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医学论文 > 心理学论文 > 正文

大学心理健康教学建议应用探讨论文(共4篇)

来源:UC论文网2017-12-23 10:45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的逐渐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高校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各个阶层的压力都不断增大,尤其是在现阶段的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下大部分的人都承担着相当大的压力,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也承...

  随着我国社会的逐渐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高校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各个阶层的压力都不断增大,尤其是在现阶段的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下大部分的人都承担着相当大的压力,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也承担着较大的压力,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的高校都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随时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以及辅导。


  第1篇:浅析启发式教学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启发式教学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在应试教育作用下,传授式教学模式仍然被应用到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即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不断显现,亟须加以优化完善。随后,启发式教学模式不断被应用到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启发式教学模式具有多样化的优势,注重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注重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技巧”的同时,全方位发展其智力以及能力,注重教与学的有机融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应用利于教师站在客观的角度,全方位准确把握班级学生学习乃至身心发展规律,在科学安排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优化利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引导班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启发式教学的应用利于有效弥补传统满堂灌的单一化教学模式缺陷,构建高效课堂,确保课堂教学各环节顺利展开,最大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确保课堂教学目标顺利实现。


  二、启发式教学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应用途径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注重课堂科学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起学生探索欲、求知欲的关键所在,是提高课堂教学整体质量的重要保障,而这离不开良好的教学情景。在应用启发式教学模式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各方面情况,客观分析班级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及生活经验,为他们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不断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他们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以“人格健康”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不同角度入手,客观分析“人格健康”章节具体内容,巧妙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引导班级观看“人格健康”的相关片段、视频,并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的人格健康,又该如何塑造健全的人格,吸引他们的眼球,让他们积极思考问题的同时,有效展开课堂教学。随后,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对“人格健康”的认识,优化调整课堂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借助多媒体技术多样化优势,利用图片、音像等,促使抽象、枯燥的心理教育课程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化、形象化,有效降低课程知识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准确把握“人格健康”知识,掌握塑造健康人格的方法、技巧、途径等,更好地培养他们多方面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进而,在无形中充分发挥启发式教学模式多样化作用,为提高课堂教学整体质量做好铺垫。


  2.注重课堂科学导入


  此外,在应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课堂科学导入,这是提高启发式教学质量的首要前提。以“情绪调节”为例,教师要优化利用和情绪相关的视频、图片,也可以设置一些新颖的情绪探讨问题,巧妙导出新课题知识,创设生活化教学情景,便于学生准确把握“情绪章节”知识,掌握重要的情绪调节技能,将其应用到生活实际中,科学调节自身出现的不良情绪,使其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认真学习该课程知识,逐渐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根本目的顺利实现。


  (二)科学设置教学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在应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要注重科学设置教学问题的重要性,以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内容为中心,设置多样化的教学问题,增加师生、生生互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课堂教学实践的机会,在无形中不断启发他们思考,使他们准确理解课堂教学内容,有效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以“压力管理和挫折应对”为例,在该章节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多层次对班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使其在心理测试过程中全方位了解自己,尤其是自身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教师也可以根據班级学生心理压力承受情况,结合他们的心理特征、个性特征等,科学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围绕课堂教学环节,科学设置各环节教学问题,更好地启发班级学生思考,探讨“压力管理和挫折应对”的具体方法,在实践探讨中理解该章节知识,并加以灵活应用。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联系当下大学生生活实际,结合当下社会热点、焦点等,巧妙引入典型的和压力、挫折相关的案例,科学设置教学问题,层层递进,引导班级学生积极思考,充分挖掘他们各方面潜能,使他们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主动探索解决和案例相关的问题,掌握重要的应对技巧,准确把握该章节教学重点以及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整体效率。以“情绪调节”为例,在应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所设置的教学问题要具有鲜明的探索性、趣味性等特点,也就是说,所设置的教学问题利于启发学生思考,利于激发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在该章节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巧妙引入相关案例,以此为基点,科学设置课堂教学问题,比如,在面对相同事件,为什么人的情绪会不同,来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求知欲,启发他们思考。同时,教师要准确把握所设置问题难易度,不要过于简单或者难度较大,要符合班级学生当下已有的水平,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所设置的问题要具有探索性,问题答案不能直接在书本以及以往经验中获取,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多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便于学生跳出定势思维怪圈,发散他们的思维,才能更好地启发学生思考,探索相关问题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情绪调节”知识点,并将所掌握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科学调节自身情绪,成为自身情绪的主人,避免被情绪控制,这是拥有健康心理的关键点之一。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开发学生思维


  从某种角度来说,在启发式教学应用过程中,教师必须意识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二者有机融合的重要性,要将二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有效防止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现象,避免理论与实践教学二者脱离。以“大学生人际交往”为例,在该章节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活动,在亲身实践中开发学生思维,借助相关资源,比如,图书、网络媒体,让学生观看具有代表性的教学视频,启发他们思考,充分挖掘他们各方面潜能,利用所学的知识科学解决实际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提高自身人际交往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各方面能力,围绕“大学生人际交往”课程知识,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活动,比如,辩论比赛、社会调查、团体心理辅导,促使“理论、实践”教学二者处于统一的网络结构体系中,借助辩论比赛、社会调查,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的同时,以“大学生人际交往”为中心展开辩论,多角度巧妙利用一系列资料支持自身观点的基础上,反驳对方观点,不断开发学生思维,灵活应用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知识,这也是启发式教学提出的客观要求。在该章节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展多样化具体趣味性的实践活动,比如,“突围闯关”,对进行针对性心理辅导训练,全面、深入“认识、探讨、接纳、调整、改善”自我,掌握与他人相处的技巧,有效提高他们人际交往能力。还能在无形中不断强化他们互助合作意识,培养他们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综合素养。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必须与时俱进,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全方位正确认识启发式教学模式,准确把握其特点、性质、优势等,加以合理化应用。高校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科学设置教学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开发学生思维等。以此,促使各年级、各专业学生更好地学习心理课程知识以及技能,全方位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塑造健全人格,成为新时期社会市场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专业人才,最大化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其人才培养整体水平。


  作者:胡健


  第2篇:太极拳锻炼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体育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等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很多学校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学校体育课程的时间越来越多,同时也对体育课程的内容进行丰富,使得学生接受的教育越来越全面,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升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太极拳是一项常规运动,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当前越来越多学校加强对太极拳教育的重视,太极拳锻炼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对大学生的不良的情绪状态进行控制,从而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尽管太极拳教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依旧还是存在一下问题需要解决。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对高校的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


  1太极拳运动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新生刚进入大学学习,对外界的环境感到好奇、新鲜,而且由于环境的突然改变,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浮躁、好高骛远、攀比等心理,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对学生的发展有十分严重的影响。在大学新生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教育、文化教育,更要注重心理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状态和价值观。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心理健康教育而言,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从而有助于对学生的各种不良情绪进行控制。太极拳运动是体育运动中的一个常见项目,也是一个传统的运动项目,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太极拳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影响


  通过太极拳运动,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健康的体魄,同时也可以形成健康的心理,长期进行太极拳运动的人一般可以保持心情开朗,而且由于在太极拳锻炼过程中需要对自己的精神意识进行锻炼,所以可以明辨是非,关心自我发展,自尊心、自信心明显增强,在解决自我意识过程中的各种矛盾的时候有更强的辨别能力,能够形成适度的自我价值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对于大学新生而言,他们在刚进入大学的过程中可能会形成不良的心理状态,对此必须要积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锻炼。


  1.2引导学生形成坚韧的意志


  由于经济水平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大学生的生活条件较好,因此也容易形成娇生惯养的状态,有的学生甚至怕苦怕累,意志薄弱,在大学生教育过程中,对大学生的意志力进行锻炼与培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有的学生由于意志薄弱,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很容易被打倒。通过太极拳锻炼,可以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及心理障碍进行排除,而且有助于对学生的意志力进行培养和锻炼,使得学生可以形成坚韧的品质,克服任性、急躁等各种不良的情绪状态,从而有助于大学生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解决。


  1.3使得学生更容易适应社会


  在大学新生的教育过程中,从一开始就应该要加强对学生的适应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使得学生以后能更好地融入社会,防止在社会工作过程中出现不适应感。太极拳运动可以学生的适应能力进行培养,使得学生变得更加开朗、外向、活泼,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从而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以及生活过程中表现更好。


  2太极拳教学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和对策


  2.1太极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太极拳教学目的不明确。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高校教育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除了对学生的文化素养、专业技能进行培养之外,还应该要培养学生的身体素养、心理素质,有的大学新生刚进入大学环境,周围的环境与以前的中学学习有一定差别,因此很容易导致一些心理问题出现,太极拳教育可以对学生的心理素养进行培养,但是当前有的教师在进行太极拳教学的时候没有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对太极拳教学的目标与内涵的认知不清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不高。


  教学方法比较陈旧。教学理念直接影响教学方法和教学效率,在太极拳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重视的仍然是学生的身体锻炼,没有意识到太极拳教育对学生的心理素质锻炼带来的影响,没有一种长远的目光。因此导致教育方法比较落后,在教育过程中还有很明显的“填鸭式”教育的痕迹,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


  2.2太极拳教学策略


  加强对太极拳教育的重视。太极拳是享誉世界的中国武术之一,也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代表,作为一个体育运动与健身项目,被我国很多高校引进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于我国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很大帮助。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对太极拳教育的重视,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安排体育课程时间,为学生练习太极拳提供更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太极拳的学习和锻炼过程中能够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并且从体育课程中学习到更多新东西。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要将体育教育与学生的心理素养教育结合起来,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养当做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以“生命教育”和“健康教育”为基础与原则额,促使学生的体育课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加全面的锻炼。


  创新教学方法。从素质教育对体育课程赋予的全新任务来看,体育教育的内涵是综合教育、全面教育、身心教育,太极拳可以帮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放松身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使得学生能够习惯太极拳运动的慢节奏,并且能够真正融入到太极拳远动中,体会到太极拳的内涵。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新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太极拳视频,通过视频讲解,可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学生从直观的视频中也可以学习到更多太极拳相关的知识,太极拳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在一些太极拳运动的视频中,往往融合了音乐以及一些传统文化相关的图片等,可以使得视频内容更加有趣,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教师也可以将这些视频内容传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观看学习,不断累积经验,也有助于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其次,在体育课上要多安排一些有趣的活动,做到寓教于乐。太极拳运动讲究精气神,心息相依、意气相随是太极拳运动的重点,要引导学生排除杂念,从而更专注于太极拳运动。很多大学新生往往比较浮躁,为了引导学生形成宁静的状态,可以结合瑜伽运动、冥想活动等,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为太极拳运动做好准备。


  3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对学生的身体素养进行提升的重要过程,在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坚持“健康教育”目标,针对当前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素质教育理念,对体育教学目标进行明确。太极拳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太极拳對学生的心理素养的培养有很大帮助,在太极拳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明确太极拳教学理念,注重太极拳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心理引导和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能力。


  作者:季亚军


  第3篇:关于大学心理健康课程设置方面的建议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暴力犯罪


  清华校长梅贻曾经说过“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为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弃旧图新,追求最完善的境界。现代,大学承担着如何的角色和功能定位呢,社会通识认为大学的存在是为了培养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高学历的目标倒是达到了,近年来全国高考报名人数总体的下降趋势,录取规模的持续增加,据统计2013年全国高考升学率为76%,创历史新高,部分省市高考升学率甚至高达90%以上。但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14年全国高考升学率为74.33%,2015年的录取率也在75%以上,实际上大学的录取率远远不止这些,因为每年都存在着大量高考复读的考生。


  一纸学历并不代表着从大学校园里走出来的都是高素质的人才,这里的高素质包括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及较高的专业素质。但是近来大学生暴力犯罪频发,2004年马加爵事件开始,到2013年的林森浩投毒案件,2016年北大学生吴谢宇弑母,川师大的砍杀室友案件,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本该是社会的栋梁之才的大学生为何会沦落到这个地步,究其原因都是他们心理机能的不健全。针对大学校园频发的暴力犯罪现象下隐藏的心理障碍,我们可以从教务教学的课程設置方面着手进行改善。


  二、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2011年起,教育部已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列为必修课,虽然在开始重视并建立了相关体制,但是在实际的课程设置方面以及教学的过程中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第一,课程设置过于死板单一。绝大多数的学校都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课程可分为专业教育心理课程和普通学校基础教育的心理课程。显然我们这里讲的是基础教育的心理课程,旨在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解除学生们出现的心理障碍。然而目前很多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课与专业的心理教育课程混淆,认为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就是在课堂上对学生讲授系统的的心理知识,并在学期结束时进行测试,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这种教学模式完全偏离了课程设置的初衷,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更加达不到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这种目标,对于少数学生的心理障碍也无法得到解决。


  第二,课程安排的不合理,课程持续时间短,课时较少。心理健康课只有一个学期的课时,并且是一个星期只有一节,甚至更少,且是百人以上的大班化教学。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能是囫囵吞枣地进行皮毛式讲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并且大学阶段的男女生正处于生理及心理发育的中后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脱离了高中阶段老师和父母的管制,这个阶段的他们更容易发生问题,更加需要心理方面的教育以及引导,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持续性的工程。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专业的师资混同。很多学校由于专业人才的匮乏,有些课程都是由并不具有相关学科背景的老师进行“客串”。尤其在民办独立院校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类似于心理健康教育、马克思主义等公共课全部由公共教学部的老师来担任教学任务,他们并不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也不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以及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第四,心理评测机制不完善。离开课堂后学生的心理状况就得不到了解,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不能及时地发现,更谈不上由心理问题引发的校园问题乃至犯罪问题的预防了。有些学校虽然建立了相关的测评机制且发现了一些“问题”学生,但是在疏导的过程中简单粗暴,并未将这些问题当作他们的隐私来保护,导致他们做虚假测评、拒绝帮助,甚至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三、科学合理化课程设置的建议


  首先,应该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课程设置,心理健康的教育并不是单一的纯心理学理论上的知识传授,更侧重于了解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困难以及如何解决,从而避免问题的堆积导致的心理障碍。据传北大弑母的者的恋爱对象为失足女由此引发了严重的心理问题,最后导致弑母。性心理和恋爱心理也被纳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应该增加相关的课程设置,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并处理相关问题。另外,大学生刚踏入大学校园少了高考的压力以及高中阶段的监管模式,一时间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以至于无所事事、惹事生非,入学时的大学生涯规划应该有所涉及。单一死板的课堂讲授模式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应该尝试把课堂搬出教室,通过参加社会服务、组织体育比赛等方式发生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娱乐中教学并解决问题。


  其次,应该增加课时,随着大学生活的深入,对学生独立性要求越来越高。室友、同学可能来自不同的省份,生活习惯、个人性格等方面必然与高中时期相似生活背景的小圈子截然不同,所以出现问题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在河南郑州由于虚荣心膨胀滋生进而盗用同学信息在网络平台贷款消费,最后无力还债沉迷赌博,最后在几十万债务的压力下跳楼身亡。大学生在毕业前夕,面临着择业就业的压力倘若不能很好的完成角色转变,必然会出现一些社会问题,所以课程的设置应有一个持续性,并且队处于不同阶段要针对性地设置相关课程。


  再次,建立合格的师资队伍,加大资金投入吸引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并且配套相关的硬件设施,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改变学生求助无门的状态。以指标性的硬性规定建立心理咨询室,对于严重的心理障碍学生要建立专门的档案进行跟踪治疗,确保治疗在保护隐私的情况下进行。


  最后,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心理测评机制,如每年都进行体检一样,定期地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体检。


  大学校园暴力犯罪频发的另一个原因是,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对何种行为认识不清,甚至把严重的犯罪行为当作为合法行为或者一般违规行为。对于这种情形,我觉得有必要在大学生入学时进行普法教育。具体普哪些法,需要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收集大学生违反频率最多的法律以及最严重的犯罪,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大学生最想要关心了解的法律知识,然后进行整理归纳编排相关的宣传教育资料。


  总的来说,就是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如云南省提出的“三生教育”即“生存、生命、生活”旨在让学生健全心智,学会生存、珍视生命和热爱生活,是最先由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最先提出在云南范围内施行,最后被教育部推崇,现在基本覆盖了所有的省份的各个教育阶段。针对现在严重的大学校园的暴力犯罪以及漠视生命的现象,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从贵州的经济发展、教育现状着手大胆地探索有关心理健康与普法教育相结合的精品课程,进而进行试点推广。


  作者简介:卢铭宇


  第4篇:移动学习环境下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


  移动学习指的是在非固定的、非预先规划的时间和地点,利用移动设备与虚拟和物理世界交互发生的学习,包括个人学习、协作学习、混合学习等多种方式[1]。近年来随着多媒体、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移动学习成为教育领域的新热点。以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成就了移动学习时代的到来。学生的学习方式正不断发生变革,对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移动学习环境下,运用新工具、新方法,开辟新阵地来改进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所要积极应对的问题。


  一、移动学习环境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移动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促进了教育途径的变革与创新


  移动学习是伴随着移动技术的革新与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的浪潮而逐渐兴起的。据2015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4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随着网络环境的不断升级,71.9%的用户选择用手机收看网络视频[2]。移动学习设备的迅速发展与普及,网络硬件设备的不断成熟,使移动学习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随时随地进行智能化学习已成为可能。


  (二)学生阅读特点的改变,挑战了传统的书本信息获取模式


  作為“90后”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阅读习惯已越来越倾向于短小精悍和碎片化呈现,喜欢随时随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基于移动学习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使学习方式更灵活,学习者可以在自己需要的任何时间、地点通过无线移动设备及多媒体技术获得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合理利用琐碎的时间进行学习,它提供了学习上的便利。并且移动交互技术能够使信息及时双向沟通,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及时的反馈与跟踪。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护个人的隐私,消除心理负担,符合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心理需求发展的特点。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要求教育方式的灵活性与个性化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调节、人际沟通等多方面能力,优化心理品质,促进潜能开发。它以对学生的心理关怀为核心,在教育方式上需要灵活性、差异性和针对性。受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以课堂大班讲授为主,课外宣传活动为辅。学生虽能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系统的知识,却难以调动内心的情感体验。容易导致学生出现“懂道理,难实践”的知行脱节现象。这也挑战着心理健康的教育方式,要求教育途径不断地改进创新。


  二、移动学习环境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一)网络建设是前提


  要使得移动学习真正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实现移动学习与地面学习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心理健康教育新局面,就必须对学校的网络硬件建设、学生信息数据建设、专业化心理测评系统建设、媒体资讯发布平台的建设等给予重视。如果这些硬件配套设施缺乏,那么即使教师和学生都拥有手机、平板等智能终端设备,也无法真正实现“移动学习”。


  (二)资源开发是关键


  除了硬件建设以外,各类学习资源与平台的开发是关键,包括网络课程、网络资讯、在线测评、在线互动服务等。移动学习环境下的心理健康学习资源不仅要简短、清晰、言之有物,还要生动有趣具有足够的视觉吸引力,以适应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学习、获取信息的偏好。因此有必要组建网络学习资源开发团队,保证各类学习资源的质量与有效性。


  (三)在线教育与地面教育相结合是原则


  移动学习不是孤立的学习,而应该同其他学习方式相结合,在实体环境下对学生个别化的心理需求的关注仍十分重要。以网络课程为例,若网络自学的内容与课堂教学毫不相关,课堂教学不是围绕促进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那么网络自学就会流于形式,最终不但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成为个别学生和教师不负责任的借口。但若能善加利用网络资源,将知识传授过程放在课外,课堂中就有了大量的时间用于开展比较耗时的互动式、探究式等学习,帮助学生探究更深层次的内心世界[3]。借助移动学习,教师可将更多的时间用于面对面的学生互动、关怀与成长,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三、移动学习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例分析——以浙江中医药大学为例


  浙江中医药大学从2013年开始尝试在移动学习环境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借助网络互动服务技术为学生提供便捷而具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项目,开辟心理健康教育新渠道。下面试着以此例做进一步的分析和讨论。


  (一)实践“翻转课堂”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是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与发展功能的主要渠道。2012年教育部曾发文要求在新生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提升了学生的受教育面。但现实中,由于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心理健康课的形式都以大班教学、理论授课的形式来完成,与心理健康教育所期待的“接受知识、改变态度、养成行为”的目标不相符合。为此,浙江中医药大学从2013年开始试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所谓“翻转课堂”是指学生课外先自主观看教师创建的教学视频,然后回到课堂里进一步分享讨论学习中的困惑,从而进一步内化知识的全新教学模式[4]。为了保证教学改革的有效实施,学校组织专业的教师团队开发制作了系列“大学生心理健康微课程”,通过课前微课程自学、课堂分享与讨论、教师答疑与深化、课堂课后反馈与评价,帮助学生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积极的思维方式和自主学习能力。由于将知识传授过程放在了课外,课堂中就有了大量的时间用于开展比较耗时和个别化的互动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以实现学生接受知识、改变态度,训练行为的教学目标。


  (二)开辟移动宣传教育新渠道


  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学生自我调节能力。为了适应学生“微学习”习惯,学校充分利用微信、微博、QQ群、社交网站等渠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创立了微信公众号,编辑电子杂志,每周推送并展开互动,在学生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弥补了现实中一部分不习惯参与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的学生的需求,进一步扩大了心理健康知识普及面。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课内课外相呼应,发挥环境隐性教育的功能。


  (三)提升移动在线心理服务能力,开展网络预约和心理测量


  通过购买专业化的心理测评系统与在线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网络心理咨询预约、在线心理测量、危机个案信息追踪等功能。为每位学生建立电子心理档案,并对部分需特殊关注学生持续动态跟踪,方便学生尽可能便捷地获得心理服务。


  (四)搭建移动学习互动平台,加强提升师资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推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关键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效能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针对教师工作时间忙,人员分散,组织培训困难等问题,通过搭建移动学习平台,引进和制作网络培训微课程,方便教师们能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专业学习,交流互动,提高业务素质。


  四、展望


  目前,已经有很多学校开始采用在各种移动终端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开通微博微信,进行网络宣传为主,其仍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尚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和改进。为进一步深化移动学习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推进。


  (一)开发各类网络学习资源,构建心理健康移动学习资源库


  注重资源开发的系统化、专题化和结构化,尽量避免重复建设或零散杂乱的知识体系。注重资源的团队协作开发与整合,避免教师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低水平重复建设。


  (二)推进移动网络服务功能,增强交互性设计


  除常规的资讯推荐、活动宣传、网络预约以外,更需加强移动网络服务的交互性设计,培养骨干在移动服务的后台提供心理支持,及时回应用户提问,反馈用户所需信息,提供学习指导。


  (三)增加个性化学习菜单推送服务


  随着移动网络功能的完善,教师可在学生心理测量、心理访谈、心理追踪等数据分析基础上,向他们推送个性化学习菜单,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心理教育。


  作者:来燕等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