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初等教育论文 > 正文

小学教学方法应用问题及策略论文(共5篇)

来源:UC论文网2017-12-11 10:42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小学教育的教学成果,在小学教学方面对于小学生的思想观念影响甚大,小学教学不仅是小学生潜力开发的主要过程,也是引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素养的重要途...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小学教育的教学成果,在小学教学方面对于小学生的思想观念影响甚大,小学教学不仅是小学生潜力开发的主要过程,也是引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关于小学教学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第1篇: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方法生活化研究


  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小学生的识字教学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教育。总体来说,小学生需要掌握的汉字数量较多,有些汉字要比较难记,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又较为枯燥,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因此,为了使小学识字教学的效果提高,就要不断对识字教学的方法进行变革,使识字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在目前的教育改革中,识字教学的生活化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可以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场景营造出一种更加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所以,本文将针对目前的小学识字教学,就生活化教学方法提出相关的策略。


  一、生活化识字教学的概述


  小学的识字教学生活化是指在识字教学过程中,通过更加生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文字的学习更加感兴趣。生活化识字教学法的应用,可以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或是以一种更加活跃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识字的机会,让学生在周围的事物中学会感悟、品味。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使小学生学习汉字的效率得以提高,还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语文的乐趣。


  二、当前小学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识字水平层次不一


  在传统的识字教学中,老师采用的都是统一的標准,学生需要完成同样的任务量。但由于每个学生的识字水平是不一致的,有些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识字量,而有些学生则处于学习的起步阶段,这给老师的教学实施带来了困难。过慢的教学进度会抑制识字较多的学生的学习热情,过快的学习进度容易使识字较少的学生无法跟上学习进度。因此,教学进度的把握对于老师来说有一定的困难。


  (二)教学方式单一


  在目前的一些课堂识字教学中,其教学方式是较为单一和枯燥的。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多数情况下学生都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对需要识记的汉字进行大量抄写,以死记硬背的方式为主,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乐趣,学习效率较低。通常情况下,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的主动性无法在课堂中得到充分发挥,致使课堂中缺乏活力,在识字教学中重视文字的记忆,而比较忽略对实际应用的价值。


  (三)如何实现生活化教学法


  1.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识字


  (1)认识同学姓名,引发识字意识


  由于这些学生的年龄普遍较小,无法长时间安静地坐在教室中。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可通过游戏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地参与进去。在新生入学时,自我介绍是一个必然的环节,可以此为契机,通过游戏的方式,将记忆同学名字作为识记文字的开始。例如将每个学生的名字写在纸板上,在自我介绍完成后,让每个学生将写有名字的纸板放到认为正确的同学手中,老师可以为正确率最高的学生提供一些小的奖励,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最后,老师要将错误的地方加以指正,使学生加深记忆。


  (2)认识校园,增加识字量


  前文提到,生活化的识字教学法,是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背景来引导学生进行文字的学习。在陈树民的《现代儿童识字创新之路》一书中就曾提到:校园就是学生学习文字的一个重要背景。老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了解校园环境的方式进行识字教学的渗透,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把识字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校园的隐性课堂的作用。老师带领学生参观校园,使学生感受到乐趣,在参观过程中,会接触到橱窗里的标语、各种各样的告示牌、走廊的黑板报等,老师可以以一种很自然的方式将这些文字对学生进行讲解,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的识字量,也可以使学生对学校的文化、规定进行初步了解。


  2.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来说,相较于学校的教材来说,丰富多彩的课外图书显然会更加具有吸引力。在这一时期,学生的家长往往也会给学生购买大量图书,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开阔学生的视野,这就是学生开放识字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因此,老师可以与家长沟通,可以给学生买一些内容浅显、生动且文字较多的课外图书,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阅读。每隔一段时间,老师可以组织所有学生进行交流,将自己近期听到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并向大家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籍,把新认识的文字教给其他学生。这样的交流氛围通常会比较轻松,使学生乐于去阅读大量的书籍,这样不但可以有效增加学生的识字量,还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3.利用实物进行识字,将抽象的文字具象化


  结合实物进行识字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当学生进行抽象的文字记忆时,一段时间后,记忆开始变得模糊,而利用事物配合识字教学,则可以有效加深记忆。例如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室中的物品,如分别在门窗、桌椅等物品上放置写有汉字的卡片,在教学生认识这些物品的过程中使学生对这些对应的汉字形成潜在的印象。利用这种方法,最重要的就是要将那些较为抽象的文字符号以生活中可见的事物表现出来,这样可以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文字的记忆。之所以这种方法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是因为儿童时期对于真实存在的物体较为敏感,而单一的符号会使他们感觉枯燥。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将抽象的文字具象化,这样会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识字效率。


  4.巧妙利用图片,注重象形文字的生动讲解


  汉字自形成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最早的汉字雏形就是一些可表达意、形的图画。经过人们的不断研究,汉字的结构不断演变,才形成了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汉字。所以在教学象形字时,我们就借助图画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说一说、画一画,便可以轻松地记住汉字了(如下图)。


  图中日、月、云、雨四个字,都是由最初的图形慢慢演变成后来的现代汉字。


  5.创设多种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爱好是潜在激发孩子学习的动力。比如“也”字,可编成这样的字谜:“有水可种荷花,有土能种庄稼,有人非非我,有马走遍天下。”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猜字谜的乐趣,对识字就会兴致勃勃。学生对歌词有一种天生的亲切感,利用歌词的语句来帮助他们熟练掌握一些很难识别的复杂汉字。如学习“夜”字,念儿歌:“一点一横长,左下单人旁,右下有个夕,再加一捺要拉长。”


  6.鼓励学生合作,相互学习


  为了使识字教学获得更好的效果,加强互动与合作也是十分有效的一种手段,这种互动与合作可以是老师与学生之间,也可以来自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日常的识字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向学生讲解一些基本的识字方法,如形声字、熟字去部首等方法。在学生熟练运用这些方法后,可以鼓励学生去练习自学。为了提升学习效率,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然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将本小组的学习成果、学习心得以及运用的学习方法向其他小组分享,然后由其他小组进行补充与纠正。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但可以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以提升,还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既使学生提高了学习效果,又可以使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得以提升,从而全面提升教学效果。


  三、结语


  小学的识字教学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教学,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了使学生的识字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要积极对课堂教学的方法进行创新,改革传统识字教学中的弊端,使学生的识字教学更加生活化。这种生活化的识字教学,不仅要求老师要创造充满乐趣的课堂学习氛围,还要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文字学习,以更好地增加识字量。总之,只有帮助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作者:李美晓


  第2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训练要点研究


  一、我国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问题


  我国《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其中指出写作课程应该致力于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帮助学生提升写作的能力。写作课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众多小学生缺乏写作的兴趣,写作能力不足,这反映了我国小学语文作文课程教学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一)教师不重视作文教学


  小学生写作能力是其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目的。但是,作文教学存在较大的难度,作文教学见效慢,教学难度较高,因此,众多教师便不重视作文教学。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作文教学,使用的训练方式落后,从而使得学生的整体写作能力无法提高。


  (二)教师教学模式单一


  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过度地使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将作文的模板进行反复讲述,为学生列作文提纲,从而使得学生的写作方式单一。学生使用同样的写作方式,忽视作文的练习,教师强调让学生背范文,从而导致学生的创造力被扼杀,失去学习作文的兴趣。


  (三)教师不够重视开拓学生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强调背诵范文,让学生进行抄写仿写,忽视了开拓学生的思维,从而导致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无法开拓自己的思维,使用单一的写作方式进行寫作。


  二、教师在进行小学作文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一)帮助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


  首先,让学生养成观察的能力。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小学生多具有天然的好奇心,关心周围的事物,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能够注意观察生活。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写起,观察生活中的细节,从而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素材。学生在进行写作时可以将身边的小事记录下来,反映自己的实际生活,并引发思考。另外,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奇思妙想写下来,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其次,教师需要让学生增加阅读量,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需要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让学生定期分享自己的读书感想,与其他的同学分享自己的观点。另外,学校可以开设图书馆,让学生养成借书、看书的习惯,并且将优美的语句记录下来,增加学生的积累量。


  (二)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


  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为学生挖掘优质的学习资源,结合日常生活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写日记的任务,让学生定期进行日记写作,并且能够与教师或者同学进行交流,让学生养成写作的习惯,掌握写作的方法,从而在日常写作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另外,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让学生了解多种文体、掌握不同文体的写作方法,练习留言、评论、通知等多种写作方法。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写作的机会,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表达,逐渐锻炼自己表达的能力。


  (三)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提高自己的能力。


  首先,教师需要学会为学生拟题,扩展学生写作的范围,不能仅限于范文写作中,引导学生从阅读的素材中提炼写作的观点以及思路,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其次,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不同的写作任务。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可以不限制于写完整作文当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写作。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限时写作任务,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效率。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文章之后写观后感,根据一句话来进行写作,让学生观看电影之后来进行拟题,表达观点等等,教师可以借助多种方式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其写作能力。教师可以鼓励写作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进行仿写,让学生灵活运用自己积累的知识,帮助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从而提升其写作水平。


  另外,教师需要改变自己的评改作文的方式。教师需要针对性地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改,让学生发现文章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为学生的改正提供思路。另外,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明白自己写作中的优势,培养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进行作文互相改写,让学生看到其他的写作方式,帮助学生发现写作中的亮点,从而进行互相学习。


  三、结语


  作文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但是同样是一件关系到学生成长的重要工作。教师需要认识到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从不同的方面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养成写作的习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观察、阅读、积累的习惯,通过正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者:张永霞


  第3篇: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多元化教学应用


  一、多元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今时代学生的需求,大部分教师还停留在单一的教学模式中,采用传统的“五环节”方法,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只求完成教学进度,灌输式方法教学,不讲求教学质量,严重阻碍了现代教育的发展。


  俗话说“教书育人”,部分教师只管教书,不管育人,很少关心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不懂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忽视了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同时,部分教师以分数论,忽略了学生听、说、读、写等实际能力的培养,只重点讲解课本基础知识,死记硬背,却忽略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学生看似学到了很多知识,却不能在实际生活学习中应用。


  (二)多元化教学的必要性


  小学是学生系统性学习语文的开始,是培养学生兴趣、思维、人格素养的关键时期,影响学生未来的综合素质,它突破了读写教育的束缚,需要组建包括知识、情感、能力等多方面的内容。单一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因而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取其精华,去其糟怕”,采取多元化教学方式,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才能摆脱落后的教育模式,培养多元化思维的人才,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二、多元化教学的策略及实施


  (一)创设课文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课本讲解的内容领悟不足,使得课堂略显枯燥,因此可以设定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在学生进入情境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潜心会文本”,精读感悟,让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以三年级下册的《女娲补天》一课为例,在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前,从生动形象的动画片《女娲造人》入手,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女娲这个人物的神奇之处,通过小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入情入境,带入文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教学得以有效开展。


  (二)开展有声课堂,引导学生深入解读


  对于有不同主人公对话的课文,教师单一的讲解,很难让学生深入到不同主人公的內心世界,不能深刻领悟课文深意。因此,可以让学生饰演不同主人公,以自己对主人公内心活动的理解,通过气息、音调、节奏、音长等技巧有感情地朗读出来。以三年级上册的《陶罐和铁罐》为例,课文内容简单易懂、生动有趣,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以绘声绘色的朗读使学生感受到铁罐的傲慢、狂妄和陶罐的谦虚、善良,然后通过教师点评,再一次深入课文。有声课堂的开展,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感受语言、语音的巧妙结合,从而更好地解读课文。


  (三)加强首因效应,营造良好课堂气氛


  俗话说“先入为主”,人们看事情,第一印象很重要,小学生年龄尚小,对事情分析缺乏理性认识,大部分停留在感性认识中。教师利用这一特点,在教学开始时通过时尚、新颖、有趣的导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例如在二年级上册《保护有益的动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先用小朋友常见的有益动物青蛙为例,介绍它的生活习性,生动地讲解青蛙吃虫的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讲述身边有哪些有益的小动物,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奏好了这堂课的“序曲”,敲响了动人心弦的第一槌。


  (四)组织小组辩论,树立学生主体意识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课堂主导者,使小学生被动接受语文知识,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组织小组辩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发挥自我认知水平,提高主体意识。以一年级上册的《阳光》一课为例,教师以“阳光与金子谁更宝贵”为辩题,学生自愿分成正、反两方,激发学生大胆想象。辩论前,小组内部讨论,总结观点及支持论据;辩论后,教师深入浅出地点评,选出最佳辩手。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课堂注入了活力,不仅训练了学生发散性思维,而且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


  (五)锻炼动手能力,培育良好师生关系


  语文作为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加强实践是必不可少的,语文教学更多的是依赖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通过课程,增加一些简单的动手活动,切身体验制作的过程,作为教师,加以引导,参与其中,让学生深刻领悟作者的感想与课文的主体大意,从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以四年级下册的《燕子》一课为例,文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燕子在动、静两种状态下的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拿起剪刀,以自己对美的感悟,裁剪出燕子的模样,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乐在其中,事半功倍。


  三、结语


  多元化教学是新课改大环境下的必然趋势,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引领者,教学方式由传统的灌输式、机械式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多元化教学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意义深远,不仅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逻辑思维,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有效提升了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


  作者:肖岳


  第4篇: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学生的写作水平最能体现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作文教学,利用有效的作文教学促进学生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组织能力的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有紧密的关系,学生读的书籍越多,对语言的领会能力就越强。因此,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师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课外阅读,在促进学生阅读速度加快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语文作文的理解。


  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教师在教学中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学生也对写作教学没有任何兴趣,这是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教学方面


  目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还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只是按照课本教学内容和自己的课堂设计开展作文教学,写作素材严重脱离实际,学生的学习非常被动。另外,教师在学生写作指导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没有给学生留出想象的空间,导致学生的写作模仿痕迹过重,缺乏一定的创新。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水平与学生写作水平是直接相关的,因此教师必须完善自己的写作教学方法,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学生学习方面


  很多小学生对语文作文课程产生严重的排斥心理,主要原因是他们对语文写作没有兴趣,这与学生的学习环境有紧密联系。很多学校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中比较重视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进步的过程,学生在日常语文学习中接受的新鲜知识有限,学生在写作时难以将积累的素材运用到写作中去,缺乏一定的写作灵感。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中,学生会对语文写作失去兴趣。


  二、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课外阅读能够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整体发展,学生对语文写作提不起兴趣。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思维,以此来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是经过编排好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读物,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写作素材向学生推荐一些有价值的课外读物,让学生自行阅读,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会获得不一样的体验,对语文写作有了更多思路。这种写作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为他们的写作提供更多的资料和信息,让学生对写作内容有更好的把握。


  (二)课外阅读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在小学生写作过程中,有价值的素材是非常有必要的,有的学生平时积累的素材多,在写作时就会得心应手。由此可见,素材的积累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在写作教学中融入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素材。目前小学阶段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都是儿童文学或者故事,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通过开展课外阅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能够得到很大提升。比如在写有关“景物”主题的作文时,教师就要给学生推荐一些写景的课外阅读,如《神奇的大自然》《山水奇观》《山水名声游》等,让学生从课外阅读中积累各种优美的语句,学习其中的写作手法,并将这些整理成笔记记录下来,长期在这样的积累过程中,学生就能够为写作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课外阅读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著名的文学家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最好的营养品。”阅读能够丰富人们的想象力,对写作能力的提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是在实际的小学作文教学中,家长和教师对课外阅读的认识不够全面,认为只有提升学生写作成绩的书籍才可以阅读,其他的阅读资料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影响,因此很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到了限制,这种思想会限制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在小学写作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种类丰富的课外阅读,让学生的思维不再受到课本的束缚,激发他们的写作想象力,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每单元的侧重点为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籍,比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园丁之歌”,因此推荐《我爱老师》《中国当代教坛名人词典》等;第七单元的主题是“走进名著”,因此推荐《世界名著精粹》《古典文学名著传奇》等。丰富多样的课外书籍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渐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为学生写作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提升学生写作的立题价值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因为小学阶段学生的语文能力直接关系着初高中的语文学习,教师要重视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作文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占了很大比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学习。教师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不仅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和掌握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深化学生的写作思维。课外阅读则可以改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阅读的书籍越多,知识面就会变广,学生的写作思维也就发生了变化。一旦学生积累的知识到位,构建形成自己的知識体系,在写作时就更容易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有效提升了学生写作的立题价值,写出的作文内容更富有创意。


  三、课外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通过课外阅读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可以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这也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


  (一)从学生的角度引入课外阅读的方法


  要想在小学写作教学中融入课外阅读,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丰富自身的课外知识。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是直接相关的,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在长时间的积累过程中,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得到了提升,不断增加他们对写作的信心。


  (二)从教师的角度强调课外阅读的运用


  在小学写作教学中,教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教师有效的作文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写作,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入课外知识,并表达出对课外知识的热爱,教师把这种情绪感染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活动,这是提升学生写作效率的重要策略。


  四、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教师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应该重视课外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但是课外阅读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只有丰富学生的阅读素材,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才能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所以,教师应该从日常的语文教学入手,与学生分享生活中的新鲜事物,为学生提供了解课外阅读知识的机会,不断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知识,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同时也最大限度地提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效率。


  作者:宗先菊


  第5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性问题设计之策略


  阅读教学离不开提问,有效的问题设计能瞄准重点有的放矢,指引思路,激活学生思维,促进感悟与探究,并迅速地从文本中捕捉信息,圆满完成学习任务。为促使阅读课堂中的提问走向有效,本人通过实践与反思,梳理出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树立整体意识,寻找教学的有效“突破口”


  文本,阅读教学对话之“本”。一切对话皆依托文本进行,它是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凭借与依托。为此,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与之展开有效对话,从内容与表达形式方面挖掘其教学价值。要树立整体意识,大处着眼,抓住文章各部分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找到阅读教学的有效“突破口”,如题目中的一个关键词语、文章的首段、尾段或过渡句、画龙点睛之句,等等。然后,以此为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引领整篇课文的教学。“突破口”选得准确与否,决定着教学效果的高低。


  首先,可以从题目中寻找“突破口”。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可以向读者传递出更多的信息,同时也能为教学的开展提供一个恰到好处的突破口。像《军神》《花瓣飘香》《厄运打不垮的信念》《黄山奇松》《艾滋病小斗士》等课文都可以从题目中寻找到一个“突破口”,借此导入教学,揭开阅读探究之旅。


  其次,可以从文章的首段、尾段寻找“突破口”。教材中的好多课文构思特别严谨,有的文章开头用一句简洁的话语总起下文,且全文都是围绕此句进行叙述,那么此句就可发挥教学的突破口的作用。如《黄果树瀑布》《詹天佑》等课文的首句,简洁洗练,开门见山地直指文章中心。抓住这首句可以设置出统领性的问题,如“为什么说黄果树瀑布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呢?”“詹天佑杰出的才能和爱国的情怀表现在哪里呢?”有的课文在结尾画龙点睛,像《船长》《最后的姿势》《滴水穿石的启示》等课文都运用了这种写法,比如针对《船长》的结尾可以提出:“船长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体现在哪里呢?”这样设疑可以引领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来把握课文内容,实现整体感知。


  再次,可以从过渡句中寻找“突破口”。过渡句起到穿针引线、勾连前后的作用,抓住它来设问可以辐射全篇。比如教学《秦兵马俑》,就可以引导学生先找出过渡段即第3自然段,然后针对这句话质疑:“哪些语段是对规模的描写?哪些语段是对类型的介绍,鲜明的个性又体现在何处?”


  二、瞄准教学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核心或关键性问题


  小语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有许多值得学生欣赏的内容及可供借鉴的写法,但是课文出现在某单元中,又体现着的特定编写意图,而这意图中则蕴含着教学重点。撇开重点而不顾,“胡子眉毛一把抓”,分不清“西瓜”与“芝麻”,“满堂问”,是不可能达成本课教学目标的。因此,教师务必瞄准重点内容,精心设计核心或关键性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开展自主与探究阅读活动,这样才能彰显“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比如《孔子游春》一文出现在第12册“师恩难忘”这一主题单元中,其重点就是赞美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智慧,表现师生融洽相处的氛围。与这两方面主旨相对应的重点内容就是“孔子论水”和“师生言志”两部分内容。那么围绕第一部分内容可以设问:“在孔子的眼里,水具有哪些值得赞美的品质?孔子论文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围绕第二方面的内容可以设问:“师生们各表白了什么志向?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各具有怎样的理想或追求?”这样的问题可以辐射全篇,促进感知。


  由此可见,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设计问题,一要瞄准重点,立足于学生能力的“最近发展区”。这样能够将思维聚焦并引向深入,让学生品味到探究、发现的乐趣。而如果主次不分、设问琐碎,就会将课文弄得支离破碎,把学生搞得晕头转向。二要精简、精练,不拖泥带水,不含糊其辞。这样才能有一个明确的指向,让学生带着问题出发,顺利抵达目的地,收获属于自己的体验与感悟,真正发挥“以问导读”“以问促思”的作用。


  三、强化动态生成意识,适时筛选与运用有价值的问题资源


  课堂教学首先要做好预设工作,设想一个实施的蓝图,备课的目的主要就是完成这一任务。但是,课堂教学又是充满变数的,不可能像建筑楼房那样完全依照图纸的设计来进行施工,也不可能像火车那样在固定不变的轨道上运行。动态生成,是课堂教学一个显著的特点。它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教师要以自己敏锐的目光去适时捕捉并加以辨别、筛选并“择优”运用。倘若教师能在学生的质疑中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那么就可以大大激发学生提高的热情,点燃思维火花,并使其树立自信,体验成功愉悦。因此,教师强化动态生成意识,让“生成”为自己的课堂增添真实性与生动性,张扬师生个性,施展师生才智,收获不期而至的精彩。


  比如教学《詹天佑》一文,在引导学生画“人”字形路线时,一位学生发现某小组展示的示意图存在瑕疵,即“撇”与“捺”相交点的上部分画短了。笔者听后觉得这一问题提得挺好,是备课时自己没有考虑到的,有探究价值。于是,在对提出该问题的同学给予鼓励之后笔者又将这一问题推给了所有学生,要求他们去议一议这部分究竟应该画多长才对。经过交流达成了共识,这一问题的生成、捕捉与探究,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之体验到了发现的喜悦。


  总之,要想增强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教师要瞄准重点,强化动态意识,通过引导、交流、碰撞,从而实现智慧的交融,分享进步与成功的愉悦。


  作者:李黎明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