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高等教育论文 > 正文

推荐几篇优秀的大学论文鉴赏(共4篇)

来源:UC论文网2017-12-18 12:24

摘要: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教育改革逐渐深入,大学生的教学形式不断发展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大学生发展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在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新的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做好大学生教学与学科教学...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教育改革逐渐深入,大学生的教学形式不断发展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大学生发展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在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新的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做好大学生教学与学科教学的衔接,形成独特的教学知识框架体系和综合素养结构是课程设置改革的重要领域。


  第1篇:大学英语翻译中的问题与对策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我国经济、社会得以快速发展,步入了经济高速发展快车道,在国际市场交流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英语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语种之一,要求工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英语语种及其文化。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求学生全面掌握英语翻译技巧,便于在以后工作中,能够胜任岗位工作,成为推动我国外贸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一、大学英语翻译中的问题


  1.认识程度不够。研究发现,我国高校大学生普遍对大学英语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思维意识依然停留在简单的学习和考试方面,对专业翻译学习不够重视,片面的认为只要能读懂英文就可以搞翻译了,这种浅显的认识不仅不利于英语学习能力的提高,而且会影响到英语翻译水平的提升。同时,英语教师所采取的授课方式过于传统,不够灵活多变,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学习和听讲。这样一来,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得不到提高。


  2.教學模式落后。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英语教师在大学英语翻译课程教学过程中,依然采取“满堂灌”的授课方式,教师处于课堂的核心地位,学生显得十分被动,只是被动的接受听讲。这种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方式,基本上无法满足学生学习英语翻译的基础需求,也不能跟进时代发展步伐。过于死板的、填鸭式的教学手段,不仅无法提供翻译技巧,而且会导致大学英语翻译漏洞百出,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


  3.文化与语境意识的缺乏。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枢纽,然而,语言使用过程中,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目前,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对英语语言和文化的讲解相对较少,学生更是对英语文化、语境的了解甚少,基本上以理论为主,缺乏实践参考和应用依据。具体表现为:学生大学英语翻译错误率高,基本上与准确意思存在较大差距,从一定程度上对整个教学和学习过程形成困扰。


  4.师资力量薄弱。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推广和普及,高等院校招生规模逐步扩大,伴随而来的便是专业化人才的引入和培养。从专业教师引入和培养情况来看,由于绝大多数高校经费十分有限,所以基本上不能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投入太多资金。如此一来,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难以吸引到高级专业类人才,特别是大学英语翻译人才,最终由人才匮乏所导致大学英语翻译问题突出,无法实现预期教学目标。


  二、大学英语翻译中的对策


  1.转变思维观念。通过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大学英语学习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笔者发现,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英语基础扎实,理论经验丰富。然而,缺乏实践应用能力,特别是翻译过程中出现翻译错误、不准确等问题。同时,大学英语教师教学理念过于落后,学生对大学英语翻译学习不够重视,这些问题都将严重影响和阻碍到大学英语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因此,需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和学习思维方式,打破传统理念格局,切实增强学生英语翻译能力。另外,英语教师要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做好授课安排工作,不断加深记忆和复习巩固,全面解决翻译中遇到的语法问题,从思想和行动上加以转变,最终确保取得教学成效。


  2.创新教学方式。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知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快,大学英语知识体系更新速度逐渐加快,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结合自身实际,做好继续教育和自主学习,以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能够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同时,英语教师需要理论联系实践,深入分析大学英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整改方案,作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方式创新的主要依据。


  3.培养语境和文化意识。实践证明,高校大学生英语翻译过程中,常常会忽视语境,造成上下文行文不流畅、语言措辞不合理。因此,大学英语教师需要给予专业性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在英语翻译中能够明确上下文语义关系,特别是对一词多义要做到搭配合理、准确翻译,确保所翻译的内容上下文连贯,并符合语境需求。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要挑选整篇文章,让学生练习翻译。同时,要通过分析对比、归纳总结,让语境和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从某种层面上来讲,英语语境和文化意识的培养,不仅能够避免因翻译错误而发生不必要的误会,而且能够与本土语言习惯相融合,确保行文流畅、上下文连贯、语义词意表达清晰。


  4.强化人力资源建设水平。对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过程而言,离不开专业化、复合型人才的有力支撑。如前文内容所述,我国高校大学英语翻译类人才相对匮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经费短缺,对人才的吸引和激励效果不够明显。基于此,要逐步加大专业人才引入和培养力度,构建完善的绩效考评机制,面向优秀教师提供更好的福利。同时,为英语翻译教师提供多元化的教育和培训渠道,让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能够获得上升的空间。唯有此,方可不断壮大专业教师队伍,为大学英语翻译能力及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三、结束语


  大学英语翻译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大学生最为实用的一门专业技术。通过本文内容的详细阐述,我们能够得知,我国大学英语翻译中主要存在思维观念陈旧、教学模式落后、语境和文化意识薄弱以及专业化人才匮乏等问题。在罗列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具备可行性的应对策略,从而为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供坚实保障和参考依据。


  作者:陈嘉铭


  第2篇: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本土化构建研究


  一、研究背景


  翻转课堂由美国的两位高中化学老师发明,录制讲解制作PPT,演示视频,然后上传网络给缺勤学生补课使用,这是翻转课堂的雏形。2004年SalmanKhan创立“可汗学院”,这一非营利性的教学网站,至此翻转课堂的概念正式提出,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近年来国内外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讨论甚为热烈。


  从大量的实证研究中可以看出翻转课堂运用最广的研究最多的是理工科,有学者认为英语和社会学这样的应用性学科翻转课堂要谨慎实施,其他课程需要的一些先决条件和技能不一定是外语学习所需要的。杨晓宏、党建宁指出由于中美两国的教育文化背景存在明显差异,一些能够促成翻转课堂在美国出现并流行的关键因素,恰恰也会成为该模式在中国“本土植入”的桎梏或羁绊。


  二、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1.英语呈现地区差异,教学资源分布不均的特点。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学生英语水平呈现明显的地区差异。优势资源集中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民办高校拥有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弱。基于移动辅助技术和网络教学的翻转课堂需要大量资金建设网络系统和校园语音室系统,学生终端投入等,这在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难以实现。


  2.个体差异。学生高考以总分录取,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以笔者所在的二本学校为例,英语水平两极分化,理工科学生英语水平偏低。他们习惯于传统讲授模式,翻转课堂落实有一定困难。


  3.教师队伍。大学英语教师女性占80%,且年龄结构轻,面临着怀孕生子的问题,多少会影响教学活动安排,制作PPT,录制视频,使用专业软件制作并上传网络,这不仅仅是技术活也是时间活。大学英语翻转课堂的实施难度高于其他科目。


  三、翻转课堂的学科化、地区化的本土构建


  翻转课堂要真正惠利于中国学生需要对课堂模式进行系统的认知和学科化,地区化等一系列的泛本土化构建。


  1.翻转课堂的学科化。翻转课堂的的根本不应该是依赖移动技术而是:“从目标、内容、内容呈现方式和评价各方面对大学英语课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利用网络技术所支撑的实体课堂的优势对大学英语课程进行重新设计,才能更好地解决大学英语教学的绩效问题”。外语学习需要大量的语言输入,很大程度依赖于高质量的阅读,学生习惯了交互性词典、翻译功能、文字图片说明等传统的阅读辅助手段,大学英语的翻转课堂应更加注重应用性和操作性。


  2.翻转课堂的地区化。中国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信息化素养不强,在校园网络建设不完善的地方,翻转课堂必须把握一个“度”。翻转课堂翻得不好,课堂就成了一个无法监控的市场,尤其在教学富媒体化、压缩课堂讲授的形势下,课堂教学的娱乐化色彩日益浓厚,无形中降低了知识自身的魅力与神圣性,抑制着课堂中知识教学效能的提升。知识难度已经被多媒体简单化,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兴趣、思考能力会不会降低?不把握好一个“度”,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学生学习能力没有提升,而且效果可能不及传统课堂。


  3.翻转课堂的操作。基于移动技术的微课、慕课的翻转课堂研究成果丰硕,本文就不赘述。没有移动技术设备的课堂,如何翻转?


  (1)课前的准备。教师和学生课前准备才是翻转课堂得以有效实施的基础。课前任务的布置需考虑是否符合不同层次学生水平,能否锻炼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思维能力,高阶思维能力。大学英语课程许多知识是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资料查找可以完成的,教师不一定要制作课件或者是微视频。一切媒体都是手段,教学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人的发展。只要能够促成学生自主高效学习的手段我们都可以拿来用,不一定要制作视频课件。


  (2)课堂指导与调控。课堂教师的角色依然是调控指导。确保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有效保证课堂不仅是基础好口语好同学的个人秀,英语基础不好的同学也会自信地参与进来。翻转课堂最终是个性化的学习,每一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任务,能按照自己的特点学习。翻转了的大学英语课堂是输出阶段,是开放式的,学生的思维不受束缚,是一个共享觀点,表达个人意见的平台,是一个提升学生思维水平和分析能力的平台。


  (3)课后评价。课后的评价应该采取形成性评价。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多维体系,包括对学习,学习者,指导者的评价。可以是来自学生,教师,以及同学之间的评价。任何一门课程的评价的都是一种检测手段和促进学习提升的一种方式,语言学习更应如此。


  四、翻转课堂重新审视


  教学时间和空间翻转了的课堂,在互联网的辅助下可以向学生展示许多课堂无法展示的视听阅读材料,扩大学生输入,这是优势,其价值在于将课堂时间变成了一个学生可以探究教学内容,测试其应用知识的能力与他人交互进行动手活动的工作坊,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是作为指导者或者是顾问鼓励学生进行各自探究或者是合作学习。然而我们必须明白的是:翻转课堂是一种教育理念而不是技术手段,其他领域内的研究成果并非可以全盘运用于外语教学,我们必须清楚在二语习得中哪些更适合网上教授哪些面对面的讲解会更有效。因此我们不仅仅要因地制宜,因生而异,同一学科不同能力的训练也应区别对待,才能将这一教育理念成功运用课堂,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作者:祝爱华


  第3篇:协作型任务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一、协作型任务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习得过程的促进作用,该理论认为个体的学习活动是个体主动参与认知实践活动,并且与周围环境保持互动,并最终提高交际能力。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中,学习者为了完成任务,会尽力调动周边各种语言和非语言的资源,以达到解决某种交际问题的目的。由此,建构主义理论为任务型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持。


  教育学中的体验式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基于人们的直接经验以及人们的行为和反思,体验式外语学习就是学习者在外语学习环境中的实践活动,它不是单纯通过课堂上教师对知识点和语法的讲授,更多地强调学习者的切身体验和对语言的实际应用。基于这一理论,任务型语言教学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可通过各种具体的学习任务来参与和实践。


  二、协作型任务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小组讨论是最常用的一种协作学习的方式,其组织形式方便自由,小组讨论分为自由讨论和全班汇报两个阶段。小组讨论可以激发学习者课堂参与意识和培养其语言应用能力,可以锻炼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同学们之间的合作意识。


  1.协作小组的划分。协作型任务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首先要在全班建立许多学习小组,小组分配是学习者参与课堂活动的基础,也是实施协作式学习的具体措施。合作学习的分组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内异质”是组内成员水平各异,却能互补。在组建小组时适当考虑组内成员的性别、学习成绩、性格特点等方面的情况,以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组间同质”是全班各小组的总体水平要基本一致,从而保证任务活动的全员参与。小组规模一般为4-6人为宜,我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班都是80人左右的大班,分完组后,大班就分为20个左右的小组。小组人员过多,有的学生参与机会就少了,人员过少,达不到合作学习的效果。小组划定后,同一小组成员最好坐在互相临近的位置,以便课上交流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此外,教师可以负责为每一个小组挑选一位合适的组长人选。组长的挑选要考虑到其表现力、学习成绩、人际关系、组织能力等方面。组长的职责包括组织组员活动,分配具体学习任务,综合组内成员意见以及与教师沟通等。


  2.学习任务的分配。学生的合作学习是通过完成教师分配的任务,或者说通过开展有目的的交际活动来体现的。在基于任务的合作学习中,学生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通过小组成员的讨论来构建知识。任务的设计要遵循互动性、连续性的原则,学习任务的完成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也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团体协作意识。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课本上各单元教学计划或教学目标的要求,給学生布置教学任务若干,小组长负责分配具体任务,每个组员都要明确自己在学习小组中的职责,并努力完成自己分配的任务,然后小组成员集体讨论整合信息,在全班汇报任务结果,最后由教师对各小组任务完成质量做出反馈和评价。


  三、协作型任务教学模式实践中注意的问题


  为了使小组协作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选择难度适中的任务。基于任务的合作学习是围绕教师设计的不同任务来组织和实施的,因此每个任务的设计都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完成任务的过程会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更加自信,从而自己的语言应用也得到很好的锻炼。


  第二,控制活动的参与度。小组协作学习应该是小组成员共同去完成某一学习任务,体验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互动式的语言交际过程。在小组活动中,参与度高的学习者会得到更好的锻炼,从而知识掌握得扎实,而参与度低的学习者因为害怕暴露自己的知识缺陷不敢参与与同学们之间的讨论和合作,不利于自身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必须对每个小组成员的参与度进行适当调控,尽可能保障学生参与度均等。


  第三,任务结果具有一定开放性。在开展小组讨论之前,教师可将所要讨论的任务提前布置给学生,使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查阅有关资料,查阅资料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每位学生在做了充分准备的前提下进行讨论,会使他们更加自信地表达自我,而且,任务的开放性也会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让学生们的思维更活跃,个性也得到充分的体现。


  总之,协作型任务教学模式不仅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和关联能力,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和效率,也能促使学生改进学习方式、培养参与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当然,教师还要意识到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教材的内容以及教学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还要与其他的教学模式相结合。只有这样,基于任务的协作学习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张翠萍等


  第4篇: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实证分析


  英语教学主要由语音、词汇、语法三种元素组成,其中词汇最为基础,是学生语言学习的基础,与学生英语水平提升有着直接联系。但是在传统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主要注重音、形、义方面的传授,很少从认知角度深层次剖析,而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认识词汇的延伸含义,是扩大学生词汇量掌握的重要手段。


  一、多模态隐喻及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实证影响


  “隐喻”这一词最早是在上个世界八十年代由美国语言学家Johnson教授提出,其认为隐喻是人类的一种思维认知模式,并且是语言的重要表现形式,同时将隐喻划分为单模态隐喻和多模态隐喻两种形式,其中单模态隐喻是目标域和源域只能取其一的隐喻呈现,而多模态隐喻恰好相反,多模态隐喻目标域和源域不是完全相同就是完全相反。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多模态隐喻的应用,就是利用多种感官刺激方式,让学生从语言面纱的表象中跳脱出来,从而理解深层次的理解词汇,这样可以将词汇扎根于学生心中,实现强化词汇记忆的教学效果。为此笔者专门针对多模态隐喻及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实证影响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采用多模态隐喻教学的班级,学生词汇掌握能力明显提升,在满分为100分的试卷中,学生的平均成绩可以达到93.7分,而未利用多模态隐喻教学的班级,平均分大约只能达到75.8分,这证明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更好的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并成为词汇教学质量的保证。


  二、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实证运用


  1.多模态隐喻将词汇具体化。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运用,对于学生而言有诸多益处,并且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法宝,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合理运用,找对方法,这样才能利用多模态隐喻将词汇具体化,从而加深学生的词汇记忆。如在学习“SnakeDetective”这节课程教学时,其中涉及了如sheikh、enclosure、slimy等词汇,这些词汇比较生僻,若是依靠死记硬背的方式,学生很难真正掌握,时间一过便会将单词抛诸脑后。若是想让学生记得深、记得牢,教师就应该采用多模态隐喻方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对学生进行更加深层次的思维拓展,这有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记忆效果。如对于slimy这个词,这个词语词义较多,可以解释为虚伪、泥泞、献媚等多种意思,在进行这一词语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出示词义卡片,如一张是雨后,车辆行驶图片,另外一张是狐假虎威的故事图片,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图片的寓意中,更好的理解词语含义,从而借助多模态隐喻,将词汇化抽象为体化,加深学生词语感官记忆。


  2.多模态隐喻记忆相似词组。在进行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会出现很多易于混淆的词组,这些词组不但难以辨识,同时易出现记忆错乱,在教学中单依靠领读或者举例是远远不够的,而结合以往的实践教学发现,多模态隐喻方式在进行相似词组教学时,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举这样的一个例子,如在学习“TheOrientExpress”这节课程教学中,教材之中出现了很多与take有关的词组,如takeafter、takein、takeup、takeout等,這些词组组成相似,但是词义却千差万别,学生在进行词组记忆时,很难不发生混淆。针对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多模态隐喻出发,将这些词语串联在一起,为学生编写一个故事,并让学生针对这个故事进行表演,这种教学方式将词汇学习与学生的肢体动作相联系,调动了学生的触觉、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不但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词汇学习氛围,同时学生也会在多种感官刺激下,轻松的掌握词组记忆,这就是多模态隐喻教学的运用体现,有助于提升学生词汇掌握能力。


  3.多模态隐喻理解词汇文化。语言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就如同汉字造字有特殊的文化意义一样,英语词汇也有属于自身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进行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时,单纯的引领学生记忆单词,实现的教学效果往往微乎甚微,在教学中只有带领学生认识词汇背后的文化属性,才能从本质上提升学生词汇掌握能力,而在以往的教学中这是很难做到,但是在多模态隐喻教学中却大为不同。如在学习“TheVariedCulturesofChina”这节课程教学时,其中蕴含了很多具有文化色彩的词汇,如minority、heritage、tribal等,在进行这些词汇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从多模态隐喻方法出发,将词汇背后的文化寓意讲解给学生。如“tribal”有种族、部落的意思,在讲解这个词汇时,教师可以将国外的种族部落发展史用课件或者图片等方式展现出来,这样学生就可以了解词汇的起源以及背后含有的深层次文化,这种文化属性意义为词汇赋予了更加庞大的支架,可以刺激学生的深层次思维认知,帮助学生提升词汇知识掌握能力。


  三、总结


  词汇作为大学英语教学基础,与学生英语水平提升有着直接关联,而多模态隐喻为词汇教学提供了一个更加宽广的平台,教师能够适当的运用隐喻研究成果,不但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思维知觉,也可以帮助学生强化知识记忆,这对学生的英语词汇学习是有绝佳好处的。


  作者:刘爽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