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幼儿教育论文 > 正文

幼儿园论文范例精选(共5篇)

来源:UC论文网2017-12-21 11:43

摘要:

  在幼儿园教学能促进幼儿的智力和体力发展,同时也能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合作团结意识。但是,在实际的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因为受到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幼儿的游戏活动时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所以幼儿园教学质量得...

  在幼儿园教学能促进幼儿的智力和体力发展,同时也能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合作团结意识。但是,在实际的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因为受到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幼儿的游戏活动时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所以幼儿园教学质量得不到切实提高,为了能保证幼儿的教学质量,应该充分利用资源,并且开展高质量的教学内容。


  第1篇:疑似多动症幼儿的幼儿园融合教育个案分析


  多动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不容易被准确识别。有此症状的儿童特别需要专业教育人员进行有效分析、判断,并拟定家园共育的合理教育策略。基于融合教育理念,某幼儿园在接纳一名幼儿入园后,发现该名幼儿表现出疑似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行为。幼儿园积极尝试探究融合教育途径和策略,并对幼儿园实施融合教育的困境进行了积极的思考。


  一、疑似多动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幼儿基本情况及行为观察分析


  (一)疑似多动症幼儿基本情况


  某H姓男幼儿,5周半。目前就读大班。2015年9月从他园转入,4周岁入中班。H样貌端正,身高较同龄儿童矮10厘米左右。


  訪谈调查发现,其家庭基本情况如下:农村家庭,周岁左右,父母离异,母亲离开后未再见过孩子,父亲脾气暴躁,易怒,和周围邻居易发生过冲突。孩子平时由爷爷照看,爷爷腿脚不方便,爱喝酒。父亲和奶奶长期在外打工。家庭教育方式表现为两个极端,爷爷溺爱,遇事也会打骂,父亲基本是以打骂为主。


  该名幼儿4岁前,周边村庄居民因拆迁都搬离了,因此其生活周边人员稀少,没有同年龄的伙伴。H一直与爷爷单独生活在一起,仅与周边的几个老人会有来往,老人们通常喜欢通过打闹方式逗弄他。


  H四岁前在民办看护点接受教育,经常和其他幼儿发生冲突,4岁后住上居民安置小区,转到现在的园所。该名幼儿和同伴玩耍,或是和成人玩闹之间,会说脏话,会哭闹,踢打他人,小区多人受到伤害,周边的邻居会当着他的面,直接不让自己的孩子和他玩耍。


  (二)H幼儿疑似多动症典型行为表现


  1.集体活动中有意注意时间短,缺乏纪律意识,自控能力弱。


  集体活动中,该幼儿主动注意不足,维持时间短暂,更多时候是心不在焉的状态,观察记录发现,他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事能坚持3分钟左右。大多数时间里,H自顾玩手头的小玩具,玩一会后,会拿着玩具去找其他小朋友,小朋友不理他时,他便会拿着玩具直接打在小朋友的身上。教师赶去劝解时,H会踢打老师、大喊大叫,并快速冲出班级,任意在园区、各个班级跑动。


  案例1:2017年3月16日,集体教学活动时间,H拿着小朋友带过来的玩具小蛇在小朋友面前晃来晃去。老师有意将其引开,告诉他现在小朋友在开展集体教学活动,不能被打扰,他走开了不到1分钟,又拿着小蛇走到小朋友中间,故意吓唬他们。班级集体教学活动被打断。(记录人:张月月)


  2.缺乏与同伴交往的能力,甚至逃避与同伴交往。


  游戏活动时,只按自己的意愿进行,任性拿取玩具,当玩具在同伴手中时,他不会主动沟通,而是直接伸手去拿,同伴不同意,他便大喊大叫,紧接着便会攻击其他幼儿。H大多数时候,是一个人玩。老师和其沟通时,H总是说,不喜欢小朋友,不想和小朋友玩。


  案例2:2016年3月某天,在户外玩风火轮游戏时,H喜欢别人手中风火轮的颜色,但没有与该幼儿有任何交流,便直接上去抢,并用风火轮的棍子敲打该幼儿的头部。


  案例3:2016年6月某天,在班级开展区角游戏时,其他幼儿先拿了玩具在游戏,H幼儿进入时,直接上前争夺,当其他幼儿提议让他等一等时,他便大喊着:“不要!不要!”他还发出刺耳的尖叫声,紧接着就要咬其他幼儿。(记录人:张月月)


  3.冲动任性,攻击性行为强。


  在园一日活动中,随时随地,只要不顺其心意,H立马就会哭闹,直接用脚踢、手抓、嘴咬、唾沫、砸东西等方式攻击身边的同伴、老师,并伴随着大喊大叫,扔、摔、砸、推身边一切物品,到处跑动,不能自控。


  案例4:2016年10月某天,中午午睡时H不回教室,在操场骑自行车,并将劝解陪护的老师脚踝撞伤,看到老师的脚踝破皮并流血了,H没有停下,仍然骑着小车到处跑。


  案例5:2016年10月某天,中四班小朋友在组织户外活动骑小车,H上前争抢,并直接用脚踢当班的张老师。


  案例6:2016年11月某天,集体教学活动时间,H跑到二楼,在走廊里大喊大叫,严重干扰其他班级,后勤园长前去劝阻,H将后勤园长手部抓伤。


  案例7:2016年11月某天,户外活动时H争抢中一班幼儿的材料,并用手打了实习老师耳光。(记录人:单永林)


  H在园一般性的攻击性行为几乎每天都会发生,严重的攻击性行为也是屡有发生。


  4.情绪障碍。


  H在园时情绪不稳定,易冲动、急躁,爱发脾气,喜欢争抢,不会谦让。午餐环节,不愿等待,必须第一个端饭,完全不顾及其他小朋友,且对食物非常挑剔,稍不满意就将饭菜打翻,掀桌子、扔椅子的情况屡见不鲜。游戏活动时H不遵守规则,稍不满意便会大喊大叫,乱扔教室里的东西,多次将衣帽间里的物品扔得满地都是。


  案例8:2016年5月某天,午餐时间,H仍然拉着别班的一个小朋友在沙池里玩沙,两人赤着脚,把鞋子埋进沙池中,老师来喊其回班吃饭,H不愿意,大喊大叫着说“鞋子找不到了”。看到另一个小朋友在老师帮助下准备穿鞋子,离开沙池,他开始发怒,朝老师和小朋友身上撒沙子,踢打老师。


  案例9:2016年5月某天,到了午睡环节,H不愿意回班,独自一人在幼儿园闲逛,听到老师喊其回班,他突然发怒,一路跑动,并不断破坏幼儿园的绿植,将小花、小草折断,老师前去劝阻,他直接将老师的腿部咬伤。


  案例10:2016年10月某天,午餐环节,老师盛了正常量饭菜给H,H一看,生氣了,说肉给少了,不听老师解释。老师帮其把饭端到座位上,他不愿坐下来,直接将饭倒在地上,用脚踩,又要掀桌子,被老师制止,然后他跑出去了。


  案例11:2016年11月9日,集体教学活动时间,H突然拿着玩具冲出教室,老师随后几经劝阻,都没有效果。他跑到别班,老师没让进门,他随即用玩具砸坏教室的门,又将走廊上的区角柜推翻在地。(记录人:单永林)


  5.活动过度。


  在园期间,H不能按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作息时间参加各类活动,随意性大,每天不停地满园跑动,没有明确的目的性。


  二、融合教育策略及思考


  (一)教育策略


  1.跟进观察,确定典型行为,并分析其原因。


  对于H的特殊情况,该园领导和班级老师高度重视,对H的行为进行观察分析并研讨了相应的教育策略。


  H入园后,在发现其行为异常后,园方及时向家长以及社区人员了解情况,并开展多次研讨,初步断定其属于性格缺陷,缺乏正确的同伴交往经验和能力。究其原因,与家庭结构、家庭教养方式有关。园方采取了园内教育引导和家庭教育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希望能够形成合力,促进其行为改善。


  学校在劝说家庭与幼儿配合,改善教育态度和行为方面做了多次工作,但是,发现爷爷仍然溺爱孩子,一味满足孩子的需求,爸爸只会打骂孩子,H的言行并没有改变。园方随后根据H的系列行为表现,判断该名幼儿有疑似多动症行为症状,但H家庭不愿意带H到医院进行诊断,缺乏医学鉴定,故只能暂定为疑似多动症行为。


  2.制订教育方案,以个别辅导和正面鼓励为主。


  在对H幼儿前期观察的基础上,园方邀请特殊教育专家入园观察与指导,对教师进行教育策略和方法培训。在研讨后,制订了教育方案,进行个别辅导。


  (1)全园职工统一认识,保持及时有效沟通。园所层面介绍该名幼儿情况,要求所有职工关注其行为,给予其正面语言鼓励,禁止以暴制暴言行出现。比如H到小班或是在户外游戏闯进小班游戏区时,老师会提醒他,这是弟弟妹妹的班级,要保护弟弟妹妹,请他帮助整理小班玩教具,他大多数时候乐意帮忙。


  (2)对于H不讲道理的哭闹行为,攻击性行为,教师先是立即制止,将其强行带离第一现场,以坚定的语言告知:你是个好孩子,有话好好说,哭闹,老师听不清。教师不采取刺激他产生持续的攻击性行为的言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发现其平静时间延长。


  (3)集体活动中,及时发现优点及时鼓励,给予其展现自我的机会。发现H会很高兴参与集体活动,但是涉及需要遵守规则,合作完成任务时,一旦不满足他的意愿,他还是会出现哭闹、奔跑、打砸、攻击性行为。


  (4)关心其生活,让孩子感受到爱。当H情绪波动不止时,教师紧紧拥抱他,并用语言表达:喜欢他,爱他。发现他会乐意接受这样的爱抚,并能很快平静下来。后期,H主动找老师诉说发生的事情,寻求安慰。比如会主动说:我今天没打人,也没扔东西。昨晚上,叔叔又打我了,用xx打我的,因为我要看电视。


  (5)安排专职老师带其活动,帮助其集中注意力。美国研究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的著名学者巴克利认为:注意力缺损只是表面现象,背后的机制是儿童不能抑制自己的行为,不能自控。因为H喜欢搭积木,并且水平高于同年龄段幼儿,教师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积木游戏材料,并安排专职教师陪同。同时,安排幼儿园唯一的男老师带他玩篮球,以培养其专注力,但是由于缺乏长期稳定的专业性训练计划,未发现后续行为有明显的改善。


  (6)制订行为观察记录表,记录H的典型行为,据此研讨教育策略,分析教育效果,进而改进策略。


  (7)实施家长陪同,午餐和午休离园的教育措施。


  3.对家长进行指导,期待能形成教育合力。


  特殊儿童家庭的亲子关系、生活环境直接影响到儿童对社会的认知,影响儿童将来的各种人际关系,也影响着儿童的社会行为。就这一案例来说,幼儿园认为特殊儿童的教育必须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和支持,才有可能产生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园方制订了家园合力计划。一是从园方层面,与家长进行交流,对家长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和基本要求:家长不得打骂孩子,要多拥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爱与温暖;陪孩子活动,不要总让孩子一个人玩耍;多说正面的鼓励孩子的话;勿在孩子面前打闹,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减少不良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二是在园内,对该名幼儿的教育达成共识。三是从园长到班级教师,从保育老师到后勤人员,只要与家长认识的人,都与家长进行了交流沟通。


  在前期的教育中,园方与H的父亲、爷爷及其他亲属多次交流,发现园方每次提出的指导建议他们也只是口头答应,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改变措施。园方多次建议家长带孩子去专业医院做检查,但是家长并没有带孩子去检查,因此对该名幼儿的行为观察结论只能是疑似多动症。因此,针对H的多动行为教育效果不明显。


  2017年上半年,H的异常行为愈发严重,针对H幼儿的特殊情况,在与家长协商之后,实行家长半陪同制度,允许其家长来园陪同幼儿,进行及时交流与指导。后期,园方采取爷爷陪同上学,午餐回家的方法,减少H在园时间,给予H独自游戏的空间。记录显示H的攻击等异常行为次数减少了,情绪比之前稳定了许多。


  经过一年来的融合教育实践,幼儿园仍然面临着困惑:H的疑似多动症行为有好转,情绪整体上比较稳定,但是没有实质上的变化。H的自控能力仍然较弱,攻击行为仍有反复,哭闹行为减少,游戏中能和同伴一起玩耍,但是保持友好的时间仍然不长,仍然会因一个玩具立即哭闹,跑开。


  (二)实施效果的思考


  针对H的融合教育实施过程是幼儿园自我摸索的过程。H的成长过程也带给幼儿园长久的思考。


  1.幼儿园的融合教育对于特殊儿童和正常儿童的教育价值是相同的。


  华东师范大学方俊明教授在《论融合教育》一文中指出:融合教育是一种渗透着人文主义精神,促进正常儿童和特殊儿童共同发展的教育思想。在H的教育过程中,发现同伴和成人的思维是有差异的,同伴比成人对他更有包容心,而且同伴在与特殊儿童的交往中也学会了理解、关爱、欣赏和自我保护。


  近一年的观察记录发现,幼儿园阶段的融合教育有益于相关的所有人。就这一例来说,特殊儿童没有被隔离和疏离于正常集体之外,开始逐渐适应这种集体性的生活,尝试接触同伴。H情绪稳定有进步,攻击性行为减少,与同伴的语言交流次数多了,也能和同伴平和说话,大叫大嚷的时候少了。


  班级同伴也学会了包容和理解,学会了自我保护,而不是远离。从开始的猝不及防,避不开,向老师告状,到最后似乎能够接纳H,其他孩子有时会主动为他提供玩具,仍然愿意和其一起玩耍,孩子们受到他的伤害也减少了,自我保护能力增强了。尤其是游戏中,一些男孩子似乎欣赏H的一些创意做法,愿意听从他的安排取拿玩具。


  相关的教师、保育人员,也从融合教育中获益多多,在尝试多种教育方式中,慢慢的理解和发现了特殊儿童的发展特点,摸索到了较为合适的帮助待特殊儿童的方式,虽然可能只是一些经验式的方法,但也是有益的,提升了教师的教育能力。


  2.普通幼儿园缺乏特殊教育师资和专业设施设备,难以承担和胜任特殊儿童个别化指导的任务。


  幼儿特殊教育师资匮乏,导致幼儿园实施融合教育的过程缺乏有序性和专业性,在教育策略上只能是摸索前行。这个过程带有很大的风险性。这一例幼儿园接纳疑似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摸索进行融合教育的个案,可以反映出学前教育机构探索融合教育有效策略的过程更多是经验式的积累和反思。


  一个特殊儿童进入幼儿园集体后,通常需要进行特殊的专业化的照顾和有针对性的融合教育计划和措施,同时,幼儿园还需要对特殊儿童家庭进行有效的指导,以保持教育的一致性。事實上,幼儿园的融合教育实施,体现在教育策略的设计实施方面,应该有支持特殊儿童的自我的发展策略,有支持特殊儿童与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的发展的策略,有支持特殊儿童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发展的策略,比如创设适宜特殊儿童发展的环境,利用多种方式支持特殊儿童与环境互动、指导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引导特殊儿童进行社会性发展学习等。


  显然,从H的融合教育策略及效果来看,幼儿园的融合教育明显不够专业,更多体现的是用学前教育的专业理念和能力在做融合教育,而不是特殊教育师资在做针对性的教育。


  但是一般幼儿园并没有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这会导致在对待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的理解方面出现偏差,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内容、教育策略上存在盲目性和不科学性。从幼儿园实际教育层面来看,幼儿园急需特殊教育教师加入,或是对幼儿园普通教师进行特殊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和指导,以确保融合教育的有效性。因此幼儿园需要更加专业的特殊师资介入,制订科学合理的融合教育计划,才可能会更有利于特殊儿童的康复和发展。


  另外,一些特殊儿童需要配备专业的设施设备,需要专门的资源活动室才能保证特殊儿童在参与集体生活的同时也能有针对性的开展康复训练。也就是说,幼儿园从建筑设计开始,到后期的设施设备配备,玩教具的选购等多方面都应做好接纳特殊儿童入园,开展融合教育的准备工作。目前,一般的幼儿园尚无法达到这个条件。


  3.幼儿园开展融合教育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和推动。


  学前教育机构开展融合教育目前在政策层面还没有得到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推动。在实际的操作层面,幼儿园缺乏特殊儿童教育设施设备和人员工作费用,政府的困难补助仅涉及对幼儿家庭的少量补助,没有对学前教育机构进行适当的政策支持和经费补助。这导致幼儿园在接纳特殊儿童时,不仅缺乏专业师资,更是缺乏经费支持,难以开展融合教育。


  每个特殊儿童的成长都与环境息息相关,无论是社会制度等大环境,还是家庭、幼儿园、社区等小环境,都间接或直接影响特殊儿童的生活性发展。只有在整个社会全力营造的良好环境中,特殊儿童才有机会充分与环境接触,尽最大可能发展自己的社会性。针对特殊儿童的融合教育,需要全社会、政府、相关学前教育机构给予全面的支持,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做到有效服务。


  作者:封孝莉


  第2篇:中国传统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策略


  1中国传统文化与幼儿园课程整合的意义


  中国在历史长河的前进中诞生了无数的瑰宝,传统文化便是其中的一颗,传统文化的形成,为国家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质”(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为此我们应该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保护传统文化的特色,发扬传统文化的精神,让传统文化立足于世界。


  1.1有利于儿童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幼儿园课程整合,有利于帮助儿童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通常缺乏足够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面对外来文化时,儿童往往因为新奇、好玩等原因而对外来文化更加青睐。但是选择恰恰不是一道加法题,而是一道减法题:当我们选择一颗树的时候,其实我们舍弃了一片森林;当我们选择一片草地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放弃了一片草原;当儿童选择了外来文化的时候,这就意味着传统文化可能从儿童的世界里逐渐消失。因此帮助儿童从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从小就进入儿童的世界与之相伴,不仅有利于儿童了解中国的历史,还可以帮助儿童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1.2能帮助儿童树立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怀


  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幼儿园课程整合,可以帮助儿童树立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怀。幼儿正处于人生中对世界探索的起始时期,一切事物对于幼儿而言都是崭新的。而人的价值观正是在这个阶段,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一步步逐渐形成,所以营造什么样的氛围,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学习什么样的知识,也就意味着未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大量积极的、优秀的价值观,处在这个阶段的儿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本身的继承和发展,更有利于帮助儿童形成积极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帮助儿童树立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怀。


  1.3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幼儿园课程整合,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有《论语》、《道德经》、《弟子规》等大量规范人的行为准则的书;也有《大学》、《中庸》等修身、养性的书;更有《诗经》一类文笔优美的书。这些书所传达的思想无一不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儿童的发展和成长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传统文化当然还包括泥塑、折纸、剪纸、手工艺品等,这些传统技艺同样十分适合幼儿园的教学,它可以相当程度的促进幼儿的小肌肉群发育,帮助幼儿形成更好的肢体动觉能力。因此,在幼儿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十分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2中国传统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策略


  2.1促进儿童成为学习传统文化的核心


  1.传统文化自身需要创新和改变。时代在变迁,传统的、经典的也应该与时俱进,做到旧瓶装新酒,才能发展、兴旺,迎合当代的审美需求。传统文化诞生之初并不是传统,经典著作创作之初也并不是经典,它们之所以成为传统和经典是因为它们本身足够优秀,加上经受了实践和时间的考验才成为世代相传的经典。我们不可以守着祖宗流传下来的作品,毫无改变的生硬地加入到幼儿园课程当中,我们需要在保留传统文化沉淀下来的底蕴的基础上创新、创造,将儿童喜欢的元素加入到幼儿园课程中,设计出儿童喜欢的课程。儿童喜欢的是有趣的、色彩丰富的、刺激感强的事物,我们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儿童的喜好等因素,打造符合儿童审美的,能激发儿童兴趣,专属于儿童群体又不失去传统文化元素的课程。儿童学习是通过游戏进行的,当今一代的儿童是“触摸时代”的儿童,这个时代进步赋予了我们很多前所未有的技术,利用这些技术的发明和进步,我们可以将传统文化和如今的多媒体设备进行整合,创造出比以前更好甚至从未有过的教学游戏。总之,传统文化要与儿童审美结合,与现代技术接轨,才能真正吸引儿童,使儿童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学习传统文化。


  2.传统文化教育应以儿童发展水平为基础,选择合适的内容。儿童之所以区别于成人,是因为儿童在注意、思维、理解能力等方面和成人存在一定的差距。儿童的注意力有限,不能長时间集中,因此对于课程里传统文化内容的选择需要仔细挑选,内容过多过长又缺乏吸引力的材料显然不适合幼儿园的传统文化教学。同样的道理,由于幼儿园的儿童思维模式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所以对于逻辑性太强,或者需要抽象思维的材料也不适用于幼儿园教学。有些材料需要学习者深刻理解甚至换位思考,有些故事不经历难以体会其中内涵,儿童的理解能力和个人经历都十分有限,这样的材料有些虽然很有内涵,但实施起教学来毫无疑问会异常困难。因此以儿童发展的水平为基础,选择内容简单、道理深刻、却容易理解又具有传统元素的主题材料才最适合幼儿园教学,才能更加合理的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3.学习传统文化重在培养儿童兴趣,使其感受内涵、体验快乐。当前有许多幼儿园开始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培养,有的幼儿园甚至将汉文化、儒家文化等当作幼儿园的办园思想,但是大多数幼儿园都注重教会儿童学习和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唐诗三百首》等作品,而忽略了儿童这个时候最应该培养的是兴趣。儿童学习这些作品固然是一种尝试,但儿童却很难通过晦涩难懂的诗文真正理解这些作品的内涵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机械的学习和背诵这些作品带来的不悦体验有可能导致儿童在以后真正进行学习这些作品的时候掉以轻心或产生抵触的心理。然而兴趣却可以像一颗种子一样,深埋在儿童的内心里,当儿童成长到可以真正学习这些作品的时候,种子会发芽,兴趣就成了最好的教师。有的幼儿园也将剪纸等传统艺术引入幼儿园的教学中,同样存在问题的是教师注重的是让儿童学会剪纸的技术要领,而不是让儿童感受剪纸艺术的趣味性。对于小肌肉群并不发达的儿童来说,学会复杂的技法和要领可能过于困难,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为困难产生的负面情绪反而可能让儿童忽略掉传统艺术所具有的美感和趣味。生物趋利避害的本性使得儿童喜欢快乐的、美好的事物,所以对儿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最好方法其实就是引导儿童感受其内涵、体验这些作品给读者带来的美感和快乐,从而培养儿童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2教师要提高教授传统文化的能力


  1.要引起教师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教师是幼儿园教学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作为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教师对幼儿园教学内容的选择、设计和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自身对传统文化是否重视决定了传统文化教学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就目前来看,教师的学历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对教育理论的认识和教育教学思想有着不同的理解。一些教师对传统文化并不重视,盲目认为新的、外国的就是好的优秀的,这种思想的存在很容易造成传统文化教育出现缺位,即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也容易流于形式。所以提高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刻不容缓,必须引发教师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2.教师要具备传统文化的基础。教师是课堂上的主导者,是传统文化的传授者,也是儿童模仿和学习的对象,教师在课堂所讲的东西能否令儿童信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传统文化的基础。教师只有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儿童才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才会激发起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才会想要了解传统文化,才会主动学习传统文化。这样一来,就可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就可以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也只有当儿童想要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幼儿园的传统文化教育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作用。


  3.传统文化教育要渗透到一日活动中,利用环境潜移默化的进行教育。然而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不仅仅存留在纸上,文化更是一种氛围一种环境,如同空气,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所以不光在幼儿园课程教学中要讲传统文化,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也应该贯穿传统文化。在幼儿园的饮食起居需要体现传统文化元素,在幼儿的活动空间需要体现传统文化元素,在幼儿的生活环境各个方面都要体现传统文化的元素,这样才能把传统文化变为一种潜在的影响因子,进而潜在的影响儿童、潜在的教育儿童,真正达到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


  (三)幼儿园要提供学习传统文化的渠道


  1.幼儿园要组织教师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当前幼儿园教师素质良莠不齐,教学水平也温凉不等,而教学效果的优劣,与教师自身传统文化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要对儿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就必须先对教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幼儿园需要给幼儿教师提供学习相关传统文化的渠道,搭建园内交流的平台,鼓励幼儿教师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幼儿园还可以根据平台上教师的反馈对各班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各班课程开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还可以定期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前来幼儿园开展讲座交流活动,围绕阶段性传统文化教学情况、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教学创新等方面进行学习和研讨。


  2.注重家园沟通,联合家长营造一体化的学习环境。文化的影响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若是只在幼儿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覆盖面难免太小,效果也必然有限,儿童虽然长期在幼儿园学习和生活,但更多的时间还是在家里和父母以及亲戚朋友接触,所以生活中其实涵盖了许多欣赏和学习传统文化的空间与机会。因此幼儿园必须联合家长,同家长寻求积极的配合,家长需要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和方法,对幼儿在家中所产生对传统文化相关的表达产生积极的回应,尊重幼儿内心的真实想法并积极引导,认识到自己对于激发儿童对传统文化兴趣的重要性。幼儿对于传统文化本真的反应都是通过与家长互动反表现出来的,所以在家中,要营造轻松自然的氛围,经常与幼儿一起了解传统文化以及相关的艺术形式。


  3.结合当地乡土特点开展活动。其实传统文化远远不止京剧、儒文化之类,当地流传下来的民俗风情、地方语言、鬼怪传说、古建遗存、传统技艺等都是区别于外来文化特征,幼儿园的传统文化教育也应该围繞当地所具有的特色,或者本民族所具有的独特文化进行教育。在教育同质化的今天,学习当地传统文化可以让幼儿充分感受到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儿童对不同文化理解、尊重和平等的态度,同时还可以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3结语


  在人们长期的生活和实践的积累中可以发现,中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成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财富。结合传统文化对幼儿园课程开发,既可以提升幼儿园教学品质和教学质量又可以培养儿童的民族认同感,无论是对个人成长、群体塑造、社会发展还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都十分必要。


  作者:佘星宇


  第3篇:幼儿园突发事件中政府管理机制构建


  1引言


  1.1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受社会中多种因素的影响,幼儿园突发事件日益增多,层出不穷,如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校车事故、虐待幼儿事件等,有的突发事件已经严重影响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在园幼儿的人身安全。2014年3月,全国多地相继爆出幼儿园给幼儿喂药事件。近年来频发的幼儿园突发事件,已经向人们发出幼儿园稳定和安全问题的警示,使我们认识到不仅要重视幼儿园的日常教学管理,还要重视突发事件的防范和解决以及政府的應对。


  本文主要从舆情传播的视角出发,以幼儿园突发事件舆情传播中社会舆论场域为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突发事件发生发展过程、舆论传播以及政府应对方法进行探讨,从舆论传播层面帮助构建一套幼儿园突发事件政府管理机制。


  1.2国内研究现状综述及评价


  李琳、刘妍萍等人(2010)通过对诱发幼儿园突发事件的因素进行探讨,提出了幼儿园危机管理建议。[1]刘艳芝(2010)认为,幼儿园危机管理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要树立危机意识,加强责任教育;第二要加强幼儿园危机管理信息资源建设;第三要开展危机管理方案练习或演习。[2]冯焰(2010)提出了幼儿园妥善处理幼儿安全事故的对策:首先,幼儿园应建立健全幼儿园突发事件分级处置预案。其次,加强对教师预防和应对幼儿园突发事件的培训力度。第三,成立幼儿园突发事件应急小组,等等。[3]温淑春(2009)认为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时可以从政府各职能部门网络舆情工作、网络舆情引导、政府网络舆情预判预警、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处理、政府部门间协作交流五个方面进行应对机制构建。[4]方付建、汪娟(2012)指出,事件热度与应对效果无明显相关关系,而回应次数多的事件通常应对效果较好,在回应主体上,第三方或更高层级主体的回应效果较好。[5]尹晓楠、方雪琴(2013)在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途径与效果分析中,从“官方响应”、“信息透明度”、“公信力”三个常规指标和“危机话语”、“动态控制”、“网络技巧”三个特殊指标来考察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效果。[6]


  通过对已有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众多相关研究表明:突发事件舆情管理工作需要一定的理论做指导,同时,突发事件管理主体需要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管理机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策略。但也可以发现现有的研究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对幼儿园突发事件的研究多是对事件的危机处理,而对幼儿园本身存在的问题研究不够透彻,导致危机处理机制较为健全的情况下幼儿园事故还是层出不穷;第二,对政府舆情处理,大多是从宏观的角度对政府管理机制作出研究,而对幼儿教育这一领域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不能很好地对幼儿教育领域出现网络舆情后政府应对提供指导。


  基于以上问题,从网络舆情传播的角度对政府危机管理作出研究,并针对幼儿教育领域政府出现的问题进行阐述与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1.3研究方法


  本文应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与案例调研。采用文献研究法检索有关幼儿园突发事件的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政府公文、新闻媒体报道、统计资料等,进行筛选、整理和贮存,从中获取相关问题信息,系统全面深刻把握国内外实际现状和研究现状。


  微观分析与宏观综合相结合。对事件发生及舆论传播过程进行微观分析,从宏观层次对政府应对机制作出分析,为政府在幼儿教育领域突发事件的应对给出建议。


  2“幼儿园喂药”舆情分析


  2.1各舆论场域的总体情况


  本文以2014年3月26日为时间节点,搜索不同舆论场域下社会对整个事件的关注程度,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各舆论场域对于“幼儿园喂药事件”的关注度都很高,尤其是草根舆论场域,从事件发生后的3月13日算起,主要大众舆论场域发出3729篇新闻,日平均报道量约为287,草根舆论场发出相关帖子、微博131676篇,日平均量为10129,约为大众舆论场的35倍。


  2.2以微博舆论场域为例看“喂药事件”被关注的时间序列变化


  “幼儿园喂药事件”起始于3月10日陕西西安枫韵幼儿园家长偶然得知园方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给幼儿服用处方药,在接下来的十几天多地又相继爆出类似事件,使该事件不断发酵。微博作为大众社交平台、具有公信力的认证微博信息公布平台,以微博平台为例分析事件发生后的典型舆论场域对整个事件进行时间序列上的分析对整个事件的分析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结果如表2所示:


  为更直接地表现出微博舆论场域下该事件对时间序列上的变化,将表2数据已折线图的形式呈现,结果如图1所示:


  图1喂药事件后微博对该事件的关注度变化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从10日幼儿园喂药事件开始被大众得知后,对于该事件的关注度随事件的不断发酵升级关注度增加。3月10日网友@极光之极在微博上率先爆出这一事件,但真正被广大微博用户得知是在12日《新民周刊》对该事件进行报道后。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内因为多地相继爆出喂药事件有关话题在微博上出现大量增长,其中17日到18日微博关注度出现峰值,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微博用户对该事件每日大概都有5000左右的关注。同时也反映出草根舆论场域是最早关注喂药事件的,虽然大众媒体介入稍晚,但是在其介入之后因其本身的公信力又加剧了微博上关于该事件的讨论热度,而最具公信力的人民网、新华网等则在13日18:30才有了相关报道,说明大众媒体介入跟草根相比由1-2天的缓冲期。


  2.3传播路径与传播渠道


  在喂药事件中,民众中的涉事幼儿园家长最开始发现问题并通过口口相传(包括电话、短信)的方式通知了认识的该园的其他家长,部分家长向幼儿园聚集后更多家长闻讯赶来,而人际关系传播又恰恰是传播效率高、信任度强的方式。同时微博在最近几年高速发展,当网友微博上爆料后因为事件涉及儿童和教育很快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加之12日具有一定公信力的《新民周刊》报道后更是使更多民众关注讨论。


  从传播的路径可以看出,主要是人际传播(幼儿家长相互通知)—群体传播(微博、论坛、博客)—大众传播(报纸、新闻网、电视),从实际来看,这条传播路径又是一条传播效率很高的路径,同时微博等社交平台作为人际关系在网络上延伸,使事件在网络上的传播增加了效率和可信性。但同时一般民众在喂药事件最开始被爆出时认为消息的可信性是值得推敲的,所以广大民众在作为传统媒体的《新民周刊》对此事进行报道后开始对事件进行关注。在网络上作为陕西省西安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官方微博@西安发布在3月12日晚上21时36分发出了第一条#权威发布#微博。


  3政府行為及举措分析


  3月10日23时10分,接到家长反映幼儿园给幼儿服用处方药造成部分家长聚集幼儿园的情况后,市级相关部门连夜进驻涉事幼儿园迅速展开调查和处置工作。


  11日,依法对现场药品进行封存送检,组织专家分析评估,指定专业医院部署幼儿体检工作,公安部门也介入调查。


  12日工作组就已采取的措施和处置进展情况集中向幼儿家长进行了解释说明。公安部门根据调查结果,对两所幼儿园的法人孙某、幼儿园园长赵某、保健医生黄某立案侦查,现3人已被刑事拘留。


  13日西安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情况通报会。各方协商后决定13日恢复正常教学秩序。


  14日起增加医院对幼儿进行体检。


  15日成立专门工作小组。下午进行了第二次情况通报会。


  24日在涉事的幼儿园原址重设的两所公办幼儿园正式开园。


  以上情况由@西安发布在微博上进行了#权威发布#,因其对事件的及时关注和公开,得到了网友的支持。也显示出西安市政府通过微博这一平台及时与民众沟通,积极引导舆论,有效制止了事件的进一步扩大化。


  同时全国其他各地爆出的喂药幼儿园,当地政府快速介入调查,对喂药事实属实的幼儿园吊销办学许可证的同时,相关涉案人员均被刑事拘留。


  18日,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下发了关于陕西、吉林两地个别幼儿园违规开展群体性服药事件的通报,要求立即排查幼儿园是否有违规组织幼儿群体服药行为。


  在此次事件中西安市政府在处理“幼儿园喂药”的问题上的表现是可以肯定的,及时成立工作小组联合各有关部门进行调查、体检等工作,信息公布及时、充分、透明,注重于公众之间的互动,重视民意,了解民情,积极响应,措施得力,有效制止了事件的舆论恶化。


  4反思与结论


  从喂药事件曝光至今,民众对此事一直在关注。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应对是此次事件未进一步恶化的关键,所以政府的表现是可圈可点但却还是有改进之处的。民众对政府缺乏信任和喂药事件多地爆发都是政府工作做得不够好的反映。


  4.1反思


  4.1.1食药监、教育和卫生各部门的监管盲区


  西安市的两所幼儿园从2008年开始也是从药店大量购入“病毒灵”给幼儿服用,直到事发前都从没引起过注意。幼儿园能轻易购买处方药并给幼儿集体服用,这背后暴露的是食药监、教育和卫生等多部门的监管盲区。幼儿园的保健室常年成为多部门的监管空白,在利益的驱动下容易滋生擅自给幼儿服用药品的现象。在实际中如果不是三个部门同时有针对性的对幼儿园进行监督检查便很难发现问题。


  4.1.2整个幼儿教育环节出现问题


  在幼儿园里,幼儿的出勤情况与老师的奖金是直接挂钩的,这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一事件的发生和持续。同时也能发现出事的都是“民办幼儿园”,近年来“民办园”频频事发,是因为学前教育现在未被纳入义务教育范畴,而市场需求量却很大,民办园的出现一定程度缓解了入园难的问题,但民办园却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教育机构,于是出现了这一现象,幼师、保育员质量堪忧。也正因为其未被纳入义务教育,对其的监督难度也加大了。


  4.2结论


  从以上分析中能够发现,政府在处理幼儿园突发事件中虽然有做得好的部分,但是通过本次事件,更应该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政府工作提出建议:


  加强教育建设,增强行业规范,出台相关法律,从根源上防止问题的发生。幼儿园突发事件中占大多数比例的是民办幼儿园,究其原因能发现是幼儿教育投入整体严重不足,加之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导致幼儿园事故频频发生,加强教育建设,加大幼儿教育领域投入以保证办学质量;立法规范幼儿教育领域,首先保证幼儿园本身硬件条件,让入园的幼儿在最适宜的环境下接受学前教育,其次通过法律等强制性手段保证幼师、保育员质量,让幼儿能受到最优质的教育和全方位的呵护。


  建立各部门联动机制,加大执行力度,确保问题能够遏制在萌芽阶段。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促成各部门联合监管以杜绝监管漏洞的出现。再者,有针对性的随机检查也是必要的,单部门或多部门联合不定期、随机性针对检查幼儿园的某一方面,使幼儿园方面始终处于严格的监督管理中,如此一来合格合法的经营幼儿园是最好的经营之法,也是对幼儿质量教育的一种保障。


  作者:龚玥


  第4篇:浅议幼儿园科学探究性活动的有效提问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活动开展的重要方式之一,“有效提问”是重要的教育手段之一,是反映教师的教育能力与艺术能力的一个方面,更是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体现。问题的难度最好以幼儿经过思考、讨论或稍加点拨就可以答出为准,那么我们在探究性活动中如何提问才更有效呢?


  一、把握恰当时机适时提问是使问题有效的一种方法。


  1、抓住时机在最短时间内用问题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能激起幼儿的探索兴趣和欲望的问题是活动的良好开端也是问题是否有效的验证。幼儿天生好奇,爱用各种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因此,可以通过提供大量幼儿熟悉操作材料,满足其好奇心,亲身去体验、挖掘探索,但是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孩子进入探索的状态,那就是通过有效的提问。比如让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的科学活动《沉与浮》中,一开始我们就为孩子们准备了水、玻璃瓶、乒乓球、钥匙、玻璃球、雪花、积木、空瓶子、小石头、夹子、塑泡纸、小勺、笔等幼儿熟悉的材料,这些材料只是放在篮子里老师没有一一介绍,而是端着篮子呈现给孩子开门见山的直接提问:把这些材料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这时孩子们像炸开锅一样各抒己见。可见这个问题在孩子们看见自己熟悉的东西刚开始想可以怎么玩的时候老师提出了一个可以思考的问题,让孩子们一下子就进入了探索的状态,为探索活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探索过程中根据孩子的需要提问是有效的提问。


  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是观察者、参与者,也是指导者,在参与幼儿探索的过程中要观察、记录幼儿的表现,又要根据幼儿的表现和需要提供适时的支持。这里的支持就包括材料的提供、承担合作的伙伴、调节材料的使用、问题的解答以及对幼儿提出新的问题。根据孩子的需要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刺激幼儿探索的兴趣思考新的问题。如在认识影子的过程中提问:“小朋友,你们见过影子吗?什么时候会有影子?还有什么东西也有影子,为什么会有影子?”先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然后和小朋友一起做实验,了解影子的形成,提问:“影子是怎样产生的?怎样来改变影子的大小和形状?”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寻找答案:物体不动,光上下左右前后移动都会改变影子的大小和形状。这个活动,通过孩子们已有的经验到實验发现现象都是通过不同时期幼儿需要有新的问题来引导一步一步探索的过程。这样不断的根据幼儿实验发现问题提出新的问题,就是根据孩子的需要提出的问题使在幼儿原有的水平上步步深入,扩展了幼儿的充分想象,了解到更多的现象。


  二、精炼的提问会使问题具有有效性。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提问的方法很多,如何设计提问,才能具有启发性、诱导性,才能引导幼儿积极动脑,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发现问题、寻求答案,这是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认真解决的问题。


  1、所提问题要精炼,提关键性的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有的是关键问题,有的不是。关键问题往往起着使教学活动达到高潮,使幼儿的学习探究活动得到最大限度拓展的作用,并能解决问题,使幼儿的认识过程有可能发生质的飞跃。因此,教师要思考并努力在教学中突出重点问题。


  2、问题需要有思考的空间,即问题应具有开放性。


  提问有两种,一种是封闭式的,如:“这是什么?”“是不是啊?”其答案是限定的,唯一的;另一种是开放式的,没有限定的答案,如:“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办法?”“你看看会怎样?”等等。我在组织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时,改变了以往封闭式、暗示式的提问,而更多地采用了扩散幼儿思维的开放性的“巧提问”,充分发挥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幼儿都有好想象的特点,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幼儿期儿童的想象活动中开始出现一些创造性因素,他们的想法不只停留在原有的物象上,而是在他们所熟悉的知识空间到处遨游,因此老师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启发性,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发挥。例如:在“认识轮子”的过程中,提问:“除了汽车、自行车、小推车有轮子外,哪些东西也应装上轮子,为什么?”问题具有探索性,幼儿说了好多:“鞋子上装上轮子,我们穿上有轮子的鞋子会跑得很快”;“电视机装上轮子搬起来很省力”;“电冰箱装上轮子可以推来推去”``````这些回答不无道理吧,在认识了几种动物后提问:“为什么青蛙的前腿短,后腿长?袋鼠呢?”这样的提问既有指向性,又有探索性,能使幼儿从多方面去思考和探索,并在活动中操作感知,比较得出科学的结论,体验成功的喜悦。


  3、根据幼儿的问题提出新的问题使之保持不断探索的兴趣。


  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提的问题一定是幼儿有兴趣的问题,而且是需要得到回应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有很多种做法:直接告知、和孩子一起探索解决、提出新的问题帮助解决原有问题等办法。


  在幼儿探索过程教师可以对幼儿的活动和表现进行评价。幼儿探索过程从某种上讲就是幼儿思维的过程,对过程的评价就是对思维的评价。可通过组织幼儿交流:自己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有什么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新的问题不断刺激幼儿探索,既能解决原有问题又能发现新的问题,使其一直保持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比如《沉与浮》活动中孩子们已经通过实验了解了不同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这一现象,但是玻璃瓶为什么开始空的会浮在水面,而装满水后就沉下去了呢?为了解决孩子提出的疑问,老师随即提了这样的问题:怎样让浮的物体沉下去?让沉的物体浮上来?请孩子们带着这个问题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研究。


  《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能否让活动顺利进行达到教育目的教师的有效提问是关键的载体。好的提问能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幼儿的思维、想象、创造力。在科学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提问是将幼儿引入探索活动指路灯,是使幼儿保持兴趣和参与活动的路标,是使幼儿产生新的兴趣催化剂。教师有效性的提问过程是为幼儿搭建了一个阶梯,让幼儿的思维沿着一定的坡度发展,在循序渐进中达到学习、探索的目的。


  作者:秦祖乾


  第5篇:试论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设计的教学模式


  在幼儿园的教学中,集体教学活动设计是最难实现的一部分,而是教学设计中的难点。任何阶段的教学都不能否定其集体教学活动的存在,在现在的幼儿园教学中,集体活动的设计虽然有所体现,但是老师并没有根据孩子们当前的状态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很多时候都让集体教学活动沦为形式,孩子們也不知道怎样去动手学习。面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老师建立一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清楚教学内容的主要框架,认真的把理论和实践付诸于行动[1]。


  一、确定行为主体,拓展教学活动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都会呈现出一个主体,这个主体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幼儿,只要开始设计的集体教学活动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不管是从老师还是幼儿出发都可以,但这必须是集体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点。例如:在进行“回收”这一活动时,老师可以带领幼儿进行垃圾的回收,引导幼儿进行垃圾的标记,并且明白回收“垃圾”的意义所在,让他们知道这些“垃圾”在活动中的用处,激发他们能够学会回收利用。比如矿泉水瓶子,在引用完之后,这些瓶子可以拿来种草、制作笔筒等,让他们从小就学会主动动手,保护身边的环境。通过这样的集体活动,就可以引出其主体模式,以幼儿为主体,从他们的角度为出发点,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会怎样去回收,并且做好一定的标记,了解回收的东西在生活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在这样的主体模式下,坚持以幼儿为本,把环保的概念进行深入,用行动去拓展教学活动的意义[2]。


  二、采取互动模式,突出教学重点


  任何集体活动都需要一个带头作用,在孩子们的世界中,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充满了无限的乐趣,学会用不同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快乐。因此,在集体活动设计时,老师一定要保证自己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把自己的重心放在该放的位置,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把握好每场活动的难点,让自己的集体教学活动设计能够达到一定的平衡状态[3]。例如:在进行美术“树叶”活动中,老师就可以带领孩子们去园外看看周边树木的变化,让他们去阐述自己所看到的树叶,比如老师可以问他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周围的植物有什么变化?孩子们在接收到这样的问题时,就会展开思考,既而得出答案,他们就会集体回答:秋天,然后就会开始七嘴八舌的说:“树叶黄了”。这就直接可以引导他们进行自由创作,在他们的世界中,树叶到底是什么样的,然后对自己的想象做出一个实际的求证,对于他们的绘画作品,老师可以让他们进行讲解,通过这样的互动模式,提高他们对学习的乐趣,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而老师也能拉近与他们之间的距离。这样一来,老师就能真正的起到引导作用,并且显现出教学的重点,关注孩子们的变化,根据他们的情况进行互动模式的开启,用语言、肢体等方法去帮助他们实现集体活动的价值。


  三、活动设计贴近生活,加深事物认识


  学习总是在生活中慢慢反映出来,而生活也会映射出学习的部分,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设计中,老师一定要让自己的教学模式更加贴近于生活,这样不仅能够为自己的教学带来一定的方便,还能让孩子们更容易去理解教学的内容。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内容展开时,除了对理论进行详细的阐述,还应该把理论与生活实际想衔接,让其教学活动发挥到最大的作用[4]。在幼儿集体活动设计时,老师要遵从孩子们的内心,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自己的教学模式不在偏向于片面化。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他们对于外界的事物并没有一个更深的理解,很多对事物的认识都是来自己与家长和老师,因而,老师可以抓住这样一个特点,展开自己的生活模式,例如:在进行“棒棒糖”教学时,老师就可以让小班幼儿去回想自己平时吃到的不同糖果是什么样,根据自己所吃过的糖果进行描述,如奶糖、酥糖、硬糖、棒棒糖,根据幼儿们的回答,老师就可以引出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棒棒糖,然后让幼儿们从棒棒糖的形状、色彩各方面进行描述。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让集体活动更加的顺利,还能让老师开展的生活模式更加的贴近,此外,幼儿也会在这样的集体活动中去认识更多的事物,并且掌握事物的特点,加深他们对某些事物的印象,把课本内容真切的反映在幼儿的生活中。


  结论


  根据以上的阐述和分析,在幼儿园集体活动设计的教学模式中,老师不能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多时候应该从幼儿和班级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他们目前所具备的教学模式基础。在孩子们的面前,老师也应该与他们同行,从他们的角度出发,让教学模式更加多元化,加强与幼儿之间的互动,确保幼儿时刻保持积极性。在课堂中,老师要营造有趣的氛围,让他们的思维能够变得更加活动,尽可能的采用风趣的语言去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在对待幼儿方面,一定要更加的和蔼可亲,用自己的方法和经验去弥补教学中的错误和不足,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让自己的教学模式更具独特性。只有这样,才能让集体活动更容易展开,得到幼儿们的支持,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幼儿教育事业打下坚实的根基[5]。


  作者:覃少花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