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初等教育论文 > 正文

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学论文精选(共4篇)

来源:UC论文网2017-12-04 11:21

摘要:

  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这一过程当中,老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为同学们铺好能够通往深意语言境界的大桥,语文是一门聚集了我国大部分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科,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学科要适时做出调整,以适应时代发展。经济基...

  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这一过程当中,老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为同学们铺好能够通往深意语言境界的大桥,语文是一门聚集了我国大部分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科,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学科要适时做出调整,以适应时代发展。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会影响着上层建筑,传统教育方法与时代节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缝隙,在汉语文化背景下,语文教学显得十分重要,面对时代新要求语文教学面临着一些显性或者隐性障碍,这需要语文工作者以自身的经验和现实提出的需求为基础去解决这些障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论文范例,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第1篇:中学语文教学语感培养模式探微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这样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由此可见语感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语感,即是对语言的敏锐感觉,是对语言运用的分寸、情味的领悟能力。语感既是学好中学语文的重要条件,又是衡量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在阅读中积累语感


  阅读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它借助看、听、说、读、思等手段,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教师应引导学生大量地阅读,阅读时首先学会速读浏览,通过看来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然后在此基础上使学生逐步养成善听和会说的习惯。听的言语活动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和简单重复反映信息,而是积极主动的思考,重组语言材料,创造性地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听是接受信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端正听的态度,培养学生多听、会听,在听中积极感知。听是吸收,说是表达,也是对听的检验。因此,听后还需多说,让学生经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把听到的语言材料中所蕴含的内容、意义说出来,以进一步锻炼他们的领悟能力。而多读、熟读、读后深思,能有效地激发语感。读书的方式有多种,语文教学始终不应忽视诵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效果。古时候私塾先生很重视诵读,他们要求学生反复读,仔细读,做到熟读成诵。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诵读中语调、节奏、情感等因素反复刺激,能在学习者头脑中留下“声音映像”,这种内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语言便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溢出。学生在读中获得感知之后,还要巩固读的成果。如此反复练习,学生的语感能力就会不断提高,良好的语感就会在阅读过程中得到积累和发展。


  二、在情境中深化语感


  英国科学家贝弗里奇认为,有相当一部分的思维并无足够可靠的知识作为有效推理的途径,而需借助审美情感来进行感知、作出判断。由此可见,情感是形成想象与联想的不可或缺的契机,也是形成审美鉴赏的重要条件。直觉思维往往是受主体的情感所支配、所制约。在语感直觉中,情感往往表现为对言语内容及形式进行审美鉴赏所产生的情感共鸣与情感愉悦。这些审美体验对学生思维活动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是启动他们直觉思维的强大力量。因此,教学中要积极创设语感情境,让学生学会揣摩、分析,实现对文本的准确领悟,引导学生产生审美情感,从而形成情感鲜明的良好语感。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中,作者在描写“荣禧堂”时,介绍了乌木联牌的联语:“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如果只着眼于这两行文字,其大意无非是:座中贵人和宾客佩戴的珠宝明如日月,光彩照人,华服上的图饰美似烟霞,绚丽夺目。但如果联系语境,将之放入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我们就会领悟到,这副对联不只是写贾府的富贵景象,而是暗含了贾府在上层统治集团中建立的广泛的利益关系、政治资本。所谓“谈笑尽显贵,往来皆达官”,短短两句话却从侧面反映了贾府非同一般的权势地位,这些就是联语所体现出来的弦外之音,意外之旨。


  三、在启发想象中激发语感


  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的表象而创造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借助学生无穷的想象力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但想象必须以观察为依据。教师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观察自然,接触社会,感受生活,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并在观察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激发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逐步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帮助学生将语言材料与记忆中的形象进行对比,加以补充,或利用多媒体,借着插图、声音等材料进行再造想象力的培养;也可以针对文本中的悬念进行创造性想象训练,将抽象的语言材料,在角色体验和连缀画面中再现出来。我们会发现,创造性思维拓展的过程就是语感充盈的过程。俄国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如果没有想象,就无法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语感培养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于有字处想无字文”,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嗅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


  四、在拓展训练时强化语感


  在培养语感的过程中,语文教师不能单纯依赖教材,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文中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味与琢磨上,而应打破教材与课堂的束缚,积极引进更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为文本教学服务。著名语言学家夏丏尊先生提倡文本拓展式的读书方法,他在《关于国文的学习》中说:“最好以选文为中心,多方学习,做种种有关系的研究,以扩张其知识。”教师需重视学生对语言直觉感受的丰富性与多元性,积极开展课外拓展性课程。教学中采用如口头表达、才艺展示、模拟表演、调查报告、小论文撰写等各种形式,正确启发引导,设计科学合理、发展学生思维个性的练习,循序渐进地开展以直觉思维活动为媒介、培养语感为目的的拓展训练,把听、说、读、写等语言活动的训练作为语感广化、深化的手段。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促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课外拓展性课程中,进一步感悟祖国语言文字之奇妙,使语文语感得到全面提升。


  中学生语感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文素养的高低。语感训练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本质,不仅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巩固和发展,还能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一条充满生机的、值得探索的语文教育之路。


  作者:刘智慧


  第2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丑教育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而利用语文教学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培養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实现道德历练和人性陶冶,这是实现教学社会功能的重要手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依据课程特点、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善于通过“审丑”引导教育学生正确识别真善美和假丑恶,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审美素养,能够准确地辨识美丑,抑浊扬清,追求美,创造美。


  一、审视人物形象之丑


  丑作为美的对立面,有形丑和神丑之分。形丑指形象外在形式上的不和谐、失比例、不勾称、无秩序等,神丑则指事物内在品质的恶劣和败坏。


  形丑指外貌虽丑陋无比,内在有的却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聪明才智。人物的丑陋总是通过人物自身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行为、心理等刻画而表现出来。如《差半车麦秸》中的王哑巴,“眼角上的白色分泌物”、“擤一把鼻涕,一弯腰抹在鞋尖上”、“右手食指甲往牙上一刮”……还顺手拿走农民家的牛绳等,生动刻画了旧时代的农民形象:落后、胆小、贪小便宜等陋习。但他憨厚、质朴、善良、节俭,在革命队伍里,在民族解放斗争中,他逐渐觉醒,成长为一个勇敢的革命战士。


  神丑与形丑正好相反,如果戈里《钦差大臣》,刻画了以市长为首的一众官员的无耻嘴脸,作为外省官僚典型代表的市长,老奸巨猾、贪污成性,他自己说骗过三个省长,骗子中的骗子都上过他的当,他巧立名目压榨百姓,从不放过任何一次捞钱的机会等等,无情地揭露了俄国官僚的丑恶。还有的形神皆丑,如《药》中的康大叔满脸横肉,动作蛮横,言语粗鲁,令人恐惧。他以杀人为职业,以卖人血馒头为“专利”,对群众极为凶残,对革命极端仇视。他是封建统治阶级的爪牙,是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群众的工具,是一个内外皆丑的典型。


  这些人物的丑形、丑心,使我们很难把他们与“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的人相提并论。教学中,通过对他们性格的剖析,学生就会深刻地认识到:唯有对丑陋的改造,人才能伟岸与完美。


  二、透析现实环境之丑


  人之丑是其他丑的根源,现实环境丑的实质是人自身的丑陋,现实环境是人化的现实。现实环境丑体现为生灵涂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人的厄运遭际及人与人之间的丑恶联系。因此现实环境丑包括自然环境之丑和社会环境之丑两种类型。


  自然环境之丑主要表现为自然景物的丑陋和自然环境的恶劣。马致远散曲《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药》中的那阴冷、凄凉的坟场景象:“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钢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这些丑的意象、丑的场景,或是作者心碎肠断乡愁的绝响,或是社会现实艺术性的再现,都是丑的经典力作,是自然景物之丑的典型。而自然环境恶劣的描摹,也是为表现人的感受与命运服务的。如老舍在《在烈日和暴雨下》以大量的篇幅描写太阳之“烈”、风之狂”、雨之“暴”:“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蜜”,“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化”,“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自然环境愈恶劣,人物在其中挣扎度所遭受的苦难就愈深重,就愈能表现人物低下的社会地位与悲苦的命运,从而愈能突出全文的主题。优秀的作家,总是善于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为读者提供一幅社会历史图画。


  社会环境之丑主要表现为社会制度之丑恶、风俗习惯之丑陋、人际关系之丑陋。如《孔乙己》通过主人公范进和孔乙己的悲剧,艺术地再现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妝害;《捕蛇者说》描写蒋氏一家三代以捕蛇抵租赋的悲惨遭遇,揭露封建官府繁重的苟捐杂税,形象地表现了“苟政猛于虎”的主题;《竞选州长》以“我”因参加州长竞选而遭到竞选对手一系列的徘谤、攻击和恐吓,最后被迫退出竞选的事实,揭露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虚假。这些作品中所展现的罪恶的、腐朽的、落后的社会制度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环境的丑恶。而人际关系的丑陋表现为亲情淡漠、人情冷漠、爱情脆弱。《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幵始听说弟弟于勒在美洲发了财,便眼巴巴地盼望于勒归来,说他是“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但是当发现他变成衣服楼褛的小贩时便对于勒的看法和态度发生了突变,一个“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又变成了“贼”和“流饭”,最后菲利普夫妇为了避幵他,返回时竟然改乘船只。作者通过他们对于勒前后的态度变化,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的金钱关系。社会环境丑实际是人自身丑的折射,因为人是环境的主宰。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作品中的社会环境之丑,可以加深学生对社会、人性的认识和思考。


  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中学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密不可分,而审丑教育与审美教育往往相伴而生。语文教材中众多的丑陋形象、丑陋场景,为审丑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审丑教育利用语文课程中丰富的审丑素材,引导学生拷问人之丑恶灵魂,透视社会现实之罪恶,从而正确地认知社会、人生,净化心灵,培养健全人格,更加准确地辨识美丑、抑浊扬清,从而去追求、发现并创造美,最终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作者:钟红雨


  第3篇:中学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深度融合研究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多媒体在教学中显示出了它的优越性。它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形象生动,有很强的直观性,趣味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训练了思维、发展了智力,同时增强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教学效果。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语言是一种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然而对那些缺乏生活经历的孩子们来说,要他们面对一大堆的抽象符号去理解、体会,可真是件苦事!怎么才能使学生愉快地学?兴趣是学生产生求知欲的动力。


  语文学科侧重于对学生情感的熏陶、感染,教学资源的感染力是必不可少的。在语文课堂上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所带来的生动逼真的情景,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是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了乐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而针对学生特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尤其是历史年代久远,又饱含激情的文章,就能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景。以朱自清的《背影》一课的教学为例,这篇课文通过几次写父亲的背影,尤其是年迈的父亲攀越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表达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而对于学生来说,要在感情上产生共鸣,理解文章所包含的深情,仅靠老师对作品背景的介绍和自己的朗读练习,小组分析是不够的。对于现在沉溺于父母的爱中的孩子来说,这样的事司空见惯。如何借助这篇文章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我是这样安排的:先通过多媒体制作的幻灯片多次播放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片段,再放充满情感的朗读,把学生引入文章的意境中,然后播放了刘和刚演唱的歌曲《父亲》,并让学生结合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理解到的,谈谈自己对父爱的感受,很多孩子在谈感受的时候声泪俱下,纷纷表示要学会关心父母,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孝敬父母,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这样比着我们苦口婆心的教育孩子要好得多。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讲述的是新中国建立初期,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科学家排除千难万险,冲破一切阻力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为新中国的国防建设事业鞠躬尽瘁,奉献了一切。看后令人特别感动。这也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的宝贵的资源。因此在学习《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邓稼先》这些同题材的文章时,我就截取了《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中一些片段展示给我们的学生,把他们带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中,走进科学家,去感受他们立志报国的雄心壮志。无疑是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


  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研究的东西有着内在的兴趣。缺乏直接的兴趣,会使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反之,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能刺激大脑活动的兴奋性,保证其对学习内容的有效感知。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


  借助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我经常带领学生游览岳阳楼,体会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又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带领学生走进桃花源,领略它的与世隔绝;带领学生走进苏州园林,感受中国建筑学中的美;带领学生游览黄河,赞叹黄河母亲的磅礴气势;带领学生登上月球,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如在教学《月亮上的足迹》一课时,通过播放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课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登月的过程,以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观潮》一文描述了钱塘江潮的奇伟壮丽,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先播放了钱塘江潮涌的视频,引导学生通过视觉,体会大潮的声音——“好像闷雷响动”,“如同山崩地裂”;通过视觉,体会大潮的非凡的气势“那条白线很快的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飞奔过来”使学生产生身历其境的感受。


  三、运用多媒体,突破重难点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重点词语、关键句子和主要段落,内容比较抽象。如果教师干巴巴地讲解,并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即使暂时记住也不能很好地运用。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多媒体信息量大、声情并茂的特点以及快速、方便的优点,在课前可先把一些内容制成投影片等,再适时利用多媒体将课文中的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如何以静化动,动静结合的进行教学,一直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因为我们无论如何进行分解,学生都是凭空设想的。而借助多媒体,我们就可以以静化动,化枯燥为有趣,化无声为有声,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指数的兴趣,使教学双方始终处于“活化”的状态。如《活板》这一课的重点是了解活板的制作和用法,单把文言文译成现代文,学生还只是停留在抽象的文字表述上,对怎样制字,怎样制版,怎样排版,缺少一个具体可感的印象,而用flash把此过程制成动画后一播放,学生就一目了然了,接着我让学生自己试着用文字给动画配音,他们的学习兴致极高,对课文的理解也更透彻了。


  多媒体具有交互作用,信息反馈及时,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实行人机对话,来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进行期末复习时,教师可以设计色彩丰富、形式多样的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掌握知识的水平,自由选择不同层次的练习内容。在人机对话中学生输入答案后,如果正确,计算机发出“好极了”来鼓励学生,并可进入下一题练习;如果答案错了,计算机会发出“别着急、再想想”并给出提示,让学生重新输入。


  总之,运用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有效地教学手段,它超越时空,直接生动地展开画面,学生欢迎、教师乐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配合教学内容,發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让课堂充满情趣,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体现了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优越性。


  作者:包玉凤


  第4篇:基于情感教育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新策略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注重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这就是说,中学语文教学不仅要赋予学生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具有多元化的语文素养和高尚的人文情怀。所以中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渗透情感教育。“所谓情感教学,从最根木的含义说,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需要新的思考、新的策略。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语文教师的人文情感和语言艺术,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元认知因素,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中的情感因素。语文情感教育就是要充分发挥情感的调节、组织、综合等作用,根据语文教材的思想内容,营造作品情境,以语文教师深情讲解、学生激情朗读、背景情感氛围等等,激发学生的情感,与语文作品产生情感共鸣,使学生产生生活情感和学习的内驱力的教育互动方式,它是一种富有人文色彩的教学活动。中学语文情感教育,是充分发挥调节情绪,组织和作用的正能量,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从而达到使学生和谐统形成积极、健康、完善的人格培养目标。


  笔者通过情感教育理论学习及自身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提出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新策略:


  一、以景启情,挖掘情境感染因素


  触景生情是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审美情感活动,也正是情感的情境性特征的体现。教师借助背景音乐,运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营造语文文本背景情感氛围,做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在《石壕吏》一文中,为了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语文教师应该放一段有关安史之乱时战士们浴血奋战和民生疾苦状况的视频片段,并对当时时代背景做一些适当补充介绍,从而启发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更能够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作者的感情变化以及主旨句的理解,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一般可以运用动态化语言来描绘情境、用多媒体来展示文本情境、用多样化新式来模拟情境等方法,唤醒学生的语文情感,深化学生的语文情感认知。


  二、以美染情,挖掘情操熏陶因素


  美感是对事物的美的情感体验。美感是在欣赏文本作品、社会上的某些特有社会现象和大自然景物时产生的,具有直觉性、形象性。中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时要迁徙和链接各种的事物,所有这些都能引发学生的情感美感,正确引导陶冶学生的情感。比如利用《延安颂》进行豪迈激昂的诗歌朗诵,有助于激起学生内心豪壮爱国之情。教师授课过程合理地运用语言的抑扬顿挫,可以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思绪的跳动,也能更好地融入到语言学习中。当学生通过语言体验,用心灵去洗涤时,在审美愉悦中陶冶情感,作品中的真善美的情感也就渗透到学生内心世界,进而获得了感知、思考、判断生活的能力。


  三、以情激情,挖掘情感升华因素


  语文教材不是无情物,语言有时比形象更具有吸引力,在教师语言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将学生的感情进行扩展和升华,达到语文教学的最佳效果。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善于营造出一种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主动地去领会作品中所流露的思想感情,久而久之,能够培养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强烈興趣。比如《故乡的榕树》是黄河浪通过回忆故乡榕树下的童年生活而抒发思乡之情的散文,文章运用了独特的抒情方式,浓彩重墨地抒发了思乡之情。正是这种思乡真情打动了读者的内心,引起读者情感共鸣,提高了文章的美学价值。因此,情感因素是学生接受多元信息的关键点,积极的情感是学生认识活动的“原动力”和“核心能源”。


  四、以行促情,挖掘情感行为因素


  源头活水的情感是改变旧情感、培养新情感的途径和手段。在语文课堂上要注重学生体验的全新真情流露,内心世界的丰富,情感意识的纯真流露。使学生的“情”得到深化,从而提高“熏陶感悟”的效果。例如赏析《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就可以让学生先读散曲再作画,凄苦愁楚的意境在画中就通过具体的物象表现出来了。以行促情的情感教育方式,不仅能调动学生的“情”,而且能使“情”在学生行为中凸现出来,达到对语文课程资源更深层次的理解。


  总之,情感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灵魂,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任务,这种教育也越来越引起重视。只有当教师和学生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和学生中,才可能使语文学科变得灵动起来,进而提高学生的情感品质和语文素养。实践证明,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意义重大,在今后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践行情感教育。


  作者:代子顺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