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高等教育论文 > 正文

生物制药类专业本科生实习基地建设的研究和实践

来源:UC论文网2018-01-24 09:52

摘要:

  [摘要]生物制药类专业是时下热门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本科人才为首要目标。本文以生物制药类专业实习模式现状为基础,依托卓越计划的平台,对本科生实习基地建设进行研究和实践,以提升学生...

  [摘要]生物制药类专业是时下热门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本科人才为首要目标。本文以生物制药类专业实习模式现状为基础,依托卓越计划的平台,对本科生实习基地建设进行研究和实践,以提升学生的工程技术和实践创新能力,推进卓越计划的实施。


  [关键词]生物制药、实习基地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2-0099-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2.046[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想要成为“应用型本科”人才。某一学科基础知识,一定的实践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融入社会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等,被认为是应用型本科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如今生物化工产业作为生命科学在当下的新兴产业,逐渐成为了我国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生命科学的具体实践应用之一。随着生物化工产业的高速发展,用人单位对上岗即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目前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于本科生都提出了较高的实践能力的要求,而这对大多数应届毕业生来说恰恰是最为薄弱的环节。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应进一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以培养职业型、创新型,能够适应全球化发展的人才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固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维,做到形式与内容的与时俱进,构建学术与生产实践相衔接的课程体系,让学术成为实践的基础,让实践来提升学术水平。众多高校在本科培养期间通过实践教学和专业生产学习,以使毕业生能成为“上岗即用型”人才。本文对现阶段的主流实习教学模式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从本科学生所应具备的相应素养,以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平台条件出发,分析生物制药类专业本科生所需素质,探索开展更多元的实习基地建设。


  一、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规模虽大但我国在工程教育上缺乏创新性、实践性和针对性,这成为了困扰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重大难题。生物化工作为生命科学在当下的新兴产业,急需注入大量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生物制药类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旨在运用药理学、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管理学、工程学等多个学科知识实现生物化工代替传统化工的实践工程,覆盖了多个领域,既属于工程技术,又与药理学密不可分,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以应用型工科人才为目标。在此现状下,教育部启动了卓越计划,加快转变固有课程模式,确立能够培养能力全面的应用型生物制药类人才的综合型教学脉络。


  生物制药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生物工艺技术过程、生物工程设计、生物工业分析检验等科学基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在工程应用研究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开拓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具有职业道德素养和强化质量意识的、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高级工程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以去生产第一线,从事生物化工产品(细胞培养与选育)的生产与销售以及相应企业的管理;生物化工制备工程项目的设计、装配与维护;也可以继续深造,获得更多的知识储备。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强化到岗实践能力,做到上岗即用。在人才培养计划设定、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与优化、国家级中心建设以及校企合作教学与毕业实习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在专业定位中强调服务于生物化工行业,在培养层次中指出以培养工科应用型人才为主,在培养目标中确立以培养具有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在培养计划中也要求达到具备工程基础知识、工程专业知识和完整的工程系统能力,在培养环节中加强校企合作,通过在企实践强化工程能力。


  二、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素质需求和培养方式


  德国学者将人的能力内容分为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方法能力和社交能力三个方面。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单单是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自主完成任务、解决实际问题和评价结果的能力。方法能力是指个人对在家庭、职业和社会生活中的所遇到的事情做出解释、思考和评判并开发智力、设计个人职业生涯的能力和愿望。社会能力是处理社会关系与他人如何相处和相互理解的能力。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美国教育家拉尔夫·泰勒在其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把課程划分为目标、内容、组织、和评价四个基本问题。基于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及课程的完成程度如何体现,建立了现代课程理论。教学脉络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相关教学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条件。


  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强化对职业能力的培养,包括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方法能力和社交能力,确定岗位所需能力并加以学习和实践,才可能达到生物制药类专业人才上岗即用的要求。依据人才培养计划,生物制药类专业的学科课程设置,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两部分:通识教育课程为思政教育、大学英语、体育、军事、高等数学等,主要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及掌握生活学习基本工具;专业主干课程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化工原理、生物工艺学、有机化学、药物分析、物理化学、仪器分析、药物化学、微生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GMP生产管理、药理学、药剂学、生物分离工程、药物合成反应以及相应的生物与制药工程专业实验等,学生修习上述课程为将来的实践环节积累一定的理论基础,始终紧扣理论与实践交融,理论为时间做准备的教学宗旨。而专业实践实习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实践创新能力至关重要的环节,而如今许多院校的实习模式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三、生物制药类专业实习模式现状


  传统的生物与制药工程专业实践实习主要由以下几个过程组成:教师与实习单位沟通并确立实习计划、组织学生进人实习单位、学生在实习单位进行参观(认识)实习、学生提交实习报告、教师评定学生成绩。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自身技术逐渐成熟,管理日趋完善,这种传统的认识实习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和企业的发展需求。许多实习单位认为这加重了其运营负担,没有得到理想的收益,所以不愿意接收大批量的学生实习。而仅存的还接受学生实习的企业,也只是允许学生进行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认识,不会接触到实际的岗位认知,使实践实习变成了一种走过场的认识教育。无论是在传统教学体系还是如今的教学体系下,实践实习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培养生物与制药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关键一步。因此,针对卓越计划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改革学生实践实习的方法和建立一种新型实践实习模式迫在眉睫。


  (一)实践时间设定不合理,不利于学生进行实习。实践实习一般安排在大四第一个学期,大多数学生在此阶段主要是准备找工作,或者进行研究生、公务员的备考,学生的实践实习兴趣不高,导致很多学生将卓越工程师计划和考研当成了两个方向的选择,参加实习意味着就业,不参加意味着考研,有了明确的分界线。鉴于此,可以将实习时间调整到大三上学期,此期间大多数学生比较迷茫,不确定自己的方向。通过实习,学生可以对工作内容及环境有大致的了解;通过熟悉生产第一线,看到本专业的发展前景,认识到本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生产实习还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了解毕业后将要从事的工作性质与内容,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责任,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


  (二)实习内容广,学生迷茫选择,学生缺乏主动选择。当前的毕业实习模式一般由企业来校招收实习生,通过面试招收实习生,而后在实习单位进行相应的岗前培训。在这种实习模式下,一方面,由于学生对企业及实际工作岗位的不了解,并不能在面试中获得自己想知道的信息,导致实习单位的可选择空间大,而学生却不知道如何选择;另一方面,一些能够接纳批量实习生的企业更多注重自身的经济效益,对接纳的大多数实习生并没有创新性或技术性的工作安排与指导,大多都是机械式的操作。大多数学生没能自主选择参与何种生产操作和管理,不能加强学生对生产实践的具体了解,也降低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当前实习模式下,很多学生盲目从众,不知道自己想要从事什么方面的工作岗位,对具体的岗位一片茫然。因此,校企合作实习的实践实习模式,不利于学生定向能力的培养。换句话说,学校和企业缺乏对学生进行职业基础认知教育。


  四、依托卓越计划建设多元的实习基地


  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一)与相关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并设立在企相关课程,通过设立与课程对应岗位的实习来与学校教学任务相抵,让学生自主选择在岗学习和在校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提供实践动力,而不是造成额外的课业负担。对于基础理论学习,如今大学生课业压力较小,可以相对增加低年级(大一)时的课程,提前掌握相对完整的理论知识,这也有助于大一新生更好地过渡到大学,避免刚入学因课业压力小而造成的松懈。而后在大二下学期与大三上学期设立在岗学习,让学生对实践应用有充分了解,有助于大三下对继续深造与参加工作的抉择。


  (二)通过设立通识性职业岗位认知课程,加强学生对就业岗位的了解。同时,定期邀请企业来校进行宣讲,让同学们对工作岗位有更廣的了解。参观实习基地,了解工作环境,通过实地工作人员对自身岗位的介绍使学生加深认识,提高信服度。而且在岗学习课程的设立,使学生对企业有了亲身的了解,便于后期岗位的选择,也提升了自身的工作能力,减少企业的后期培训压力。


  综上所述,企业实习基地是学生进行实习活动,加强对专业实际就业了解的重要场所,是完成实习教学任务、保证实习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通过卓越计划与一些个具有创新性和技术性的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良好的实习单位,亦可实现毕业生就业和企业用人等的多赢局面,通过实习过程,企业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技能和性格特点,一经录用可以缩短试用时间,更加平滑地完成实习到上岗的过渡。院校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际应用能力,就必须要让学生进入生产企业中进行充分的实际操练,相对稳定的实习单位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稳定有效的实践机会。但是,充足的职业认知教育必不可少,大多数在校本科生缺乏对工作岗位的了解,在选择实习岗位时盲目,不利于定向提升实践能力。此外,校企之间通过建立科研合作关系,既有利于向企业输送其所需要的新鲜血液,也有利于将“象牙塔”上的科技创新尽快地投入实地生产,切实提高企业效益。


  作者:周辉等

核心期刊推荐