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教育理论论文 > 正文

语文教学应用策略问题分析论文(共5篇)

来源:UC论文网2017-12-11 11:12

摘要: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的课程,会对学生的其他学科学习产生重要影响。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文本,关注学生;要采用板块式教学,让学生深入思考;要朗读感悟,让学生...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的课程,会对学生的其他学科学习产生重要影响。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文本,关注学生;要采用板块式教学,让学生深入思考;要朗读感悟,让学生受到熏陶。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形成一定的语文能力。


  第1篇:浅析低年级语文差异性教学的实施策略


  低年级学生在学习情感、学习兴趣和知识经验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设计出不同的教学形式,使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基于学生差异的语文教学该如何实施呢?


  一、了解差异,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有些学生在学龄前已经储备了许多与教材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并不是一片空白;而有的学生在学龄前并没有多少储备。因此,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差异,并根据这种差异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为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奠定基础。


  如,在教学苏教版第四册的《春晓》一课时,笔者先调查学生对《春晓》这首诗的理解情况。经过了解,笔者发现多数学生对这首诗已经熟读成诵了,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还不甚了解。基于这种现状,笔者设定了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于能够熟读成诵的学生,笔者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上;而对于初次接触这首诗的学生,则要求他们能读准字音,熟练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这样的教学目标,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提升了教学效果。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充分了解差异,并且依据差异设计了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这样,既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还可以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


  二、善待差异,关注学生学习情感


  在低年级教学中,细心的教师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有些学生天生胆子小,教师一句稍微严厉的话就会受不了;而有些学生比较调皮,即使受到教师严厉的批评还是满不在乎……这些不同的差异使学生需求的情感态度也不一样。当学生发言时,教师要采取不同的评价策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使他们在愉悦的气氛中获得新知,提升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苏教版第四册《母亲的恩情》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感受到母子情深,笔者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孟郊告别了母亲,独自一人上路了。他在路上看到了什么,又会想些什么呢?”听了笔者的问题后,一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举手了。他说:“孟郊心里想,如果我不出去就好了,就可以一直陪着母亲了。”许多学生都笑了。有个学生反问:“怎么?不出门?永远待在妈妈身边,当个长不大的孩子啊?”面对不同的理解认识,尤其是那位不爱发言的学生,笔者爱呢?假如你是孟郊,做些什么呢?”这样,以学生的差异为平台,演绎了阅读教学的无限精彩。


  教例中,面对学生理解文本的差异,教师善待了学生的差异,并以此教学契机,巧施妙引,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认识更深一层。这样,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情感的需求,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演绎了阅读教学的无限精彩。


  三、基于差异,安排不同体验形式


  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自己的主要教学目标。而要实现这个学习目标,鼓励学生亲自参与、积极体验是有效的方式之一。在课堂教学耐心地对他说:“你的想法很好,要永远陪着妈妈。可是,人终归是要长大的,终有一天要离开妈妈的怀抱,自由飞翔。那怎样才能回报母亲的时,教师要基于学生差异,安排学生进行不同的体验,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阅读的快乐。


  如,在教学苏教低年级语文教学中,面对的对象是刚入学的儿童,他们的知识、能力、兴趣、爱好等都存在着一定差异。这些都是可贵的教学资源。因此,版第二册《乌鸦喝水》一课时,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笔者采取了不同的体验形式展开课文的学习。对平时爱动手的学生,笔者鼓励他们亲自用瓶子和小石子做一做乌鸦喝水的实验;对善于朗读的学生,笔者鼓励他们用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展开学习;对爱讲故事的学生,笔者鼓励他们用讲故事的形式来学习。这样,在不同的体验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收获到了语文学习的无限快乐,学习效果显著。


  在教例中,根据课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爱好特长,教师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展开學习。这是基于差异、利用差异,进行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这样,使所有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是快乐的,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总之,在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并利用差异,化差异为优势,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者:高凤


  第2篇: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应包括与语文有关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创新意识,当然还包括应具备的知识和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基于这些年语文教育的经验,结合语文学科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我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基于文本,关注学生,有效进行课堂教学


  文本,从狭义上说是指一篇篇的课文。语文课堂应该围绕本体教学内容来组织教学,应该突破文本,突出语言文字的运用。上海师范大学的王荣生教授说:“好的阅读教学,往往基于合适的文本解读。不那么好的阅读教学,其原因往往是不顾文本体式,采用了莫名其妙的解读方式、阅读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抓住文本,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语文实践工作。


  (一)训练语言表达,培养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是思想的定型。所谓定型不仅定思想的形式,同时也定思想的质料,因为语言里所用的材料就是思想本身的质料,那是二而一的。思想拿不出来,定型成为语言,这才拿得出来,说出来可以让人家听见,写下来可以让人家看见,人家凭你的语言就可以知道你想的是什么。”这说明语言和思想、思维是密不可分的,而进行思想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思维活动的过程同时就是语言形成的过程。用语言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和认识,是学习语文学以致用的体现。如,虞大明老师在教学《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一文时,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师:在你的印象中,春天是怎么样的?你能用四字词语来说说么?(要求学生写在黑板上)


  ()春天


  (学生写“春暖花开”“鸟语花香”“姹紫嫣红”“百花齐放”等。然后,虞老师就用学生写的这些四字词语叫学生连着“春天”读)


  师:在这样的春天里,你最喜欢干什么?


  生1:我最喜欢去草地上踢足球。


  生2:我最喜欢去散步。


  ……


  这是对已经习得语言的实践运用。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从文字理解到感悟,然后通过思维形成自己的语言表达的过程。


  (二)习得阅读方法,训练思维


  叶圣陶先生说:“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从这里,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即方法)。更使学生试去揣摩它们,意念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师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即方法)。”对高段的阅读教学,我们就要借助文本,教会学生写写批注。批注不是简单的表达,它以文本为基础,学生根据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进行表达。我们根据写批注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知道哪些地方要写批注、什么内容值得写批注以及批注内容之间的关系要理清楚等。同时,在批注中,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让他们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语文教材文本所反映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模式,就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思辨是一种很好的思维训练途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用比较、计算、辩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思辨,让他们的思维得到发展。如,《路旁的橡树》一文的最后一句:“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教学时,如果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他们都会回答:“因为保护了树,保护了环境,值得敬佩!”其实,这样的回答是很肤浅的。我们应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具体的、全面的思考。文章在平淡的表述中,其实隐含了一些内容,如工程师为什么要叹气,为什么不马上采取措施而是迟疑了一会儿等。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一个严谨的解答方式:“这个马蹄形对工程队来说是增加了成本。假设原来是多少,现在要多少(可以填入数据,用演绎推理进行计算)。另外,施工队已经在施工,如果停下,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工程师毕竟不是老板,他的决定会对他以后的工程设计造成怎样的影响?”这样的问题看似简单,其实是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哲理的、道德的观点去评判分析文本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要为了完成课时任务而急于走教案,而应抓住课堂生成,让学生停下脚步好好探究一番,这样学生会有不小的收获。学习方法的习得,能拓宽学生学习的视界,让他们学会学习。挖掘文本资源,进行巧妙点拨,是语文教师的职责,是为了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二、采用板块式教学方式,少讲多思


  板块式教学强调在阅读教学中,不设置无关紧要的问题,将堂课分成几个大板块,用一个主问题带动相关问题的解决。在主问题的牵引下,课堂逐渐生成各种问题,使学生不断地思考,进行语文实践。如,教学《夜莺的歌声》这篇课文,我们可以设置一个问题:“你觉得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围绕这个问题,要求学生画出相关语句,找出关键词;同时,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对词语的运用、句子的表达以及写作的技巧进行梳理。


  本课教学以此为主线,根据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


  三、朗读感悟,关注文本的人文特性


  吴忠豪老师说:语文课一定要重视朗读,重视背诵……《语文教育学》(张隆华主编)指出:“阅读从认识文字符号开始,经过大脑的分析综合活动,领会课文的意义,体会课文的感情,并凭借着课文练习阅读的技能,从而发展阅读能力。”阅读的方法有朗读、默读、视读等。朗读就是把无声的文字化作有声的语言,把单纯的视觉转化为视觉、听觉的综合作用,从而加强对书面语言的理解和掌握。如,人教版的《颐和园》一文,有这样一句:“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滑”字用得好,教師让学生换成“划”“驶”等词,并对比品读,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这样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品析文字的能力。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本都饱含情感,如《去年的树》《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慈母情深》等。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使学生体会到文章的人文情怀,受到情感的熏陶。


  总之,教无定法。正如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所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乃尽读书之法也。”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出入自由”,能收能放,才能让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使他们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作者:张燕琴


  第3篇:DI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融合浅探


  一、DI教育理念的涵义


  DI(DestinationImagination)中文翻译为“目的地想象力”,它的前身是“头脑奥林匹克竞赛”(英文缩写“OM”)活动。这是一项旨在培养青少年实际创新能力的国际性教育项目,着重发挥学生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关注学生创意思维、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等能力的培养。随着人类社会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型,我们正在经历着人类历史上的第四次教育革命。近年来,国内外开始盛行DI项目试验,但大部分学校主要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进行尝试,鲜有在语文学科领域进行融合。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附属小学自2011年起,开展了DI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的实践探索。通过“融合—建模—激活”的渐进式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DI理念下语文教学的途径


  (一)创设情境,启迪学生思维


  在以往教学中,我们在考查小学生智能方面,往往侧重于考查他们掌握知识的多少和熟练程度,而对他们一些内在的能力,比如,机智灵活地解决问题,独立创造和集体配合等方面的能力,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更缺少相应的措施和手段去培养、考查。DI理念下的语文课堂一般有以下五个步骤。第一步,了解挑战——培养阅读能力;第二步,激发创意——培养创造性思维;第三步,聚焦创意——培养判断思维;第四步,执行准备——培养行为能力;第五阶段,展示评估——培养融合能力。教学时,我们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随着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要求各班语文教师把教室布置成不同的风格。如春天,把教室布置得鸟语花香,让学生在“希望”中学习;夏天,教室中布置茂密的树林、火红的骄阳,让学生在“激情”中学习;秋天,教室里布置金色的田野,瓜果飘香,让学生在“收获”中学习;冬天,教室里布置剪纸壮锦、春联书签,让学生在“喜庆”中学习。


  (二)寻找契机,捕捉生成资源


  当“变”已成为常态时,我们对DI型教育教学又进行了新的定位,即教师要有教学思想,学生要有能力运动,课堂要有阶梯性。教师要根据教学需求,及时捕捉各种生成资源,比如,学生突然插嘴、质疑提问等。同时,灵活调整预设,教给学生“六看”读书法——看篇、看层、看句、看词、看点、看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第一话语人,从而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三、DI理念下语文教学的原则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际中学会学习。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正是语文教学创造性、实践性的体现,也是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空间、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我们经历“融合—建模—激活”三个阶段的探索,开发了《儿童经典美文赏析》《溪流》《木棉记忆》《小学生学习方式训练体系》等语文学科校本课程,以“小记者”“播音主持”“悅读体验”课程为主,构建了相对完善的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体系,实现了课堂建模“四化”。


  (一)学生主体化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我们始终强调以下几个环节。一是课前要求学生按预设要求自主搜集、整理资料;二是课中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自我设计、自我表现、自我创造;三是课后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比如,在每年的母亲节,我们要求学生都完成一项特殊的作业。学生每个人设计一本有关母亲节的小册子,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行设计封面、主题;二是写好序言,介绍母亲节的由来;三是摘抄有关母亲节的诗歌、名句;四是在班级内口头介绍母亲的感人故事;五是撰写一篇有关母亲的习作。在文化艺术节上,将优秀的“小册子”进行展评,评选出“最佳设计奖”“最佳编排奖”“最佳书写奖”。这项特别的作业,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目标多维化


  设计DI语文活动目标,尽量从多个维度去考量,发挥活动的多重功能。如,学习《桂林山水》后,我们将“课后拓展”分为三步,让学生完成。一是将搜集到描写南疆边关山水的词语、诗、词、歌、文等信息,进行汇总,让学生读、背;二是组织学生利用周末关注家乡山水和风土人情,并拍摄成照片,进行“最美的家乡”摄影展;三是总结拓展,小组合作展示研究家乡的物化成果。通过活动,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设计主题化


  语文教学设计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但绝不等于可以随心所欲,而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课程计划,在一个确定的主题统率下,开展系列活动,这样才有成效。


  这两年,我们结合学校DI课题研究,每学期举办一次“儿童戏剧周”活动,安排以下内容。一是向全校学生发布海报,征集主题活动的会标和吉祥物,最终由学生从候选作品中投票决定;二是学生根据本次主题合作创编作品;三是邀请儿童戏剧表演艺术家到校指导;四是开放所有的素质教育空间,各班举行初选预演;五是选出优秀节目参加校级展演。展演的形式不拘一格,根据学段特点,从1到6年级,分别安排游戏型、表演型、竞赛型、辩论型、赏析型、综合型等活动。最后,学校的文学社、记者站进行跟进报道,汇成月刊。


  (四)过程活动化


  长期以来,语文课都是教师讲解、提问和分析问题,学生则“君子动口不动手”,实践能力一直得不到锻炼。语文DI课以活动为主要形式,通过“听—说—读—写—演—悟—拓”等多种学习形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动中悟,教、学、做合一,使语文训练实中见活、动而有序,使学生活起来、动起来。比如,学习《剪枝的学问》后,我让学生跟花工领取劳动工具,尝试着给月季剪枝。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了剪枝的方法,领悟了“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获得了更直接、更深刻的感悟。


  四、DI课改项目的应用


  在DI理念指引下,我们提出了“创办一所图书馆式的学校”的办学主张,依托“春风化语”特级教师工作坊,通过“学生主体化、目标多维化、设计主题化、过程活动化”等建模思路,循着“读—听—说—写—演—悟—拓”的渐进式学习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还夯实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交往能力。


  DI课堂教学改革,经过反复对照研究、实验尝试,初步构建了课堂教学框架:学习主体以小组为单位,课堂结构以板块为主,学习形式以合作创意为要旨。广西民师附小将继续深入对DI教育的探索,建构起项目育智的学校DI课程体系,有效地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改革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黄平化


  第4篇:互联网背景下高专语文课程立体化教学探析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到高专语文的教学中来,这样能够让更好地将语文教学的内容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老师采用立体化教学方法,充分地利用起互联网中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不再局限于课本教材中,从而激发出学生对于高专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高专语文课程教学的现状


  1.高专语文教材较少


  现在市面上已经出版的大学语文方面的教材其实数不胜数,但是真正适用于高职高专的语文教材却很少,且没有一本全国通用的高职高专院校专用的语文教材。由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很多学生语文基础不是很好,所以高职高专院校在选用教材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语文基础,还要注重实践。现在高职高专采用的语文教材专业性很强,理论的内容很多。这样忽略了高职高专学生的自身情况,对于语文基础不好的学生并不适用,而且这样的教材完全超过了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对于高专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


  2.高专对于语文教学不够重视


  与其他的高等院校相比较,高职高专对于学生的文化基础没有那么高,所以在生源方面,高职高专院校与普通的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较,在文化基础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很多学生甚至家长都认为进入高职高专只要把专业的技能学好就行了,文化差也不要紧。所以高专的有部分学生理所当然地将高专语文课当成“副课”而将全部心思放在专业课上。这样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


  3.授课模式不适用


  高职高专院校近年来扩大招生,学生的数量大大增长,所以对于语文这样的文化课程基本都是大班上课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不适用于高职高专院校,所以采用立体化教学是势在必行的。


  二、采用立体化教学的意义


  1.立体化教学对于教学资源的意义


  采用立体化教学进行语文课程教学这是一种在互联网大背景下的新型的教学方法。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都过于局限,一般都是跟着书本走,而对于一些视频、音频等都得在特定的教学课堂中才能使用,而且课程结束后,学生没有办法再次看教学视频。而立体化教学则满足了这些要求。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学的资源变得立体化,老师可以根据语文教学的需要,自行在互联网上进行资料的下载、整合等。而且很多无法在书上学到、看到的内容,老师都可以下载下来,以多媒体的形式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呈现。让学生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本的内容,同时还能拓展视野。老师需要板书的内容都放在了课件里进行展示,节省了大量的写板书的时间,而且老师将课件上传至互联网,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巩固,或是下一节课的内容预习,都可以从互联网上寻找到资源。


  2.立体化教学对于教学形式的意义


  高职高专院校采用大班授课,老师作为课堂中心进行讲授的教学形式不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采用立体化的教学方法可以让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大大提高。采用立体化教学进行高专语文课堂的教学,老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设计语文教学的情境,利用图像、视频、音频等进行教学,激发起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立体化教学对于学习环境的改变


  教室是教学最主要的场所,在教室进行语文课程的教学,可以使老师时刻掌控学生的动态,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有的学生可以说是被老师逼得不得不学。这样传统的教学无法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容易使学生依赖老师。而采用立体化教学则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场所,让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学习的场地,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在互联网这个大背景下,只要是有网络的环境下,学生都可以作为语文学习的场地,这样可以充分满足学生对于学习环境的自主选择和学习需求。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专语文课程立体化教学的策略


  1.利用互联网让课堂更丰富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里,粉笔和黑板承载了整堂课的重点。而在这个互联网极速发展的时代,利用互联网进行课堂教学的效果是粉笔和黑板永远无法企及的。在互联网这个大背景下,老师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打破书本的局限,让高职高专的语文教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例如:在进行《水浒传》节选这一课的教学,老师可以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先对课文进行预习和资料的收集。《水浒传》乃四大名著之一,无论是音频、视频还是原著网上都有,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然后在上课的时候进行资源分享。老师在布置预习任务的同时,自己也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汇总,制作成课件,创设一个课堂情境,让语文课堂变得更活跃。这样老师和学生都对课文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对课程做好充足的准备,那么在上课的时候就会更加高效。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相互分享自己收集的资料,建立起一个互动、沟通的高效课堂。这样能够让学生们都参与到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老师在上课时,还可以向学生抛出一些可以多角度探究的问题,让学生能够相互讨论,发散思维,拓展学习。让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立体,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开放性思维能力。


  2.课件是成功的关键


  与传统的教学课堂相比较,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采用立体化教学更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只能跟着老师的思路听课,而且学的内容都是书本上的,一些語文基础不好的学生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很容易就落后,跟不上教学的进度,如此一来,这些学生的语文成绩就不理想,很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采用立体化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教学资源进行课堂教学,互联网上有很多非常优秀的教学课件,老师可以多下载优秀课件进行观看,取长补短。教学课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例如,在学习朱自清《春》这一课的时候,老师在课件中加入散文朗诵的音频,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春天的氛围,这样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仿佛身临其境一般,更深入地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课件中春的图画、文字,再配上音频或视频,这样呈现在学生眼前的就是春的画面。这样学生在进行课文理解时会有更多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而且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立体化教学活动


  在高职高专院校,除了进行理论教学,更重要的是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教学。通过立体化教学的课文语文活动让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让校园充满语文氛围。例如,举办演讲比赛,参观当地的名胜古迹,组织学生参加戏剧社团等等。这些活动都能够让高专的学生增长阅历和见识,将语文运用到生活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能力。采用立体化教学方法,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课本中的课文进行编排,改编成情境短剧或者小品等,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深入地进行课文的探究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编排的作品会是学生的重要财富。同时,在这樣立体化的活动过程中,让学生自觉地进行了语文的学习,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还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4.测评、沟通立体化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我们可以实现平时测验或疑难问题的解答都在网上实现。老师在网上发布作业、测验卷等,学生在家上网完成,老师可以随时进行批改,这样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更加的方便、灵活。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自我进行管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真正地做到“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小主人。而且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信息技术的操作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在进行这样立体化的网上教学中,除了可以让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外,还能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操作也有所提高。例如,老师在布置任务时,让学生对某一课的资料进行收集、处理、整合,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这时候学生在对资料进行处理时,可能会对图片进行编辑、视频进行剪辑等,这些能力在学生毕业之后还会大有用处。在遇到有不懂的问题时,有的学生会碍于面子不愿意当面问老师,那么就可以在网上向老师提问,这样让老师与学生能够更自然地进行交流和沟通,在虚拟的互联网环境中为老师和学生构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总而言之,在互联网背景下高专语文课程立体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立体化教学更适合当代的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所谓立体化教学就是将传统的教学与互联网相结合,把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种教学手段。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强大,立体化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更加方便,打破传统的书本教学的局限性,让学生能够看到更多的拓展知识,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能够参与到语文的教学中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有所提高。


  作者:尹小燕


  第5篇: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高职院校旅游语文教学分析


  目前,在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新一轮的改革中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加强语文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联系,将更好的服务提供给学生的专业学习。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不但要将学生的语文素质不断提升,同时要加强其针对性和应用性,将其专业特色凸显出来,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因此,本文主要对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高职院校旅游语文教学进行研究。


  引言


  通过相应的要求可知,高尚的品德、全面的知识、健康的身心以及导游技能较高等,是导游必备的一些素质。导游培养目标的多样性和应变性的专业特色,由现代旅游的综合性和服务性的产业特征所决定。而在实际的旅游语文教学中,不但要对语文教学的基本原理严格遵循,同时要将学科的专业特色凸显出来,在旅游专业的职业活动中充分融合语文教学。


  一、在旅游语文课程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


  虽然语文教学与旅游的性质不同,但具有一些共同点,如情感的生成和思想的孕育等。通过文学的形象可以对学生的情操进行陶冶,对其团结协作等品德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不断进行培养。


  根据中国的传统文化可知,旅游和历史与文化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历史性和人文性的特征都是人文和自然景观所具有的。另外,历史和文化的人文性和多样性,是开发和整合旅游资源重要的前提。所以,在培养旅游人才和从业人员中,首先要使其充分了解中国文化,而且要非常重视学习中国古典的文学,从而将学生的人文知识底蕴不断提升。


  较强的操作性和应用性,是旅游与管理专业所具备的特征,因此,其许多专业素质的培养都离不开语文课程。将传统语文教学的学科优势,如德育感化功能等充分继承和发扬,不但可以使有效训练职业能力的目标得以实现,同时可以将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潜移默化地提升。但目前在旅游教育的发展中表现出严重的功利化,从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这样造成的一种现象就是学生缺少人文精神,对其发展造成不利影响。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充分融合职业意识和精神,将教学模式根据课程的特点不断创新,这样可以课堂知识从学生个体发展和积极参加课程的方面得以形成,从而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升,进而可以将与我国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和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出来。


  二、在旅游语文课程教学中不断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


  旅游是一种审美体验活动,这种活动是人们自主进行的,人们的审美过程实质就是亲身体验山川和古迹等的过程。现代旅游者的主要目的是追求文化知识,同时要将自身的阅历不断拓展,对真善美亲身感受。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就业以后,主要是将他人对周围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美的感受行为进行引导。所以一定的审美能力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这需要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对学会欣赏美。


  在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侧重点要根据教学活动和教学特点进行合理选择,如感受和欣赏是阅读的重点等。对学生欣赏美的能力培养的重点内容是教材中的文学作品,由于具有不同的体裁,所以其侧重点就不同。如意境是诗歌和散文的重点,在教学中要先将意境展开的思路和线索寻找出来,在意境中对其所具有的美进行感受,而且要不断朗读,对其语言之美充分感受。在语文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真正融入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就要让其对文本资源仔细的鉴赏,对语文的无穷魅力进行充分感受。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仔细地阅读课文,对其中存在的困惑及时提出来,让学生对与作者相关的背景和文章中主要的人物、历史典故和相关的资料及时的收集和寻找,以充分地让学生感受作品的内涵,从而可以将学生的审美情趣不断提升。


  导游工作的艺术性非常强,其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对旅游者的探索美和欣赏美的行为进行引导。从本质上来说,陶冶人们心灵的过程就是旅游的过程,而且其在人类精神体验提升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更乐意进行更深层次的旅游,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旅游的娱乐活动,将自身的灵性和人格品位不断提升。其实,语文与旅游具有相同的特点,语文主要是让学生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培养,将其审美能力不断提升。


  三、结语


  由此可见,渊博的知识结构、不断提升的文化素养以及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较高的服务意识等,都是一名合格的导游必须具备的。在这样的要求下,高职院校的旅游语文教学应该与旅游实践充分结合,将语文教学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从崭新的角度去思考,将教学思路不断进行创新和科學调整。另外,通过在旅游语文课程教学中,将学生的素质不断加强,以及在旅游语文课程教学中,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断加强等方法,将具有专业特色的高职院校旅游语文教学构建出来,从而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有利保障。


  作者:胡晓婷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