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高等教育论文 > 正文

大学生就业能力指导问题政策研究论文(共5篇)

来源:UC论文网2017-12-23 11:16

摘要:

  随着我国对教育的不断改革,实施的力度也是越来越大,再加上我国当前对社会人才和学历的要求严格,大学生们的就业形势也是非常严峻的。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自身前途与发展,对社会稳定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对教育的不断改革,实施的力度也是越来越大,再加上我国当前对社会人才和学历的要求严格,大学生们的就业形势也是非常严峻的。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自身前途与发展,对社会稳定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学生就业情况,也直接对高校的办学、招生、声誉等产生影响。


  第1篇:促进大学生就业中政府政策研究


  自年以来,就业的紧张局面开始影响到大学生,大学生的就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一方面,目前大学毕业生还不能满足各行业对各类高素质人员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存在用人机制、供需结构、择业观念等方面的问题,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着结构性困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已成为国家就业政策制定的焦点,中央和地方相关部门根据高校扩招后毕业生就业形势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驾护航。


  1创造就业岗位的相关政策


  对于就业岗位的创造,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一方面针对国家重点加强的优先发展产行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情况,依托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大学毕业生。制定扶持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吸纳大学毕业生,为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工作营造氛围、疏通渠道、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扩大政府公共部门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按照公开、公平、竞争、择优原则,加大从大学毕业生中考试录用公务员力度,继续做好选拔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锻炼工作,积极引导和组织大学毕业生到社区街道工作,以适应城市社区发展的需要。”“逐步实行市级党政机关从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中考录公务员的办法。…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主要充实到农村乡镇和城市街道等基层单位。”加强对选调生的跟踪管理和培养锻炼,“按照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结合岗位需求,可择优选拔部分选调生担任乡镇、街道领导职务。”


  2鼓励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


  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是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阶段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我国高等教育实践领域,如何解决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问题己成为摆在我国各级政府和高等院校面前一个较为棘手的社会问题。在教育走向大众化和知识经济时代来临的背景下,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科技创业和艰苦创业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大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10月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上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的展望与行动宣言》指出,“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创造者。”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就业政策。国务院办公厅[2002]第19号文件规定,“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工商和税收部门要简化审批手续,积极给予支持。”人事部下发通知要求,“各级人事部门要进一步拓宽渠道,制定政策,切实解决非公有制单位接收毕业生遇到的各种问题,支持和帮助非公有制单位接收所需的毕业生。要协助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和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办理报到、落户手续,提供相关的人事代理服务,解除其后顾之忧”。“要求“对于大学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部门批准其经营之日起年内免交登记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有条件的地区由地方政府确定,在现有渠道中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另外,为了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激发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开拓出更新更广的就业领域,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还开展了多种形式创业培训,并发出《关于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指导意见》,从而确保大学生在选择灵活就业的同时,没有后顾之忧。


  3增加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相关政策


  增强大学生对外部市场的反映速度和能力,增强大学的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竞争能力,增强大学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益,是我国政府在促进大学生需求供给,降低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上结构性失业问题的重大举措。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政策规定,“建立高等学校布局结构、发展规划、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办学评估、经费投入、领导班子考核等工作与毕业生就业状况挂钩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将毕业生就业状况列入高职院校评估的核心指标。组织实施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建立一大批稳定、有效、资源共享的高职实训、实践基地,积极推进高职毕业生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培训教育工作。”“但是我们也看到了部分高校在落实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方面存在的两个极端,一是忽视或者不能提供相关的职业教育或者就业培训,大学生能力、素质和个人期望与岗位要求远不能匹配:二是过分强调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重要性,重实践实习,而轻基础知识的学习,这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方面就存在着巨大的误差。因此,政策科学性的有效论证和对其概念的正确理解方面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不少参与者因没有把握好相关的尺寸,反而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培养。


  综上所述:就业促进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上下联动,中央地方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就业促进政策系统的建设。全国性、全局性的工作需要中央政府全盘统筹,统一协调,而地区性的、基层性的工作则需要发挥地方政府的能动性,针对本地区的特殊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影响各项就业促进政策落实情况的因素很多,但是就整个政策体系而言,其主要的调控对象一各级政府及行政主管部门、就业中介机构人才交流咨询服务中心等、高校三方面是影响政策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其中,政府因为具有宏观管理、规划、调控、防调、监督等职能,对大学生就业有着决定性影响,同时,高校和就业中介机构也都是能动因素,它们之间紧密关联,互为因果,共同构成了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体系。政府作为各项促进就业政策的制定者和先行实施者,要牵头示范,并积极引导各责任主体明确自身职责,有效监督各项政策的落实情况,逐步构建起“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作者:郭莹


  第2篇:大学生就业难与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分析研究


  一、大学生就业难现状


  (一)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不能有效对接。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很重要的表现是人才结构不能有效对接产业结构、两者的变化和调整步伐不同步,人才的供给与需求脱节。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滞后,使得劳动力大量滞留在第一、第二产业。


  (二)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与现状不符。目前许多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对于薪酬的期望值高于社会现实标准,不愿意从底层做起,其就业意愿仅限于发达地区、高薪部门,而不愿意到偏远地区工作。


  (三)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思想道德和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我国当代大学生具备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却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


  二、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分析


  教育政策的阶段性分析框架是把政策过程分为若干个阶段分别进行研究,又称为阶段启发法。阶段启发法把政策过程分为一议程设置、政策建构和合法化、政策实施以及评估。本文将对2003年以来我国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生成和发展过程用这一理论进行解析。


  (一)议程设置


  触发性机制的对政策的产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實质是由一些重要事件构成,从而促使一些日常问题转化为公众反映。而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触发机制就是2003年夏季,1999年扩招的本科学生进入了毕业期,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到212.2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67万人,一年的供给增幅高达46.2%,出现了高达60多万人的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如此数量巨大的大学生群体性失业现象出现,产生多方面的社会影响,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关注。2003年5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2003]49号文件《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二)政策建构与合法化


  1.政策选项的形成:渐进模式


  由于1999年实施高等院校扩招政策,导致2003年夏季开始高校毕业生数量上升,形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出台了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一系列政策。2009年,我国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2016年11月25日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做好2017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6]11号)。这些教育政策针对每一年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指导,从鼓励大学生创业、到基层、中小企业工作,到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再到大学上创业优惠政策,与推动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这些政策针对不断发现的对各种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及原因进行指导,促进大学生就业。


  2.政策选项的评价


  (1)政策满意度。一方面,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其通过政策调控保障了大学生的就业及其基本权益,保障大学生就业创业水平。另一方面,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对高校提出了一系列要求,这些政策选项对高校的就业创业教育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增加了高校的教育压力。(2)政策可行性。积极结果: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出台目的是缓解我国当前的就业压力,使大学生学以致用,其内容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如“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的政策对不少人的就业观念和求职意向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得到了不少大学生的认可。


  (三)政策的实施与评价


  政府对政策的改进和新政策的出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不断完善。一方面许多就业政策在实施中,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另一方面在实际的工作中,用人单位和高校为了获得政府考核中的肯定,往往会在就业率中“掺水”,造成了不少毕业生“被就业”的现象。


  三、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有效实施的建议


  (一)完善政策内容,提高政策可行性


  政策的可行性,即政策除了在内容上要符合实际情况,在执行过程中要能够通过一些方法和手段将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具有将理论变为事实的能力。目前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在理论上虽然很理想,但在实际行动却不能完全实现性。因此要提高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可行性。一方面,应完善政策的内容,全面规划,统筹全局,政策的内容要面向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另一方面,要制定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的政策。切实有效的引导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保证各部门协调有序的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便利。


  (二)建立有效的评估监督体系


  在促进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政府一方面是政策的制定者,另一方面又是政策的评估者,这使得政策评估缺乏有效的监督者。因此,要建立有效的评估监督体系。一方面,应该加大对于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监督,只有有了监督部门的全程监督,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部门才能不断地反馈政策信息、分析政策目标是否合理以及政策结果又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第三方评估依照一定的标准对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执行过程和执行效果进行评估。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对大学生就业政策进行评估和监督,可以更有效的配置资源,提高政策水平,有力的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的顺利实施。


  四、结论


  由于高校的持续扩招,使越来越多的学生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同时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式。。目前,虽然中央和地方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引导、鼓励、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一定程度上这些政策对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引导、促进就业具有积极的影响和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要想这些政策更好的发挥效果,既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政策的相关内容,提高政策可行性,又需要重视后续的评估和反馈工作,建立健全有效的评估监督体系。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李茜


  第3篇:浅论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近年来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所反映的就业难问题,引起了政府部门及各行各业的注意。根据调查显示,2016年各大院校毕业生总计将突破765万,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递增,就业形势依旧严峻。从各类招聘会、考研、考公及事业单位考试面试等,很多应届毕业生都感受着来自社会各界的就业压力。传统的职业生涯已不再保证终身雇佣员工,新的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对雇员的标准有更严格的要求。大學生在这样的职业环境之下,需要适应不同岗位与角色之间的变化,而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影响其职业生涯成功的重要因素。


  一、无边界职业生涯与传统职业生涯的区别


  无边界职业生涯(boundarylesscareer)是指雇员不会在同一个岗位和组织中实现自己的成功就业,即员工不会只是在同一个或两个企业中单一地度过自己的职业历程,而会选择在不同的企业、不同的部门以及不同的岗位中达成自己的职业目标,完成自己的职业理想。


  传统职业生涯也称“组织职业生涯”(organizationalcareer),借助科层制组织结构的稳定性,兴起于工业革命时期。Hall等人指出在传统职业生涯模式下,员工个人可能只会在一至两个组织内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根据组织所需开发相应的技能,组织通过职业阶梯为员工提供职业管理方案,帮助个人明确职业路径。[1]


  在本质上,传统职业生涯和无边界职业生涯是大相径庭的两种时代特征,无边界职业超越了单个组织的界限,突出了职业生涯的不稳定性。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关系不再被认为是长期固定不变的,“铁饭碗”、终身雇佣制的职业将不再存在;员工在不同的企业,不一样的岗位之间变换自身工作的频率加大;职业技能是胜任无边界职业的关键,多样化的就业能力是员工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衡量职业生涯成功的标准也发生了巨大改变,无边界职业环境下员工更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以及对工作的满意度,强调员工个体的自主性。


  二、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本内容


  国内外专家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做了很多的探讨,也提出了一定的观点,概括而言,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将基本学识、技能、个人体质和其他相关能力等全面综合的能力,同时也是顺应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就业心态从而胜任工作的具有发展变化特性的技能。[2]


  根据大学生初次就业时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所处的职业环境综合得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本内容应包含:环境适应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可雇佣能力、自我管理能力。


  1.环境适应能力。四年的大学时光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过渡时期,由于组织的灵活性以及职业环境的变化,导致大学生在不同岗位和组织间的变换更加频繁,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拥有顺应职业环境的本领。职业环境适应能力是大学生顺应无边界职业生涯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的职业环境适应能力的好坏往往决定大学生就业的成功与否。


  2.自我学习能力。大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不单单是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还指入职后即时学习的技能。在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个体为了满足自身对工作的自由选择以及在求职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工作体验,应持续学习,不断地提升个人的综合技能。所以有较强学习能力的大学生将迎来职业历程的成长与进步,而学习能力较弱的大学生将难以伴随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的步伐,想要顺利地获得满意的职业较为困难。


  3.可雇佣能力。所谓可雇佣能力是指个体具备适合雇佣的能力或特征等,以及个体能否被雇佣并且维持雇佣的状态。据调查,企业认为大学生应该拥有的被录用的能力包括:环境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抗压能力、敬业精神以及上进心等。[3]所以,大学生应重视多种能力的开发和培养,不断提高自身的可雇佣能力,以顺应无边界职业环境。


  4.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是指个人凭借主观能动性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思维、行动进行转移或驾驭的技能。如何在工作中体现自己的环境适应能力,如何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可雇佣能力,这便是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体现。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积极向上的状态面对职场,顺应在无边界职业环境中自身成长的需要。[4]


  三、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在无边界职业时代,企业不再对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承担责任,而是由员工进行自我管理。并且职业成功的准则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对大学生求职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成功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就业能力。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需要大学生自己以及组织这两个层面联合起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去共同面对。


  (一)大学生主动培养个人的就业能力


  做好无边界职业生涯规划。无边界职业生涯与之前传统的职业生涯相比,更多的是个体由被动转为主动,组织不再干预雇员的职业道路,而是个人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负责,增强个人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无边界职业背景下,职业生涯管理逐步向主动型转化,企业不再对员工的职业道路承担责任,所以大学生应该增强自主性,根据无边界职业生涯的特点以及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切实的职业成功目标。同时也应根据职业环境的变化即时调整自身的职业目标,有针对性地提高与之匹配的就业能力。


  2.提高专业技能,加强自我学习能力。在无边界职业时代下,人们不会只在同一个组织中度过自己的职业历程,在各种不同的岗位和角色之间变动已成为常态。在如此复杂的就业环境中,大学生应提高专业技能以及加强自我学习能力。当今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无论是在学校还是职场,大学生都应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3.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在无边界职业时代,大学生可雇佣能力的培养最直接的方式是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这表明大学生应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相关的实践技能。在校期间,可以通过担任班级干部,参与团委、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等来锻炼自身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在校外,大学生应该利用寒暑假积极参与暑期社会实践、实习等,增强与人交往和组织协调的能力,重视多样化技能的培育与提升,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顺应职业环境的变化。


  4.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在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由于个体工作流动性加大,组织之间、岗位之间的变动使得个人需要加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大学生一进入大学就需要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大学期间,需要学会如何适应大学生活,毕业之后,需要学会适应社会的环境。


  加强创业意识。无边界时代拥有无穷的可能性,并且个体能够辨别和把握各种时机来获取职业的成功。[5]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就业严峻的环境下,以创业带动就业,是促进就业和解决失业的途径之一。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注重自己相关特长的培养,利用校内外的资源,根据自身的兴趣方向培养自己的创业方向,实现自己的创业目标。


  (二)政府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提供服务


  1.加强对就业市场的宏观管理。在无边界职业时代,职业的类型体现多样性和服务性。所以政府应科学调配产业结构,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位和选择。同时也要加强对人才市场的管理,定期进行高校毕业生专场人才招聘会。


  2.建立就业能力体系。政府应组织相关专业人士,与企业联合,对劳动力市场进行深入研究,建立就业能力信息网平台。员工的酬劳将以其个人能力为基准,员工也会注重培养技能的多样性。通过不断地更新劳动力市场供需情况,不同岗位对劳动者就业能力的要求等信息,讓大学生及时获取相关信息。


  3.完善就业能力培养政策。政府要处理好企业和学校的关系,通过完善大学生实习制度让更多的企业愿意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在实施大学生志愿者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大学生参军等一系列计划之后,继续采取其他有力措施和政策,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4.完善大学生创业机制。政府应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为其提供相关的创业培训和创业指导,设置专门的创业平台,建立创业科技园等,为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努力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三)学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针对性培养


  1.学校应以实现就业为方向,进行课程变革。学校应通过多渠道、多途径的课程方式,有针对性地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从而明确其就业能力的培养,将就业能力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鼓励学生修读二学历课程。将具有市场优势的专业课程作为二学历的内容,增强相关的师资力量和科研队伍的建设,以此提高大学生多方面的就业能力。


  学校要注重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无边界职业生涯使得个体一旦得不到工作的满足感就会变换组织或岗位。大学生这个群体带有一定的冲动性,在职场上容易发挥出个性独立的一面,这就需要大学生做好无边界职业生涯规划。学校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定为必修课,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如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等,促进学生提高自主意识,从而更好地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3.学校应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学校应重视社会实践与实习等环节,与相关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模式。一方面为大学生实习创造更多的机会,使大学生能够很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而提高其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到校内任教。企业管理者的授课内容具有实践性,有助于大学生了解企业对员工的需求及要求,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


  作者:金娅琳


  第4篇: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及对策


  就业是每个人生存的基础,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人生的重大转折。初入社会,大学生的能力和心理都要经受新环境的洗礼,同时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和机遇,如果没有良好的就业心理,出现心理障碍是必然的,这就需要老师们认真地研究,进行合理的指导。


  1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1)焦虑心理。现在的高校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既希望寻找到理想的岗位,又担心能力不足,担心选错行业影响以后的个人发展,因此会产生一定的焦虑心理,在择业过程中犹豫不决,造成求职方向上的偏差,影响正确的择业观。


  (2)急躁心理。部分毕业生在整个择业过程中都表现得很亢奋,很有信心,急于找到理想的工作,忙于奔波,随意投递简历。因此,会有一些毕业生在没有认清楚就业形势下就与用人单位签约,后期发现与自己的要求不符或又发现更好的单位,不得已情况下只能违约,给自己在择业的道路上增添许多烦恼。


  (3)抑郁心理。随着就业形势的趋于严峻,就业岗位竞争激烈,大学生承受的工作、生活压力也就相应地增强,择业过程中所遇见的困难也就越大,求职失败后不能很好地总结原因,导致心理压力过大,放弃寻求工作的机会,产生严重的就业心理障碍。


  (4)自负心理。这种心理是缺乏客观的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过高地评估自我能力。主要表现在就业期望值过高,往往一味地追求高职位、高收入岗位,导致屡屡受挫。总认为自己是高校大学生,高人一等,应当找到一个理想的职业,这种自负心理严重影响就业成功率。


  (5)自卑感。这种心理表现在对自己没有充分的认识,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自信心不足,看不清自己的优劣势。择业过程中一旦出现挫折,就丧失了对自己的信心;再有,对自己的学校及专业有着错误的理解,在面对岗位竞争时丧失信心。这些自卑心理,对于大学生推销自我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6)依赖心理。还有一部分学生缺乏自理能力,在择业中出现问题是就一味地依赖于社会、依赖于家庭、依赖于父母,他们不愿意放弃传统的就业渠道,如果没能得到来自于家庭、社会的帮助,就会出现不良的就业心理,埋怨社会、埋怨父母,从而产生就业抵触心理,严重影响学生的就业。


  (7)从众心理。目前高校大学生对自己认识不到位具有普遍性,自我定位不准确,对自己的专业了解不深,对社会的岗位需求了解不到位,缺乏自我判断的能力。这样一来,这些大学生很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只要是有名气的单位,不管它们是否适合自己,是否与自己的专业相关,都跟随他人去参与求职。这种从众心理,使部分大学生丧失了更多良好的就业机会。


  2影响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因素


  (1)社会因素。企业和寻找就业机会的大学生之间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两个因素。企业和大学生相互博弈着,一方面,刚毕业的大学生努力寻求进入企业的机会,但却发现很难找到合适的岗位;另一方面,企业也急切地寻找高素质的人才加入企业中,为企业的发展尽一份力,但却发现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才。另外,社会就业市场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社会上提供的多数为普工及高管等不适合大学生发展的就业岗位,严重影响了学生求职的兴趣。


  (2)学校因素。高等教育对毕业生就业心理影响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专业设置与社会岗位需求脱节,学生所学专业没有合适的岗位,使大学生对高等教育及就业心理产生了不良看法;其次,高校人才培养与岗位用人需求有偏差,应用型人才培养没有很好地运用到教学中,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最后,就业指导力度不够,虽然各高校都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但其师资力量及硬件设施不够健全,缺乏全面性地指导学生就业,使学生盲目就业,加剧了学生就业心理压力。


  (3)家庭因素。家庭对学生本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家庭与学生个人的关系也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学生个人在家庭中作为“子女”,其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个人生活都依赖于家庭的支持;另一方面,家庭以“父母”的身份出现,它培养和塑造学生的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同时将自己的就业愿望灌输给“子女”。家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学生本人思想的影响巨大,往往由父母决定孩子的就业方向,这对大学生就业心理有着不良的影响。


  (4)学生自身因素。由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一直都是在校园的环境下,与社会很少接触,社会实践能力不足,对社会沒有客观的认识,导致在择业的过程中缺乏准确性,在就业观念、岗位类别、职业认知以及择业导向等环节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对于就业观念,有不少大学生依旧存在过去“一步到位、一成不变、盲目趋高或委屈求低”的思想;对岗位类别做不到充分细致的分析;对于职业认识,不知道行行都可以出状元;对于择业导向,一味追求高收入、低付出的职位。


  3解决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正确的就业观是大学生能够充分考虑到企业和社会的需求情况,根据自身能力情况,调整自我发展方向,在现有的社会所能提供的岗位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和职位。当今大学生必须客观、理性地看清当前的就业形势,转变思想观念,重新定位,梳理正确的大学生就业观。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其次,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和就业心理素质;最后,要培养自己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素质。


  (2)发挥客观因素的作用。大学生的就业受家庭、学校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第一,转变家庭的教育观念,家庭教育对学生就业心理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于学生个人就业观念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就业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父母应该给予子女足够的“心理关怀”,鼓励和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思想,还应该客观地面对子女的就业问题,通过多方面的交流,帮助子女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让子女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第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就业问题似乎是出现在学生毕业阶段,但实际上,决定学生就业心理的关键是在学生入学时。学生的就业观念不正确,高等院校具有一定的责任。要改革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就业指导模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新时期的就业状况。


  (3)指导和鼓励学生努力提升就业能力及就业自信心理,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部分大学生在应聘过程中一旦被用人单位否决,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自卑心理严重,不敢参加应试,极度缺乏自信心。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及时引导大学生消除自卑心理,努力提高个人的就业能力,择业时保持一个良好的就业心态,增强自信心。


  4结论


  当前大学生要在了解同时期就业形势的基础上,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敢于竞争,善于竞争。高等教育体系要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就业指导及就业心理指导,使学生建立良好的就业心态,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教育体系、培养模式要进一步完善,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良好的就业心理是学生择业的基础。四位一体,完善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的关系,共同努力培养出新时期教育背景下的合格大学生。


  作者:董瑾


  第5篇:中职升本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创新研究


  在当前激烈的竞争市场环境下,中职升本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与一般普通本科的学生相比,中职升本大学生的优势相对要弱一些。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看,中职升本大学生也有自己的个性化优势,就是掌握一些专业性的技能。中职升本大学生应当将自己的特色充分发挥出来,在激烈的就业环境中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


  一、结合信息技术丰富就业指导内容


  中职升本大学生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高校在进行就业指导的时候应当注重信息。一方面,高校老师要利用当前发达的网络信息加大对中职升本大学生信息的宣传力度,让校外的企业和用人单位能够对本校的中职升本大学生有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尤其是中职升本大学生掌握的相关技能,高校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加大宣传力度。另外一方面,高校的就业指导老师还要积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对自身的就业指导质量进行提升,在此基础上提高中职升本大学生的就业率[1]。


  除此之外,高校在指导中职升本大学生就业上还要保证就业指导形式具有多样化,指导内容要具有丰富性。首先,高校在指导中职升本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对相关的教育机制和相关的政策给予大力支持,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将中职升本大学生逐渐引导相应的合适单位和企业当中。其次,由于中职升本大学生和普通本科大学生接受教育的背景不同,所以高校的就业指导者在指导中职升本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高校可以从校外的一些企业当中聘任资深技术人员给中职升本大学生分析中职升本大学生的就业形式以及企业对中职升本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为中职升本大学生提升自己竞争力提供方向性和针对性[2]。


  二、强化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教学和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主导者,教师的综合素质对就业指导工作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中职学校的教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职业性,与一般普通本科院校具有一定的差别。因此,高校就业指导老师对中职升本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时候,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站在中职升本大学生的角度为其就业进行科学合理的策划。正是因为中职升本大学生与普通本科学校学生存在差异,所以高校要对此加以重视,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该类型的教师要具备以下的特点:老板与学者结合型、教师与专家结合型、艺术与技术结合型。既要有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对于中职升本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能够发挥出更好的作用。高校可以从年輕的老师着手,鼓励这些老师到社会企业中挂职锻炼,参与到企业实际的生产项目之中,掌握到当前社会对于中职升本大学生素质发展要求的最新动态和标准,根据这些信息再去调整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让中职升本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掌握到最新最有用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提高中职升本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3]。


  三、拓宽中职升本大学生的就业渠道


  中职升本大学生在中职学校期间就学习了相关的专业技能,所以与普通本科学生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高校在指导中职升本大学生就业的时候要清楚认识到这一点,并且要花费精力为中职升本大学生的就业建立多种形式以及多种途径的就业渠道。笔者认为,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中职升本大学生建立以下几种就业渠道:第一,将创业和就业融合在一起的就业渠道。最近几十年,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教育改革力度的逐渐加大,普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国家也针对这个现状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对大学毕业生的自主创业给予高度支持。高校可以采取创业与就业相互结合的就业渠道,鼓励中职升本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选择创业或者择业。第二,将上岗与实习融合在一起的就业渠道。高校可以将实习作为中职升本大学生就业的考察期,一旦中职升本大学生通过实习考核就可以直接将其留在岗位上就业,这样就可以提高中职升本大学生的就业竞争优势。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目前社会经济环境下,中职升本大学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就业环境,高校要针对这种情况做好就业指导工作,首先要加强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其次要创新就业指导形式,丰富就业指导内容,同时要不断拓宽中职升本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为中职升本大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指导服务。


  作者:高娜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