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数学教育类 > 初中数学论文 > 正文

初中数学论文撰写的范例鉴赏(共4篇)

来源:UC论文网2017-11-28 12:18

摘要:

  很多的老师在面向初中学生的数学教学时,首先我们既需要把握的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非常重视同学与老师之间的合作,来发展有机的生态课堂以及动力的真学课堂。再者就是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合作交流,让学生积极主...

  很多的老师在面向初中学生的数学教学时,首先我们既需要把握的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非常重视同学与老师之间的合作,来发展有机的生态课堂以及动力的真学课堂。再者就是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合作交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把握师生间良好的学习氛围,营造出心与心的对立教学。


  第1篇:浅谈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阶段的数学是承接小学数学之后的又一阶段基础知识,也是为以后数学内容的拓展和深化做铺垫的阶段。但是同样是基础性知识,初中数学相比较小学数学,其逻辑性和抽象性有所增强,对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注重数学思想的传授,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数学的方法和解题思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和课堂教学质量。其中,数形结合思想是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所以借助图形能够把问题的本质内容直观地呈现给学生,简化问题难度,便于理解。如要学生测量某一天室外温度的变化情况,那么学生可以按照不同的时间点记录对应的温度,然后建立坐标,把不同的温度点连起来就能得到一条温度变化线,绘制出的这条线比起数据显示的数字不仅使得学生能更加直观地看到温度的变化情况,还锻炼了学生数形转换的思维能力和不断探索新兴思路的数学能力,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初中数学概念中的数形结合


  数学概念是数学家和先辈们经过千万次的推理演练和证明才推导出来的知识概括,是一种理性认识,因而其逻辑比较抽象,以学生的理解能力通常不能直观体会,因而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会学生使用图形的方法,数形结合,才能掌握数学概念及其蕴藏的本质。如学习数轴、坐标系等相关概念时,就会经常使用到图形。又如,学习几何中的点、线、面的知识,学习角、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内容,还有轴对称、旋转,以及点和圆、直线和圆、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等内容,如果教师只是对学生进行理论的灌输,学生的脑海中无法形成具体的知识理解,此时借助图形,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学生的思路一下变得清晰,从图形上得到关于知识点的描述,加深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二、初中数学函数中的数形结合


  初中数学中,函数问题一直都是教学过程的重点和难点,函数的范围比较广泛,内容比较抽象,尤其是学生对于二次函数的学习存在抵触心理,解题过程中比较有压力,这种情况阻碍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影响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基于二次函数本身與图形结合紧密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强化学生数形结合的思维运用,指导学生建立直角坐标系,找到相对应的函数点,作出图形,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函数的相关问题。如在学习二次函数时,会学到y=ax2+bx+c这个式子,其中参数a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与Y轴的交点依据参数c,而参数a和b共同构成二次函数对称性的特点。因此学习二次函数时借助图形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内容。以二次函数y=3x2+6x+2为例,在该函数图像上,已知有三个点,分别是(-1,y1)、(-3,y2)、(2,y3),要求学生比较y1、y2、y3的大小。按照学生一般的思路,他们会选择将每一个已知点x带入方程式中求解,然后进行比较,这样的方法无疑是要进行大量的计算的。而运用数形结合,首先作出y=3x2+6x+2的函数图形,那么对于这三个点的分布状况一目了然,y1、y2、y3的大小也就判断出来了。首先将y=3x2+6x+2转化为y=3(x+1)2-1,然后作图(见下图)。分析图形可知,x=-1时,相对应的y1值最小;x=2时,所得y3值要比x=-3时要大。所以可得y3>y2>y1。


  三、初中数学不等式中的数形结合


  初中数学中还涉及一个知识点,就是不等式的问题,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也是初中数学的重难点问题,因此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借助数形结合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此部分内容需要的图形即为数轴,数轴表示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所以可以利用数轴来表示不等式(组)的解集。如要表示不等式x-7>26的解集,那么就可以这样表示(如图):


  这样在数轴上就直观表现出x的取值范围,即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为x>33。而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题过程中,运用数轴分别将两个不等式的取值范围表示出来,两个解集相交的部分即为该不等式组的解集。例如,已知不等式组为x+8<4x-1,x>m,其解集为x>3,那么要求m的取值范围应该是?首先,由不等式x+8<4x-1可得,x>3,那么在数轴上可以画出它的取值范围(如图):


  然后再对m值在数轴上的情况进行分类讨论:


  若m>3时(在数轴上表现为m位于3的右边)(如图),此时可知不等式组解集为x>m,显然与题意不符合。


  若m=3时(在数轴上表现为m与3重合)(如图),此时可知不等式组解集为x>3,符合题意。


  若m<3时(在数轴上表现为m位于3的左边)(如图),此时可知不等式组解集为x>3,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m≤3,那么m的取值范围即为m≤3。


  总之,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帮助学生锻炼学习数学的能力并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在初中数学课堂中不断渗透这样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掌握并有效运用解决数学问题。


  作者:陈日彪


  第2篇:初中数学课堂小结策略分析


  整个数学课堂从导入开始到小结结束,是一个学习的闭环,缺少了任何一个环节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都不能够达到最高。作为一名优秀的初中数学教师要能够意识到课堂小结对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所起到的促进作用,并能够真正结合特定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状态,合理选择讨论总结性课堂小结、知识梳理型课堂小结、悬念启发型课堂小结中的一种。特定的课堂小结形式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才能够发挥最大化的功效,学生也才能够真正达到提升对课堂知识理解程度的学习目的。


  一、巧妙借助讨论总结型课堂小结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所谓讨论总结型课堂小结,通俗而言就是教师在课堂知识讲解完毕之后,要能够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并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做到对课堂知识的逐层理解,最终达到完全掌握课堂知识的教学目的。此类课堂小结适合内容单一,但是层次较多类型的知识点,教师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也需要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为主,自身解释为辅的方法。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够真正通过自身的思考解决相应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获得数学能力的明显提升。与此同时,学生学习主体性也能够在此过程中得到体现。


  例如,我在带领学生学习了和“分式”相关的知识点以后,为了帮助学生能够逐层深入理解课堂所学的内容,在课堂小结的环节我给学生设计了如下的四个问题:分式的常用表现形式是如何的?在进行分式表现的过程中,对分子有何限定?对分母又有何限定?请问你是如何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分式的呢,或者说分式的成立需要满足几个条件呢?学生通过课堂所学,逐步进行相关问题的思考并获得答案之后,就能够真正做到对相关数学知识点的深入理解,这对于学生今后数学道路的发展能够起到极大程度的促进作用。


  二、巧妙借助知识梳理型课堂小结形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所谓知识梳理型课堂小结形式,通俗而言就是教师在课堂知识讲解之后,对整节课堂所讲解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总结,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区别,从而能够准确运用相关的知识点解决数学问题。知识梳理型课堂小结形式适合课堂所讲述的知识点十分琐碎但是又存在联系的情景,合理运用此类课堂小结形式,学生就不会混淆所学知识,从而在已有的基础上明显提升自身的数学能力。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借助表格的形式进行知识点的概念、定义、区别、联系、具体用法、案例等多个类别的详细描述,并引导学生通过表格直观的特征进行高效率理解和记忆。由此,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就能够在已有的基础上获得明显的提升。


  例如,我在带领学生学习完和“圆的对称性”相关的内容之后,由于这部分知识点较为琐碎但是又十分重要,在进行课堂小结的过程中,我采用了如下的知识梳理型小结模式:首先我带领学生进行了表格的构建,横向第一行分别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垂径定理的引用、解题主要方法三个类别。其次在表格的第二行,分别表述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圆的轴对称性和垂径定理;垂径定理的应用有作图和计算证明;解题的主要方法有画弦心距和半径等辅助线这些内容。在第三行则针对这部分内容设计了经典案例以供学生参考学习。通过此类课堂小结模式,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理解圆的对称性中的具体内容以及重点难点和解题思路,从而能够深入理解这部分内容,并真正提升自身的数学能力。


  三、巧妙借助悬念启发型课堂小结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所谓悬念启发型课堂小结,通俗而言就是教师在教导完课堂知识以后,给学生设计和所教学内容相关的,但是具备一定难度的问题以供学生通过课后时间进行解答。学生通过这类问题的思考并得到最终答案,可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还能够有效拓展自身的思维能力,从而促使自身能够在今后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此类课堂小结形式适合重难点教学知识,教师在具体运用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及时给学生提供提示,避免学生产生数学太难畏惧学习情绪的出现。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要能够重视自身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课堂小结教学环节,并要能够有效结合特定的教学内容,选择匹配程度最高的课堂小结形式。只有如此,教师才能够真正发挥课堂小结的功效,并帮助自身班级的学生通过课堂小结环节的学习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由此,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就能够得到提升,数学学习的自信也能够得到增强,学生自然能够在夯实自身基础之后,在数学学习道路上越走越远。


  作者:周晓丽


  第3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实施素质教育非常关键的地方就是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点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使学生持续保持好奇心,学会独立思考,不断去探索,学会从数学角度发现问题并且能提出一些问题,并能够借助数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并能够解决问题。初中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熟练的操作技能、扎实的基础知识为基础。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进行教学改革,要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思维,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学生应当体现出主体地位,积极参与学习。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学生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大脑就会处于活跃状态,能够很容易记住学习的内容,能夠接受更多的知识,学生能够集中精力投入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灵活的方式激发学习求知欲,增强学生思维的内在动力和创新意识。例如在进行几何课教学时,教师可以采取动手操作法或者直观演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亲自画一画,摆一摆,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结论,还可以举办一些逻辑故事演讲比赛、数学笑话晚会、数学操作比赛等活动,让他们联系生活,找准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点,启迪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兴趣。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的原理和眼光去观察身边的现象,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搬到课堂,也要将数学理论运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二、为学生营造环境,积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努力为学生创设竞争的课外环境


  课外环境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去探索、思考,师生共同努力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师生积极共同创造竞争、协作、友好、宽松的课外环境,学生在课外环境中学习,教师必须认真做好引导和启发。例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向学生推荐课外书,组织学生举办数学知识竞赛,开展数学游戏、社会调查等课外活动,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外活动中去,对数学保持一颗好奇的心。例如在上多边形课时,可以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给学生出一个思考题,12颗树每行种3棵,要种5行,应该如何种?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去思考,有的说那是不可能的,有的说把树劈开种,有的说按几何形状来种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最爱“开小差”的学生也积极地加入了讨论的队伍。通过讨论大家发现如果按多边形的形状进行种就会有很多种种法。


  2.积极创设平等、宽松的课内环境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课堂上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把学生从压抑的氛围中解救出来,师生平等地对问题进行讨论,为学生营造一个乐学的氛围。教师要有亲和力,要想法消除学生的戒备、胆怯心理。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思维变得更加活跃,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的概念时,可以先征求学生意见是否需要预习一会,然后让同学们讨论本节课要学会哪些?可以拿出三角板,出一个涉及直角三角形斜边的题目“请同学们算一下这个斜边的长度,采取什么办法?”学生们一下子活跃起来,都踊跃参与讨论,学生最后通过分析得出三种计算方法,有的学生说直接用尺子量,有的学生说不用尺子量也可以的,可以借助勾股定理计算出来。教师这时可以借助这一时机,让这位学生讲解什么是勾股定理,怎么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学生通过讨论,主动地参与到了学习中,主动地学到了新的知识。


  三、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杨振宁教授说过,与美国学生相比中国学生成绩非常好,但是毕业10年以后,在科研方面相差较大,科研成果比他们少很多,主要原因在于美国的学生思维较为活跃,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都非常强。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好的经验,多留给学生一些自由时间,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去,扩展思维,开动脑筋,并让他们发现自己在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例如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让学生尽可能地一题多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兴趣,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训练了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跳跃性思维和认识事物的独创性。另外,还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例如让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制作,并且对于学生取得的成绩加以肯定。这样学生的动手能力就会得到增强,创造发明欲望就会得到激发。


  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设疑,给学生留一些疑问,让他们去探索,使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获取知识,不断成长,增强创新意识。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去思维,一个好的问题能够使学生思维得以产生、深入、维持。有创新精神的人都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他们都会用质疑的眼光去发现问题、去观察世界,由于具备了提问的意识,为了能够使问题得到解决,也就有了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积极地提出问题,共同讨论解决问题。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运用幽默而具有深度的语言,积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从独特的角度进行质疑,要学会打破自己的原有的思维定势。教师每一堂都要进行总结,也要求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总结,采取集中思维使学生能够灵活、准确地记住各种知识,并且将他们提取、概括为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是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能够保障求异思维的科学性、新颖度、广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得到培养。创业意识的提高有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开展创新教育。


  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依据新课改要求,在教学实践和不断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和引导学生进行创新,不断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学习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作者:车有为


  第4篇:刍议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研究


  素质教育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重点的培养对象,由于我国的影视教育的影响时间很久,因此,单纯的改变学生的教学方式并不能有效的适应素质教学。要想使初中数学的教学能够真正的跟上素质教育的步伐,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从本质上得到改善。


  一、我国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首先,学生对问题的质疑和探究能力差。质疑是进行问题探索的第一步,有了质疑才有坚持探索问题的动力。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很多老师的教授方式都是采用填鸭式,学生在课堂上只是一味地听讲,对于问题也是,由老师提出问题,然后以教材为依据给出标准答案,学生只需要记住答案和步骤。这种教学方式,在时间的积累下,学生的探究能力会丧失,习惯性的等待答案而不去探索。


  其次,实践、综合能力差,学习需要循环进行,先要扎实的掌握理论知识,然后在现实生活中给予实践,在实践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然后再总结出新的知识,这样周而复始。但是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只做到了掌握理论只是这步,再实践中缺少积极性。


  二、开展探究性教學的方法


  1、紧扣教材,从中创新。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初中数学的教学中的例题大多数都是以生活实例作为载体,所以说,老师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充分挖掘教材的素材,灵活运用,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具体的措施有:①以生活实例作为切入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课本教材可知,在进行新知识的讲解之前,都会借助图片或者故事文字作为引言,这段引言中蕴含了生活中的数学智慧,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要想培养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最好借助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引入。比如说,在学习“全等三角形”时,可以引入生活中窗户中全等三角形的雕花,同时在引言中渗透全等三角性的数学知识。②借鉴他人的优秀教学典例,同时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在不脱离课本教材的前提下,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都进行创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然后进行反思。


  2、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悬念的推动下,学生会主动的进行思考,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进行问题情景创设中,要遵循下面几个原则:①诱导原则,老师善于利用教材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抽象的知识变得通俗化、形象化。因此,情景教学中所设置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这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发现问题。②直观性原则,这个原则主要是帮助学生更正确的理解课本知识。比如说,讲解二次函数时可以通过函数图像加深学生的理解,然后让学生观察图像,进行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老师进行相应的提问。③及时反馈原则,教学是个双向信息传递的过程,学生需要不断犯错-理解-纠正循环,这样才能扎实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学生对课堂教学进行及时的反馈,这样,学生才能对教学效果及时掌握。


  认真做好问题情景教学工作,它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额,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使学生探究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3、将游戏融入教学,寓教于乐,开动学生的思维。游戏在整个数学课堂教学中,相当于一个调节剂,使用恰当能够有效的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多时候,初中生的自我控制力还是不足。要想学生将注意力放在课堂学习中,进行适当的游戏是个有效的途径。当然,对游戏的设定还是有一定的要求的,首先需要跟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相联系,其次,问题的难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这样有益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最后,要控制教学进度,切勿反客为主,让学生过于沉浸在游戏的乐趣当中,对所教的知识点抛之脑后。


  4、构建数学模型。数学这门学科是对事物进行定性的刻画,同时数据化,在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上,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然后灵活的运用在实践活动当中。所以,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遵循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特点,还要以生活中抽象的知识构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思维。可以根据具体的数量关系,列出相关的式子,再通过观察、画图以及图形的刻画将模型理论运用于数学应用的过程。比如说,在对“一元二次方程”进行学习时,教材中有这样一个问题:长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点离地面的距离有8米,假设梯子的顶端下滑一米的话,低端也同样滑动1米吗?对这道题目解答,借助建模思想能够很好的进行解答,可以引导学生先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图像模型,然后进行研究、探索和思考,运用数学模型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教育关乎国计民生,甚至关乎国家的兴荣衰败,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不禁要思考,当前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是否真的符合时代的发展,是否要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探究能力进行努力,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作者:肖婷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