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法学法律类 > 法学理论论文 > 正文

法学本科生法治信仰现状及其提升对策

来源:UC论文网2018-01-19 10:23

摘要:

  摘要:法治信仰既是法治中国建设的精神条件,也是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法学本科生作为法治中国建设的核心力量,其法治信仰的情况更是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法治中国建设的高度。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中国法...

  摘要:法治信仰既是法治中国建设的精神条件,也是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法学本科生作为法治中国建设的核心力量,其法治信仰的情况更是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法治中国建设的高度。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中国法学本科生法治信仰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若干解决思路。


  关键词:政法类院校;法学本科生;法治信仰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绘就了“全面依法治国”的蓝图,“四个全面”战略部署标志依法治国进入“快车道”。2017年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立足中国实际,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人才。法学本科生作为“法治中國”建设压舱石的重要部分,需要了解其法治信仰现状,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提升我国法学人次的培养。2016年,本课题组成员面向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华东政法大学五所政法类院校的在校全日制法学本科学生,开展了相关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562份。虽然这5所政法类高校还不足以代表全国法学本科生的全部情况,但5所政法大学的地理分布、生源多数,基本上能够比较大程度展现了我国法学本科生的总体情况,对提高我国法学本科生的法律信仰教育有较强的样本作用。


  一、法学本科生法治信仰现状


  本课题在调研时,主要通过“专业选择与学习兴趣”来了解法学本科生对法学专业学习的兴趣度与主动性;通过“对社会主义法治的认识”的调研,了解法学本科生对中国当前法治建设情况的总体认识和评价;通过“法治意识与行为选择”的调研,了解法学本科生在知行合一方面的情况,是否能将法治思维和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行为选择中;通过“对法律意识与道德意识的认知”的调研,了解法学本科生在法律义务之外践行道德的意愿;通过“择业与职业道德认知”的调研,了解法学本科生从事法律职业的可能性和真实意愿。通过调研,法学本科生的法治信仰调研结果如下。


  (一)专业选择与学习兴趣:大都主动选择法学作为专业来学习


  1.进入法学专业多与高考志愿相匹配


  67.97%的学生表示,自己进入法学专业学习,与高考时所填志愿相匹配。具体而言,38.79%为“高考时第一志愿”,还有29.18%为“非第一志愿”。此外,20.82%的学生表示,进入法学专业学习,“与高考志愿不一致,自己并没有报法学类相关专业,是被调剂过来的”,也有11.21%学生表示,“记不清了,不知道是否一致”。


  2.法学专业学习热情较高


  专业学习方面,33.27%为“很有兴趣”,43.42%为“有点兴趣”,还有18.33%为“一般,无所谓”,仅有4.98%的同学“对学习法律没有兴趣”。进一步的交叉分析发现,与高考志愿一致的学生中,高达86.13%对专业学习“感兴趣”;而与高考志愿不一致的学生中,对专业学习“感兴趣”的为57.26%,远低于前者。


  (二)对社会主义法治的认识:总体较为积极


  1.认为执法、司法是当前法治建设较为薄弱的环节


  32.74%的学生认为,“严格执法”是当前建设“法治中国”最薄弱的环节,30.6%的学生则认为“公正司法”领域是最薄弱的,而选择“全民守法”“科学立法”的分别为22.24%和14.41%。


  2.对法治与改革的关系认识呈多元化


  40.21%的学生认为,“再重大的改革也不能突破法律底线,哪怕能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23.84%的学生认为,“可以推动修改相关法律,为改革开道或提供保障”;12.28%的学生认为,“可以向中央申请,看能否突破法律底线实现改革措施”。同时,也有12.46%的学生认为,“只要能给人民群众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违反某项法律也是情有可原”;11.21%的学生认为,“改革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难免会违法”。


  (三)法治意识与行为选择:总体上知行合一


  1.普遍认同法律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认为法律是“遭到侵害时捍卫自身权益的武器”的占35.77%,认为法律旨在“惩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秩序”的占24.02%。有33.1%的学生认为,法律的核心角色是“维系公平正义的生存发展环境”,只有7.12%的学生认为法律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基本没起什么作用”。


  2.对于不认可的法律法规也有较强守法意识


  对于“即使我们不同意某项法律法规,也应该遵守”这个观点,68.51%的学生表示认可,还有17.79%持中立态度,13.7%则表示不应遵守。进一步的交叉分析发现,政治面貌为党员或预备党员的,78.26%支持该观点;团员或群众中,则为66.59%表示支持,相差近12个百分点。


  3.有较强的规则意识,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侥幸心理


  对于“闯红灯”问题,仅37.54%的学生表示“从来不闯”,58.36%则为“看情况,有时候也会闯红灯”,还有4.09%的同学“经常闯红灯”。对于盗版书籍或音像制品,有58.9%表示“盗版违法,但比正版便宜,有时也会购买”,9.25%的同学“不知道是否违法,但比正版便宜,有时也会购买”,还有14.41%的同学“不知道是否违法,但支持正版”,仅17.44%明确表示“盗版违法,不会购买”。


  (四)法治意识与道德意识:践行法律意识较强,践行道德意识较弱


  1.有较强的道德意识


  关于设定的情境“小明度过了劳累的一天,坐公交车下班回家,好不容易‘抢’到座位坐,后来看到一个老爷爷上车了,他犹豫了一下,并没有让座”。55.69%的学生认为,“应该让座,因为尊老爱幼是美德,也要积极遵守”;也有44.31%的学生认为,“不让座并不违法,无可厚非”。当然,两种态度并未出现一边倒现象。


  2.有较强的道德实践意愿


  在上文情景中,谈到自己的行为选择时,41.28%的学生表示“一定会让座”,39.68%的学生表示“可能会让座”,还有15.84%的同学表示“可能不会让座”,仅3.2%的同学表示“肯定不会让座”。


  (五)择业与职业道德认知:大都将法律作为职业选择


  1.从事法律相关职业意愿较为强烈


  71.17%的学生表示,将来想从事法律相关职业。具体而言,想从事律师职业的比例最大,为31.85%,检察官、法官、公司法务则依次为15.3%、12.28%和11.74%。仅有9.43%的学生表示,将来会选择“从事非法律相关职业”。当然,也有19.4%的学生职业目标尚未清晰,表示“目前还不清楚”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类型。进一步交叉分析发现,大一、大二学生职业目标尚未清晰的为20.72%,比大三(14.41%)高6个百分点。


  2.从事法律相关职业的动机呈多元化


  在将来想从事法律相关职业的学生中,有29.54%的学生认为“经济收益高”是选择该类职业的最主要因素,还有26.69%的学生认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维护社会公平的理想得以实现”。此外,分别有16.55%、12.63%的学生表示,最主要影响因素是“工作稳定性高”和“社会地位高”。


  3.法律职业道德有待进一步强化


  关于设定的情景“如果您是法官,在审理案件时,遇到一个大领导给您‘条子’,您的第一反应是什么”,41.28%的学生表示,会“很纠结,左右为难,感觉压力很大”;也有14.95%的学生表示,“为了自己的前途,只要不造成严重的冤假错案,还是把领导的指示给办了吧”。选择“果断视而不见,依法审理”的比例为24.56%;选择“该领导试图影响司法公正,果断向检察机关举报”则为19.22%。在进一步的交叉分析中,政治面貌不同并未带来显著差异。


  二、提升我国法学本科生法治信仰的对策


  调研中,5所政法大学的法学本科生的法治信仰总体情况较好,但是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仅有33.27%的同学对法学课程“很有兴趣”,说明法学课程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仅40.21%认为“再重大的改革也不能突破法律底线,哪怕能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说明法学本科生的法治思维有待进一步加强;有较强的规则意识,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侥幸心理。对于“闯红灯”问题,仅37.54%的学生表示“从来不闯”,对于盗版书籍或音像制品,仅17.44%明确表示“盗版违法,不会购买”,学生知行合一的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关于让座”问题,44.31%认为,“不让座并不违法,无可厚非”,培养法学生不仅要从法治意识方面加强,道德意识的培养同样重要,等等。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我国法学本科生的培养,以提升我国法学本科生的法律信仰。


  (一)立足中国实际,培养中国特色法治人才


  中国的法学教育受西方影响较大,不管是教材还是科研,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法学生在“社会主义法治认识”的判断时,往往套用的是西方标准,无法对中国的法治建设有相对客观、正确的认识。因此,法学教育者应该进一步用马克思法学理论来指导学生,使学生立足中国实际,了解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对中国法治建设有更加清晰、正确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增强法治中国建设的信心。


  (二)强化“德法兼修”的育人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提出法学人才教育“德法兼修”的育人总目标。在调研中,我们也确实发现,法学本科生的法治意识普遍要强于道德意识,通过德育的强化,让法学本科生不仅有良好的法律素养,也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了这样的法治人才,中国的法治建设道路将更加顺畅,法治中国的建设才可能真正实现。


  (二)加强教学育人这个主阵地建设


  要发挥专业课和“思政”两课的主阵地的作用,在教学中提升法学本科生的法治信仰。要从“思政课程”转变为“课程思政”,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良好氛围。


  (四)发挥实践育人的第二课堂作用


  要發挥共青团、社团、学生会等实践育人的作用,使法学本科生不仅有良好的法治思维,更能够将法治思维主动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从而真正地提高我国法学本科生的法律信仰。


  作者:陈赛金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