航海类大专院校毕业生有一半人数因此流失,这无疑是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我认为,正确的导向应该是“轻考试,重实操”。对于真正热爱船员工作的人,通过适当的培训和个人的努力能够较为轻松的通过考试,淡化证书考试的门槛。在各种取证培训中应重视船员动手能力的培养与考核,如在船舶操纵模拟器,四小证,各种专业培训证等课程中增加实操的比重,降低笔试的难度。从而吸引更多的有意愿的年轻人加入到航海事业中来。


  1.3船员市场无序竞争加剧

  市场经济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等不足,在船员市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船员市场的无序竞争越来越激烈,导致部分企业和船员逐利心态严重、安全和诚信意识淡薄,船员职业操守下降、自律意识不够等等。部分小型企业或国外企业通过开“高薪”将大型航运企业的高级船员挖走,所谓的“高薪”是以牺牲船员原本应缴纳的规费为代价,不承担任何社会责任。这不仅给船员今后的医疗、养老问题带来隐患,造成未来船员工伤索赔难等现象,同时还会对船员心态、职业道德造成不良影响,部分船员为了眼前利益而频繁跳槽,进而挫伤大型航运企业加强船员培训培养和提高船员素质的积极性。最后相关政策与航运低迷的矛盾突出。目前,全球金融危机负面影响愈演愈烈,航运市场持续低迷,船东大部分经营困难、举步维艰。而近几年先后生效的马尼拉修正案、《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都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成本压力。虽然这些公约旨在提高整体管理水平,与国际市场接轨,但是如不考虑中国目前航运企业的现状,不采取一些变通的方法规避、消化巨大的履约压力,都有可能将导致航运企业在多重压力下短时间之内就可能破产倒闭。比如,困扰船公司的“双重”体检问题至今在有些地区尚未真正得到解决。


  2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

  实现海运大国和强国的宏伟目标,离不开广大船员的辛勤劳动。目前来看,我国船员管理行业急需进一步健全有关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从市场的机制和体制、行业自律行为、船舶培训发证的中间环节与费用等多方面支持船员事业,具体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强:


  2.1提高船员的社会认知度

  通过广泛的宣传航海,彰显航海的重要性,分析我国建设海洋大国和强国的重要意义,突出船员在航海和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加强海员职业宣传,持续提高海员职业的社会认知,唤醒公民海洋意识。如2015年的海员日期间,主管机构表彰了100名优秀船员和100名优秀船员家属,这就是一次传播正能量的宣传。


  2.2打通船员职业生涯瓶颈

  世界航运圈非常小,船员职业发展通道相对封闭,从水手到船长,成长缓慢,晋升单一,造成“一旦为船员,终身为船员”的局面。因此,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关爱船员,提供更多的适合船员任职的陆上岗位,这样才可能吸引更多的人初期加入到航海队伍中。比如,有的船公司实行“海陆职务轮换”的制度,比如,船长在海上工作半年,就回到岸基做半年的主管,然后再回到船上做船长,这样很好的留住了人才。


  2.3引导船员市场有序竞争

  不断完善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引导行业自律,促进市场公平竞争。船员是高投入、成长慢的职业,政府、企业和船员要从促进海运发展、保护船员的基本权益考虑,共同承担船员的培训和培养职能,共同创造有序的船员市场环境,确保船员市场的良性发展


  2.4创造体面的船员工作环境

  船员生活空间十分狭小,在远洋船舶工作时几乎与世隔绝,因此,要正确认识和区分船员工作的危险与煤矿工人的“危险”、地质工人的“艰辛”的不同,不断改善船员在船的工作生活设施,提供与陆地一致的社会保障,适当减免船员的个人所得税,提高船员的薪酬水平,提高船员职业的吸引力。


  2.5降低船员准入门槛

  要紧紧抓住目前船员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切实调整管理制度,简化相关手续,减少或减免船员培训、考试和发证的中间环节与费用,降低船员准入标准,能够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到航海事业中。


  2.6支持航运企业渡过难关

  航运企业是船员赖以生存的平台,只有航运企业的经营状况好起来,船员才能安心稳定地工作,才会减少船员劳资纠纷事件的发生。当前,航运业界依然艰难,迫切需要相关各方的大力支持,携手共渡难关。比如在税收,信贷方面给一些宽松的政策。通过供给侧的改革控制运力规模的无序增长等等措施降低航运企业的运营成本,盈利能力,最终也可以为船员创造一个可以依赖的“家”。


  总之,船员是国家海运事业的最重要的资源,也是航运企最宝贵的财富。船员对保障船舶航行安全、防止船舶污染和提升船舶营运效率都具有决定性的作。只有做好船员管理工作,才能帮助企业渡过这场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衰退,保障企业困难时期的安全和稳定。


  【参考文献】

  [1]龙记阳.船员培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Z].2008.

  [2]俞炜忠.民营企业船员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Z].2010.


  [责任编辑:王楠]

  来源:科技视界 2016年8期

  作者:路友于



  第三篇:后经济危机时代企业理财问题与对策研究


  对于企业来讲,理财可以说是企业发展目标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企业理财直接反映出企业管理层的经营水平和管理理念。企业利益的相关者和社会责任对于企业的理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当前国际市场处于后经济危机时代,整个经济市场环境并不明朗。自古以来,人们就有着忧患意识,危机的出现往往能够激发人们的潜能来寻求更多的机遇,并且在危机之中熬过来的多为强者。经济的危机有着周期性,作为企业来讲,应当时刻保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做好理财,这是确保企业从容应对突发状况的有力后盾。因此,总结企业理财的问题进而提出优化策略,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所谓的经济危机,也就是金融危机所引发,大概的含义说的是某国或多国的金融指标发生短暂的恶化,金融指标包括短期利率、证券、货币、房地产、土地价格或者金融机构倒闭等等。因此,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据有关研究显示,自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以布林顿森林体系爆发作为标志的金融危机已经多次在全球发生,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美国的次贷崩盘曾引发过多次经济危机,其中以通用、克莱斯勒、福特公司的破产作为开端,对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也使美国的制造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美国的经济由此开始衰退。世界各国都很大程度上会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对于世界各个经济领域也都产生着不小的影响。相对而言,我国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要较小,但随着党的十八大召开,宏观经济政策获得了调整,但是经济发展也明显放缓,导致了就业形势也随之变得严峻。


  我国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大部分的出口导向型和面向海外的加工型企业的生产经营等均陷入困局,多个行业的经济效益出现缩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也有所下降。经济发展的减缓,就为政府的财政收入和企业的利润带来了不良影响,尤其促使企业的利润率下降尤为明显。除此之外,我国一些沿海地区包括长三角和珠三角也一度出现大规模的工厂企业倒闭,因为当地多为出口企业,而美国的经融危机降低了国外的消费,我国的商品出口便因为受到一致而导致生成不小的影响。


  二、后经济危机时代企业理财的问题分析

  企业理财,是企业对自身的资产进行配置的一种过程,目的就是为了使企业的资产得以被充分利用,以提高企业闲置资金的总体收益率。企业理财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股东财富的最大化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目前,受到后经济危机的长效性的影响,我国诸多企业开始提高对企业理财的重视程度,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企业理财的一些问题也日渐凸显,通过查阅文献和结合经验的总结,概括出以下几点。


  首先,企业内部资本结构不合理。这一点就造成了企业内部的流动性资金容易出现短缺,进而导致企业的资金链断裂,严重者将直接造成企业的倒闭。企业的资金结构,主要就是指企业的负债资金和企业的权益资金还有企业固定资产之间的关系与比例,对于企业来讲,一旦发生决策上的失误,则必然会影响到企业资金结构的建设,企业的决策包括投资决策和筹资决策等,然而这样的现象在目前来看又普遍存在,比如企业的负债占据企业整体结构的比例过高或者企业的流动资金严重短缺,均会使企业的资金链断裂,为企业理财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其次,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企业理财涉及到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因此财务部门控制制度的完善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理财的质量。虽然在目前我国的企业中,财务会计内部管理工作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同时仍然充满着挑战。一方面,企业的内部岗位设置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单位人力资源部门的配置不合理,将直接导致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根源就在于对岗位的设置合理性方面。当前社会倡导服务型社会,但是多数企业财务人员配置不合理,使得单位为满足运营要求,将一个人设置成多个岗位职务,这就导致了企业内部岗位的设置严重混乱。企业的财务控制受到财务人员配置的影响,也出现财务工作上问题。另一方面,就是对于企业资产的管理混乱,也严重缺乏相应的制度。比如当前诸多事业的单位的资金预算,大多得不到有效的执行,对于资金的使用就出现盲目的现象。可见目前很多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缺乏有效的监控,制度难以落实已经成为一大弊病。


  最后,就是风险意识不强。诸多企业均有着合作方,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也要承受相应的信用风险,此方式能够扩大市场占有率,为企业赢得更多的竞争力,然而这其中也有着矛盾,信用风险薄弱或者应收款项拖欠现象严重,就会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障碍,企业理财就难以顺利进行。


  三、后经济危机时代强化企业理财的对策

  1.加强会计监管

  加强对会计的监管,首先要通过对企业资本结构进行优化,来最大化降低企业财务的风险。企业内部科学化的资本结构,能够为企业筹资创造良好的环境。企业的财务风险,基本来源于企业的高比例负债,因此企业要在确保资产结构合理的同时,尽量降低负债比率和控制负债规模,杜绝出现到期无法偿还负债的情况,这样能够有效降低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一旦企业做好这些工作,就能够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优良的融资环境,能够更好地吸引外来投资,企业在此基础之上,灵活运用商业信用等等方式,降低成本,筹集必要的资金,有利于最大化降低风险,有效减小损失。


  其次,加强监管的目的就是将一切风险防患于未然,现在诸多企业中的会计工作存在虚假、不实等人为造成了风险。会计应当遵守会计准则,而监管的要求就是为了杜绝虚假会计信息,因此,要在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加强监管,确保企业会计所提供的信息真实可靠。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准确性,就要出台一套相对完整的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体制,做到对会计工作的全程监管,保证在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都不会出现纰漏,并制定奖惩机制,确保责任落实到个人。


  最后,要树立企业整体的风控意识。企业内部控制的工作,需要企业良好环境的支持。作为企业管理层,要充分发挥管理职能,保证建立一个良好的企业环境,为财务控制工作打好基础。更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工作,并体现人文关怀,做到以人为本。企业上下团结一致,才能使企业强大,从容淡定地迎接各种风险的挑战。


  2.加强现金管理

  财务的管理可以说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资金管理又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因经济危机而导致破产的企业大部分基于缺乏流动资金,流动资金组成了企业的资金链,一旦资金链断裂,企业必将无“财”可“理”。


  首先,要完善企业资金管理制度。任何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无一例外都会涉及到制度的不完善,因此,制定一套全面的、科学的制度,是确保企业资金流向安全的重要措施,也规范了企业内部的日常操作,使任何工作有章可循,进而有效避免现金管理出现问题。


  其次,做好资金计划、定期编制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表是企业资金流动的直观反映,企业要确保资金流量表的真实可靠性,并以次作为决策依据,帮助企业对自身的财务状况进行准确分析,同时具备预测未来现金流的能力。做好资金使用的计划也需要进行动态化的管理,要以降低企业的成本为目的,开源节流,避免多余的款项流出。同时还应当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度的举债,合理进行筹资,增加现金流入来扩大企业的经营范围或规模。


  最后,就是尽量通过降低企业的成本来提升企业的效益。这一点实质上也是加强现金流管理的根本目的,在降低成本提升效益的同时,更有利于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理财是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在后经济危机的大时代背景下,企业所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但所拥有的机遇也在不断增加,只有克服困难,厚积薄发,才能切实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洪荣杰.浅谈当前经济形势下企业如何走出困境[J].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12(07):55-56.

  [2]宋斌文.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其对策[J].热点分析,2011(02):19-21.

  [3]夏田.金融危机下企业理财方式探析[J].财会研究,2012(05):22-24.

  [4]乔桂明.论企业理财目标的合理选择[J].财经问题研究,2012(07):67-70.


  作者简介:黄玉婉(1987-),女,回族,河南省光山县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公司理财

  来源:商场现代化 2014年31期



  第四篇:国际经济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分析


  由于我国发展的经济特点,我国的出口产业密集度较高,国际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出口产业造成了严重影响,造成我国出口行业的失业率持续上涨。在经济危机的形势下,我们应通过调整内需,带动经济发展,从而增加就业率,这是一个长期任务。在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提高我国的就业率对于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经济危机下我国的就业现状

  由于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的对外产业发展受到了较大的遏制,降低了经济发展速度,使我国的失业率大大增加。而且,社会的内部需求严重不足,可提供的就业岗位不足,远远无法满足就业需求量。导致我国劳动力供需不平衡的情况十分严重。在国际经济危机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产业没有进行合理的转型,难以适应经济危机带来的重大冲击,而产业结构的陈旧也使经济发展难以维持一个平衡状态。国际经济危机导致我国大批农民工失业返乡,而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城乡下岗人员难以再就业,下岗职工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社会发展,是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


  2、消费不足引起的就业压力

  拉动内需是在国际经济危机背景下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当前居民消费资金远远小于储蓄额度。消费不足的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2.1我国劳动力过多

  由于我国人口过多,造成了廉价劳动力数量太大,另外劳动力市场的激烈竞争也底层劳动者的工资难以得到增长,大部分的劳动者经济收入严重低于社会经济增长,导致劳动者在社会经济比重中的占有量过低,拉大了贫富差距。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平均经济收入,不利于增加消费水平,使社会就业情况产生了很大的压力。


  2.2投资失衡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政府投资大多着眼于大型企业,追求高投资、高回报,忽略了中小型企业的发展。然而,中小型企业是影响就业压力的主要力量,中小型企业发展不足,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就业水平,持续扩大的经济差距也是目前就业压力的主要来源之一。


  2.3税收制度不合理

  我国的税收制度在垄断企业和资源企业方面存在着纳税漏洞。垄断企业和资源企业的高速发展,加大了非劳动收入在社会比重中占据的份额,增加了企业的储蓄额度,导致消费资金的流失,对于拉动内需产生了一定的阻碍。而大型企业的过度发展,也影响到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速度,产生了巨大的就业压力。


  2.4收入分配不合理

  目前社会呈现出一种富人越富,穷人越穷的趋势,社会的收入向高收入居民严重倾斜。收入分配的不合理促进了居民储蓄率的持续上升,少数的高收入居民在社会储蓄方面占据了主导地位,减少了社会上的流动消费资金,大大降低了内需。另外,低收入居民得到的收入分配较低,难以扩大经济消费。因此,收入分配不合理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增长,增加了就业压力。


  2.5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医疗、教育、住房等基础公共问题缺乏保证,消费价格远远超过了普通老百姓的支付能力,使社会上出现了看不起病、上不起学、住不起房等现象,导致老百姓不敢消费,变相的增加了居民储蓄率。另外,部分高收入居民利用社会保障体系的漏洞,非法享受社会保障,提高了非劳动收入和储蓄率。从而降低了居民的消费水平,增加了社会就业压力。


  3、经济危机环境下我国改善我国就业情况的措施

  3.1扩大就业的对策思路

  在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就业情况十分严峻,我们必须采取一定的对策来改善就业情况。首先,要着眼于保持目前的经济发展势头,大力促进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加强投资力度,增加企业中岗位的需求,从而达到增加就业的目的。其次,企业应该进行合理的转型,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产业结构,制定科学的发展机制,旨在扩大内需,调节投资和消费的关系,进而带动就业,减少失业率。然后,企业应该致力于发展新型产业,增加企业在危机中的适应能力,培养开拓创新精神,通过开发战略性目标减轻就业压力,促进就业。最后,我国应建立失业预防机制,在宏观上监控就业情况,通过及时准确的数据反映当前的就业情况,运用计算机信息网络将事业预防机制遍布整个社会产业,从而可以及时准确的解决和预防失业问题,在根源上解决就业问题。


  3.2国家政策的支持

  3.2.1社保体系

  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覆盖率较低,大部分穷困地区难以得到社会保障,同时,由于农民受到贫穷地区经济不发达的影响,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人数逐年增多,农民工工作的流动性导致他们难以得到实际的社会保障,造成社会出现不平均现象。国家应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全国覆盖工作,落实解决流动人口的异地保障。通过保证人民经济的稳定增长,拉动内需,从而增加就业率,改善就业情况。


  3.2.2义务教育

  教育是投资是一项回报时间较长的社会投资,扩大教育投资可以有效地改善居民收入结构,减缓储蓄压力,促进居民消费。社会应该加强对于成人教育的投资力度,为错过学习合适年龄的人可以更加方便的接受教育,尽可能提前12年义务教育政策的实施,降低学校的辍学率,延长学生的教育时间。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新增就业的人数,降低社会就业压力,将经济危机对于就业问题的影响降到最低。


  3.2.3廉租房政策

  社会上的留守儿童人数在逐年增多。绝大部分打工的农民工在城市中都难以得到稳定住房,而且农民工孩子在城市中也上不起学,父母只能留下孩子独自到城市打工。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不利于扩大就业。我国应加强廉租房政策的实施力度,将政策措施普及到进城打工的农民工群里,使农民工可以在城市中有一个稳定的住所,有利于加大农民工的消费需求,扩大内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就业压力。


  3.2.4税收体制

  严格控制社会上垄断行业的超额收入,根据企业性质改变税收方式,增加社会保障和公共设施建设的力度,使人们都可以享有最低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这样可以加快城市化的进程,促进居民消费,降低社会的失业率,缓解就业压力。


  3.3合理结合投资和消费从而扩大内需

  仅仅通过增加居民消费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内需问题,加大投资力度是拉动内需的重要措施。过多的投资会引起生产过剩,需要通过增加消费来吸收产能,通过控制投资和消费的力度,合理拉动内需,避免造成供求不平衡的问题,导致供应不足或是产量过剩。然而只靠投资难以调整消费水平和居民储蓄率,投资只能起到一定的拉动效果。一旦投资力度降低或者消失,都有可能使稳定的局面再次失控,经济回落。因此,在投资的同时,应该通过启动消费拉动内需,通过投资和消费的合理结合,加强国内市场的正常运行。另外,各级政府应该通过加强对各中小型企业的投资,加大投资范围,从而扩大就业市场。对中小型企业加以合理的政策扶持,改变产业结构和产业类型,注重创新,加大新兴产品的开发力度,调动居民的消费的欲望,从而降低居民储蓄率,增加中小型企业的生产压力,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与此同时,加强建设基础公共设施,加大投资力度,缓解老百姓的生活压力,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4、小结

  在国际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只有改善社会的就业压力,才能保证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减少经济危机造成的影响。改善就业压力对我国具有深远的意义,就业问题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是发展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格哈德·米歇尔·阿姆布罗齐,董延芳.全球经济危机与就业的政治反作用[J].发展经济学研究,2013,12(1):52-53.

  [2]孙德超,贺晶晶.经济危机大学生就业新政的国际经验及借鉴[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0(1):85-86.

  [3]韩静.浅谈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J].现代企业教育,20012,12(24):111-112.


  来源:人民中国 2014年23期

  作者:向玉兰



  第五篇:基于哲学原理的经济危机分析


  马克思在先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目前我们研究世界万物最普遍的方法。经济危机的研究,我们也应当从哲学角度去考虑。


  一、经济危机形成的原因

  经济危机具有波及范围广、影响大、危害深等基本特点,尤其是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给人类社会造成了超乎其想象的影响。探究其背后产生的原因,有利于我们修正和深化现有经济理论,从而缓解经济危机。


  1.内外因原理

  内因和外因分别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因素和外部条件,内外因的相互结合共同推动者事物的发展。类似理论还有主次矛盾,两者都强调内部问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源。


  马克思在他的《资本论》中从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和分配三个方面论述了爆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缺陷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这一理论得到了经济学界的普遍认可,各学派也大多基于此理论展开研究。事实证明,从资本主义产生始,经济危机就周期性地爆发,资本主义的私有化正是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资本主义的存在才导致经济危机无可避免。


  但是,经济危机的产生也有其他因素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自然灾害论(最著名的是威廉·杰文斯的太阳黑子理论),认为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变化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农业减产——相关工业、商业收缩——经济萧条;政府干预论,这一理论来源于20世纪30年代以罗斯福新政为代表的政府干预政策,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涨衍生出了货币主义等反对政府干预的学派,他们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政府的盲目过度干预;心理因素论,该理论的学者认为经济危机的产生与投资、消费有关,而投资与消费与人们的心理情绪成正相关,即人们的心理积极,投资消费就会增加,而消极心理则会减少,陷入经济萧条。此外还有企业创新论等理论。总而言之,这些理论都有一定的可取性,所以在分析经济危机的缓解措施时,除了考虑根本原因外,还应注意外因的影响。


  2.联系与发展观点

  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万事万物都处在一个联系之中,或直接、或间接,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世界这一主体。


  以2008年的经济危机为例,此次经济危机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传递,最开始是由美国的信贷危机引起的,进而引发了经融危机,最后演变成经济危机;扩散区域由美国、美洲向全世界波及,也正是因为全球一体化加强了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经济危机不仅是商业危机,更是工业危机、农业危机,其影响涉及各个领域,也正验证了马克思普遍联系这一科学论断。


  3.物质与意识

  意识是对大脑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在上文提到的产生经济危机的外因中的心理因素就是意识对物质能动作用的体现。一方面,意识能推动物质的发展,人的消费需求、投资活动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人们消费的下降,会使经济进入萧条。此外,在金融风暴中,银行家们受到利益的驱使忽视客观经济规律,进行投机活动,使经济危机规模扩大,也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的体现。


  4.矛盾的观点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方向的观点,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占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所以要坚持“重点论”,寻找事物大的根源;同时,次要矛盾也会影响事物的发展,所以要坚持“两点论”,关注影响事物变化的因素。


  基于马克思的观点,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内部存在“生产相对过剩”,即资本家追求高额利润——扩大生产——社会生产增加,但是社会需求远远落后于社会增长,这就造成了生产的相对过剩,引发了信贷危机、经融危机,进而导致经济危机的产生。这是经济危机产生的主要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只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存在,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存在,就无法调和,这就决定了经济危机不可避免,且随着资本主义经济中供需关系、生产与消费等因素的此消彼长,经济危机也呈现出周期性。


  5.量变质变规律

  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当量变达到一定限度就会引起质变,所以要把握适度原则。

  经济危机的产生体现了量变到质变的哲学原理。一般而言,经济危机的产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自由经济,即缺少政府的有效监控,这就刺激了资本家的私欲膨胀;另一方面,资本家为追求高额利润,加剧对劳动者的剥削,两极分化加重,从而产生了经济危机。


  二、探讨经济危机根源及演变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贯穿于经济学中,其经济研究都是以哲学的思维方式为基础的,如唯物辩证法中的抽象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等,这些都是分析研究经济危机的重要方法。


  1.矛盾分析法

  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矛盾分析法,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其核心是从众多矛盾中找出主要矛盾,进而找到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症下药。尤其是现实经济矛盾错综复杂,我们更应寻找突破点。吕志燕在《论经济危机成因新解:资本扩张性与资本控制力的矛盾》一文中提到:“危机的历史有多长,关于危机的理论研究史就有多长”。理论研究一直是跟随经济现象进行的,这也正是马克思历史唯物史观的体现。经济危机形成以来已经有一百多年,在此期间社会各界不断研究,就经济危机形成的原因就形成了一百多种理论观点,其中主流观点也有二三十种,但是这些观点都不足以解答历史上不同阶段爆发的经济危机之间的某种必然联系,因此至今也无法解决所有经济危机的成因以及其解决措施。但是我们应当认识到当今世界,劳资矛盾仍是主要矛盾,而资本还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研究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我们还得从从资本自身去寻找答案。


  2.定性与定量

  经济危机这一矛盾,甚至是现实经济的任何矛盾,其构成要素都是质和量,当量变达到一定限度就会产生质变,进而爆发经济危机。所以在研究经济危机问题时,必须注意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统一两者才能揭示和论证经济矛盾。定性研究,是指在研究经济类问题时,要确定经济矛盾的性质,就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而言,其性质(或根源)是资本的扩张性与控制力之间的矛盾。定量研究,是对经济过程中的数量关系进行研究,在论证经济危机产生原因时,则是对产业资本矛盾、金融资本矛盾、虚拟资本矛盾等特殊矛盾的具体论证,而其支撑和依据正是这些矛盾的形成、变化的大量数据资料。这种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统一质量,有利于揭示资本形态的演变,明确主次矛盾之间的关系,是研究经济危机等经济问题的重要方法。


  3.系统抽象法

  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马克思曾说过“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说我们在分析问题时,面对各种现实材料,我们所能接受的是实际经济活动的直接映像,并不是经济矛盾的本质,这就要求我们对其进行系统的抽象加工和制作,从而反映出各种客观经济关系的范畴原理,即本质,这就是系统抽象法。目前阶段虽然有很多有关经济危机产生原因的理论,但大多运用的是现象描述法,即关注的是经济危机前后投资、货币、人们的心理等有变动的因素作为研究对象,认为这些因素就是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但是应当认识到,经济的上下波动必然会引起相关因素的变化,但这只是结果,而不是其产生变化的原因。马克思在研究经济问题时就运用道理系统抽象的方法,解释了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


  4.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严密的逻辑思维(包括思维方式、思维过程、思维结果等)是分析经济类问题必不可少的因素。但其前提是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和依据。例如2008年的经济危机此次经济危机与历史上出现过的经济危机都不同,但并非毫无关系,它同之前的经济危机一样,都不是一个孤立的经济现象,与很多现实因素有着密切关系,而且与之历史中曾出现过的经济危机有着某种必然联系。因此我们在研究经济危机时,应当结合经济危机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历史遗留材料的分析,从经济现象这一表层入手,按照由表及里、由彼及此的经济分析顺序,将事物的本质从复杂的现象中剥离出来而不脱离实际。


  三、结语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分析和解决政治、经济类问题的方法所在,因此我们要想进一步研究经济危机,就必须运用唯物史观等哲学原理和方法,分析经济危机形成的原因,进而寻找缓解甚至解决经济危机影响的措施。全球化的加速使经济危机对我国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我们应该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加强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维护经济安全。


  参考文献:

  [1]何干强.论唯物史观的经济分析范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7(05).

  [2]王宇晨.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的观点[J].商,2012(08).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4年14期

  作者:张淑萍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